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作品信息含量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11:27:00

導語:新聞作品信息含量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作品信息含量管理論文

新聞作品是新聞信息的載體。傳播新聞信息是新聞作品的第一功能。衡量新聞作品質量的高下,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要看其信息含量的高低。

信息論者提出過信息量大小的計算公式,受此啟發,新聞研究人員也曾提出,新聞信息量=單元新聞信息:信息符號之和。不過新聞信息不是單純的物理量,很難去作數量統計。為此,有必要對新聞作品的信息含量作進一步的考察。

(一)新聞信息的絕對含量。新聞作品信息含量的高低,一個通常的標準就是要看其密度的大小,也即在一定的信息符號(文字、畫面、音節等)或者承載這些信息符號的時間.空間內包含、傳遞的信息量的多少,比如在面積固定的版面上刊載的新聞條數,在一定字數的作品里傳達的信息數。現在許多人都說新聞作品要短,其真實的含義其實就是強調新聞作品要有更大的新聞密度,從信息含量高的文章無法妨長些,而空洞無物的作品在即使再短也沒有價值。

新聞作品的信息應該豐富而力避蕪雜,這就涉及到了新聞信息的純度問題。編輯人員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一些來稿內容豐富卻龐雜無序,必須經過精心的加工才能采用。這樣的稿件,信息含量不小,但是排列無序,有時是幾個方面的內容糅雜交錯;編輯的加工修改,就是要提高稿件的信息純度,使一篇稿件中的信息指向明確,排列有序。

新聞信息的另一個衡量指標,是它清晰度。好的新聞作品,應該是要素完整,交待清楚,讓人一讀就能明明白白,了解新聞事實,懂得來龍去脈。而信息清晰度低作品,不僅不利于讀者知曉事實,達不到新聞傳播的目的,還必然降低讀者對新聞作品的信任度。因此,新聞寫作最忌模糊,越是清晰明白的新聞作品,它的信息含量才越高。

如果說以上著眼的是新聞信息的量,那么我們還必須考察新聞信息的質。很明顯,單純用密度、純度、清晰度去衡量新聞作品的信息量,有時是很難得出正確結論的。比如,1999年4月2日《光明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內蒙古藝術表演團體改革見實效》的消息,兩天以后的《新華日報》B版報眼位置刊登的是《開進地中海的俄艦群》。兩篇作品篇幅相當,都運用了很多數字說明問題,一樣把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然而一眼掃過我們就可知道,后者的信息含量更大,而這是由兩篇論文信息質的區別造成的。可見,我們通常講新聞作品的信息含量,其實并非單純的數量,而是“質”和“量”的有機統一。在質的向度上,越是反映重大題材的作品,越是寫出發展變化的作品,越是獨特新鮮的作品,越是傳遞真知灼見的作品,越是接近讀者生活的作品,它們的信息含量就越大。因此,一般而言,一個新聞媒體、一件新聞作品想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含量,也應該從提高新聞信息質的角度去作努力,善于抓重大題材,善于作深度報道,善于發現獨家新聞。

(二)新聞信息的附加含量。新聞作品的信息含量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其絕對含量,是在這么一種假設的前提下說的:同樣的新聞事實,從同一個角度去寫,最后不同的人能夠寫出幾乎一樣的新聞作品,它們的信息含量大致相當。不過在實際生活中,特別是對有思想深度、有個人風格的新聞記者而言,如此“絕對”是不存在的。由寫作者的價值取向、情感態度和新聞作品的語體風格等帶來的新聞信息,我們可以稱之為附加信息。

1981年12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見義勇為》的新聞作品,報道河南省唐河縣人民營救了3名被壞人拐騙的四川少女,文章的第一段是這樣寫的:“今年11月14日,在河南省唐河縣的會議室里,舉行了一次授獎大會。成都市兩位公安干警……向唐河縣參加營救成都3名受騙少女的表示慰問與謝意……”

第二天,美聯社播發了該社駐北京記者對同一事件,而且還是根據《人民日報》改寫的報道,但完全變成了另一種聲音,題目為《旅途中的少女被拐騙》,第一段是:

3名在五一節外出游玩的中國少女被人拐騙,被賣到離家鄉830公里的地方與陌生人結婚。據《人民日報》報道,其中一名少女試圖逃跑,遭到那家人的毒打,后來,富有同情心的鄰居湊足750元,為她贖回自由。第二名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從人販子手中逃脫。第三名則是由警察找到的。

[page_break]

