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比較我國城鄉統籌發展形式
時間:2022-02-15 11:25:00
導語:剖析比較我國城鄉統籌發展形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鄉統籌發展是近年來我國的熱點問題之一。如何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成為我國面臨的極為重要的課題。本文在總結我國城鄉統籌發展主要模式的基礎上,比較分析了城鄉統籌發展主要模式之間的異同點,進而得出促進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一般啟示。
關鍵詞:城鄉統籌發展模式比較啟示
根據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突出矛盾,黨中央做出了實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就其內涵和實質來講,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把城市與農村、農業與工業、農民與市民作為一個整體,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規劃中去考慮,把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相互關系綜合起來研究,統籌加以解決,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一體的協調發展。
由于經濟、社會、政治、歷史、自然條件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不同地區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這些模式對其他較為落后地區統籌城鄉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模式
(一)城市為主導,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模式
“城市為主導,以城帶鄉”即在城鄉統籌過程中,以發展城市經濟為主要手段,通過發揮城市的經濟輻射功能,為鄉村提供市場和資金,帶動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而達到城鄉統籌發展的目的。我國運用“城市為主導,以城帶鄉”模式的典型地區是珠江三角洲地區。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國廣東省沿海地區,主要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江門、中山、佛山、東莞等地區,是我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也是我國城鄉統籌發展進程最快的地區之一。珠江三角洲的城鄉統籌,至今大致經過三個階段:一是商品農業階段,重點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二是農村工業化階段,以農村工業化帶動農村城市化;三是完善基礎設施階段,按現代化城市要求,構筑現代化城市的框架。深圳、珠海等大城市具有較強的輻射功能,能夠很好帶動鄉村的發展。而且,由于珠江三角洲位于沿海開發區,具有優越的外貿條件,在出口外貿的推動下,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得更快,城鄉統籌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近幾年來,珠江三角洲又探索、總結出實現城鄉一體化的10條標準,即農業生產現代化、農村經濟工業化、基礎設施配套化、交通通訊網絡化、市場經營商品化、文明衛生標準化、群眾生活小康化、服務體系社會化、行政管理法律化、環境凈化美化。這十條標準的實現將極大地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鄉村為主導,鄉鎮企業拉動城鄉經濟發展的城鄉統籌發展模式
“鄉村為主導,鄉鎮企業拉動城鄉經濟發展”即以發展鄉村經濟為主要手段,通過建立合適的產業體系,扶植有發展潛力的鄉鎮企業,使鄉村經濟快速發展起來,最終達到城鄉統籌發展的目的。我國運用“鄉村為主導、鄉鎮企業拉動城鄉經濟發展”模式的典型地區有蘇南地區。
蘇南是指長江三角洲的蘇州、南京、無錫、常州。改革開放以來,這里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快、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尤其是蘇南的鄉鎮企業,已成為蘇南經濟的支柱。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使蘇南可以采取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的措施,來協調工農關系,穩定農業生產。他們在全區建立了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基地,推動了農業機械化、良種化、水利化和服務社會化,保證了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二元結構,引起了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一大批小城鎮脫穎而出,成為聯結城鄉的樞紐,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質量,大大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城市化進程。
(三)以城鄉為整體、統籌規劃的城鄉統籌發展模式
以城鄉為整體、統籌規劃即將城鄉作為一個整體,為城市和鄉村的協同發展做出統一的規劃,進而在實行過程中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目的。我國運用“以城鄉為整體、統籌城鄉規劃”模式的典型地區有上海市和北京市。
1.上?!俺青l統籌規劃”的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模式。上海從1984年開始研究城鄉統籌問題。1986年,上海市正式把城鄉一體化作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在發展城鄉一體化和處理城鄉關系問題上,上海市將其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上海市區與上海郊區九縣一區的關系,其特點是工農業產品的交換和橫向經濟聯系較為緊密和直接,與行政管理區域相一致;第二層次是上海市區與上海經濟區諸縣、鄉、農村的關系,其特點是經濟來往雖較為密切,但由于分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域,經濟來往中行政干預的因素比較少;第三層次是上海與全國廣大農村的關系,其特點是直接的經濟聯系較少,主要通過多種流通渠道發生關系。他們認為城鄉關系反映的是城市與鄉村的一般關系,而城鄉一體化作為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對城市與鄉村的廣度和深度規定得比較明確,在內涵和外延的規定上也比較清楚。上海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就是以上海城鄉為整體,以提高城鄉綜合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經濟效益為中心,統籌規劃城鄉建設,合理調整城鄉產業結構,優化城鄉生產要素配置,促進城鄉資源綜合開發,加速城鄉各項社會事業的共同發展,保證上海城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北京“工農協作、城鄉結合”的城鄉統籌模式。工農協作、城鄉結合是北京市進行城鄉統籌的主要做法。工農協作是指城鄉工業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橫向經濟聯合,通過合資經營、合股經營等形式興辦工農聯營企業,逐步形成經濟協作網絡。其具體方式是由城市工業提供設備、資金、技術、管理人員等,由縣、鄉、村提供廠房和勞動力,聯營雙方實行利潤分成、按股分紅,共同承擔市場風險。城鄉結合多屬于縱向經濟聯合。城市工業通過各種方式向郊區擴散零部件加工或下放產品,大力開展幫技術、幫管理、幫設備、幫培訓的四幫活動,使城鄉經濟呈現出城鄉協作、優勢互補的局面。
二、我國三大城鄉統籌發展模式的異同點
(一)三大模式的相似點
