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反思
時間:2022-03-12 04:36:23
導語: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對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探究的基礎上,結合人的需求與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統一性對西方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進行了重新審視,剖析了西方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存在的局限性,并從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視角出發,對新時代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
社會保障制度的初創、興起、改革都出現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體系,并成為主導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伴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這一套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受到了許多國家治理者的推崇,成為推動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撐。但是,從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出發,西方社會保障制度作為鞏固政治統治的重要手段,其價值理念必然帶有很強的“制度性”“情境性”與“局限性”,不適合作為普適的價值理念指導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因此,在這一背景下,深入挖掘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的思想內核,從中汲取社會保障發展所需的理論資源,對推動我國社會保障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的本質內涵及邏輯演進
馬克思畢生都在關注人的生存、發展和解放問題,對人的需求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馬克思在對西方哲學和經濟學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深刻闡釋了人的需求依據、基礎和實現路徑等命題,科學揭示了人的需求本質內涵。“時代產生的問題,要用理論進行思考與闡釋,是理論產生和完善的重要規律?!保?]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是基于當時資本主義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提出的。馬克思對人的需求問題關注可追溯到《萊茵報》和《德法年鑒》時期。在這一時期,馬克思撰寫了《第179號“科倫日報”社論》《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馬克思開始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精神問題,論證了物質需求、自由需求和宗教需求對于普通大眾的重要性。在《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對人的需求的研究更加深入,他在《論猶太人問題》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篇文章中開始關注人的解放問題,并提出了社會需求、徹底需求等概念?!爸挥挟敩F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于自身,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保?]馬克思對人的需求的系統研究始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時期,他在《手稿》中不僅對人的需求的內涵進行了界定,而且在第三手稿中就需求、生產和分工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闡釋。首先,馬克思在需求分類的基礎上,將需求分為工人與富人的需求、人和動物的需求、勞動與謀生的需求等,對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下人的需求展開了論證。他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人的需求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及充實,而在私有制社會里,人的需求則是一種異己的本質力量。“一方面,每個人都千方百計在別人身上喚起某種新的需求,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犧牲,使他處于一種新的依賴地位,誘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從而陷入經濟上的破產;另一方面,每個人都力圖創造出一種支配他人的、異己的本質力量,以便從這里面得到他自己的利己需求的滿足。”[3]34其次,馬克思認為在人的所有需求中,勞動需求是最重要的,是人類最根本的需求。但在私有制社會中,勞動需求出現了異化,人進行的勞動不是用來滿足勞動本身的需求,而是滿足其他需求的一種手段?!皠趧訉τ诠と藖碚f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福,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受摧殘?!保?]23最后,馬克思認為在私有制社會中,工人被看成是沒有感覺的奴隸,工人的精神需求不可能得到滿足。“馬克思指出,國民經濟學家和資本家把工人的需要歸結為維持最必需的、最可憐的肉體生活,并把工人的活動歸結為最抽象的機械運動;于是他們說,人無論在活動方面還是在享受方面再沒有別的需要了;因為他甚至把這樣的生活都宣布為人的生活和人的存在?!保?]由此可見,馬克思從哲學、經濟學等視角思考人的需求問題,并結合私有制社會中存在的弊端對人的需求理論進行闡述,批判了私有制社會對人的需求的限制,提出了實現共產主義目標的意義,形成了系統的人的需求理論觀點。1845—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開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理解和思考人的需求問題,將人的需求問題與一定的歷史條件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從而為人的需求理論研究找到了堅實的歷史基礎,這標志著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逐漸邁向成熟?!兜乱庵疽庾R形態》一書,在深刻闡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人的需求本質。首先,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的首要前提是滿足生命得以延續的物質生活資料。馬克思指出人類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就需確保生命的存在及延續。“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不在于他們有思想,而在于他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保?]67因此,解決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需求,就成為人類歷史活動的起點。其次,馬克思認為人類基本生存需求得以滿足后會產生新的需求?!耙呀浀玫綕M足的第一個需求本身、滿足需求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求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求?!保?]89因而,馬克思把人的需求看作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在較低需求滿足后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再次,馬克思認為人的需求推動了生產和社會關系的發展。他認為,一方面新的需求不斷出現會對生產提出更高要求,推動生產發展;另一方面,人們為了滿足個人需求會進行分工、合作、交換等,進而推動了社會關系的發展。最后,馬克思認為個人自由發展是人類的最高需求,并指出這種需求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最終實現。因而,他認為個人需求和一定時期的社會發展程度是分不開的,個人需求會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也就是說個人的需求無法超越歷史條件。