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質量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08:37:00
導語:新聞報道質量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用視覺感提升新聞報道質量是《北京青年報》近兩年“兩會”報道的特色,讓視覺感進入新聞報道能使之充滿感染力和增強可讀性,也是提高報紙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文章介紹了形成視覺感的幾種途徑。
關鍵詞:視覺感;新聞報道質量;北京青年報;兩會
“兩會”是我國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年都是各個媒體競相報道的焦點,在眾多都市報的報道中,《北京青年報》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給人以新鮮感。其近兩年的兩會報道不僅體現了該報一貫的風格特色,還在多個方面有所創新,值得其它都市類報紙借鑒。
對比2006和2007兩年,可以看出用視覺感提升新聞報道質量是該報的報道特色,讓視覺感進入新聞報道是提高報紙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形成視覺感的途徑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用圖片的內容營造視覺感和感染力
“視覺感”是電視新聞吸引受眾的原因之一,它用畫面的真實感贏得電視觀眾的認同,同樣道理,圖片在紙質媒介的新聞傳播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懊绹侣剬W者阿諾德說過,對于瞬間精粹的攝取,照片博得的吸引力是文字所達不到的?!盵1]的確,感性的圖片能把讀者帶入一種意境,圖片比文字有感染力,報紙如果能充分利用圖片,探求圖文合一的報道方式,使圖片的敘事功能得到進一步展現,會使新聞報道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北京青年報》近兩年的兩會報道就充分利用圖片帶來的視覺沖擊力為報道增色。特別是2007年該報增加了《圖說兩會》專欄,或轉發新華社的圖片或登載本報記者拍攝的照片,圖片內容也從以單一的會場情況為中心轉移到以兩會議題的內容為中心,突出問題的現實性和緊迫性。反映兩會中議題內容的圖片大大增加是今年報道的特色之一,現將兩年情況對比如下:
年份
(06\07)
(06\07)
(06\07)
(06\07)
(06\07)
(06\07)
總量(張)
日期
3月9日
3月10日
3月11日
3月12日
3月13日
3月14日
6(天)
日圖片量
3\2
4\4
2\3
3\6
3\4
2\4
17\23
會場圖片
2\1
3\2
1\2
3\2
3\2
2\1
14\10
事件圖片
1\1
1\2
1\1
0\4
0\2
0\3
3\13
可見,同是3月9日到14日,今年的用圖總量比2006年多,而且反映兩會議題的圖片也比2006年多。這說明該報延續了大力發展圖片傳播的辦報風格,重視用圖片反映報道內容,因為“文字報道善于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而圖片報道則以直觀的感受來打動讀者,相比而言,圖片報道更為感性動人,對讀者的影響更直接,容易迅速對讀者的情感世界產生影響?!盵2]
隨著時代的發展,讀者不只關心會議討論了哪些問題,而是更關心問題與自身的關系。2007年有很多這樣的報道,尤其是3月13日的刑事被害人的補償問題。其中的兩張圖片分別是邱興華特大殺人案的家屬生活狀況和被害人的妻子、孩子情況的畫面。一張展現的是只能維持生存而根本無力償還債務的一貧如洗的家庭生活圖景,另一張是受害人妻子和孩子在法院外等待的照片,流露出的是一種期待的目光。
以直觀的感受來打動讀者,深化會議的議題,能引起更多讀者的關注。正如《華盛頓郵報》原發行人瑪格麗特曾說過的那樣“新聞圖片是以無可爭辯的新聞事實,先征服你的眼睛,再征服你的靈魂?!毙侣剤D片以它產生的視覺沖擊力先吸引讀者,再打動讀者。文字與圖片作為新聞傳播的兩翼是應該相互依存的,以實現傳播的最優化,提高新聞報道質量。
[page_break]二、采用多種報道樣式形成視覺新鮮感
與2006年的相比,2007年《北京青年報》的報道樣式特點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即風格延續、細節突破,該報的《兩會關注》版中的組合式報道,就廣泛應用對話體訪談,通過人物對話營造現場感,實現新聞的可視性。
“組合式報道是就同一新聞事件,用不同的手法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的報道方式,它一般由多條新聞組成……有對其中不同側面或不同典型的特寫報道……使讀者對新聞事件有一個立體的印象,從而使新聞有強烈的感染力。各條新聞可以獨立成篇,但又互為依存、互為補充,提高了新聞的可視性和可信性,增強新聞的沖擊力,給觀眾的視覺和心理帶來較大的滿足感。”[3]組合式報道本身就有提高可視性的優點,在組合報道中加入對話體訪談,不僅形式上令人耳目一新,記者與新聞人物的對話還形成較強的現場感。特別是2007年開辟了《關鍵提問》專欄,采訪有關專家解答兩會討論的相關問題。以《高考不會取消但肯定要改革》為例,其關鍵詞提問的對話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記者:“聽說您對這個問題思考了5年,為何今天才提出?”
范誼:“……去年中國兩個數學家將龐加萊猜想證明出來,但數學最高獎卻授予了俄羅斯提出問題的那位數學家,這給我很大的觸動……高考提出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看似公平的實質卻扭曲了教育多樣化的內涵?!?/p>
這些對話是對消息的補充,它截取的是對話中最為精彩的部分,似乎把讀者帶入了采訪現場,讓讀者感受到了對話現場的激烈氣氛,形成現場視覺感。
三、適當借鑒文學筆法再現視覺形象
我國著名學者李希光對新聞報道有過這樣的論述:“優秀的新聞作品在某種程度上給讀者的感覺跟小說相似,會在讀者腦海中產生一種幻覺。這種幻覺根植于事實和現實世界,使讀者對他們個人的經驗和他們所在的社會有所感悟……在古希臘語中,幻覺一詞phantaskikos意思是指在頭腦里展現一種可視的畫面,使人們的某種普通的經歷圖解化,容易為人們理解。”[4]
新聞是文學作品的一種,可以適當借鑒文學中的表現手法為其增色,這在該報近兩年的“兩會”的報道中有充分體現,尤其是開始用講故事的手法展示新聞是再現視覺形象的突出表現。
該報2006年3月的《大學生村官暢想新農村》的報道中,記者以胡天偉為中心來展示新農村建設,整篇報道像是在講人生故事,人物的經歷像一幕幕剪貼畫一樣呈現在讀者的腦海中,新聞視覺感增強,與此同時,新聞要表達的胡天偉的新農村思想也給讀者留有深刻印象。
2007年該報有類似的嘗試,3月12日《建言醫德:委員緣何當場落淚》是以全國政協委員常城在醫院81天陪護的親身經歷來展現醫院存在很多問題。報道多了感性成分,記者對委員的見聞進行細節描寫,捕捉典型的話語來表現新聞,“說到傷心處,常城幾次流淚。”“這是個沉重的話題,我不想再去追訴”,不經意的幾筆,把該報道要揭露的問題展現的淋漓盡致,流暢樸實的行文,將委員常城的所見、所感細致地描繪出來,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覺形象,增強傳播效果。
綜上所述,《北京青年報》2007年的兩會報道較2006年在很多方面有更為純熟的運用或是嘗試,用視覺感提升新聞報道效果是該報突破傳統、形成報道特色的探索性嘗試,在報道中運用多種手法形成視覺感,使報道充滿感染力、增強可讀性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培林.讀圖時代的媒體與受眾[M].新華出版社,2005.
[2]王靜芳.論組合報道在電視新聞中的意義[M].新聞學與傳播學,2004.
[3]李希光.轉型中的新聞學[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國外輿論傳播管理論文
- 下一篇:國內民商事仲裁協議效力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