1.把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作為一個重要的策略。各個地區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模式,都很關注農業問題,尤其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問題。如珠江三角洲總結出的實現城鄉一體化的10條標準的首要兩條就是農業生產現代化、農村經濟工業化;蘇南地區城鄉統籌發展的措施之一就是在全區建立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基地,推動農業機械化、良種化、水利化和服務社會化;上海城鄉統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點就是合理調整城鄉產業結構。我國許多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尤其是城鄉產業結構不協調,制約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發展,因此,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關注農村自身經濟發展能力的提高。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自身發展能力比較弱。因此,這些地區在進行城鄉統籌時,都關注農村自身經濟發展能力的提高。如珠江三角洲城鄉統籌發展的三個階段:商品農業階段、農村工業化階段、完善基礎設施階段,重點在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村工業化,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蘇南地區以鄉鎮企業為城鄉統籌的支柱,以小城鎮為城鄉聯結的樞紐,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質量,大大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城市化進程;上海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中心是提高城鄉綜合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經濟效益,加速城鄉各項社會事業的共同發展;北京工農協作、城鄉結合策略就是將城市和鄉村的相對優勢結合起來,互相補充、互相促進。
3.注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差距的一個方面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差距,消滅城鄉差距就得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述地區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都注重解決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問題。如珠江三角洲城鄉統籌發展的第三階段就是完善基礎設施階段,其總結出的實現城鄉一體化的10條標準之一就是基礎設施配套化;上海城鄉統籌發展戰略之一是統籌規劃城鄉建設等。
4.注重發揮政府的引導規劃作用。從上述三大模式中可以看到各地方政府或起引導的職能,或起規劃的職能。如1986年,上海市正式把城鄉一體化作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北京大力開展幫技術、幫管理、幫設備、幫培訓的四幫活動。
(二)三大模式的不同點
1.城鄉統籌主導不同。從上述模式可以看出,在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主導,珠江三角洲以城市為主導,蘇南地區以鄉鎮企業為主導,上海和北京以城鄉整體為主導。
2.城鄉統籌路徑不同。不同的城鄉統籌模式,不同的動力機制,使得各個地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路徑也各有特色。珠江三角洲是以城帶鄉為主,蘇南地區是以鄉鎮企業的發展帶動城鄉統籌發展,上海運用城鄉統籌規劃來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而北京則通過工農協作、城鄉結合來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三、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經驗總結
(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不同地區在城鄉統籌方面有其特殊性,如珠江三角洲“以城帶鄉”的模式,蘇南以鄉鎮企業發展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模式,上?!俺青l統籌規劃”的模式,北京工農協作、城鄉結合的模式等。這些模式都是各個地區遵循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今后在統籌城鄉發展、出臺各項相關政策方案時,不同地區應在借鑒經驗的基礎上,從自身實際出發,走城鄉協調發展之路。
(二)發揮政府職能,做好統一規劃
從全國各個地區的城鄉統籌模式中可以看出,無論哪個地區的城鄉統籌,都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支持和監督。要做好城鄉統籌規劃,政府應該從總體上來考慮,“城市偏向”或“農村偏向”的政策都可能造成城鄉不均衡發展的問題。而城鄉均衡發展,并不是要使城市農村同一發展,更不是要使城市農村一致化、一樣化,而是要協調發展、互補發展。
(三)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農村自身經濟發展能力
在分析各個地區城鄉統籌發展模式的相似點時,我們發現這四大地區都重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尤其是農業的升級,同時,也關注農村自身經濟發展能力的提高。不同地區在統籌城鄉發展時,應該將這兩點結合起來,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來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能力的提高,用農村自身經濟發展能力的提高,來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協調城鄉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生產現代化,規范農村商品和勞動力市場,提高農村自主發展能力,最終達到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
(四)以人為本,關注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農村、農業、農民這三個問題中,尤以農民問題為重。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在于減少甚至消除農民和市民之間的差距,使廣大農民也能平等地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農民問題是城鄉統籌問題的核心,而我國的農民一直被稱為“弱勢群體”,這種現象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歧視農村”的政策造成的。除此之外,我國正在進行農村土地流轉改革,這是關系到廣大農民生存根本的問題。要發展農村,發展農業,調動農民積極性,就得改變過去那種重城市、輕農村的政策,制定好城鄉統籌中的相關制度。
(五)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調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是影響農村地區發展程度的重要條件之一。一方面農村要發展,基礎條件很重要,交通、水電、醫療、通信等,都是影響農村承接力的因素。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不好,農村的經濟就發展不好。另一方面城鄉統籌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使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能平等的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這就要求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
城鄉統籌不僅僅是統籌經濟發展,還要統籌社會發展。因此,在對城鄉進行規劃時,不能僅偏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要重視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從而使農村的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生活富裕。
參考文獻:
1.彭景.城鄉統籌發展模式的國內外比較及啟示[J].商業時代,2008(30)
2.厲以寧.論城鄉二元體制改革[J].經濟學研究,2008(2)
- 上一篇:審判階段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探索
- 下一篇:刑事訴訟非法證據的排除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