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10:12:00

導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分析論文

一、石門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石門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十多年來,大致經過了民間自發、政府引導和規范提高三個發展階段。目前,全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1個,會員1.2萬人,帶動農戶3萬多,占全縣農戶總數的18%。其中,依法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9個,入社社員5595個,帶動農戶1.6萬多。生產經營活動已覆蓋了柑橘、茶葉、蔬菜、牲豬、家禽、馬頭山羊等多個優勢產業。全縣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的農產品占全縣農產品總銷量的42%以上。

(二)運作方式

1.經費來源

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發起人集資。如石門縣蘭溪柑橘專業合作社于2006年成立時,就是由五位理事各出資1萬元作為啟動資金。二是會員股金。如石門秀坪柑橘專業合作社現有注冊資金860萬元即為社員認購的股金。三是部門扶持。如縣柑橘協會掛靠縣農業局柑橘辦,辦公場地和運轉費用由柑橘辦提供。

2.活動方式

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開展技術服務。以技術研究和技術推廣為主。二是開展產業鏈服務。即在產前、產中、產后對社員會員進行技術、資金、物資、銷售等多方面的服務。三是開展實體經營。即通過自我積累或集資入股,逐步發展成為經濟實體。

3.利益機制

可分為緊密型與松散型兩種。前者通過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向社員返還盈利所得。如石門縣雙佳禽業專業合作社。后者則采取向會員收取會費、大戶的捐獻、部門和政府的支持,再向會員提供無償服務?,F實中這兩種常交織在一起。

二、石門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三種主要模式

模式一:農村經紀人組建的專業合作社——以蘭溪柑橘專業合作社為例

合作社于2006年7月17日經縣民政局登記注冊成立,實行股份合伙經營模式,有社員988戶,基地近1萬畝。理事會為日常執行機關。理事均為當地有名的“橘販子”。合作社以專業服務隊的形式,統一技術指導、農資配送和果品購銷,為社員提供種苗、培管、采摘、包裝和銷售的全方位服務。目前已成立采果專業隊、短途運輸專業隊和專業裝卸隊,設有空車配載部保證客商用車。技術指導上,每月一期《蘭溪柑橘》,舉辦科技示范講座,并投資新建了一家大型果品打蠟加工廠。

模式二:龍頭企業參與組建的專業合作社——以雙佳禽業合作社為例

合作社于2002年1月創立,現有社員1600余人,養殖基地12個,年銷售額達13200萬元。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運行,理事長即為該公司的董事長。其具體做法就是“六包”(即:包供應雞苗、包供應飼料、包供應藥品、包供應養殖設備、包免費技術服務、包保價回收產品)和“兩協助”(即:協助養殖戶建場選址、協助養殖戶防疫),合作社和公司承擔很大部分市場風險。

模式三:農技部門牽頭組建的專業合作社——以柑橘協會為例

于2002年9月6日登記注冊,掛靠縣柑橘辦,有會員3177人,是“全省十佳農民專業協會”和“全省先進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有“湘冠”“石門柑橘”兩個注冊商標。全縣有60%的橘園集中在協會,近一半的柑橘通過協會統一銷售。它以專業分組為主開展活動。通過技術指導隊、《石門柑橘》和石門柑橘網的形式傳授技術,以所轄三家實體實行利益聯結,并突出大戶的作用。

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思考與應對

(一)發展的制約因素

1.制度的制約

從宏觀層面講,國家對大宗農產品的壟斷專營,限制了農民合法涉足的權利;農地流轉制度改革滯后制約了土地的適度集約經營;對農民合作知識的教育培訓不足也使相關人才嚴重缺乏。從微觀層面講,據調查,全縣61家合作組織中農民平均出資的僅1家,其他均為企業、涉農部門、經紀人和有關組織牽頭。雙方既沒有產權界定,又沒有退出機制,嚴重制約著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

2.資金的制約

據筆者向有關部門了解,當下國家給予扶持的每個農民專業組織的項目資金一般為20萬元,湖南省約3萬元,到市、縣一級政府大約1萬元,合作社申請的積極性并不高。其資金來源主要以農民自籌和各種形式的混合出資為主。由于社員不穩定,合同的約束性很脆弱,很難與其他市場主體確定合作關系和從事大規模的銷售活動。整體而言,普遍感到資金短缺,發展后勁不足。

