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體系短板探索與啟示

時間:2022-09-11 04:01:14

導語:社會保障體系短板探索與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保障體系短板探索與啟示

為適應新時期困難群體社會保障新形勢,福建省廈門市圍繞困難群體救助工作的總體目標,著力補齊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短板,努力破解困難群體社會保障能力提升困局。重點健全以社區網格化為依托的兜底保障機制,推行以精準精細化為目標的“三社聯動”服務方式,建立以人性化個性化服務為旨歸的人文關愛體系,加強以社會保障信息化為支撐的便民服務能力,加大以監督考核為主要手段的政策執行力度等,努力推動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切實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構建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的探索

困難群體社會保障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須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廈門市圍繞其保障體系和能力的執行主體、實施對象、運作機制、外部支撐等,全面把握其特點和規律。經過探索,初步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科技支撐、法制保障的困難群體社會保障和能力建設體系。(一)形成困難群體社會保障的政策配套。作為沿海發達城市,廈門市率先進行了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的探索,1993年10月就被列入了全國第一批建立城市低保制度;1997年10月,全市實現了低保制度城鄉一體化;2004年6月,率先頒布了地方性法規《廈門市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并在實踐中日臻完善,成為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中流砥柱”;2009年6月,率先頒布了地方性法規《廈門市社會保障性住房管理條例》。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逐步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制度為支撐,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8+1”社會救助體系和能力保障制度,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政策標準和覆蓋面均高于全國全省。2020年8月,出臺了《關于做好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工作的補充通知》,對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工作進行了調整完善,改變了對重度殘疾人享受補貼需要“經醫學鑒定屬生活不能自理的其他一、二級殘疾人(經市二級以上醫院評估的醫學鑒定報告)”,將“在職在崗的各類殘疾人”排除在外的限制性規定。同年9月出臺了《廈門市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辦法》和《廈門市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辦法》,為解決困難群眾認定政策“碎片化”問題,統一規范了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低收入家庭等困難群眾認定條件、認定標準和保障內容,統一衡量困難群眾家庭經濟狀況;將家庭收入、財產認定劃分為三檔,按保障標準就高原則認定困難群眾類型,構建統籌銜接、分類分層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體系。(二)不斷健全困難群眾社會保障內容體系。首先,健全制度保障體系。在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及低收入認定等各方面,涵蓋了食、住、醫、養、康、教、樂等各層次需求項目。廈門市近年來先后出臺了系列政策,僅市級層面就達50多份文件,涉及民生事務60多項。其次,健全政策落實體系。在全面兜底保障基礎上,大幅提高低保標準。把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和困境未成年人的養、治、康、教問題全面納入政府保障范圍,解決未成年就學和特殊教育問題。落實殘疾人輔助性就業優惠扶持政策;把所有困難群體納入醫療保障范圍,提高殘疾人、低保家庭的就醫報銷標準。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三位合一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打造廈門養老新模式,優先把各種困難對象納入養老服務體系范圍。再次,健全載體助推體系。從2017年起,全面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險種覆蓋全部災害種類,對象全面覆蓋在廈門行政區域的自然人,并做到城鄉標準一體。結合“愛心廈門”建設,聚焦弱勢群體和特殊對象,實施愛心行動,突出做好就業增收、“愛心超市”提升、加大重病救助、推進愛心助學、“暖心家園”關愛以及關愛特殊婦女群體等熱點難題。經過努力,廈門基本上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救助制度體系,逐步完善涵蓋低保、特困、低收入家庭的多層次救助體系。(三)不斷增強對困難群眾社會保障的能力。首先,加強統籌協調能力。市區兩級建立由政府分管領導負責、民政部門牽頭、市直相關部門參加的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發揮統籌救助保障資源,推進體系建設的“定海神針”作用。其次,加強政策兜底能力。在低保等困難群體“擴面”方面,每年都全面排查核準,把握家庭和個人收入關口,堅決把不符合條件的對象排除在外,“不養懶漢”。同時設置低?!跋似凇保瑢τ谶_到脫貧標準的“扶上馬,送一程”,增強保障內生動力,培育“造血”能力。在困難群體生活“提質”方面,立足于解決他們“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建立困難群眾生活最低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在“兩不愁”方面,根據本市居民消費支出和物價指數等情況,及時調整救助標準,消除物價波動的影響。2015年起,廈門市實現低保、特困供養等救助標準城鄉一體化,城鄉低保標準分別增加了60%和77.78%,統一提高到800元;特困人員每人每月標準增加了71.42%,并提高了照料護理標準,為社會最困難群體撐起“保護傘”。從2018年開始,每年的法定節日,為特困對象發放慰問金。同時全面落實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再次,加強技術支撐能力。完善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建立健全核對信息平臺,為精準識別救助對象“保駕護航”。廈門市還在全國率先開設了“12349”服務熱線,設立廈門市養老服務信息化統一平臺,建立線上線下互動“廈門市市民養老服務中心”。結合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統一整合全市養老、兒童保護等社會救助服務熱線,開展服務。全市525個村居都建立了社區網格化信息平臺,簡化優化辦理程序,提高審核審批時效。最后,加強基層隊伍服務能力。目前,全市6區38鎮(街)民政部門都選齊配強了工作人員,按照招聘、考核、薪酬等“六個統一”要求,全市村居共配備社區網格員1萬多人,做好困難群體的收入核對、情況報告、數據統計等工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每個村居配備2名助老救助員,推動老年人服務措施落實。

