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事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9 10:25:00
導語:新聞傳播事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世紀中國的新聞事業,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志,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前一個階段是舊中國辦報活動的時期。這一階段,又可以分為三個小階段,即1900年至1911年的清朝政府統治時期,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統治時期,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其中,清朝政府統治時期約11年,是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沖破封建統治者的網羅,在海內外廣泛開展辦報活動的時期。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16年,是資產階級的政黨報紙和各種政治傾向的報紙全面發展的時期。中國早期的廣播事業也誕生在這一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時期約22年,其中包括抗日戰爭時期的8年,是國民黨各級黨報大發展的時期。
后一個階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辦報活動的時期。這一階段也可以分成四個小階段,即1950年至1957年建國初期的階段,1957年至1966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階段,1966年“”爆發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前的階段和1978年至今的階段。建國初期的階段共7年,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有步驟地進行了新聞事業的恢復和改造工作,二是建立起初具規模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體系。1957至1966年的階段共9年,是新中國的新聞事業有較大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全面發展的需要,報紙和廣播電臺大量增加,同時開辦了電視事業。1966年至1978年的階段共12年,其間,屬于“”的那10年,新聞事業特別是其中的報刊出版事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通訊社廣播電視事業,有一定的發展,但也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1978年至今的這一階段,近22年,則是中國新聞事業變化巨大,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報紙的種類和期發行量成倍增長,新聞媒體的總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品種,多特色,多功能,能夠滿足各種受眾需求的新聞媒體體系。
這就是過去100年間,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簡單的歷史。概括地說,這一百年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歷史,是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由近代化向現代化發展的歷史,是中國人民由被剝奪了在新聞傳播媒體上發言的權利到成為新聞傳播媒體的主人的歷史,是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由單一的媒體向多媒體發展的歷史。
回顧中國新聞傳播事業100年來的歷史進程,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
以報紙為例,世紀初的1901年只有125家,1912年,受國民臨時政府成立的影響,發展到250家。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報紙總數是628家。到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垮臺的前夕,國統區的報紙只有1024家(注1)。新中國成立后,改變了原來的報業架構,建立了以中國共產黨各級黨報為主的報業體系。1950年全國專區以上報紙的總數為179家(注2)。此后,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逐年遞增,1960年一度達到1274家(注3)?!啊敝?,報紙的出版受到極大影響。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又重新恢復。此后20年,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增長勢頭。80年代初期出現了第一個高潮,1985年的全國報紙總數達到2191家。90年代初期出現了第二個高潮,1995年的全國報紙總數一度達到過2202家。此后,經過適度調整,到2000年基本上穩定在2053家左右。只用了100年的時間,中國報紙的總數即由125家增加到2053家,增加了16.4倍。20世紀初的那些報紙印數極少,1901年全國125家報紙的總印數,不超過10萬份,而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版的報紙的印數動輒以億計,1950年為8億份,1999年為300億份(注4),是1901年全國報紙印數的30萬倍。
廣播事業發展的速度,也是驚人的。中國的廣播事業始于1923年,在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廣播事業主要在一些較大的城市內發展。整個國統區1937年共有廣播電臺78座,總發射電力100多千瓦,收音機擁有量約20萬部。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對舊廣播事業的改造,廣播事業完全由國家經營,1950年全國共有廣播電臺65座,到1999年,全國共有廣播電臺298座,縣臺1287座,中短波發射臺和轉播臺740座,收音機擁有量近3億部,人口覆蓋率達到90.35%注5。其中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每天用43種語言廣播211個小時,聽眾已經遍布全世界。
