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問題研討論文

時間:2022-12-18 09:15:00

導語:農民增收問題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增收問題研討論文

【內容提要】農民是當今中國積貧積弱的龐大社會群體,增收致富是中國絕大多數農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我黨農村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然而,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十分緩慢,城鄉收入差距再度擴大至歷史巔峰,這種狀況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繼續保持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局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了我黨和政府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一號文件”本文主要圍繞著農民增收問題,通過對農民收入及負擔現狀的分析,初步闡述了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并進一步探尋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農民增收之路。

【關鍵詞】農民增收城鄉差距制度偏斜城鄉二元結構

【Abstract】PeasantsconstitutethemostpartofthepoorinChina.Increasingtheirincomeandmakingthembecomerich,whicharethefundamentalinterestsofChinapeasants,arethebasisofurbanpoliciesofourParty.However,thepeasants’incomehasbeenincreasingratherslowlyduringtherecentyearsandtheincomedisparityhasextendedtothetopagaincomparedwiththepast.Thissituationhasseriouslyaffectedtheeconomygrowthofourcountry.Justunderthisbackground,theNo.1DocumentofourPartyandgovernment,whichhelppeasantsincreasetheirincome,hasemerged.Throughth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aboutpeasants’incomeandburden,thearticlebringsthecauseforittolightandfurthermorefindssomemarket-basedpoliciesforincreasingpeasants’income.

【Keywords】increasingpeasants’incomedisparitybetweencityandcountrypoliciespreferencerural-urbaneconomydualism

一、引言

中國自古以來是農業大國,然而,時至今日,中國農業的發展卻始終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大而不強,成為困擾中國農業幾個時代的問題。農業效率低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成為我國“三農”問題的頑疾。

我們常常驕傲地宣稱:我們是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我們的農民為13億的人口提供了足夠的糧食,這不能不是一個世界性的偉大貢獻,可是,我們卻往往很少想到,我們卻是在以占世界上40%的農民才養活了這21%的人口的。這只能說明,我們的農業還相當落后,絕大多數的農民生活水平還很低。積極發展農業、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收入,事關我國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大局,其中許多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國農民增收難?我們又該如何解決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呢?這已經成為當前我們不能回避、更無法回避的問題。

二、當前農民增收問題存在的癥結

(一)當前我國農民收入及負擔現狀

要使農民增收,關鍵就在于減輕農民的負擔,這一點其實已經眾所周知。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下達了《關于制止向農民亂攤派、亂收費的通知》;1990年2月,國務院再次發出《關于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通知》;同年9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又聯合作出《關于堅決制止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的決定》。然而,有令不止,農民負擔問題仍然扶搖直上。有資料顯示:1991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比去年增長9.5%,而同期農民人均的“村提留”和“鄉統籌”卻增長了16.7%,農村勞動力承擔的義務工和積累工強制以資代勞就比去年增長了33.7%。據國家農業部統計,1995年農業兩稅(農業稅、農業特產稅)比上年增長19.9%,向農民征收“三提五統”費用卻比上年增長了48.3%,而承擔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款、集資攤派等各種社會負擔,比上年則增長了52.22%。這一年,全國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區的農民負擔,都超過了國家規定的5%的“大限”。從1991~1993年間,國家農業牧業稅收入占全國各項稅收的比重已呈下降趨勢,降到了2.2%,而到了1996年,這一比重卻又高達5.3%,比前幾年高出了一倍還多;若加上大量的亂收費、亂罰款和亂攤派,農民一年辛苦到頭幾乎所剩無幾?!捌咧皇?,八只手,都向農民來伸手”,這句來自一些農村的民謠俚語,也許正反映了那些處于稅費重壓下的農民們的愁苦與無奈。

(二)我國農民增收難的原因分析

農民增收為何如此之難?究竟是什么原因妨礙了農民富裕?弄清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它是農民開辟增收新途徑,創造新財富的前提,也是政府采取增加農民收入政策措施的基礎。