大致而言,兩篇作品報道的是同樣的事實,但傳遞的信息又絕不相同。這是由作者的價值取向不同而導致的新聞作品附加信息的區別。西方新聞理論強調客觀,但不同的“主觀”往往在不知不覺或者有意識的加工滲透中通過附加信息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同立場、觀點的新聞媒體、新聞記者,往往能從同一新聞事實中發現不同的新聞點;對于同一新聞題材的不同剪輯、加工,最后的新聞作品完全可能迥然相異。最近一段時期來西方新聞媒體對科索沃危機的片面報道,就再一次證明了新聞附加信息的份量。無論是讀新聞作品還是寫新聞作品,我們都應該重視、挖掘、把握、傳遞好種種附加信息。

情感色彩是新聞作品的另一種附加信息(新聞作品的情感信息比較復雜,并不是所有的情感信息都是附加信息。在相當多的新聞作品中,情感本身就是獨立的信息元素。但在另外一些新聞作品中,情感的確處在“附加”的地位)。新聞不是無情物。在準確報道事實的同時,好的新聞作品也應報含感情色彩,達到以情感人的效果。通訊.言論.等作品且不去說,許多好的消息也是筆端含情的。1980年9月22日《羊城晚報》刊登了一則氣象消息,全文不到100字:

據省氣象臺報告,中秋之夜,月明無雨,天空會有一些白云,并伴有微微東北風。如果要到白云山或其他高處賞月,會有陣陣小北風。半夜氣溫可降到19-21,要注意多帶一件外衣,以御半夜秋涼。中秋佳節的情趣、作者對讀者的關切之情充盈在字里行間。顯然,這里的信息含量遠高于一般的天氣報道。

情感信息失當的例子也并不少見。如一家報紙的社會新聞欄目里,多次出現過類似“一家庭煤氣泄露,三口子命歸西天”的標題,用安閑的旁觀態度報道人命關天的悲劇,甚至將悲劇作為玩味的對象,讀來實在不是滋味。

新聞作品的語體風格應該是明白曉暢、樸實規范,但成功的新聞作品也可以通過獨特的語體風格傳達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附加信息。上述“氣象消息”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新聞作品的附加信息含量是客觀存在的。注意附加信息的傳達,既可以使作品內涵更加豐富充實,也可以使新聞作品更好地去打動讀者。

(三)新聞信息的可接受狀況。新聞作品只有被閱讀才有意義,新聞信息只有被接受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新聞信息的可接受狀況與接受對象的思想水平、文化素養,與傳播媒體的總體格局直接相關。比如,在大學校園,由于人群的文化水平較高,媒體所傳播的新聞信息就比較容易被接受;在供給信息的媒體較少的時候,特定媒體上的新聞信息較易被接受——有人曾經分析,在信息供應過剩的狀態下,有效消費的信息量必然會下降。不過在此筆者只想著眼作品本身,簡單分析一下哪些作品的新聞信息較易被接受。

一個顯而易見的因素是新聞作品的傳播媒體的可信度。媒體的權威性越大,人們對媒體的信任度越高,它所刊載的新聞作品的信息就越容易被接受。同一條國際新聞,刊載于街頭小報時人們往往不屑一顧,見諸《人民日報》就容易讓人讀進去。作品本身的信息含量完全一樣,但它們的“消費率”大不相同。因此,從新聞信息含量的角度,我們也必須思考新聞作品如何選擇合適的媒體,新聞媒體如何提高信譽度等問題。

聽廣播新聞的時候我們都有體會,播音員語速過慢,信息量勢必不高;播音員語速過快,新聞信息也無法被有效接受。新聞作品首先是以一定的“物理”形式呈現于接受者面前的。易于感知,其新聞信息才易于被接受。對于報紙而言,進一步講究版面語言,重視新聞標題的制作與設計,注意圖文的合理排布,都可以提高新聞信息的“接受率”。

再進一步,就應涉及新聞作品的可讀性問題。面目可憎、枯燥乏味的作品,信息含量再大也只是一些“死信息”。只有被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其信息才能得到有效的接受、充分的釋放。從一定意義上說,新聞作品是為接受者說存在的。因此,在新聞寫作、新聞選題的確定等方面,必須充分考慮讀者的需求與喜好,力求避免自說自話、艱深枯澀。筆者不久前采寫了一篇分析性新聞,題目為《延長班:怎一個“?!弊至说谩?,后來在一家社會性報紙刊發時,編者將題目改為《小學延長班還要不要辦》。仔細體會一下,后面的題目更容易為廣大普通讀者接受,閱讀的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新聞作品一方面應該內涵豐富,另一方面又必須易被接受。這樣,它才能有豐富的信息含量,它的信息含量才有實在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