由此可見,這一時期,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人的需求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詳細闡釋了個人需求的性質、產生、發展和終極目標等,并在批判資本主義個人需求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是個人最高需求得以滿足的前提等觀點。這表明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較前期獲得了巨大發展。1846年以后,馬克思開始潛心研究政治經濟學,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相繼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兩部經濟學巨著。在這兩部經濟學著作中,馬克思結合資本主義發展規律探討了人的需求問題,進一步豐富了人的需求理論學說,為我們解釋當代社會經濟中人的需求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首先,馬克思在對剩余價值、社會交換、社會生產等問題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必要需求、社會需求等概念。馬克思認為,必要需求不再是單純的生存需求,還包括對宗教、道德、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并把必要需求與勞動結合起來,對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進行了區分。“個人的必要需求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與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保?]對于社會需求,馬克思認為它是社會生產與交換產生的需求,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和交換的發展,社會需求體系不斷擴大,因此,社會需求既具有歷史性又具有社會性。其次,馬克思在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錯誤觀點的基礎上,論證了需求與分配、交換、消費、生產的關系問題。馬克思認為,需求與生產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需求決定了生產,生產決定了需求,它們之間既相互制約又互為前提。需求與分配之間的關系受社會制度的影響,在私有制社會不存在公平分配,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按需分配。個體需求與生產的差異性導致了交換的產生,人的需求最終在消費中得以實現。最后,馬克思在對生產體系、勞動體系和需求體系之間關系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物質領域,自我實現和自由發展需求對人更加重要。由此可見,這一時期,馬克思把人的需求理論與生產、勞動、剩余價值、社會制度等結合起來進行考察,全面揭示了人的需求本質和實現方式,論證了自由發展和自我實現需求的重要性,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人的需求理論,使人的需求理論系統化,這標志著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的成熟。
二、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視角下西方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局限性透視
從社會保障制度的動態發展過程來看,雖然不同階段、不同研究者對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的認識存有分歧,但多數研究者較為推崇社會保障制度的工具價值,這對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的形成和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工具價值元素為核心形成的西方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雖然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但同時也使社會保障出現了“泛政治化”“泛經濟化”等問題,使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背離了人自身的需求。(一)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過度專注于社會控制。把社會保障制度視為重要且有效的社會控制方式,成為西方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動機。特別是在當今社會,暴力的社會控制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誘導性、軟性的社會控制方式受到各國執政者的青睞。通過對社會保障制度實踐的歷史考察可發現,西方社會保障制度每一次深刻變革的背后都帶有強烈的社會控制需求。17世紀初,英國為了解決圈地運動帶來的流民、失業等問題,相繼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新濟貧法》,社會保障制度第一次以法律約束的形式出現。19世紀初,德國為了解決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工人運動、對外戰爭等問題,相繼頒布了《疾病保險法》《工傷保險法》《老年殘障保險法》,這標志著社會保障制度的正式誕生。20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安撫“二戰”后渙散的民心,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張,大幅度提升了社會保障水平,社會保障從此進入蓬勃發展的社會福利時代,從而有效控制了社會革命的發生,保證了政治統治的穩定與延續。從客觀上看,正是由于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控制之間的這種緊密關系,才使得各國執政者重視并積極致力于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構建,社會控制作用成為推動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在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過程中,過度專注于社會控制可能會導致社會保障制度功能本末倒置,忽略對人自身需求的關注,使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最終背離人的本質需求。首先,在社會控制理念指導下,社會保障制度安排會圍繞著鞏固政權穩定這個目的來進行,其內容往往取決于統治者的需求,而非取決于民眾需求,進而會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本質功能產生影響。其次,在民主政治制度下,社會保障制度逐漸成為政黨競選的工具。社會保障制度成為政黨贏得選舉的重要武器,為了贏得選舉,競選者會不切實際地提出社會保障承諾,這可能會導致社會保障水平的不斷上漲,違背社會保障發展的基本規律。最后,在社會控制理念下,由于執政者過度專注于政權的穩定性,對處于弱勢地位的社會群體的利益受到的損失不會顧及太多,會導致社會產生“弱者恒弱、強者恒強”的格局。因此,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如果過度專注于社會控制功能,會使社會保障制度背離人類的本質需求,制約社會保障持續健康發展。(二)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過度強調經濟發展的配套性。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社會保障制度的誕生得益于工業革命對經濟發展的推動,社會福利國家的出現得益于經濟發展水平的迅速提升,而經濟滯脹的出現又迫使西方社會福利國家進行改革。社會保障制度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性作用。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能夠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穩定、充分的社會保障下,人們會更加努力工作,進而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發展具有調節作用。在經濟出現衰退時,可以增加社會保障開支,抑制人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當經濟繁榮時,可以增加社會保障稅收,減少人們的可支配收入,防止消費過熱。