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三農問題現況及措施

時間:2022-03-20 10:43:00

導語:江門三農問題現況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江門三農問題現況及措施

始于1978年的農村改革,至今已經歷30年風雨。針對改革不同時期面臨的問題和阻力,從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一號文件”,至今中央先后制定出臺了6個“一號文件”。順應和指導了農村改革,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改革和農業生產,給我國農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三農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集中表現在農村差,面貌落后;農業弱,剪刀差大,增效難;農民窮,收入低,增收慢。這些情況與構建和諧社會格格不入,嚴重影響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領導的原因、有農業體制原因、政策上的缺陷、也有農業自身原因。筆者通過對江門市“三農問題”歷時半年時間調研工作,并通過召開座談會、人員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深入恩平、鶴山、新會等地調研,較全面地分析了江門市三農問題的基本情況,并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

一、江門市三農存在的主要問題

江門市三農存在的問題從宏觀上考慮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一些領導對于三農思想上不重視,致使政策上不配套,沒有相關的措施和辦法;行動上不落實,繞著矛盾和問題走,經費沒有給予足夠扶持,問題越積越多,差距越拉越大。產生不重視的根源首先態度問題。一些地方領導認識不到位,沒有深刻領會中央的戰略決策意圖,沒有解決三農問題的緊迫感,沒有把三農納入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大局統籌規劃。其次感情問題。有些干部缺乏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深情厚意,不能深入農村做調查研究,對真實情況掌握不夠,或者只到彩旗飄揚的地方指導工作,缺乏到貧困地區訪貧問苦,漠視農民的冷暖疾苦。最后政績觀問題。認為農業短期效益甚微,見效周期長,很難出現跨越式發展,抓農業政績不明顯,以致不愿抓農業。

二是在農業管理體制上,政府職能應從管制向服務轉變。目前,地方政府在農業上的決策仍然帶有較濃的計劃經濟色彩,也導致了干群磨擦和資源浪費。政府在為農民提供充分的市場信息和咨詢、技術推廣和培訓、病蟲害預測預報、抗災減災救災、風險管理、檢測檢驗、法制保障及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服務體系已缺失或嚴重不足。

三是農業政策存在一刀切的缺陷,江門位居“珠三角”,享受不到廣東省里的一些農業優惠政策。例如在“繁母豬補貼政策”除恩平市由省給予部分補貼外,其他市、區均享受不到省的財政補貼,地方財政不堪重負。而經濟發展好于江門的東莞市雖不養豬,但卻能享受到此政策為其帶來的豬肉價格的優惠,存在“殺貧濟富”現象。

二、江門市三農問題的具體體現

(一)農業方面

1.基礎設施脆弱,農業投入嚴重不足

不少農田還保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的農田水利工程,易旱易澇農田面積還較大,工程亟待修復或新建。由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地方財力兩個因素,導致對農業的投入普遍不足,這些年來農田基本建設投入偏少,新建項目少。另外,由于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致使農田地力下降,中低產田面積比例大。

2.農業結構調整優化不足,農業產值增長速度緩慢

江門市農業產業結構層次低,高效農業比例低,還是以糧食生產為主。全市農業產值增長速度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2007年全市種植業增長速度為一3.84%,林業增長速度為0.67%,牧業增長速度為1.08%,漁業為2.37%。

3.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裝備不足,服務能力弱

經多次機構改革后,傳統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受到破壞,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滯后,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薄弱,科技隊伍不穩定、人員老化、知識退化、素質不高,技術創新能力下降,技術后勁不足、人才流失與老化、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受到較大的破壞,出現“人走、網破”的現象。管理體制不健全,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機構重復、力量分散、組織創新滯后,難以形成核力。鄉鎮農技站行政上受鄉政府的領導,業務上接受農業局的指導,實行雙重管理體制,許多鄉鎮農技人員圍著行政工作轉,負責“包村”、計劃生育等工作,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工作難以展開。至于教育農民、組織農民、培養農民及改善農民實際生活質量等方面,幾乎尚未起步。