電視事業的發展更為迅速。中國從1958年起開始興辦電視,1978年全國電視臺只有32座,社會電視機擁有量300萬臺。到1999年,經過整合,電視臺集中為368座,而全國電視覆蓋率則達到了總人口的91.95%,電視的受眾接近11億,其中有線電視的受眾為8000萬注6。僅僅20年的時間,電視臺就增加了12倍,電視機的擁有量就增加了107倍,電視的人口覆蓋率就增加了近10倍,這樣的速度,不僅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通訊社事業的發展幅度也很大。中國人自辦的通訊社起始于1904年,到1947年,全國共有各類通訊社647家,除了國民黨辦的中央通訊社和共產黨辦的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華通訊社的前身)外,多數通訊社的規模都很小。新中國成立后,通訊社一律由國家經營,保留下來的只有新華社和中國新聞社兩家。在50年代以來的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兩家通訊社發展的速度都很快。50年代初期,新華通訊社只有國內6個總分社,28個分社,工作人員僅2000來人。經過50年的努力,現在的新華社已經擁有32個國內分社,48個支社和記者站,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5個總分社和101個分社,用戶超過5000戶,日發稿量超過200萬字,另外還辦有35種報刊,工作人員超過8000人,已經躋身于世界四大通訊社的行列。
一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就是以如此高的速度發展起來的。這一高速度,到這個世紀的最后20年,發展到了極致。
二、科技的含量越來越高。
過去的一個世紀,是新聞傳播事業飛速發展的一個世紀,也是新聞傳播事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傳播的技術和手段越來越現代化的一個世紀。這個世紀的初期,新聞傳播媒體只有一種,即報紙。20年明的,通過無線電波傳送聲音的技術,促進了廣播事業的發展。30年明的,通過無線電波和導線傳送聲音和圖像的技術,促進了電視事業的發展。60年明的,通過電腦聯網實現高容量信息流快速交互式傳遞的技術,促進了互聯網事業的發展。后幾種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引進,使得新聞傳播媒體,由傳統的報紙一種,發展成多種。出現了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和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并存的局面。
這一進程,是在加速度的狀態下完成的。印刷報紙從雕板印刷,發展到用平板印刷機印刷,用了1000多年。而由有線電報發展到無線電報,由無線電報發展到無線電廣播,由無線電廣播發展到電視,由電視發展到網絡和電子報刊,卻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由只有報紙一種新聞媒體,發展到4種新聞媒體,僅僅用了不到100年的時間,就全部完成了。
廣播、電視對中國新聞事業的影響,已經昭昭在人耳目。互聯網由于
相對晚出,剛剛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其發展勢頭的迅猛,已經說是銳不可當。作為一種全新的互動式的信息載體,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正在深刻影響著全人類的生活和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
在互聯網技術闖進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前后,其他傳統的新聞媒體也大量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來改造舊的設備,增加傳播手段的科技含量。不少報紙已經告別了鉛與火,告別了紙和筆,實行激光照排,實行電腦拼版、傳版,實行膠印、彩印,實現了整個編輯部工作的電腦聯網化。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報紙和電視臺普遍利用衛星接收文稿、照片和圖片,利用衛星進行電視轉播。到這個世紀末,全國利用衛星傳送的電視頻道已達到41個。與此同時,不少媒體還引進了數碼傳送技術,實行新聞攝影的數碼化,廣播制作、傳輸、播出的數碼化,電視后期制作和演播的數碼化。
科技含量增加的結果,使新聞傳播媒體的信息量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隨之提高。時至今日,新聞傳播媒體已經成為全國應用高新科學技術最為快速有效的部門之一。
三、和各個時期的社會政治生活始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新聞傳播事業是社會上層建筑設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每日每時都在迅速全面地反映著作為經濟的集中體現的社會政治生活,并和后者保持著相依相存的緊密聯系。
從20世紀的最初幾年開始,中國政治舞臺上的各個階級各個政黨各個政治團體和各派政治力量,都無不和報紙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最先叱咤于20世紀中國報壇的,是資產階級的維新派和民主革命派。這兩派的領導人都十分重視辦報,都不諱言他們所辦報紙的政治傾向,甚至公開承認他們所辦的報紙,就是他們自己的“黨報”。
民國成立以后,受臨時約法保護公民言論出版自由的影響,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辦報熱潮,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資產階級政黨報紙。在野的政黨和政客們辦報,掌權的封建軍閥也辦報。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也是這樣。國會內的各個政治派系,北洋系統內的直系奉系皖系等各路軍閥,分疆而治的各個地方實力派,都辦有自己的報紙,為自己作鼓吹。有人對當時的情況作過這樣的描述:“每一次政局變動,同時就有一大批報紙連帶倒坍,但是過了幾時,又有一批新的日報出現在大柵欄的報攤上了?!保熥?
