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解決對策

時間:2022-07-12 08:56:42

導語: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解決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解決對策

摘要:“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若能填補好這塊短板,我國將早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建成現代化強國?!叭r”問題的解決與否將影響我國能否向高質量發展,而“三農”問題的解決需要各農村地區基層政府的支持,基于此,分析了“三農”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表現,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三農”問題;解決措施

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繁榮昌盛、和諧美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叭r”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為了能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會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叭r”問題的出現對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三農”問題的解決要依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該戰略有益于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真正實現全民共同富裕[1]?;诖?,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了“三農”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1“三農”問題的歷史進程

新中國成立初始,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迅速走上工業化道路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兩大重點,但由于資金的缺乏,只能選擇其中之一重點發展。農業缺乏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不能促進和刺激二、三產業的發展,而工業具有足夠的供求彈性,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能夠被其推動和促進,因此工業被確定為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在工業化進程中,我國工業化初期的原始積累只能從農業和農村獲得,我國通過工業品和農產品價格之間的“剪刀差”、農業征稅等方式抽取農業剩余,為工業化建設積累了原始資本。改革開放后,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生產要素長期外流,“三農”問題日益突出。2005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被提出,國家投入偏重于“三農”,雖暫時緩解了“三農”問題,但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把生態文明作為方向,堅持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將全黨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目標放在鄉村振興上。到目前為止,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有了新的機遇[2]。

2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三農”問題的表現

2.1環境遭到污染

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環境污染問題愈加嚴重,農民過度地耕作、放牧和捕撈現象仍然存在,破壞了生態平衡,水土流失現象也格外明顯。此外,在一些農村地區,農民在經營過程中忽視了整體與局部的關聯,化肥和農藥不加控制地使用及天然有機肥的無效使用,不僅導致資源在很大程度上的浪費,而且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情況下,農村環境污染嚴重,在不經過任何凈化操作的情況下,農民直接將江河、山谷水源引入農田灌溉農作物,并將未凈化的水源作為農民日常的生活用水,很容易導致農產品被污染及出現傳染病的情況發生。

2.2農業經濟分散

目前,在我國農業生產建設領域中,農業經濟呈現分散管理模式,問題突出,導致我國現代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現代化建設短板。同時,受傳統商業模式和發展理念的影響,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發展模式仍然是小農經濟,在缺乏科技支持和正確引導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工具相對落后,機械化程度不高,耕作效率相對較低。在不清楚市場環境經營發展規律的情況下,農民在種植農作物時,無法及時獲得有用的市場信息從而進行盲目耕種,這種情況導致了農作物銷量降低,農民也無法獲得最大的效益。不僅如此,經營者在這種商業模式下,因無法及時獲得準確的天氣信息,還容易遭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變差。

2.3農民老齡化現象嚴重

農村大部分中青年外流去往大城市務工,導致農村農民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根據2017年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不到40000萬,其中55歲及以上的為10551萬人,占33.6%,其中1/3以上為中老年農民?,F代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農民老齡化的制約。由于老齡勞動力學習吸收新知識、科學技術的速度比青年人慢,對新產業的適應能力不強,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經濟增長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都受到了農民的老齡化現象的影響。

2.4成本上升

根據農產品價格相關的調查研究,2015年中國和美國五大農產品貿易的平均成本有所上升。2015年,小麥、大米、玉米、棉花和大豆等我國主要農產品的平均成本比美國同類產品高出20%以上。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土地資源短缺,農產品生產領域的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這就需要在農產品生產上投入大量的人力、技術資源。此外,我國科技發展水平低于西方發達國家,且差距顯著,科技水平低導致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高[3]。