4.農產品加工流通體系不健全

江門是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宗農產品產量大,但在本地加工農產品數量不多,附加值不高。流通體系不完善,農產品銷售難,不少的冬種農產品經粵西流通渠道北運到全國。

5.扶持政策不合理

江門是廣東省鮮活農產品主要生產供應基地,每年向粵港澳地區提供大量的糧油肉菜產品。但是,現行農業扶持政策未能調動江門市發展農業積極性,個別地方出現了“農業越發展,地方越貧窮”現象。以種糧直補和能繁母豬補貼政策為例。2008年,江門市的種糧直補面積275.19萬畝,補貼種糧農戶的資金2200萬元,江門市縣兩級要負責1100萬元;全市能繁母豬351359頭,應發補貼資金總額3513.59萬元,其中省級財政僅支付236.74萬元、市以下各級財政需負擔3276.85萬元。僅以上兩項就占當年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0.59%。

6.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相對較低

江門市農業龍頭企業少,規模與綜合實力低于周邊城市(見表1),輻射帶動力弱;主導產業規模小,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加工業滯后,缺少有力的技術支撐,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名優產品少,特色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低,缺少核心競爭力。這些都導致的農民增收渠道不寬。農業廳、相關各市2008年末公布的有關數據整理而成;“農業從業人員”根據廣東省及相關城市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有關數據整理而成。

7.集約化程度不高

江門市發展規模經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雖有一定成效,但仍處于初級階段,仍存在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政府熱、農民冷的問題。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推動力不斷加大,但許多農民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這一新鮮事物,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對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性不高,合作意識淡薄,很多農民不愿意參加專業合作社,即使參加,也對履行義務沒有主動性。因此,江門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多數是由政府牽頭組織,農民自發組建的較少。

二是發展質量不高、帶動力不強的問題。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市產業化組織發展到277個,帶動農戶28萬戶,占全市農戶的39.8%,遍布各市區,涉及農、林、牧、副、漁、加工等產業,覆蓋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科技等領域,但是真正能正常發揮作用,規范運行的較少,大部分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沒有開展正常的活動。而且大多數合作組織規模小,功能不全,缺乏與市場的對接,帶動力不強,沒有真正成為市場主體。

三是內部不規范、利益聯結機制不科學的問題。全市真正符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登記條件的合作組織不多,只有少數幾家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運行,多數合作社內部機構不健全,社員之間缺乏嚴格的約束制度,管理較為松散,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

四是重組建、輕扶持的問題。各級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組建非常重視,但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實質性的扶持政策沒有真正到位。大多數合作組織都存在貸款難、登記難、運行難等問題。各職能部門支持的力度不大,外部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農村方面

1.農村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依然相對落后

近年來江門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五改(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房)工作取得新進展,“村村通公路”工程成效顯著。但是仍存在l1.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道路進村方面,全市1083個自然村中,仍有68個自然村為沙石路面,未鋪裝瀝青水泥路面的農村占總數的18.47%,并呈行政等級降低,瀝青水泥路面里程比重下降。所以,目前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衛生同城鎮相比相對滯后,農村行路難、學生上學接送難、部分邊遠沿海老區飲水難等問題仍然存在。

2.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雖然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江門農村醫療等社會服務體系基本上建立起來,但是有村衛生室的村848個,占73.87%,有行醫資格證書醫生的村858個,占74.7%。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滯后,在許多地方,農民仍然是求醫問藥難,求學求知難,享受文化生活難、渴盼科技服務難。

3.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滯后

代耕農是歷史原因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江門市代耕農有12678戶、50973人,代耕面積17.95萬畝。2005年國家免征農業稅及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先后實施,一些代耕農與當地村民就承包問題出現分歧,導致代耕矛盾糾紛經常發生。

4.沼氣工程建管服務相對滯后

無論從氣候還是原料等各方面看,沼氣都是最適合工門市農村發展的可再生清潔能源,是科學發展的最好體現。但是受資金與技術影響,制約了江門市農村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級農村能源管理機構及隊伍已不存在,沼氣工程的管理和維護服務滯后,建管脫節日漸突出。截至目前,全市沼氣工程基本由外地公司設計施工,還沒有一支技術過硬的專業沼氣建設和管護隊伍。