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當局十分注意利用報紙為自己的各項活動造勢。為自己的內外政策作宣傳,不僅中央和地方各級省市黨部辦報,政府各部門辦報,各級部隊系統辦報,連復興社之類的特務組織也辦報。
新中國成立以后,關閉了有帝國主義侵略者背景的報紙和國民黨系統的報紙。通過公私合營等方式,對少數民辦的報紙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建立起了在中國共產黨集中領導下,由各級黨委機關報、部隊報、行業報、民眾團體報和派報共同組成的社會主義報業體系。這些報紙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真實性的原則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宣傳紀律,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論古今中外,新聞傳播與政治的關系,歷來十分密切。新聞傳播制度向來都是政治制度的一環。但像中國近百年來的新聞傳播事業這樣,如此密切地和各時期的政治保持著聯系,在世界新聞傳播史上,也是比較突出的。
四、和各時期的社會經濟輔車相依同步發展。
過去100年來,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經營管理,是和各時期的社會經濟緊密聯系,同步發展的。
世紀初的一段時期,各資產階級政黨各派軍閥政客和各地方實力派主辦的報紙,這些報紙大多有公款支持,旨在為各自所屬的小集團的利益服務,不計盈虧,不注意經營管理。比較重視經營管理的是一些老牌的商業報紙,但受當時經濟的影響,經營的效果并不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稍后的一段時期,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的影響,一些老牌的商業報紙才有了較大的發展。其中的代表是《申》、《新》兩報?!渡陥蟆芬欢蠕N達15萬份,《新聞報》一度銷達20萬份,是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兩家報紙?!渡陥蟆愤€在上海市中心區自建了五層樓高的館舍,購置了當時最先進的印刷設備,增出了不少附屬刊物,興辦了大量社會文化事業,使《申報》的業務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報社的聲望和影響空前提高。在《申報》的帶動下,狄楚青在上海辦的《時報》,邵飄萍在北京辦的《京報》,胡政之等在天津辦的《大公報》,也都在經營管理上有所創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與此同時,在當時新聞出版事業最發達的城市上海,還出現了由史量才投資的包括《申報》、《新聞報》和天津《庸報》在內的報業集團;和由張竹平牽頭的,包括《時事新報》、《大陸報》、《大晚報》和申時電訊社在內的“四社”集團。這一段時期,是舊中國的民營報紙經營成績卓著和經濟效益最好的一段時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報紙的經營管理問題,曾經引起過主管部門的重視。為了解決全國公營和民營報紙的經營虧損問題,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曾經召開過一個全國報紙經理會議,通過了一個《關于報紙經營的決議》,規定全國報紙都必須實行“企業化”的經營方針。
“一五”以后,全國的經濟納入計劃經濟的軌道,報紙的經營管理也按計劃經濟的模式運作。經費按主管部門核定的預算,逐月或逐季撥付,統由國庫開支。量入為出,沒有多少回旋的余地。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改革開放以前。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由于執行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按照馬克思早就提出的新聞媒體既有上層建筑的性質,同時也有經濟基礎的性質的觀點,新聞傳播事業正被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實行企業化管理。使新聞媒體既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也是一個個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隨著觀念上的變化,在新聞傳播行業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品種,多特色的媒體結構。以報紙為例,既有日報,也有早報、午報、晚報;既有各級黨和政府部門的機關報,也有行業報、專業報、都市報、農村報和經濟、法制、科教文衛及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報紙。力圖全面地滿足不同職業不同文化層次受眾的需要。
由于實行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空前繁榮,營銷兩旺。廣告的需求大增。從1979年起,各種媒體紛紛刊播廣告。當年各新聞媒體的廣告收入即達1500萬元。此后,逐年遞增。1980年為1.1億元,1990年為25億元,1998年為259億元注8。進入2000年后,發展更快,僅前6個月就達282億元注9。廣告的收入使媒體的經濟效益逐年遞增,截至1999年,全國已經有33家報紙的廣告收入過億元,其中收入最高的,年廣告收入近10億元注10。電視臺由于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電視受眾,廣告的收入增加得更快,僅中央電視臺一個臺1997年的廣告收入即達42億元。豐厚的廣告收入和多種經營的收入,使各種新聞媒體的經濟實力倍增。不少媒體逐年減少來自國庫的撥款,不少媒體已經完全實現經費自給剮攣攀亂檔姆⒄菇肓肆夾匝貳?/P>
為了發揮群體的優勢,加強新聞傳播媒體的現代
化經營,1996年起,還出現了全國第一個報業集團。截至2000年10月中旬止,全國已經有了16個報業集團。這種報業集團不同于以追逐利潤為惟一目標的資本主義報業集團,而是在產業屬性之外,兼有國家屬性、政治屬性、時代屬性,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報業集團。
近20年來的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經營管理的發展,不僅發展了新聞傳播事業自身,也使得由多種新聞傳播媒體組成的新聞信息產業,成為中國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新聞工作者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新聞工作者的素質越來越提高。