⒈日益加重的農民負擔,是影響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雖然,一直以來我國采取一系列治理“三亂”、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但現行農村統籌資金制度是鄉鎮政府以“三提五統”的收費的形式直接向農民收取,實質上是屬于一種“一事一費一制”的籌資辦法,本身就具有推動開征新費的機制。一事一費需要專款專用、收入與支出相適應,當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出現新的公共事務需要時,財政預算內資金沒有力量供給,而新事務又非辦不可時,就只好相應開征新的收費才能滿足需要。加之收費又是由各部門自收自用,缺乏嚴格的法律約束和有效的監督機制,這樣在部門利益驅動下,實際執行中就極易擴大收費項目,從而導致農民稅費負擔居高不下。據中央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的統計,僅中央一級機關部門制定的與農民負擔有關的收費、基金、集資等各種文件和項目,就有93項之多,涉及到24個國家部、委、辦、局;而地方政府制定的收費項目則多達269項,還有大量的無法統計的“搭車”收費。例如,有的地方,僅鄉鎮學校就增收有贊助費、輔導費、試卷費、資料費、掃帚費;僅喂豬一項就有生豬稅、屠宰稅、增值稅、所得稅和城建稅;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許多村鎮不管你養不養豬,一律要按人頭征收豬頭稅。

此外,農村基層行政機構的無度膨脹,人員冗余,也是造成農民負擔過重的重要原因。自全國農村撤消之后,接著就改制為61,766個擁有自己獨立的財政利益和相應的稅收權利的鄉鎮政府。后來,這些農村基層政府的攤子越鋪越大,但凡上面有的機構,下面也有,不僅先后建立起黨委、政府、紀檢、人大、政協、武裝部六套班子,還相繼產生了代表上級政府部門的“七所八站”,真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機構的膨脹伴隨著就是鄉鎮行政人員的飆升。我國在編的黨政機關干部,1979年是279萬人,1989年則上升為543萬人;其中,當數縣鄉兩級上升最快,幾近失控!到了1997年,我國在編黨政干部人數已達到800多萬人,而增加的干部人數與同期國有企業下崗人數1,269,000人大體相當,與此同時縣鄉兩級機構和人員的飆升更是空前的,而這所有人員都無一例外需要農民養活。是誰加重了廣大農民的負擔?是誰消耗了農村改革的成果?——無限膨脹的機構和無限增加的官吏。

⒉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城鄉分治拉大貧富差距。

國家現行的“三農”政策,大部分延續計劃經濟體制和推行工業化戰略時期的政策精神。在制度安排上總的特征是,經濟利益結構明顯向工業和城市傾斜,即“城鄉分治,一國兩策”。

⑴就業制度偏斜。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農民進城就業、向城市遷徙的通道被阻塞,在制度上使農民與土地拴在一起,強制農民滯留農村。這種制度在事實上使農民失去了居住自由和擇業自由,農村勞動力無法與城市工商資本結合。這種制度設計對城市居民有利,工業化創造的就業崗位被城里人"壟斷"了,而農民只能靠種地養家糊口。

⑵產業制度偏斜。農民不僅無法進入城市就業,而且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創造的就業崗位也不屬于農民。在“國計民生”、“特殊物資”、“戰略物資”等名義下,權力部門瓜分商業利益,形成部門割據、“地盤經濟”。對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和化肥等農資實行壟斷性經營(特許經營),大量潛在就業崗位不屬于農民。加入WTO后,各行業向國際看齊,提高“準入”門檻,可能對農民更不利,尤其是對西部不利。這樣一套制度,限制了農民,抑制了農業,阻礙了農村工商業,負面影響極大。

