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商業發展探討論文

時間:2022-01-11 11:34:00

導語:農村商業發展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商業發展探討論文

一、我國農村商業發展現狀

我國農村商業發展的現狀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我國農村商業發展的需求分析

1.從需求方面來看,其發展中所形成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購買力逐漸增強,消費需求呈不斷上升趨勢。自國家“十一五”規劃中確立了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三農”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如減免農業稅費、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使得我國農民收入在近幾年間收入不斷增加,購買力日益增加。我國農村居民2001—2005年以來收入增長情況與恩格爾系數可見下表: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網﹒《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居民在這五年期間收入增加速度比較快,意味著農民購買力的增強和消費需求的增加,尤其是隨著恩格爾系數的不斷下降,農民的消費需求將會更加多元化。

(2)對耐用品(如家用電器、手機、摩托車等)和質量可靠且價格合理的日用消費品和農資商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國家商務部曾對全國1萬戶農民進行抽樣調查,其結果顯示:想要購買冰箱、電腦、洗衣機、摩托車、空調機、手機的農民比例都在20%以上。這些耐用消費品的農村家庭中的保有量還很有限,遠沒有滿足農村對其的需求。

(3)不同地區的農村呈現出的消費需求有很大差異,具有多層次性。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區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有較大差異,從而使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農民對商品的消費需求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如我國東部某些發達地區的農村家庭家用電器基本已經普及、對商品的需求已轉變為對高質量的日用消費品、高科技的家電產品和汽車等的需求;而我國中西部一些地區的農村家庭連普通的家用電器還不具備。因此我國不同地區農村的消費需求會有許多層次,呈現出不同的地區特點。

2.我國農民的消費需求函數

根據我國農村商業需求的發展情況,可以初步設計一個消費需求函數,其具體公式為:

式中W為農民的消費需求,I為農民的可支配收入,P為商品價格,C為商品質量與其價格的配比關系(性價比),A&F為地區消費觀念的差異對商品時尚程度的要求(消費偏好),G為政府為農民提供的社會保障。

很明顯,農民消費需求的變化與這些因素有著密切關系:I與W呈正向變動,即農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會引起消費需求的增加;P與W呈反向變動,即商品價格的下降會引起消費需求的增加;C與W也呈正向變動的關系;A&F與W的關系則體現為商品時尚程度如果與地區消費觀念切合則會增加消費需求,超前或滯后都會阻礙消費需求的增加;G與W也呈正向變動關系,如果政府能為農民提供足夠的社會保障(如醫療衛生、教育、養老等),則能明顯增加農民的消費總量。

(二)我國農村商業發展的供給分析

1.從供給方面來看,其發展中所形成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內產能過剩,為擴大農村消費提供了新契機。目前要提高內需的眾多措施中想辦法滿足農村消費需求則是其中較好的措施之一,試想9億多農民只要每年多消費100元,通過大致為1﹕2的乘數效應,就能為國內增加1800億元的內需,這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為生產企業開拓農村市場提供了十足的動力。

(2)市場提供的商品與農村需求產品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由于生產企業以往在設計開發商品時,主要針對的是城市市場這塊大蛋糕,而針對農村市場,企業往往只是簡單地將在城市市場生命周期處于衰退階段或已淘汰的產品投入到這一市場,無視農村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求特征。因此哪一家企業能根據農民需求開發出適合農民的產品,將會在農村商業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

(3)農村商業流通體系的不健全和流通網點布局缺位,致使企業生產的產品無法順暢地通過流通環節轉變為農民所能得到的商品。我國許多地區(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其商業流通體系依然是傳統的且已殘缺不全或名存實亡的供銷社體系。許多農村由于供銷社經營的虧損,很多已經關閉或只能交給私人承包。農民消費需求的滿足,往往是“油鹽醬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趕大集,大件商品跑縣里”,為農民消費帶來了很大不便,增加了消費成本。其中很多的農家小店往往是村民“夫妻店”,商品進貨成本高、售價貴,選擇余地小,質量得到不保障。