因此,基于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制度設計者常常圍繞經濟發展的水平來設計社會保障制度,把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配套措施。顯然,經濟發展水平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物質基礎,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一定要與經濟發展實際水平相適應。但如果僅僅把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經濟發展的配套措施,圍繞經濟發展來設計和安排社會保障制度,將會忽視人的生存和發展需求,顧此失彼,使社會發展陷入被動。首先,把社會保障制度視為經濟發展的配套措施將會加劇社會貧富差距。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會保障水平長期滯后于經濟發展,造成了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其次,把社會保障制度視為經濟發展配套措施,會導致部分公民基本生存安全保護不足。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保障公民生存安全的重要機制,過度強調經濟發展的配套性,將會使社會保障分配出現厚此薄彼,部分人的生存安全則無法獲得保障。最后,把社會保障制度視為經濟發展配套措施,將會最終抵消發展的意義。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全體公民共同受益,過度強調經濟發展的配套性,可能會出現社會精英群體收益增加,部分弱勢群體無法有效分享社會發展成果,出現“有增長無發展”的現象。(三)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過度倡導自由的重要性。自由主義與干預主義是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過程中的一對矛盾,它的選擇關系到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追求。經濟自由主義者認為,自由對于人類具有重要而積極的意義,他們強調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個人責任和自我負責精神,反對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主張依靠市場來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倡社會保障制度的私營化。“那些通過犧牲自由來換取保障的人,既沒有資格得到自由,也沒有資格得到保障?!保?]國家干預主義者認為,市場無法解決經濟發展中帶來的問題,國家應對社會與市場進行干預,強調國家的社會責任,主張通過推動積極的社會保障政策擴大內需、促進就業,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從自由主義和干預主義的基本主張來看,兩者是難以相容的價值理念。雖然許多國家在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的選擇中想在自由和干預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探索出所謂的“中間道路”或“第三條道路”,但從實踐來看并不盡如人意。各國在具體理念選擇上要么是自由多一些,要么是干預多一些。通過對大多數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考察來看,更多的是選擇自由優先,即使選擇國家干預多一些的福利國家,也正在推動“重返自由”的制度安排,這將對未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首先,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過度倡導自由會造成平等的不足,將會對公民的基本生存安全造成威脅。由于人們對資本、知識、權利等占有的不同,在社會財富分配中會形成巨大的差異,部分公民獲得的資源無法滿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長此以往,他們的生存安全將無法獲得保證。同時,以犧牲公民基本生存安全為前提來獲取的自由只能是暫時的、脆弱的。其次,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過度倡導自由會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加劇社會分化。如果不能對市場初次分配中存在的不公平問題進行有效調節,將會導致社會財富不斷向精英群體集中,造成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加劇社會階層之間的分化。最后,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過度倡導自由會造成內需不足,削弱社會發展活力。從經濟學的基本常識來看,弱勢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如果弱勢群體缺乏基本的生存安全保障,這無疑會減少社會內需,不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視角下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構建
雖然社會保障具有實現政治安全、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等價值,但從更深層次解讀,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應始終以成全“人”為其存在的價值,應把滿足人類生存和更好的發展作為其永恒的價值追求。因此,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應從馬克思主義人的需求理論出發,把促進人類更好的生存和發展作為制度的永恒追求。(一)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要恪守對人類生存權利的尊重。生存權利是人類所有的權利中最為基礎的權利,也是最為核心的權利,是人類其他權利得以存在和實現的前提。對于生存權利最為基礎和核心的理解是人應該像人一樣地活著,其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與其他生命體一樣,人需要基本的物質來延續生命;另一方面是與其他生命體不同,人類還需要有尊嚴地活著。因此,生存權利作為人類社會的底線權利,應當給予切實的保證,不然人類的種屬尊嚴會受到否定。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現代社會人類生存權利的保障機制,更要突出對人類生存權利的尊重,把維護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利作為制度的核心內涵。首先,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應尊重每個公民的生存權利。社會中的每個公民都應具有同樣的生存權利,如果某個個人或階層由于制度原因使其生存權利受到了踐踏或忽視,這就不僅僅是某個個人或階層的事情,而是整個人類社會的事情。也就是說,對某個個人或階層生存權利的否定,就必定意味著對整個人類社會生存權利的否定。其次,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要把維護人類生存和尊嚴放在同一高度。一方面,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過程中,不僅要確保每個公民的生命得以延續,而且要維護好每個公民的尊嚴。即不僅讓每個公民能夠生存下去,而且還要有尊嚴的生活。另一方面,在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中,要把確保每個公民的生存安全視為國家的基本責任,把公民獲得基本的生存保障視為其基本的權利。也就是說,只要公民出現生存危機,他就有權獲得國家和政府的幫助。最后,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要把生存權利視為一個“動態”的概念。簡單地說,社會保障對公民生存安全的保障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而進行調整,使生存保障標準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即生存權利保障要把“保底”與“發展”結合起來,讓每個公民都能從社會經濟發展中獲益。(二)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要體現出對實質平等的追求。從人類社會追求平等的實踐來看,可以把平等劃分為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兩類,形式平等主要強調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程序公正等,它一般不包含具體的實質內容,常與政治權利等聯系在一起。實質平等主要強調結果平等、事實公正等,常與物質、財富機會等分配聯系在一起。