⑶財富分配制度偏斜。在社會福利制度方面,農民與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無緣。城里人已經享受了醫療、養老、失業保險以及生活最低保障等“勞動與社會保障”好處,但農民尚不知勞動與社會保障為何物。在教育方面,農民額外負擔義務教育費用。本來受教育的一方享有權利,政府是義務方,但在農村卻反過來了,農民負載了義務,僅2001年農民支出鄉村辦學就達130億元。在國家政策方面,農民從積極財政政策中得到的實惠少。近幾年,國家在調整居民收入政策、實行積極財政政策時,對城鎮居民采取增收措施較多而對增加農民收入措施較少。1999年至2000年,國家給公務員和國家事業單位人員加薪,提高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城鎮居民收入增加9.3%,而農民收入則僅增3.8%。國債項目也是城鎮多,農村少,城鄉收入比按可支配收入計算已經超過3∶1。

“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給中國農民帶來沉重負擔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工農業產品交換的“剪刀差”。也就是說,工業品是被提高到脫離了本身的實際價值賣給農民的,而農民的農副產品又是被大大壓低了本身的實際價值賣出的,這一切源于政府制度的偏斜,并通過國家強制性的行政手段來實現的。

Y

D

工業品價格

A

1B

農業品價格

C

0X

如上圖所示,如果工農業產品的價格與價值相等,它的比價線AB就為1。但是,正是因為出現了遠離AB比價線、呈剪刀張開的AD與AC兩條線,工農業產品間的“隱性負擔”就到了農民的身上。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村人和城市人在收入和財富的道路上表現為“雙軌制”,貧富差距逐漸拉大。1999年,城市職工平均工資增加到8,346元,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雖然也有提高,但僅為2,210元,就是說,市民平均工資比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了6,136元!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農民人均純收入與1978年相比,實際已經下降。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財富上的“馬太效應”正在廣大農村和城市之間日益加劇的凸現出來。

⒊人力、社會資本的短缺,加大了農民增收難度。

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全國約有3.6億農村勞動力,可遺憾的是,這么多的勞動力,其總體受教育水平明顯偏低,素質不高。于是,廣大農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尷尬的事實:低素質勞動力過剩(約為1.6億),高素質人才短缺,人力資本嚴重匱乏。據統計,貧困地區文盲、半文盲率高達35%,全國外出打工農民約8,000萬人,其中80%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同時,農村社會資本也極度缺乏,“農民真苦、農村真窮”正是其真實寫照。農民個人擁有財產很少,可作為生產投入的資金必然很低。再加上農村社會基礎資本也嚴重不足,鄉村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極為薄弱,必然影響了農民增收渠道的拓寬。人力與社會資本的雙重短缺,導致農村科技、信息、教育發展的嚴重滯后,高素質人才缺乏,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加大了發展高效農業、特色經濟的難度,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限制了農民增收。三、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應對之策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的“一號文件”,顯示了我黨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給中國9億農民的送來一份暖融融的新春賀禮?!耙惶栁募碧岢隽水斍昂徒窈笠粋€時期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一)進一步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近幾年,農業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減少,這是由于農產品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市場價格低落造成的。為了解決我國農業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客觀上要求必須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這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主線,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關鍵。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應該是:一要構筑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產業結構。這就要求必須加快非糧食種植業和非種植業農業的發展,尤其是現代畜牧業、養殖業的發展,使其成為一個大產業。二要構筑不同地區各自比較優勢的農業區域結構。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不同地區憑借各自的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三要構筑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社會結構。不僅要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還要相應調整城市人口結構、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為此,必須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要使農民增收,就得減少農民;要使農業現代化,就得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近年來,安徽亳州結合自身農業發展特點,以效益農業為突破口,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在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通過調整,亳州市的種植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60%下降到52%,養殖業得以迅速發展,其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32.5%提高到40.78%,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亳州市大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重點扶持和發展29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3年,其民營企業實現增加值54.3億元,從農村吸納了43.2萬從業人員,發放勞動者報酬29.3億元。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就業水平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制度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以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啟動國內需求、消除過剩生產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當前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首要政策?!笨梢?,健全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現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通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有助于農村現代化,有助于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為農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創造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在一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過程中,如修筑鄉村公路、架設鄉村電網、建立自來水供應系統和廣播電視接收、發送裝置等,一般投資規模不大,投資較為分散,使用物質原料以國內為主,勞動力以農民為主,從而能夠創造出許多就業機會。農民就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非農領域就業水平的提高,必然拓寬了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有研究認為,如果把幾個大都市里城市建設投資的一部分省下來,少蓋幾座摩天大樓,少建幾個“世紀廣場”,少修一條“五環線”或地鐵新線,少花些鋪陳奢華的主干道燈光投資,而把資金投入到內地去幫助農村發展,可以讓數十倍于都市人口的農民受惠,經濟上連帶效應更是不可估量。

