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3 10:37: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五種關系:城市與農村、發展與保護、農村居民權利與義務、政府部門與農村居民、農村居民之間的關系,只這樣才能達到為民、利民的目的。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關系;農村居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發表,是繼2004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三年制定的推動“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所有中央的這些措施必將對我國“三農”事業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下簡稱“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五種相互關系,才能真正達到為民、利民的目的。
一、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相互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城市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也造成我國城鄉發展的明顯差距,這不僅反映在城市與農村完全不同的人文景觀上,更體現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的差距上:從城鄉居民收入到生活質量和水平、從公共服務到基礎設施、從教育、公共醫療資源到基本養老保障等等,城市在社會的發展中已經遠遠拋下了農村,城鄉關系的不協調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積極性,大量農村居民背井離鄉,游離于城市中,給城市各個方面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壓力,進而影響到城市本身的發展。
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首先要處理好的就是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關系,統籌城鄉發展,無論花多大力氣都要實現社會的和諧和現代化建設,可以說我國城市的發展是以犧牲農村為代價換來的。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發展緩慢、農村問題突出的今天,城市完全有責任支持農村的發展,更何況,城市已經具備了這個實力,有能力有條件加大力度支持新農村建設,另外城市本身也具有帶動農村發展的作用,而這個作用目前還沒有充分發揮好。同時,在構建新型城鄉關系中,城市應當主動出擊,從經濟輻射到人才、智力支持,從科技、教育、醫療資源覆蓋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等等,多方面地支持新農村建設。城市的付出是有著豐厚回報的,在城市市場幾近飽和的今天,廣袤的農村是城市市場的開拓地,也是城市未來發展的希望,建設新農村還可以提供城市的改革、建設和發展的生力軍。況且在我國現代化戰略布局中建設新農村與推進城鎮化,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建設新農村,并不是要忽視城鎮化,放慢城鎮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鎮化,而是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實地推進城鎮化,使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的推進互相促進。
二、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
新農村的建設最終還取決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就目前來看一些相對發達的農村地區都是以發展工業或開采礦產資源來支撐整個區域的發展。廣大農村地區蘊藏著相當豐富的資源,而依靠資源發展起來的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會對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更有甚者是一些資源的開采和工業的發展并沒有給當地居民帶來多少好處,絕大部分利潤都被個人或者某些組織機構帶走,給當地留下的是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惡劣的生態環境又會使生存在當地的居民繼續貧窮下去。同時一些工業的發展即使給當地的農村居民帶來財富,但工業對環境的破壞使得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若干年后這種破壞真正起作用時,失去的會遠遠大于所獲得的。
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定不能走先破壞后治理的這條路,協調好發展與保護這兩者的關系是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是否可持續,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地區落后的重要手段。在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時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綠色工業和循環農業,強化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民以食為天,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還在于農業的發展,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著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
三、農村居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對農村重視程度不夠,而施加給農村居民的壓力,特別是地方政府機構在各種稅收和費用征集等反而加大了農村居民的生存壓力。在承擔義務方面,農村居民承受了比城市居民更多的壓力,做出了更大的犧牲。盡管最近幾年中央對農村居民的負擔過重問題表示了重視,而且也切實采取了很多措施,特別是近來連續幾年政府的第一號文件都是關注農民的生計問題,農村居民承擔義務雖然有了很大的減少,但由于區域發展的不均衡和地方政府機構的過于注重自身利益,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居民仍掙扎在生存線上,而與此相反的是,在享有相應權利上農村居民遠比城市居民少,有些地區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權利都受到威脅。
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居民的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農村居民承擔了應有的或者高于應有的義務時,卻沒有享有應該享有的權利。無論是在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上,還是在享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上都遠遠低于城市居民,低于他們應該享有的權利,更不用說在教育、公共醫療資源、社會保障、民主權利上等等。同樣在社會發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農村居民不應該在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上與城市居民有如此大的區別。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協調好農村居民的權利和義務,使農村居民享有相應的權力上需要加大力度,才能保證新農村建設順利進行。
四、政府部門與農村居民的關系
政府部門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與政府職能部門有一定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政府部門對農村地區的給予與回報是不協調的,相關政策與發展措施都與農村無關,因為很大一部分官員需要的是政績工程,而農村地區卻基本不能滿足他們的這種需要。在我國這樣特定的政治體制下,政府部門在社會發展中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而又由于相關部門長期對農村居民生存和發展的漠視,造成很大一部分農村居民對政府機構不信任,特別是基層民主建設過程的緩慢及基層領導能力的欠缺,加劇了農村居民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對立。
因此改變政府機構與農村居民之間的關系是新農村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機構應轉變為服務機構,在制定各項決策時要充分考慮農村居民的利益,采取一切措施為農村發展提供支持。政府部門必須著力于管理體制的創新,化解政府部門與農村居民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同時依靠相關機制確保各項工作能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不盲目攀比、不強迫命令、不強求一律??傊?,要堅決避免一切形式的“政績工程”,切忌違背農民意愿、侵犯農民權益、加重農民負擔,而最重要的是要緊緊抓住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契機,大力加強基層領導班子建設,以“愛民、為民、富民”為己任,做好政務公開,積極穩妥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同時政府部門也要采取多種途徑激勵、提高農民素質,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真正為新農村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五、農村居民之間的關系
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是社會和諧、人們生活幸福,要達到這個目的,農村居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居民文化素質較低,生活的各方面缺乏保障,人與人之間由于一些比較小的事情就會產生沖突,農村居民之間的矛盾普遍存在。這樣的情形很顯然不利于開展新農村建設,新農村應該是“和諧、團結、安定、發展”的農村,因此需要正確處理好農村居民的相互關系。在處理農村居民之間的相互關系中提高農村居民素質是關鍵?,F存的各種矛盾絕大部分都是由于農村居民素質低下,這點在一些地方的基層領導身上也存在。正確處理好農村居民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其形成一種和諧、互助的良好氛圍對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它關系到我國是否能長治久安、社會繁榮昌盛。這就決定了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認真處理好方方面面的事情,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產生不利影響,不能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要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干實事,使農村居民能真正感覺到好處。在新農村建設中認真分析存在的這幾種關系,認識現狀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宏偉目標也就會很快實現。
參考文獻:
1、楊世華.新農村建設應優先解決好的幾個問題[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6(12).
2、牛國勤.建設社會主義之我見[J].甘肅農業,2006(12).
3、陳家付,陳曉,劉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略論[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校學報,2006(4).
4、邱曉華.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個問題[J].宏觀經濟管理,2006(3).
- 上一篇:縣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研究論文
- 下一篇:煙草公司職工愛崗敬業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