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出發惠及廣大農民群眾論文
時間:2022-05-18 11:20:00
導語:全局出發惠及廣大農民群眾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代特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與時俱進內涵不斷深化的新課題、我國在政治上撥亂反正、經濟上確立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承前啟后的綜合概念、時代背景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提出的、建設思路新,以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目標要求新,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為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擴大內需、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重點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為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而提出的新理念,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時代特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與時俱進內涵不斷深化的新課題。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制度、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背景下,國民經濟發展的“二五”、“三五”計劃中都提出“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的任務。80年代,我國在政治上撥亂反正、經濟上確立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為了促進生產力發展,從農村開始全面推行改革開放,在1982年、1983年、1984年的三個中央1號文件和1987年的中央5號文件中都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強調要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解決農民溫飽問題。90年代,我國在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1991年的中央21號文件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強調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力、鄉鎮企業、小城鎮,促進農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的跨越。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課題,其背景和內涵與以前大不相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承前啟后的綜合概念,它不但涵蓋了以往國家在處理城鄉關系、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的政策內容,而且還賦予其新時期的建設內涵。中央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了新的明確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新要求內容豐富、涵義深刻,既包括了路、電、水、氣等生活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建設,也包括了以農田、水利、科技等農業基礎設施為主的產業能力建設;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環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既包括發展農村生產力,又包括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包括加強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包括加強農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在"三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代特征
1時代背景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提出的。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要集中力量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26年來,我國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不僅成功解決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徹底告別了糧食短缺時代,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廣大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但是,與實現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相比,同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相比,我國農村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二是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三是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嚴重滯后。四是農民素質參差不齊,農村舊習俗還普遍存在。五是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因此,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沒有農村的小康,全面小康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在全黨形成共識,統籌城鄉發展在許多方面得到體現,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大幅度增加,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正在形成?!吧偃 边~出歷史性步伐,“多予”有了良好開端,“放活”正在積極推進。這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條件。
綜合分析各方面情況,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正處于一個重要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和困難同在,既面臨難得的宏觀環境和有利條件,又面臨復雜的矛盾問題和制約因素。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準確把握農業農村發展變化的新趨勢,始終與時俱進謀劃農村改革。
2建設思路新,以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當前我國“三農”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大難題:
一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長期以來,我國的城鄉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城市發展很快,農村發展滯后。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也在擴大。首先,我國城市和鄉村經濟發展、生產力發展的差距擴大。其次,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就業保證上的差距也在擴大,突出表現為農民增收困難,農民貧困問題凸現,農村富余勞動力難以安排。另外,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方面也顯著存在著與城市的差距。
二是農村本身發展的不平衡。首先是農村的區域差別,中西部的農村和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差別尤為明顯。其次,農村居民的貧富差距相當突出。此外,農村本身社會事業的差距也比較大。
這些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結構的矛盾。我國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在自力更生條件下開始推進工業化的,最初的積累資金只能主要來自農業,農業和農民因此為國家的工業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與此同時,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也在進一步強化,特別是近年來,相對于快速發展的城市而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矛盾更是日益突出。我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協調,不僅制約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且也明顯制約著國內市場的擴大。
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城鄉不協調的突出矛盾,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十六屆三中全會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出發,進一步明確了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對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刻論述,他指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61531;之后不久,在200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總理在2005年3月的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隨著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迫切任務。
3目標要求新,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為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自身活力,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加快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必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提出的總體部署,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
首先,堅持和完善農村的基本經營體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就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督ㄗh》明確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完成這一任務,關鍵在于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要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
其次,要搞好鄉村建設規劃,逐步改善村容村貌。鄉村建設規劃的實施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著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愿和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這個基本原則,又要有利于方便農民的生產生活和體現各地農村的特點。因此,《建議》對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出了必須牢牢把握的兩大重要原則,那就是“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和“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只有始終堅持好這兩大原則,新農村的建設才能在符合農民意愿、帶給農民實惠、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最后,要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機制。
建設新農村,離不開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就當前而言,在中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3%,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這種整體很低的文化素質與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相差甚遠。因此,《建議》要求“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要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措施,在農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同時,要切實加強農村的基層組織建設,要發展基層民主,通過完善村務公開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的權利,健全村民自治機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科學把握,是新階段“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深化、發展和升化。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是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
首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立足于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中央《建議》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包括了經濟、社會、政治、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的任務,體現了“五個統籌”的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謀“三農”的指導思想,有利于把“三農”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生活質量和整體素質上來,把工作目標定位到促進農民全面發展上來,從而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轉上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軌道。
其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擴大內需、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目前,中國最應啟動內需的地方就是農村,農村人口占大多數,集中著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愿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民的消費環境,大大釋放消費潛力,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激活農村的巨大需求,不僅是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應對之策,更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長久之計。
最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重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關于解決“三農”問題一系列方針的最終落腳點。統籌城鄉發展是戰略思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是戰略取向,城鄉一體化是戰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戰略載體。只有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進一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使城鄉居民都富起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N],北京,人民日報(第一版),2004-09-26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
《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N],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北京,人民日報(第一版),2005-10-18
- 上一篇:監察科長工作述職報告
- 下一篇:工商局關于規模以上企業發展情況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