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時間:2022-09-11 03:52:06

導語: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摘要:社會保障水平是在一段時間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民眾所能享受社會福利保障的程度的高低。我國經濟發展起步晚,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較晚且并不健全,基本停留在初步階段。社會保障對經濟增長存在著積極和負面雙重影響。建立水平適度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加快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步伐和在改革的基礎上,進行適度控制。

關鍵詞:社會保障水平;經濟發展;關系

一、我國社會保障的現狀

1.社會保障水平

社會保障水平就是在一段時間內,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社會民眾所能享受社會福利保障程度的高低,通常包括員工薪資待遇水平、社會管理制度水平、各種基金發展水平等。它有一定的特點即具有剛性和動態性,而且社會保障體系在實際中的具體實施時有一個適度性,不能過度超過經濟的發展速度。同時它也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例如經濟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因為經濟的發展會給社會保障體系的供給來源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且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也會影響社會保障水平,比如西方國家選舉他們大多是多黨派輪流執政,為了獲得選民的支持,他們就需要執政黨提出更多的滿足民意的需求,而社會保障就代表了民眾最迫切的需求,所以被選舉人會著重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2.我國社會保障的現狀

我國的經濟發展起步晚,整體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較晚且并不健全,基本停留在初步階段。比如,人們存在住房難、看病難等問題。一方面雖然公民的平均工資有所增長,最低工資限度一直是在不斷上調的,但與此同時物價的上漲,特別是住房帶來的金融泡沫和教育成本的提高,使得很多家庭進入了選擇困難期;計劃生育制度的實施,導致現在的80后和90后都要面臨兩個人贍養“421模式”的巨大生活壓力,國家卻沒有健全的制度來緩解這種社會矛盾。在看病方面很多公民表示“病不起”,一個輕微的感冒到醫院去做個檢查、買藥就要幾百元甚至上千元,期間還經常會附加很多檢測項目,更別說什么大病了。在就業方面,很多大學生而臨“畢業就失業”的尷尬局面,同時產生一個現象“啃老族”,這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問題。加之現在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分布,人才競爭和“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觀點致使教育成本不斷上升;最后由于經濟的發展和老齡化的壓力,養老問題擺上了亟待解決的日程上。綜上,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各方而的保障制度不相匹配。

二、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1.社會保障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積極影響。社會保障水平能穩定社會經濟秩序。在我國社會保障分為兩層含義,即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第一層就是對那些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人們進行保險保障,使他們能夠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這實際上免除了人們生活無著落的恐懼和后顧之憂,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消除了社會不安定的因素,起到了定國安民促發展的作用。而第二層主要是在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之上的生存發展,社會保障在建立初期是本著維護社會穩定,是社會的基本穩定器,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保障不斷完善,不再簡單的追求基本的保障,而是開始追求活的有尊嚴,比如養老保險不僅僅是為了緩解養老問題,更多也是為了老年生活的依然有意義。(2)社會保障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一方面,社會保險的保障項目和給付水平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的民主程度相適應。如果社會保險保障項目太多,給付水平超出人們最基本生活需要,由于社會保障具有剛性的特點,會造成社會保障水平只能上而不能下的局面,因此社會保障必然會對經濟增長起消極作用。另一方面,社會保障機構的“慷慨解囊”,會導致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產生過分依賴社會、依靠國家的思想。特別是易助長企業事業的短視行為,而缺乏長遠觀念,忽視長遠利益。勞動者的人工成本的提高也給企業的生產成本帶來了不少壓力,現在企業頻頻呼吁的“降費”就是社保不斷完善帶來的一個問題,然而由于經濟完善使得人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

2.經濟增長對社會保障水平的影響

第一,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社會保障項目的完整程度。經濟發展水平低,則社會保障體系只能包括一些最基本的項目,這時社會保障供求平衡的立足點在人的生存線上。如果經濟發展水平高,則社會保障項目就會較多、系統性較高。第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社會保障的給付標準。如果經濟發展水平低,社會保障項目的供給程度就會低一些;如果經濟發展水平高,則社會保障各種項目給付的程度就會相對較高一些。第三,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社會保障客體的覆蓋范圍的大小。經濟發展水平低,社會保障涵蓋的范圍就會小一些。如果經濟發展水平高,則社會保障涵蓋的范圍就會大一些。

三、建立水平適度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水平是一個質與量相統一的概念,所以社會保障水平并非是越高越好。社會保障支出增長速度主要取決于國民收入及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過高和過低的社會保障水平對經濟發展都起不到推動作用,反而會影響經濟的健康發展。適度的社會保障水平,從本質上說,他要與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相適應,既要保證社會穩定,又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在維護社會公平的同時還要提高效率,促進社會進步。我國在建立適度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途徑主要有:

1.必須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步伐

(1)完善養老保障機制。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農村養老問題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家庭養老一直是農村最主要的養老形式。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家庭結構日趨簡單,人口日漸減少,保障功能日趨下降。只有完善養老保障機制,真正使得老年人安度晚年、老有所養,才能給我國農村社會帶來穩定。(2)推行和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比較適合我國農村的基本情況,應該下大力進行推廣。針對農村醫療條件差的問題,可以在農村醫療體系中引入競爭機制,促進醫療環境得到穩步提高,而且我們還應該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醫療資源的均衡發展和調配。在合作醫療制度比較成熟、醫療環境獲得改善后,可以考慮與城鎮醫療保險并軌,從而可以很好的減少看病難的問題。(3)構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在農村就更以行政法規為主,這就導致立法不到位,甚至大部分群眾根本不知法、不懂法。為此,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法律體系。

2.在改革的基礎上,進行適度控制

繼續加強城市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對城市社會保障水平增長進行適度的控制。城市的社會保障水平在不同行業和不同人群中存在者很大的差距。各類企業承擔統一標準的社會保障費用,為企業的公平競爭提供條件。在城市里,社會保障水平高的主要是國有企業,而非國有企業很多都沒有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或是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社會保障的繳費基數經很多專家估測已經是合理水平,但是由于法律和監管的疏忽,很多企業并沒有按規定進行社會保險的繳納,所以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都要一視同仁,采取統一標準繳納社會保障費用。消除不同行業之間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也有利于調動各企業勞動人員的積極性。這時,就需要各個部門的有效監控,當繳費主體按規定執行,繳費額就會上升,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作者:王呈芳 單位:黑龍江大學

參考文獻:

[1]翟建強.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探討[J].保障論壇,2013(07).

[2]穆懷中.社會保障水平經濟效應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1(06).

[3]國務院研究室.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