(三)農民方面

1.農民收入水平低

2007年江門農民人均純收入5887元,增長率為5.99%,低于廣東省的平均水平(10.5%),在珠三角九市中列第8位(見表2),同此看出江門不但農民收入低而且收入增長緩慢。

2.農民素質不高

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比較匱乏。造成了他們對新技術、新觀念、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普遍較低;二是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觀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極思想和陳規陋習沉渣泛起,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3.婦女權益問題

近年來,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一些權益受到侵害出嫁女不斷上訪,要求維護她們的合法權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江市三農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強化領導干部服務三農管理制約機制

政府各部門要真正樹立服務三農、支持三農的意識,要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各級領導干部執政觀念和政績觀的轉變,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指標體系,健全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將領導干部服務三農、解決三農問題能力列入干部考核機制。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按照現代標準積極實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加大投入,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加快中低產田的改造和土壤改良。二是建立健全農田設施管護制度,堅持“建設與管護并舉”方針,落實管護責任。三是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力度,改善落后地區的生產、生活和發展環境。

(三)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

在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按照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特點,科學安排生產的原則,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引導示范、扶持龍頭帶動、引導項目實施等手段,立足各鎮、村現在的生產特色,大力發展高效、特色的現代農業。一是科學規劃優勢農業產業區域布局,做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規劃,明確各地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二是大力引進優質高效的品種,促進種植業、養殖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三是根據珠三角城市圈日常生活需要,生產鮮活農產品;四是根據城市生活質量提升需求,發展名優花卉、珍稀苗木等到高值高效農業,適當發展高附加值的創匯農業;五是大力發展冬種生產,推廣馬鈴薯、甜玉米等高效糧食產業,引導種植蔬菜、水果等反季節品種,提高土地的復種指數和生產效益。

(四)進一步完善農業服務體系

一是加強良種良法的引進消化、示范推廣工作,重點是根據市場需求,引進優良、高效主導品種,加快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二是推動基層工作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建設,采取科教下鄉、專題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增強農民科技意識;三是引導、扶持農業合作組織、專業服務組織和專業服務公司等,為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拓寬服務范圍,增強服務能力,為農民提供農機、育種、融資、擔保、保險等專業服務;四是強化農資供應流通和質量監控等服務體系建設,規范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流通秩序;五是以農村信息直通車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強信息服務,發揮信息科技對發展現代農業的促進作用。

(五)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

重視農產品集散網點和流通體系建設,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和專項補助,推進對產地型農品集散和骨干農產品專業市場改造工作,完善農業和農產品信息收集制度,大力扶持各級供銷社,加快培育流通性大型農業龍頭企業,拓寬農產品營銷網絡,開拓國內外市場。

(六)大力扶持龍頭企業

農業的出路在于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的出路在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經濟實體,而且更重要的是帶農致富平臺。龍頭企業承擔了解決三農問題和帶農致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大社會責任,政府應當給予更多的扶持,更多的優惠,應當將有關惠農政策盡可能擴大到龍頭企業。針對龍頭企業的創新專項科技政策,將更多的農產品精深加式產品開發項目列入政府有關科技開發計劃,給予財政經費扶持。

(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推進工業化,帶動農民增加非農收入;加強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生產力提高,發展生態農業、三高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開辟農民增收新途徑。以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為切人點,進一步做好“千企扶千村”工程。

(八)加快農村沼氣發展

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允許更大比例的扶持資金用于大中型沼氣工程,建立服務體系,待時機成熟可采用市場化動作,對服務的農戶合理收取一定費用,以保證沼氣使用的良性發展。

(九)規范土地流轉

對代耕農正確甄別界定,完善土地流轉合同,從源頭上避免新的代耕矛盾發生,制訂化解土地代耕歷史遺留問題的相關政策,為各地代耕農問題解決提供依據。(十)保障農村出嫁女權益參照江門蓬江區做經驗法,依照法律法規開展出嫁女身份界定工作,拓寬維權渠道,走司法維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