(4)此外,由于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存在的缺陷,使廣大農村成為假冒偽劣商品的主要銷售地。近年來商品質量案件有很大一部分發生在農村,如2004年安徽阜陽出現的劣質奶粉事件,案件的調查結果顯示被查獲的55種不合格奶粉主要在農村銷售,同時假化肥、假農藥、假種子案件也時??梢妶蠖耍瑑H2004年有關部門查獲的假冒偽劣農資就達22億元。因此廣大農民對質量可靠、價格合理日用消費品和農資商品的渴求十分迫切。

2.我國農村的商品供給函數

根據我國農村商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可以初步設計一個農村商品供給函數,其具體公式為:

Q=f(P,C,S,A)

式中,Q代表農村商品供給量,P代表商品價格(這一價格要使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都能獲利),C代表商品成本(包括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S代表政府提供的政策補貼,A代表企業生產能力。

很顯然,農村商品供給量的多少與這些因素有著密切聯系:P與Q呈正向變動關系,P上升,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利潤增加,會促進供給增加;C與Q呈反向變動關系,其增大意味著利潤的減少或虧損,則商品供給會減少或停止;S與Q也呈正向變動關系,政府對向農村供應商品的流通企業或生產企業提供補貼,意味著企業利潤的增加,從而會企業增加供給;A與Q也呈正向變動關系,但A的大小受制于需求。

二、我國農村商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以上農村商業發展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商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商品供給與農民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農村缺乏現代商品流通體系等。

我國從2005年起商務部開始組織開展“萬村千鄉”的農村商業流通體系建設工程,經過近二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這些問題得到了一定層度的解決。但仍沒有解決供給方面的總題,主要是:

(1)政府提供的政策補貼對彌補相應的流通成本遠遠不夠,按政策標準,試點企業在鄉鎮開店補貼2800元/家,在村組開店補貼3800元/家,而開設一家鄉鎮店投資需數十萬元以上,這難以調動商業流通企業到農村布點的積極性。

(2)缺少支持農村流通網絡發展的融資渠道,流通企業在農村進行網點布局所需資金無法得到融資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的建設,因此建設農村金融市場,完善和提高農村金融服務,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建立和金融體系構建對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3)在推進“萬村千鄉”工程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著急于求成、拔苗助長的現象,不能很好地結合地方特點,對一些不具備條件的村鄉也要應硬搞,反而會導致失敗。一般來說,開辦農家店的村鎮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農民的年均純收入要達到3000元以上,達到5000元就更好,農民就有了一定的購買力,就能解決價格問題,就可以注重品牌;二是鄉鎮村要有一定的人口規模(市場容量);三是交通要比較方便,以利于配送,降低成本。

(4)在推進“萬村千鄉”工程過程中,政府應對愿意在農村發展的商業流通企業有所選擇,而不是什么企業都讓上。江蘇的蘇果超市發展經驗,值得各地區政府在發展本地農村商業時借鑒。目前在我國某些地區,一些既無行業經驗,又沒有配送中心和物流體系和管理能力的流通企業,尤其是一些縣級小型流通企業,在農村中突擊大搞連鎖網點,其目的很可能不是想真正建設農村的現代流通體系,而是想為了套取政府財政補貼。

(5)在發展農村現代流通體系過程中,還存在著如何發揮農村流通網絡雙向流通功能的問題。農村既是產品的銷售地,同時也是一些產品的提供地,現代化的流通網絡應該能名將這兩種功能集合起來,但是如何集合這有待于各地在建設過程中進行積極探索。其中尤其是在收購農產品方面,政府應提供相應的優惠措施,以降低流通企業的采購成本。目前流通企業銷售的農產品必須從農民手中征收,不能通過中介,通過中介就要被征收13%的抵扣稅,而這些企業往往沒有精力自己去征收所有產品,導致銷售的農產品常出現斷檔的情況,影響了商品流通的順利完成和農民的增收。

(6)如何充分利用傳統的供銷社體系為農村現代化流通體系的建設服務,這還需要各地根據本地情況積極研討。我國的農村供銷社是擁有上至省市、下至鄉鎮的全國性網絡,一些地區的這一網絡,近幾年經過“四項改造”,尤其利用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傳統的經營網絡取得很大成就。到2005年6月,全國供銷系統開展日用工業品連鎖經營的企業800多家,網點5萬多個,銷售額480億元;開展農資連鎖經營的企業650多家,網點3﹒7萬多個,銷售額470多億元。在全系統1500多個連鎖經營企業中,有1145家縣級供銷社企業,他們在縣及縣以下農村市場逐步建立起來,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以村級店為基礎的網絡化連鎖經營網絡。這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思路是一致的。因此各地區如果能充分發揮好他們的作用,就可以大大縮短“萬村千鄉”工程的建設周期。