3.管理的制約

一方面,組織內部管理比較混亂。全縣活動比較規范的農民合作組織僅占1/3,有的連規章制度也沒有。另一方面,沒有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據調查,全縣僅兩家合作社是按合同規定進行類似盈余返回方式返給社員的,大部分是把價格優惠當做利潤,或者把利息當做分紅。雙方沒有利益的捆綁。

(二)發展的激勵因素

1.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順應了農村市場化進程中以市場為導向的分散、弱小的獨立經營小農渴望聯合起來、保護自身利益、規避市場風險、減少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濟的內在需要性,這表明農民合作組織是市場經濟一定發展階段的產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作社這一組織形式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

2.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逗鲜∞r村專業經濟協會促進辦法》自2007年6月1日起已經施行,常德市委市政府通過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石門縣政府也下發了《關于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通知》。據統計,近五年縣財政用于扶持合作組織建設的資金達到140多萬元。

3.企業大戶的強力拉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能人大戶(經紀人)領辦和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加快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如石門縣湘北茶葉專業合作社,社員人數從最初的12位發展到了362位,帶動了數千農戶靠種茶致富,并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三)發展的策略應對

1.加強宣傳培訓,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

(1)宣傳合作知識和成功典型。結合學習《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針對農民最關注的四個問題(收入、管理、政策、產權與利益分配機制)進行廣泛的宣傳,提高認同感,也讓各級政府團體理解、引導和扶持。同時大力宣傳成功典型,吸引廣大農民積極主動參加合作組織。(2)加大培訓力度。這也許是當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最迫切的事情。政府應通過培訓基地,對部門主管干部、合作組織的負責人以及社員骨干,進行有計劃的培訓,并且要成為一項有要求、有經費、有考核的日常工作。(3)建立監管機制。明確主管部門及其職責,協助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制定章程,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和運行機制。尤其是要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和利益風險共擔機制,使合作組織與農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2.完善內部管理,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凝聚力

(1)堅持“自愿自主、互利互助”的組建和發展原則。農民是合作組織的主體,以什么樣的模式和規模在什么樣的領域發展,都應該讓農民自己決定。要加強社員與合作社的產權紐帶聯系,實現真正的“社員所有”,變“組織農民合作”為“農民合作組織”。(2)探索完善與農民的利益連接機制。積極創造條件,提高組織在農民中的信譽度,對社員的產品盡可能采取“下保底上不限”的作價原則。定期向社員公開收支情況,并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機制。有條件的還可嘗試建立風險基金,實行二次返利。(3)加大吸引優秀人才的力度。一是“輸入”,以優惠政策鼓勵各類人才積極參加、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合作組織工作;二是“培訓”,根據市場和合作組織的要求,實行定向培訓,重點是骨干和“帶頭人”;三是“自訓”,由已培訓過的“能人”當老師,對組織成員進行培訓。

3.改善外部環境,配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優惠政策

(1)財稅金融政策配套。財政部門應有專項預算,主要用于設施建設、骨干培訓、項目啟動、貸款貼息等方面;稅務部門應針對合作組織“自助性”特點,實行低稅或免稅政策;金融部門應降低信貸門檻,提供便利、多樣、小額信貸;保險部門應拓展農業保險,切實幫助合作組織提高抗御風險的能力。(2)農業項目配套。政府部門在安排支農項目時,應鼓勵和支持合作組織參與申報,經評審合格的項目要優先納入扶持范圍予以安排;對已確定的項目,應明確由具備條件的合作組織優先承擔或吸納他們參與。(3)信息服務配套。應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公共政策咨詢、搜集和價格信息、市場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務,特別是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政府網站,實現各類合作組織聯網,搭建好公共信息服務和網絡營銷平臺。

參考文獻:

[1]趙佳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績效的制度性影響因子及其改進[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10).

[2]秦朝鈞,王軍.國外農村合作社的發展與我國當前農村合作社建設[EB/OL].中國農經信息網,2008-07.

[3]汪金敖,涂建明.湖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EB/OL].中國社會學網,2006-09.

摘要:在縣域一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既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主要途徑,也是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和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渠道。要實現其后續發展,不僅只是讓農民自己摸索創新,去承擔制度成本和市場風險,還應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扶持。

關鍵詞:農民;石門縣;專業合作組織;調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