(三)加大政府稅費監管力度,切實減輕負農民擔

在我國農村不少地區,曾一度出現過稅費不分、以費代稅、稅負過重的情況,農民增產不增收,成為增收難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政府監管力度,推進稅費改革,禁止以各種形式向農民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和以資代勞,則是理順國家、集體和農民利益關系、治理“三亂”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要政策舉措。農村稅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適當提高現行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稅率,取消農村一切其他收費,鄉、村兩級由此減少的收入,主要通過精簡鄉鎮機構和壓縮人員,減少財政開支,調整支出結構以及通過中央和省兩級財政轉移支付給予補助。在農村實行“費改稅”,必須同鄉鎮政府職能轉換結合在一起,改革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把農民集體經濟所有者職能,從鄉鎮政府職能中分離出去,交由農民選舉產生的集體經濟組織來實施。鄉鎮政府則從法律、規范、服務、監督方面進行工作,從而實現在農村分配關系上,政府財政分配與農民集體經濟分配分開的目標,以理順農村公共分配關系,阻斷農村政府部門用集體經濟組織名義,向農民伸手亂集資、亂攤派、亂收費的渠道。農民要想增收,減輕負擔是前提,要從根本上改變“頭稅輕、二稅重、三稅是個無底洞”的狀況。

(四)由政府牽頭,聯動各級組織,為農民提供良好的信息、法律、技術服務

市場風險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信息的不完全帶來的生產的盲目性,因此,只要掌握充分的信息,就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對農民來說,自行搜集各類信息具有很大難度,同時由于搜集信息本身的外部性,將各類信息交給分散的農民處理,顯然缺乏經濟的合理性。即使農民能夠獲得信息,但是由于其自身各項條件的限制,他們也不能夠根據所得信息做出正確處理,使之作為自己采取行動的依據。同時,由于農村本身的閉塞性及農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盡管國家制定了種種支持農業的法律、法規,但對大多數農民來說,法律條文、技術指標還是“奢侈品”,他們缺少機會接觸,甚至讀不懂法律文件,要想讓農民掌握法律技巧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應積極發揮政府作用,透過廣播、電視等各種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地市場信息,讓農民生產經營少擔風險,多得實惠。要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為農民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服務。同時大力推廣技術下鄉,普及農業科技,完善農業生產服務系統,為農業生產、農產品的經營和流通提供技術保障。

四、結語

“三農問題”,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決不能忽視的關鍵問題,我們所進行的農村體制改革和一系列農民增收的舉措,無疑進入了最關鍵的時期?!八茌d舟,亦能覆舟”,這一問題解決的好,則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增強提供堅實的基礎;這一問題不能妥善解決,我們維持國家的發展甚至穩定都會困難重重。我們相信,在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九億農民必將翻開歷史輝煌的一頁!

【參考資料】

1.《安徽日報》[N]第18919期2004年4月29日版

2.林毅夫:《有關當前農村政策的幾點意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2003年第29期簡報[OL]

3.林毅夫:《“三農”問題與我國農村的未來發展》[M]

4.鄭曙東:關于農村市場經濟的宏觀思考[J]《財經科學》1994年第4期

5.陸子修:《農村問題答案不在農村》[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6.郝利才:為農民躋身市場架起信息橋梁[J]《銀行家》199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