就社會保障制度的形式平等而言,社會保障制度設計應體現出平等性、公正性,每個公民都應享有一樣的社會保障權利。就社會保障制度的實質平等而言,社會保障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應切實照顧到弱勢群體的利益,讓每個公民都能夠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結合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的內涵,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對實質平等的追求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應體現出社會發展成果的共享性?!敖Y束犧牲某一群體或階層的利益來滿足另一群體或階層的利益,讓全體公民共享大家創造的社會福利?!保?]243社會發展成果共享至少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保障制度要保障每個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每個公民的生存安全都應獲得基本保障;二是社會保障水平要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而提升,使社會發展成果分配更加公平?!霸谌娼ǔ尚】瞪鐣倪M程中,我們既需要通過更好的社會政策去不斷改善民生,滿足民眾的需要,又要通過社會政策去提升社會公平和實現共享發展?!保?]其次,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應體現出對公民發展權利的保護。社會保障制度設計應在確保公民生存權利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發展權利,使每個公民都能有一個充分的成長與發展空間。最后,社會保障制度要適當體現出差異性。社會保障制度對實質平等的追求,不是追求機械平等或絕對平等,而是追求公民生存權利和發展權利保障基礎上的相對平等,社會保障制度在設計和實踐中應體現出適當的差異性。也就是說,雖然社會保障制度追求實質平等,強化共享理念,但這并不意味著把社會保障制度變成“懶漢”的保護傘。(三)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要突出對人自身價值的肯定。雖然社會保障制度客觀上具有“國家安全網”“社會穩定器”“經濟助推器”等功能,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把這些功能作為社會保障制度追求的本質目標。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確保公民生存安全和幸福的重要工具,在設計中應時刻以“人”為中心,把保護和肯定人的自身價值作為終極目標。也就是說,建立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肯定人自身價值的重要性,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自身的需求,更好地促進人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只有突出對人自身價值的肯定,才能正確地把握社會保障制度未來的發展方向。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對人自身價值的肯定,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目的,而不是以政治、經濟等其他需求為目的。在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和實踐中,不管社會保障制度對于社會控制、經濟發展多么有效,都必須把人的需求放在首要的位置;否則,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必定會背離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吧鐣母锏纳罨瘧⒆阌诒U先藗兊暮戏嘁妗⑻嵘藗兊纳钏?,并且通過建設正義的社會環境讓所有社會成員都能獲得自我發展的機會?!保?]其次,社會保障制度應覆蓋全體公民,而不能成為特定階層或特殊群體“身份”的象征。強調社會保障制度對人自身價值的肯定,這里的“人”是由全體公民共同組成,即所有公民都應被納入到社會保障制度中來,每個公民的基本生存安全都應獲得應有的保障。最后,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不僅要注重物質的保障,還應重視對人尊嚴的保護。從社會保障制度的實踐來看,社會保障制度本身就具有維護公民尊嚴的功能,公民通過社會保障獲取了生存安全保證,減少了公民對其他主體的依附性,確保了公民能夠體面生活。同時,還要避免在社會保障制度實施中對社會倫理的侵犯,如嚴格的信息審查、個人隱私的公示、歧視現象等,注重對公民人格尊嚴的保護。(四)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要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人類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不僅要重視人的生存安全問題,也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應把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終極價值取向。首先,不斷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創新,為公民能力的提升創造條件。在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和構建中,我們應該以最大的努力去滿足人的合理需求,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機會和條件。一個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應為全體公民提供相應的生存和發展保障,使每個公民能夠積極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德、智、體都有一個全面提升。“共產黨人所開展的認識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就是一種促進人的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徹底解放的歷史活動。”[10]其次,不斷提升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共享水平,增強社會凝聚力,為良好社會關系的形成創造條件。較高的社會保障共享水平,可以有效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減緩社會階層之間的分化,增進各階層之間的理解和交往,形成互惠互利的發展關系,從而為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創造條件。最后,不斷豐富與充實社會保障內容,為滿足公民多元化需求奠定基礎。人的各種需求是人活動的動力和源泉,對人需求的滿足,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的需求會不斷增加,且會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社會保障應不斷豐富和充實其內容,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四、對新時代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啟示
黨的報告指出,我國新時代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科學論斷不僅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同時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時代條件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在理念上進行一系列重要轉變。(一)不斷提升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水平。雖然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實踐已走過60多年的歷程,但是,由于受思想觀念、歷史文化和西方發展模式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水平依然沒有實現全覆蓋,仍有部分社會成員,特別是農村社會成員游離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顯然,這不符合人民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普遍需求,也不符合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享理念的要求。