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建設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1 11:23:00
導語:農村文化建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經濟轉型要求發展農村文化
我國目前的經濟體制轉型是順應歷史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要求的,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這個轉型不僅表現在物質性的發達,而且要求社會文化的進步。這一轉型首要的在觀念和精神上發軔,然后表現在物質和行為方式上。農村原有的文化資源本來就嚴重不足,特別在鄉鎮以下的農村基層文化基礎設施、文化活動、文化教育更為貧乏,需要填補這方面的短缺;很多傳統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解體或走向消亡,適應新時期的文化還沒有發展起來,農村更急需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
二、以先進文化引導農村文化
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與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目標相一致。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提出建設和諧社會,農村文化建設就要符合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要求?!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共產黨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這就從執政黨的執政要求上明確了農村文化必須是先進的文化。在廣大農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思想內容和文化內涵上應該從四個方面著眼:
一是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與教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靈魂。我們黨在農村執政的組織基礎和干部基礎是黨在農村廣泛設立的基層組織和廣大的黨員干部,他們是黨在農村一切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們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和帶動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思維和行動,群眾不僅要按照他們要求的、所說的去做,還要按照他們所做的樣子去做。農村一切文化建設都要在黨的正確領導之下進行,都要符合“三個代表”的要求,否則就不能稱得上先進文化,這是先進文化的本質所決定的。
二是在社會倫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觀念。社會倫理要隨著也必然隨著歷史的前進和社會的進步而發生進化,這個進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有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又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新文化的產生,并在歷史的運動中發展、演繹和嬗變?!昂汀笔巧鐣嬖诘淖詈镁辰?,人們無不期望“和”。新時代的“和”應當是和諧社會之“和”,這個“和”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所追求的“和”更具有豐富的內涵。人們既要享受歷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來文化之“美”和新時代創造出來的更多的嶄新的“美”。
三是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生活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交相發展的新時代的農民,不論有怎樣的文化積淀,都應該有具備自身特點的符合歷史前進和社會進步潮流的人文精神追求,都應該表現出人類美好的精神品質和精神風貌。這種人文精神要含納人類文化已到達的最好的精神境界,體現在精神風貌上,要表現為文明健康向上,不斷追求人類和社會歷史進步;體現在個人人格和品質上,應該表現為具有關愛、互助、諒解、尊重、誠實的品格。塑造具有健康和優良品格的人,是以人為本的終極目標,只有塑造了具有健康和優良品格的人,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極其重要的內容,就是以先進的文化引導農民塑造出健康和優良的品格,從對人的社會化起決定作用的社會文化方面為社會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是在社會價值觀體系上突出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時期農村社會的價值觀體系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當今農村發展要求的社會價值觀體系并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農村文化建設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導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作用,達到了促進社會進化和社會教化的目的。由于農村社會化受農村經濟、文化環境的決定性影響,建構新時期既能體現農民價值觀追求、又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要求的價值觀體系,則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這個價值觀體系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農民群眾共同的道德價值觀,集中體現著廣大農村、農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進步。
三、從三個層面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農村文化建設要從精神文化層面、物質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來具體地抓、具體地落實,這三個層面實際上是在建設農村文化的具體操作過程中工作的范圍、內容和目標。
一是精神文化層面。這個層面的文化是非物態文化,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樹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養的熏陶、文化科學知識的教育、素質能力的培訓、思維方式的引導等方面。要通過靈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黨的主張、黨的思想、黨的方針政策、黨的聲音傳播到農民群眾中去,并被他們所接受,讓他們感受到在黨的領導下能得到最大的實惠和最好的發展,脫離黨的領導則會受到損害;要讓“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實踐成為農民群眾最大的福祉,使農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我們的黨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以此來堅實黨執政的最廣泛的群眾基礎,來鞏固黨執政的最廣泛的農村陣地。要通過思想教育、輿論宣傳、黨員干部行為引導與感化、先進典型示范引導、具體事務處理示范引導、各種文明創建活動影響引導等各個方面的教育示范和引導作用,促進農民群眾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道德追求和思維方式。通過廣泛的社會化的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生產勞動能力和就業能力。
二是物質文化層面。這個層面的文化是物態文化,包括文化活動的方式與方法、載體與場所、產品與內容、組織與實現等各個方面。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態文化必須通過物質文化來實現。隨著歷史的進步,雖然大部分農村還是以農業社會為主,但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進程加快,廣大農村也已步入了嶄新的時代。建設這個時代的農村文化,既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依靠新科學和高科技建設農村文化,又要不脫離農村實際和歷史傳統,有針對性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村文化。體現在物質文化建設上,一是要加大投入,以最快的速度、盡可能多的投入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要從全社會的角度加強和加大農村文化開發,針對農村和農民需求生產和提供優質和優秀的文化產品。三是創新農村文化活動形式,使農民喜聞樂見。既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納優秀的外來文化形式,創造新時代背景下的先進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和農民的文化消費需求。
【摘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既是當前農村、農業、農民實現持續健康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與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目標相一致,要符合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要求。
【關鍵詞】農村文化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文化在當前農村,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文化生活和發展則表現為較為滯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既是當前農村、農業、農民實現持續健康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
- 上一篇:農村客運研究論文
- 下一篇:審計處科學發展觀活動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