(7)政府在推進“萬村千鄉”工程過程中,還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項目驗收和復查機制還有待強化。政府商務部門要把新建和改造農家店數量、進度、質量、成功率、農民滿意度等列入考核指標,經常進行檢查,對存在經營風險甚至騙取補貼資金嫌疑的企業重點跟蹤,采取果斷措施加以防范。根據我國商務部部長2006年2月28日講話的要求,地級商務主管部門在組織項目驗收時,要成立有關部門參與的小組,嚴格按照規定程序及標準進行驗收。各省級商務部門要強化項目實地復抽查機制,抽查比例不能低于2%。

三、發展連鎖經營商業的必要性

農村現代化流通體系的建設需要多種措施和方法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這些措施和方法中,充分利用現代商業流通模式——連鎖經營則是其建設和發展的一條至關重要的路徑。其原因就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連鎖經營的三種模式為推進“萬村千鄉”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連鎖經營可分為直營連鎖、自愿加盟連鎖和特許經營連鎖:對于一些實力較為雄厚的商業企業可以在農村建立直營門店的方式展開業務;對于一些已在鄉鎮布點中小型的商業企業則可以自愿加盟到大型商業企業的方式,或通過與其他中小型商業企業聯合成立加盟總部再自愿加盟的方式展開業務;對于已存在于鄉村的一些微型店、夫妻店則可以通過獲得特許權,加盟某一些加盟總部的方式來展開業務。

2.連鎖經營在農村的發展可以實現農村流通企業管理現代化。連鎖經營可以利用現代電子技術,現代化的連鎖經營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迅速提升農村商業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實現對農村商業網點管理的信息化和網絡化。此外,連鎖經營總部和門店都采用POS系統和庫存管理系統實現從經驗管理和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和科學管理、數字化管理轉變,迅速提高農村商品流通的現代化水平。

3.有利于農村市場進一步開發建設。我國農村市場發展較為滯后,從農村商業網點數量、設置、經營組織結構等方面,遠遠沒有滿足廣大農村居民消費需要,沒有達到發展農村大市場的要求。連鎖經營是適應建設大市場,搞活大流通的商業組織形式。通過建立以資產聯結為核心的現代流通組織,實現規模經營,提高流通效率,打破經營上的種種限制,最終形成商品流通與要素流通、農村流通與城市流通相結合的大流通格局,從而促進農村市場的全面開發與振興。

4.連鎖經營能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有力杜絕假冒偽劣、質低價高商品在農村的泛濫,從商品的源頭上控制好商品的質量。連鎖經營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的特點,就使得絕大部分或全部商品的采購不再由門店具體負責,而是由總部進行集中進行,這樣就從源頭上杜絕了假冒偽劣、質低價高商品在農村市場上的出現,從而能很好地滿足農民對質優價廉商品的需求。如:湖南步步高的連鎖超市在湘潭楠竹山鎮開業后,當地生活用品的價格下降了10%~15%。

5.有利于滿足農村居民生活需要,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村商品流通體系仍停留在自給經濟傳統模式上,流通組織設置分散,實力單薄,素質不高,沒有能力保證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并且由于缺乏規范的流通規則,致使農村商品流通秩序混亂,農村居民正當的消費權益得不到切實保障。發展連鎖經營方式后,不僅可使原有農村國合商業重振雄風,而且可以使國有商業通過連鎖經營,將經營觸角伸向農村,規范了農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繁榮了農村市場,提高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努力建設農村現代流通體系——部長在全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現場會上的講話[N]﹒

[2]中國統計年鑒編輯部.中國統計年鑒(2006).2006,10.

[3]黃海部長助理在安徽農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場建設試點第二次部省聯席會議上的講話2006年10月13日.

[4]商業部.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2006-10-20.

【摘要】我國農村商業發展的潛力巨大,但目前在建設我國農村現代化流通體系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中出現了一些值得分析和注意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措施有多種,但運用現代商業經營理念,發展連鎖經營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條極為重要的途徑。

【關鍵詞】農村商業現代化商業流通體系連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