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構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7 04:38:00
導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農業分工的演進脈絡分析社會分工結果必然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并由此演化成四種經濟合作組織:綜合性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專業性合作組織、手工業者合作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最后,針對在農村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經濟合作組織分工協作演進
近幾年,有關經濟合作組織的研究文章浩如煙海。在研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產生的文獻中,朱廣其(1996)認為農戶為了降低交易費用而成立合作組織從而把交易費用內部化。振輝(2000)認為,分散的農戶產生的外部性如搭便車和機會主義直接導致了農戶的交易成本上升,農民通過合作可以起到減少這種外部效應的作用。蘇斯彬•姜明倫(2005)運用廠商理論和蛛網理論,認為提高市場談判力和降低市場經營風險是農民組織出現的主要原因。而本文從分工理論角度來分析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產生的原因。
一、分工理論
在亞當•斯密以前就有許多思想家討論過分工與社會經濟發展問題,尤其是三次社會大分工,給社會發展造成影響尤為重大,但真正把分工置于重要地位的是亞當•斯密。斯密說:“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工人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雹龠@在經濟上第一次提出了分工與勞動率的關系。李嘉圖則提出了國家間相對優勢的分工原則,認為各國應生產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通過自由交換來獲得更大的利益。而馬歇爾對分工經濟思想貢獻主要體現在報酬遞增與工業組織。尤其是“組織能提高效率”②這一著名論斷,對在分工基礎上形成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提供理論依據。馬克思并沒有局限上述的理論。他更強調分工組織產生的協作力。分工與協作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馬克思說:“不僅通過協作提高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雹鄱鴹罡裾J為,在勞動分工與市場規模之間互為因果,循環累積的演進過程中,引起了報酬遞增并導致經濟進步和產業、組織的演進。從亞當•斯密到馬克思到楊格,再到現代經濟學家,分工理論思想一直是經濟學的重要思想。因此,本文從分工的演進來論述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形成。
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立的分工演進分析
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農業上勞動力的增進之所以趕不上制造業,主要原因就在于農業不能像制造業那樣采取完全分工的制度?,F在看來,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低估了農業分工的潛力。第一次社會分工,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這使農業成為獨立的產業,在那時這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生產出來的產品不進行任何交換。在這種生產方式中,每個勞動者只從事初級農業生產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戶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出現了剩余產品,剩余產品的出現,有人就放棄生產,從事其他行業。第二次社會分工是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出現了裁縫、木匠、泥水匠等手工業者。他們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第三次大分工是商人的出現,商人就成了交易職能的專業職能者。一方面,商人將農產品收集起來賣給他人,從中賺取差價。另一方面,商人消費由其他農戶生產的糧食或蔬菜,而農戶成立農產品的專業生產者。三次社會分工的結果,使個行業之間相互協調非常好。這正如斯密所說的,分工是可以由市場來組織和協調的。這說明,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下,存在著分工和協作,但并沒有形成組織。這是農業分工的第一階段。
到封建社會末期,隨著交通狀況的改善,新的交通工具和運輸方式得到發展。專業化生產使產品能在更大市場范圍內銷售,在這種情況下,農、林、牧、漁和副業等各行業都可以雇傭幾個或幾十個村民在一起勞動,這時組織出現了,但它是低級的,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工場手工業,這是農業分工的第二階段。
到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分工變得日益細化,服務活動日益復雜化,人們的生產活動變得越來越專業化,生產經營中的交易需求進步增大,并出現了多層次和多結構的交易形態,于是更高層次的組織就出現了。通過組織協調,使得許多職能有了專門的承擔著。農業產業發展是農業走向市場經濟過程中,又面向農業的龍頭企業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廣大農民。依據市場需求以農業為核心不斷向產前、產后延伸,形成集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農科技一體化的經營組織。這是農業分工的第三階段,也是最高階段。這時的組織形態既體現了斯密的分工,又體現了馬克思所論述的集體。
三、依據農業分工的我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分類
從分工角度看,企業是社會內部分工基礎上各特定行業的,在一定技術條件下的生產要素組合的最小單元,是具有技術性的有機組合,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一定的企業形成和規模,社會內部分工和企業內部分工是相似的,又是不同的。一定的企業形成聯系著相一致的社會分工形式。根據農業分工的演進脈絡和我國目前農業特點,對我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進行分類。