因此,繼續提升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水平,盡快實現全民覆蓋,就成為新時代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務。我們這里強調的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要覆蓋到全體社會成員,通過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不斷提升制度的實際覆蓋率,將全國13億多人口全部納入到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中來,一個也不能少;另一方面,所有的保障項目要實現全民覆蓋,通過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養老、醫療、救助、福利等方面的需要,為全體社會成員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二)盡快完成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整合。從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史來看,雖然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經歷了創建、發展、改革等多個階段,但至今依然沒有建立起一個高度整合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制度發展仍然呈現出高度“碎片化”狀態。從社會保障制度實踐經驗來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碎片化”的實質是社會各階層之間社會保障權益的不平等,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的“碎片化”意味著不同社會階層享受的社會保障水平不同。一般情況下,從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來看,精英階層最好、中間階層次之、弱勢化階層最差,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優于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的“碎片化”意味著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社會保障待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在我國,主要表現為職業群體之間的差距、城鄉之間的差距和區域之間的差距。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碎片化”,會形成社會各階層之間生存和發展權利的不平等。顯然,這既不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倡的社會發展成果共享理念,也不符合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見,為了避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碎片化”帶來的社會不公,我們應在提升社會保障制度覆蓋水平的同時盡快完成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整合,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共享性發展。(三)逐步消除社會保障制度中的特權現象。在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以“職業身份”為中心的社會保障特權制度。即是說,因為某些群體或個人職業身份的特殊性,可以獲得超額的社會保障待遇。例如,經濟精英、政治精英、知識精英等在獲取普通社會保障的基礎上,還可以獲得醫療補助、住房補貼、養老補貼等額外保障。社會保障制度中的特權現象,意味著社會保障制度依據“職業身份”,將社會成員的生存權利分為“三六九等”。顯然,這違背了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要求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享理念。因此,為了早日建成全民共享、水平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就必須在提升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水平、推動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整合的同時,逐步消除社會保障制度發展中的特權現象。(四)進一步明確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從我國社會保障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政府責任不清,不僅影響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而且制約著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共享目標的實現。因此,進一步明確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對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義。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明確政府的法律責任。政府通過加強社會保障立法,規范好各個責任主體的社會保障權利和義務,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二是明確政府的財政責任。要明確國家財政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責任,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三是明確政府的監管責任。通過完善政府的監管責任,防止社會保障制度實施中出現貪污、浪費等行為,推動社會保障制度規范、有效運行。因此,要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社會保障需要,就必須進一步明確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
五、結語
從馬克思人的需求理論視角探討社會保障制度的價值理念問題,主要是強調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不應遺忘人自身的重要性,社會保障制度的價值理念選擇應突出對人的重視和尊重。另外,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理念選擇對人的重視和尊重,不能僅停留在思想和研究層面,而是要貫徹到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改革和發展中,使全體公民感受到這一價值理念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先達,靳輝明.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
[3]韓喜平,穆艷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精選導讀[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4]姜迎春.論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人學價值[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2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G].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9.
[7]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19-128.
[8]關信平.我國社會政策的目標及總體福利水平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7(6):101.
[9]周謹平.論人道主義作為道德基本原則的合理性[J].道德與文明,2017(2):23.
[10]秦剛.馬克思的自由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3):63.
作者:盧成會 吳麗麗 單位: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
- 上一篇:藝術設計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啟示
- 下一篇:社會保障倉儲建設與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