二、構建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的啟示

廈門市探索實踐表明,要堅持問題導向,以改善困難群體民生為出發點,增強社會保障體系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改變簡單修補、當下權宜、被動應對、單線運作等傳統思維,樹立全面兜底、應收盡收,主動作為、立體保障等新思維,把困難群體的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推向縱深,促進公共服務體系范式轉換,破解困難群體社會保障制度困局。(一)健全以社區網格化為依托的兜底保障機制?;鶎邮且磺泄ぷ鞯穆淠_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實到城鄉社區。廈門市城鄉社區治理創新活動實踐證明:要構建兜住底、兜準底、兜牢底的困難群體社會保障體系,必須建立社區(含村,下同)網格化機制,按照“責任網格化、平臺信息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人性化”要求,以自然村、小區、樓宇等為基礎單元,細劃責任網格,社區“兩委”以及統一招聘的社區工作者進“網”入“格”,把困難群體社會保障納入網格任務,壓實責任。設立社區救助站(點),依托社區網格化機制,細化民生網格,把社區救助協理員編為助理網格員,建立完善主動發現機制,把走訪、發現需要救助納入保障的困難群眾列為社區(村)組織重要工作內容。認真落實社區減負,修訂鎮(街)、村(居)職責清單,理清政社職責邊界,減除社區承擔的執法和專業性工作。推動“黨建引領,重心下移”做法,把困難群體民生服務事項審核權下放給鎮(街)村(居),并提供必要財力、人力和政策支持。推廣“微治理”“微服務”做法,延伸到社區服務“最后一公里”。(二)推行以精準精細化為目標的“三社聯動”服務方式。積極開展以社區為基礎、社會組織為載體、專業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的“三社聯動”服務機制,動員和吸收專業人才和志愿者加盟,推動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提高困難群眾社會保障專業化水平、精細化程度、人性化溫度。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社會工作者統一考試,培育和壯大社會工作機構隊伍,做好注冊志愿者注冊管理和調配使用。制訂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崗位開發及人才保障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及時配齊社區救助協理員,解決基層一線社會救助工作無人去做或人手不足、業務不精等問題;擴大政府購買服務事項覆蓋面,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基礎上,擴大到心理干預、家政代辦、基礎康復、日常護理、鄰里溝通、信訪等問題。深入開展救助生活無著流浪人員,開展“大愛尋親”活動。成立以“社區鄰里互助促進會”類社會組織,實現鄰里互幫互助,讓困難居民隨時可享受上門服務等社會福利。(三)建立以人性化個性化服務為旨歸的人文關愛機制。首先,推動社會救助對象“三個延伸”。在核算困難家庭收入時從“收入型”向“支出型”轉變,即增加扣除家庭成員因醫療、教育等剛性支出和必要的就業成本,復核低保等對象年度因醫療、教育等支出享受政府救助的經費,視同為家庭實際支出;實施重度殘疾人申請低保由“家庭?!毕颉皢稳吮!毖由欤粗鸩椒艑捝暾埖捅l件;臨時生活救助和醫療救助對象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延伸,彰顯了救助工作的人文情懷。其次,推行社會救助工作“三個轉變”。建議將危房改造、低保標準調整、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救急難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推進救助方式從被動審批向主動服務轉變,對象認定從分類申請到統一申請轉變,救助項目從依申請審批向依政策給予轉變。開展“三個逐一”摸排。對超過三個月仍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求助滯留人員經研判后,辦理落戶、納入特困供養。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實現困難救助人性化。再次,狠抓疫情防控常態化兜底保障。鑒于2020年以來疫情防控形勢,建議逐一排查困難群眾和指定特困人員委托照料責任人;開通“綠色通道”,落實延保享受待遇到期的低保對象,對受疫情影響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申請社會救助的人員實行容缺審批;加大補貼力度,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就業困難人員社保補貼、低保資金、特困供養資金以及醫療救助金,確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四)加強以社會保障信息化為支撐的便民服務能力。按照政策規定:要著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保障領域的運用。依托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完善社會保障資源庫,匯集政府、社會組織等開展救助的信息,互通共享,建立預警機制。推動社會保障服務向移動端末梢延伸,實現“掌上辦”“指尖辦”,為困難群眾提供便捷的保障事項服務。改進“一門式辦理”,鼓勵異地辦理基本生活保障申請,優化審核確認程序。(五)加大以監督考核為主要手段的政策執行力度。健全“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機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動政策落實落細,構建業務指導、審計、黨委巡察、國家監察、村(居)務監督、社會輿論監督等相互銜接的監督制度體系。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層層傳導壓力,激活“神經末梢”,打通“最后堵點”,消除“民生痛點”,避免搞形式、走過場等現象,克服群眾知曉度不高、參與率不高、監督難等問題。同時建立糾錯容錯機制,鼓勵改革創新,著力從“三個一”著手加強保障監督:一是對報表數據“每月一整理”,杜絕“死人?!薄把訒r?!?;二是對重點問題“每季一梳理”,宣傳政策法規,主動發現對象,推動提標擴面,做到應保盡保;三是治理效果“每年一考評”,將低保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率、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率、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水平增長率、低保覆蓋面的合理化水平等指標性數據列入各級績效考核指標,強勢督促落實。建立市區鎮(街)三級社會保障政策落實的常態化會商機制,依案釋法,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政策。

作者:岳世平 岳世洲 李維娜 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委黨校廈門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