(一)綜合性農村經濟合作組織
這種組織以公司或集團企業為主導,以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為龍頭,圍繞多種產品的生產、銷售與生產基地和農戶實行有機的聯合,進行一體化經營,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這種組織甚至可以涉及成員在信貸、保險和生活方面。它的特點是規模大,地區覆蓋面廣(見表2)。
(二)專業合作組織
這種組織以專業化生產為基礎,根據農、林、牧、漁分類,以一類專業產品為龍頭組織起來,專門從事某種產品的銷售、加工、生產指導和生產資料的購買等。如養豬協會、養牛協會等,具有明顯的專業特征。
(三)手工業人員組織
從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中分離出來的人員,一部分人進入工廠成為產業工人,另一部分人則從事半工半農,像農村中的木匠、泥水匠等。把他們組織起來,建立組織。這種組織以服務為目的,根據他們從業的特點,不但可以成立專一的木匠組織、泥水匠組織等,而且可以成立以搬運、維護、清潔等綜合性家政服務組織。
(四)服務型合作組織
這種組織由商人游離出來的服務專業的人員組成,成立中介公司,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農業生產過程中,專門為各農業經營單位的某項技術工作服務的,如農機服務、植?;颢F醫服務公司等。農業前部門的服務業,主要是為各農業經營單位提供某一項產品,如種子公司、飼料公司等。農業后部門的服務業,主要為各農業經營單位提供加工、包裝、儲存、運輸、銷售等方面的服務。根據本地產業特點可以成立大型的批發市場,將農戶納入市場體系。這樣,農民可以快捷地接受市場信息,對價格作出靈敏的反映。農村金融服務方面,農民建立自己的銀行和保險組織等。
四、對我國目前建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幾點思考
(一)加大政府對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
深化農業內部分工,有利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對于從農業分工的演進脈絡看,如何提高分工水平,斯密認為應該通過改善交通,擴大對外貿易,推進城鄉均衡發展,建立穩定的市場只需以及進行生產的資本積累等途徑來實現。為此,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政府給予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在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切實搞好服務,幫助合作組織把握方向,搞好組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使其能夠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政策規章進行,采取現扶持后規范的步驟,培育和壯大農村經濟合作組織。
(二)完善土地制度
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主要約束條件是人地矛盾,土地的小規模經營成了深化農業分工的攔路虎。而且組織與規模是密不可分的??屏?楊格認為勞動分工一般地取決于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又取決于勞動分工,即“分工一般地取決于分工。”提高土地的規模經營,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為此,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按照依法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三)增強農民的合作精神
古典經濟學強調人是有理性的,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但社會主義國家的農戶應當體現一種團隊精神即合作精神。面臨市場的不確定性,通過合作途徑進行農業分工來完成單個農民完成不了的或不能高效率完成的生產經營活動。馬克思把這種“新的社會的勞動生產力”稱作協作產生的集體力。這種集體力可以把廣大規模、分散的農戶吸收到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內。參與到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中,從分工中獲利。
(四)鼓勵農村有一技之長的人建立組織
隨著農業分工的深化,從農業中分離出許多手工業者,像泥水匠、木匠等,他們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這些人往往被人忽視。因為他們一年到頭平時賺些錢,沒活干時又回到地里從事農業。他們在大市場中弱勢群體,只有把他們聯合起來,成立組織,不但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又可以解決許多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比如成立某某家政服務公司,一串紅服務公司等,這些組織不但可以立足本地,也可以走向大城市。公務員之家
(五)鼓勵農民建立自己的銀行
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了《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提到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這一決定鼓勵農民建立自己的銀行,它可以解決農民貸款難,生產經營、保險、福利、社會保障等無金融支持的問題。對處于弱勢的廣大農民來說,農民銀行是他們的避風港灣,是可靠的后方。
參考文獻:
[1]徐金海等,專業化分工與農業產業組織演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4.
[2]向國成、韓紹鳳,小農經濟效率分工改進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6.
[3]樊亢、戎殿新,美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M].經濟日報出版社,1994.
[4]聶品、張明林,基于新古典主義分工理論的農業產業化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7,6.
- 上一篇:老師品性對小學生心理影響探討論文
- 下一篇:金融危機下勞動關系的探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