20世紀的最初幾年,全國新聞工作者只有區區幾百人。經過民國初年時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三個階段近50年的發展,全國新聞工作者的總數,增加到了幾千人。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民新聞事業的建立,新聞工作者隊伍也迅速擴大。但直到60年代初,全國新聞工作者的總數也還只有1萬人左右注11。
新聞工作者隊伍的迅速擴大,是改革開放以來近20年間的事。隨著這一時期新聞傳播事業的全面發展,新聞工作者的人數急劇增加。1985年陡增到103223人注12。到1999年,全國新聞工作者的人數已經達到了空前的55萬人注13。是建國初期的55倍,是本世紀初期的600多倍。
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和文化素質也有了相應的提高。20世紀初期,中國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和各方面的素質普遍偏低。當時的情況是“全國社會優秀分子大都醉心科舉,無人肯從事于新聞事業……各埠訪員,尤鮮高貴”注14。梁啟超、于右任等人的報刊政論活動,黃遠生、邵飄萍等人的新聞采訪活動,提高了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但新聞工作者的整體素質仍然不高。
建國以后,強調政治家辦報,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受到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上,文化素質也有所提高。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新聞工作者的比重,逐年遞增。
在提高新聞工作者隊伍的整體素質方面,新聞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國的新聞教育起始于20世紀的第二個10年,到本世紀中葉,曾經先后在50多所大專院校設立新聞系或專業,但培養出來的學生人數很少,累計不超過1000人。建國初期,新聞教育有所發展,但進度不大。新聞教育的大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間的事。1978年全國只有不到10所大學有新聞系,在校學生只有五六百人。經過20年的不斷發展,截至2000年9月,全國設有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高等學校已超過60所,大學新聞專業點已超過100個。此外,還在高等學校和社科院研究生院設立了新聞傳播學碩士點40個,新聞學和傳播學博士點8個、博士后流動站1個。在校的各類學生接近1萬人。充分發揮了新聞人才搖籃的作用。
與此同時,新聞學和傳播學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截至1999年,除高等學校外,全國還有200家左右新聞研究機構和新聞研究社團,40多家公開發行的新聞專業期刊,累計出版的新聞傳播學專著達2000多種注15。對新聞人才的培養和新聞事業的發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新的世紀之交的時刻,回顧過去一百年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深受鼓舞,也深感責任的重大。
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是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同步的。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前進,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正面臨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到下一個世紀的50年代,中國不僅將發展成為一個經濟上的大國和強國,也將發展成為一個新聞傳播事業的大國和強國。在可以預見的這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在黨的領導下,將繼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繼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繼續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和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繼續按照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完成由單一的功能和角色向多種功能和多角色的轉變,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發展道路闊步前進。
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任重而道遠,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加倍的努力。
注:
(1)以上所引數字,統見方漢奇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2000年9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2)據中央人民政府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見1953年9月29日《人民日報》。
(3)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485頁,1990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版。
(4)見1999年年9月22日《光明日報》所刊《中國記協負責人答本報記者問》。
(5)(6)見1999年9月16日《中華新聞報》及2000年9月28日《新聞出版報》。
(7)張靜廬《中國的新聞紙》64頁,1928年上海光華書局出版。
(8)見1993年11月30日、1995年3月24日《人民日報》,1993年1月21日、1998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
(9)見2000年8月7日《人民政協報》。
(10)見2000年9月25日《新聞出版報》。
(11)(13)見1999年9月22日《光明日報》所刊《中國記協負責人答本報記者問》。
(12)見1986年7月9日《人民日報》。
(14)雷晉《申報過去之現狀》,刊《最近之五十年》,1922年《申報》出版。
(15)中國新聞事業五十年成就展組委會:《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新聞隊伍》???999年9月30日《中華新聞報》。
- 上一篇:展覽館講解員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展覽館副主任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