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14 05:26:00
導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水平比較差,還有許多居民沒有獲得符合衛生標準的飲用水;缺乏必要的醫療衛生設施和服務;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等基礎設施滯后。目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不足,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現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1、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的生產分散化,需要良好的水利設施和農用固定資產等公共產品,而這些公共產品卻供給不足。由于缺少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難以解決農民生產經營的后顧之憂,農民急需的科技服務、農機服務、銷售服務等非常缺乏。
2、涉及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產品供給短缺。農業基本建設、農村的教育、環境保護、農業發展的綜合規劃等公共產品見效慢、期限長,但對提高農民素質和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基層政府決策者對能夠給他們自身帶來較大利益的準公共產品,即使農民沒有需求,當地政府也會積極供給。由于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產品供給短缺,造成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總體文化水平較低,農村生態環境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3、部分公共產品的提供損害了農民利益。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也并不一定會使全部農民受益。當政府的決策出現偏差,引導甚至強制農民轉換產品品種,給農民帶來嚴重的后果。
4、農村公共產品缺乏其他有效的供給渠道。目前,作為獨立生產經營者的農民,必須進行生產性投資以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這使剛剛解決溫飽還遠沒達到富裕水平的農民實在無力抽出過多的資金提供公共產品。在當下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也呈現多樣性,從而使交易的成本增加。加上農民有保護私有財產的權利,就使得公共產品的供給更加困難。
二、改進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措施
我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構建新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以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向城市和農村提供均衡的公共產品,推進城鄉協調發展。農村公共產品數量短缺、質量不好等問題經常出現。而城市實行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公共產品由政府提供,這使得城市公共產品優于農村公共產品。隨著市場機制的確立,應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在公共產品的供應上應堅持城鄉平等的公平性原則,向城市和農村提供大致均衡的公共產品,以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減輕農民負擔。
2、動員社會資源進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農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規模較大,僅僅依靠現有的財力,可能會力不從心。對于部分準公共產品,可以采取政府支付與市場混合方式來提供。在明晰產權的前提下,積極引進各類資本,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興辦農村公益事業,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來減輕基層財政的負擔,為市場提供農村公共產品創造良好的環境。
3、調整公共財政支農結構,為農村提供合適的公共產品。一方面,要支持農田水利、交通、通訊、農村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支持科教興農,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科技保證。大力加強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農業教育的經費投入,扶持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加強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工作。加入WTO后,要參照發達國家的作法,適當減少種糧面積,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鼓勵農民生產優質、暢銷的農產品。
4、精簡鄉鎮政府規模,調整鄉鎮區規劃。農業稅的取消將減少其財政收入,而機構臃腫等問題將顯得越來越突出。在農村公共財政體制建設中,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適度規劃規模;對鄉鎮政府機構進行精簡,實行政企分開,將社會職能交給社會中介組織,把事業單位與政府職能部門區別開來并實行人員分流,這樣才能切實降低農村基層政府的運作成本,減輕基層財政的支出壓力。
三、結束語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根據中國國情和順應時代潮流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要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就必須大力推進農村公共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參考文獻:
[1]]蘇曉艷,范兆斌.農民收入增長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創新.管理現代化,2004,4
[2]陶學榮,史玲.統籌城鄉發展中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研究.財貿研究,2005,3
[3]胡寶珠,杜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原因及對策.云南社會科學,2004,4
【論文關鍵詞】公共產品農村供給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三農”問題是制約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瓶頸”,而“三農”問題的癥結在于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人供給存在問題,所以本文針對此提出了改革思路,構建新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切實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 上一篇:教師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
- 下一篇:小學高級教師業務參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