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思考

時間:2022-04-21 03:09:15

導語:民族地區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思考

社會保障兜底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兜住基本生活底線,進一步加社會保障兜底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兜住基本生活底線,進一步加大各項社會救助政策落實力度,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確保貧困群眾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然而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方財力有限、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較深,加強推進社會保障兜底扶貧工作至關重要。對此,筆者結合岑鞏縣工作實際,對開展社會保障兜底扶貧工作談幾點思考。

工作措施及成效

認真安排部署,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為了有效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從2014年以來,岑鞏縣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每個年度城鄉低保提標工作方案,《關于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岑鞏縣脫貧攻堅“整縣摘帽”百日決戰工作方案》、《岑鞏縣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實施方案》《岑鞏縣民政兜底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岑鞏縣民政局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岑鞏縣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工作實施方案》《岑鞏縣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民政保障配套方案的通知》《岑鞏縣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方案》等一批指導性文件,對兜底保障脫貧一批的具體任務、工作目標做了規定,確保了把社會保障兜底扶貧一批工作扎實有序開展,實現了政策范圍內“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加強制度銜接,形成了兜底扶貧合力。一是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兩項制度”銜接,做到“應保盡保、應扶盡扶”,助推兜底脫貧一批。通過“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形成兜底扶貧合力,對符合低保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確?,F行扶貧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二是做好“雙清雙入雙退”工作,建立農村低保與建檔立卡貧困戶銜接的“四本”臺賬信息,達到精準救助、精準管理。通過信息比對,重點建立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納入低保保障和特困救助供養范圍的人員、農村低保對象未納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范圍的人員“兩本臺賬”,做到精準管理。三是做好錯保、漏保、一兜了之相關工作,嚴格按照低保政策規定和“三環節十步驟”認定程序開展低保對象認定工作,強化“兩部門三共同”(縣鄉兩級民政扶貧部門共同入戶調查、共同審核、共同審批),壓實駐村工作隊參與村級低保對象認定的入戶調查和初審的工作責任,做到誰簽字調查誰負責,確保對象認定的精準性。依托救助資源,貧困戶“兩不愁”有保障。大力開展“救急難”“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打出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政策“組合拳”,助推加大臨時救助幫扶力度,銜接使用好相關救助資源,最大限度地為困難群眾解決“兩不愁”的實際問題,發揮好臨時救助在脫貧攻堅中的托底作用。抓好特困供養,開啟養老服務新模式。近年來,岑鞏縣積極動員特困人員入住機構(鄉鎮敬老院和縣福利院)集中供養后,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作為自然減員處理,實現徹底脫貧。對于不愿意到機構集中供養的分散供養對象,重點解決失能人員照料看護問題,找到合適的照料看護人簽訂協議,兌現看護補貼,確保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吃穿住有保障,生活有人看護,實現兜底脫貧。同時積極探索開啟養老服務工作公建民營新模式,切實實施應養盡養、集中與分散有效結合的供養新模式,特困供養補助水平極大提高。用好補助政策,確保殘疾人穩定脫貧。為切實解決好殘疾人“最后一公里”問題,助推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縣民政局、縣殘聯通力協作,積極做好殘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對于符合條件的實施低?!皯1M?!保磿r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兩補”資金,有效的解決了殘疾人生活保障和看護問題,確保殘疾人通過政策兜底脫貧。充分發揮殘疾人扶貧資金入股產業,實施產業扶貧,拓寬殘疾人增收門路,實現殘疾人穩定脫貧。推行“商業保險”,不斷抵御抗風險能力。為加強農戶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助力脫貧攻堅,岑鞏縣實施了“一元民生”“農房保險”“兩保一孤”等商業保險工作,2014年以來縣人民政府自籌資金400萬元,給全縣困難群眾參保,通過充分發揮保險業參與社會兜底保障工作,打好兜底脫貧組合拳,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為兜底對象精準脫貧提供了保障。創新工作機制,提升兜底保障規范化。近年來,岑鞏縣進一步創新低保工作機制,提升低保規范化管理水平。一是通過對低保戶掛牌管理,讓低保在陽光下運行。二是進一步提升全縣低保檔案的規范化管理水平。三是村組在低保評議對象認定中結合實際量化

指標,有效提高低保對象

認定的準確性。四是建立“一二四四”工作機制,通過創新工作機制,切實有效發揮好特困供養制度,讓更多特困老人通過集中供養,有效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質量。存在問題社會保障救助資金有限。2019年是岑鞏縣整縣“脫貧摘帽”之年,城鄉低保提標后,人數和資金都有所增加,加之殘疾人護理補貼和易地扶貧農村低保轉為城市低保、一次性臨時救助的資金需求量過大,難以按時足額發放到位。項目建設資金嚴重短缺。由于縣級財政十分困難,脫貧攻堅工作需求資金較大,在民政項目建設上投入不足,公墓建設項目、老年養護樓項目等推進緩慢,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低保與扶貧銜接還不夠。個別鄉鎮在落實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工作中,執行制度有偏差,對象認定審核把關不嚴,導致鄉鎮扶貧站與社會事務辦工作對接不夠,兩個部門數據無法銜接,資源難以共享。部分鄉鎮在農村低保評定過程中,都沒有完全按戶施保,存在保人不保戶的現象,造成部分低保戶難以評定為精準貧困戶系統,有漏評、錯評風險。貧困戶信息難以統一。一方面,低保入戶核查與貧困人口動態調整的工作時間未能統一,貧困人口的動態調整(國家扶貧系統開放為每年年底),而農村低保年度提標核查為每年的第一季度,且平時按月進行動態管理,涉及兩項制度對象數據更新時間不統一。另一方面,低保申請家庭的信息比對不完善,造成對象認定精準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幾點思考

加大投入力度,確保各項資金落實到位。多方籌措資金,保障社會救助資金按時發放到位,認真落實好殘疾人護理補貼和易地扶貧農村低保轉為城市低保、一次性臨時救助的政策;進一步加快民政項目建設進度,切實解決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不斷改善民生,切實增強群眾的認可度和獲得感。加強網格管理,做好易搬戶的后服工作。全力抓好村居委社會治理工作,全面推行社區網絡化管理,特別是重點加強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地社區治理體系工作,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后續保障和服務工作。認真落實政策,加強“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嚴格按照政策要求,做到橫到邊、縱到底的動態管理,完善保障體系建設,強化對弱勢群體的民政兜底和扶貧開發相結合,確保應保盡保。建立信息臺賬,實現貧困人口信息共享。探索低保戶與貧困人口動態調整相統一,加強低保申請家庭信息比對,從而實現信息共享,有利于“兩項制度”銜接的有效推進,用好用活各類保障政策,實現政策范圍內“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從而實現低保兜底脫貧一批的目標。

作者:張能秋 單位:岑鞏縣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