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三農問題的形成及策略

時間:2022-10-25 10:48:00

導語:當前三農問題的形成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三農問題的形成及策略

三農問題”即農民、農村和農業的問題,“三農問題”由來已久,關于“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學者們爭論不已,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觀點。但是學者們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上卻完全一致,即所謂的“三農問題”,實質上就是農民問題,而且中國的問題根本上也是農民問題[1]??创叭r問題”,需要既有時間意識,又有空間意識,時間上要看到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民衣食住行發生的巨大變化,空間上,要看到各地貧富差距還很大。

1“三農問題”的成因

1歷史原因

一是工農產品剪刀差。

建國初期,為了發展工業,政府對農產品實行價格剪刀差,以犧牲農業發展為代價,發展工業[2]。二是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農業和非農業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被筑起了一道高墻,隨著經濟的發展,歷史上延續下來的傳統農業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其弊端也日益凸顯。三是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在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思想的指導下,多數地方政府重視重工業發展而輕視輕工業,重視生產性建設而輕視非生產性投入,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業發展長期停滯不前。

1.2政策原因

從發展上看,農村經濟超常增長后,出現了滑坡。一是農業內部積累機制弱化,短期行為嚴重。二是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糧食生產形勢,農民種糧積極性明顯下降。三是地方財力增加,但地方投資卻明顯向城市傾斜。四是全國工業投資大幅增加,但為農業服務的農用工業投資卻不斷下降。五是在城市工業經濟過熱增長中,投資膨脹和消費基金膨脹導致持續通貨膨脹。六是農村基本設施不能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七是稅費體制不合理。八是農業經濟組織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3]。

1.3其他制約因素

一是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以及農業結構不合理等都是“三農問題”形成的原因。自21世紀以來,中國農產品的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幾乎所有農產品都呈現出階段性、結構性和區域性的供過于求現象,導致農產品價格連年下跌。另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不合理的負擔過重以及深層次的體制等問題都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經營與國內外市場銜接問題仍然亟待解決。

2解決“三農問題”的對策

“三農問題”是由我國特殊的歷史進程和特殊國情決定的,要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從戰略全局出發,必須堅持系統和統籌的觀點,必須采取經濟、政治、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發揮市場經濟作用等,既要堅持“持久戰”,又要保證每個階段有目標、有成就,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2.1加快城鎮化進程

要解決“三農問題”,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實現城鎮化,最關鍵就是要提高效益,創造有效的就業崗位,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制造業和服務業上。從國外的發展歷程來看,都是通過實現現代化來帶動城市化,最后解決農村問題。對于現在各大城市實行放開城鎮戶口的戶籍改革,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城鎮戶口放開以后,農民只不過是從農村潛在的失業人員變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對社會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這樣的先例。

2.2加快農民享受國民待遇的步伐

我國農村在義務教育的權利、社會保險、醫療等一系列權利的落實上有待完善,相對城市居民而言,農民在政治權利和經濟待遇上截然不同。我國在實施全民醫保以及在實施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的同時,要加快制定成熟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真正實現農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2.3減輕農民負擔

目前,國家雖然取消了農業稅,但農民的隱形負擔依然很大,特別是計劃生育、宅基地等問題仍是我國農村發展的主要問題,尤其是在一些山區縣,這些問題仍然很嚴峻。政府應加快各項配套制度的完善,因為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費改稅等問題,主要還是靠完善的制度來保證[4]。另外,農民減負涉及的農村教育、政府經費等問題也要妥善解決。

2.4增加農民收入

首先政府應該加大投資。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即良種基地的建設、農田水利的投入、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對農民的技術培養。其次是要發展優勢產業,如蔬菜、水果、花卉、中藥材、養殖等??梢苑e極推行“公司+農戶”的模式,以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