3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解決“三農”問題的對策

3.1著重發展綠色生態產業

在了解目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三農”問題的基本情況后,相關領域的政府基層工作人員應將重點放在促進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上,實現工業經濟的綠色化。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完善農村生態保護建設,以發展綠色產業、引領農村生態振興和現代化發展為主要目的,系統管理農村景觀、森林、湖泊、草原和農田。在堅持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積極推進多元化、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例如,在我國東北地區的農業、農村、農民治理中,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生態建設服務供給,確保農民真正享受生態建設帶來的利益,主動積極地參與和諧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維護中。當地政府積極呼吁公眾參與,以完善的法律法規為保障,為現代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更加有益的保障體系。

3.2構建城鄉一體化經濟模式

城鄉的經濟建設和完善對改善“三農”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規劃建設中,要不斷調整完善農村農牧業補貼,充分發揮國家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土地管理、保險、財稅等優惠政策。這種建設模式可以充分促進農村產業的進步,為城鄉建設一體化提供更大的支持。同時,結合社會經濟的需要,將農產業及相關農副產業之間的關聯理順,促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調整城鄉工業的結構,促進城鄉文化旅游產業有序發展,確保目標得以實現。充分發揮城鄉的生態環境和人文地理優勢,讓農民過上更好的生活[4]。

3.3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真正實現城鄉融合

鄉村青壯年在外務工人口逐年增加,在鄉村勞動力嚴重流失的情況下,要建立有利于城鎮居民回鄉村創業和促進農村移民市民化的人口流動機制。徹底破除傳統戶籍規定的限制,讓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權利和待遇一致。例如,在住房方面,可以建立統一的城鄉住房制度,允許城鄉居民在農村和城市都有基本的可負擔得起的住房;在資本流動方面,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讓國有資本進入農村,充分發揮國家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帶動社會資本“下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資本動力缺乏的情況,完善農村資本投入機制,用最大的能力來支持鄉村振興;在土地分配使用方面,突破城鄉因素流動渠道的大門是制度。然而,在城鄉現如今的市場結構下,農村土地資源分配不當,難以滿足城市工商資本的需求。完善相關制度和法規,為農村集體成員承包權、企業間土地經營權、城鄉所有權的合理流轉創造條件。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同時,要協調好三方的利益,如在完善建設用地指標跨區域統籌調整體系時,既要考慮城市建設用地的需求,又要保障集體組織和村民的利益。

3.4打造鄉村地區經濟產業建設的人才隊伍

人才的支持是農村現代經濟建設和發展離不開的重要因素。因此,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建設一支符合農村經濟和產業建設的人才隊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從根本上為農村發展建設創造條件和給予支持。例如,在中國東北地區現代農村建設中,與當地農牧業發展需要相結合,培養了一批為農牧業經濟建設服務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將實際情況和理論管理經驗結合,總結出一系列符合實際發展的應用技術,促進當地農牧業的經濟發展。此外,在現代化建設和管理過程中,應致力于培養優秀的農村干部,從而呼吁當地村民積極參與現代農村建設的事業中來,共同將歷史發展遺留的“三農”問題妥善處理。依托當地實際產業,建立以鄉鎮為單位的村級整體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將原本分散的小農管理模式聯合起來,通過集體組織管理,動員多方團隊,為共同的發展目標而奮斗。從根本上實現振興農村的戰略目標,實現區域經濟的富強發展[5]。

4結語

農村現代化發展長期影響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崛起。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應積極推進農村工業經濟建設和發展,重點推進生態產業的綠色建設,完善鄉村治理方案,提升農民保護環境的相關意識,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經濟模式,盡可能降低農村運行成本,不斷發展和完善城鄉融合,推動鄉村向現代化建設發展道路邁進。

參考文獻:

[1]王美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西部貧困地區農村養老問題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0.

[2]張堂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基層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20.

[3]余芳菲.鄉村振興視野下農村環境治理問題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8.

[4]章云浩.土地流轉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8.

[5]陳惠紫.以新鄉賢推動新時代鄉村振興[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9(04):66-68.

作者:劉嘉珉 單位:烏蘭察布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