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傳播學及心理學探析

時間:2022-02-02 10:08:44

導語:網絡語言傳播學及心理學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語言傳播學及心理學探析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語言的創新與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從網絡語言的形成原因來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網絡語言的形成和發展既和自身的簡潔、形象、幽默等屬性與特征密切相關,也與其顯著性、重要性等傳播價值密切相關,還與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密切相關。

關鍵詞:網絡語言;成因;傳播學;心理學

所謂網絡語言,顧名思義就是與互聯網相關的各種專業術語以及在網絡交流、傳播中使用的語言形式。從廣義上來講,網絡語言包含兩種類型:一是網絡相關專業術語或特定行業用語,如“瀏覽器”“病毒”“防火墻”“網民”“黑客”等;二是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的常用詞語、語句和符號,如“頂”“菜鳥”“稀飯”“8147”“醬紫”等。狹義上的網絡語言僅指第二類。

一、網絡語言的詞匯類型

網絡詞匯是網絡語言的基本構成要素,網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變異、再造的方式創造了許多新的網絡詞匯,它們是網絡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偟膩碇v,常用的網絡詞匯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1.縮略詞型。由于網絡時代對信息的傳輸速度要求頗高,同時人們在網絡交流時總是想要節約信息輸入時間,因此就催生了大量的縮略詞。縮略詞不僅能提高交流的效率,而且意思表達簡便清楚??s略詞主要有英文縮略詞和漢語縮略詞兩種形式。英文縮略詞大多數是提取短語中各個單詞的首字母,重新組合來表示整個短語,如“BF(boyfriend)”“PK(playerkill)”等;漢語縮略詞一般由每個字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組成,如“RP(人品)”“RMB(人民幣)”等。2.諧音型。諧音型網絡詞匯主要有數字諧音型、漢字諧音型、英文諧音型與混合諧音型四種。一是數字諧音型。此類詞匯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數字讀音與字詞的拼音讀音相近,而阿拉伯數字比拼音輸入更加快捷,因此用數字取而代之,例如“84(不是)”“6789(亂七八糟)”“1573(一往情深)”等。二是漢字諧音型。它又可以分為書面化的諧音和方言諧音。書面化的諧音是用讀音相同或相似的漢字來取代原來的漢字,如“童鞋(同學)”“圍脖(微博)”等。方言諧音式網絡語言的流行源于網友覺得方言讀音比較有趣搞笑,而且在聊天過程中顯得活潑呆萌,如“煩銀(煩人)”“灰常(非常)”等。三是英文諧音。此類網絡語言就是英文單詞的讀音用漢語來表達,主要有“粉絲(fans)”“博客(blog)”“伊妹兒(email)”等。四是混合諧音型。即利用數字、英文、漢字的諧音將它們重新組合,形成新的詞匯,如“4a4a(是啊是?。薄?Q(thankyou)”等。3.語義重置型。這類詞匯通常是將字詞的傳統意思重新定義,使其產生新的意思。比如“沙發”現在通常用來指代社交平臺上第一個回復消息的人;“恐龍”現在更多的被用來表示那些“在網絡上很活躍但實際上長的并不漂亮的女性”。4.符號型。符號在網絡交流中十分重要,在文字已經無法表達出某種情緒的時候,符號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在表情包還沒誕生的時代,圖形符號是網民將標點符號進行組合而產生的新的符號,如“:)(微笑)”“@-@(黑眼圈)”等?,F在,各種表情包花樣翻新,成為網絡語言中最具形象、最具情感色彩的一部分,如“(笑哭)”“(愛你)”等。5.混搭型。由于網絡詞匯的生成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創新性和文化的融合性,因而許多網絡詞匯是由數字、符號、漢字、英文字母等混搭而成,它們不太符合傳統語法規范,但又極富創意,如“f2f(面對面)”“Shopping中”“服了YOU”“喝9(喝酒)”等。

二、網絡語言的成因分析

網絡語言的產生、發展有其特殊的原因,既和語言本身的屬性、特征有關,也和它的傳播價值有關,當然也離不開人們使用它們時的各種心理因素。1.詞語本身有利于傳播的因素。網絡語言自身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是其能夠得以存在、推廣的先天基礎。其一是簡潔、快速。部分網絡語言是網民為了提高輸入速度,對一些漢語和英語詞匯進行改造,對文字、圖片、符號等隨意鏈接和鑲嵌,如“BT(變態)”“88”等;有的是把詞組變為詞,如“電郵(電子郵件)”“申精(申請精華帖)”;有的是將多個詞濃縮為一個詞,如“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特困生(上課特別容易犯困的學生)”;還有的是把句子變成詞,如“躺槍(躺著也中槍)”“醬紫(就這樣子)”“然并卵(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這些網絡語言由于文字簡潔,輸入快捷,大大提高了傳播與交流的效率,因而被廣大網友所使用。其二是形象、直觀。有些網絡語言非常形象、直觀并且富于樂趣,如“:)”“囧”等。再如“吃瓜群眾”一詞,其情境性極強,仿佛一個邊吃瓜子邊看熱鬧的人就站在那里?!俺怨稀痹瓰椤俺怨献印?,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有人邊吃瓜子邊聽別人聊天。在網絡交往中,如果只圍觀不發言,則被稱為“吃瓜子”,后為了提高輸入速度,簡稱“吃瓜”。“吃瓜群眾”就是對某些事情不太了解或者只是看看熱鬧而不發言的人。形象、直觀的網絡語言有助于傳情達意,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同時便于持久記憶,因此大大提高了網民對它們的接受和使用程度。其三是幽默、有趣。網絡世界是網民放松、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有趣、幽默的網絡語言往往令人愉悅,頗受網民喜愛,2016年的網絡流行語“藍瘦,香菇”便是如此。來源于廣西南寧的一個小哥哥失戀后錄制的一段視頻中,帶有濃重地方口音的“難受,想哭”聽上去變成了“藍瘦,香菇”,這一富有調侃性、趣味性的網絡語言立刻受到廣大網民的追捧,也體現出網民的娛樂心理。再如,“你攤上事兒了,你攤上大事了”“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帥鍋”等,詼諧、幽默、有趣的網絡語言能夠給冰冷的交流帶來生機與活力,有助于營造輕松快樂的交往氛圍。其四是奇異、創新。網絡語言往往構思巧妙,具有新、奇、特等特點。它們或者是新創造的,或者是將詞語重新搭配與組合,或者是舊詞新用,賦予其新的內涵。這種創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語音形式的創新,如“美眉”“杯具”;二是詞匯形式的創新,如“吃飯ing”;三是語法形式的創新,如“很女人”“甄嬛體”;四是語義的創新,如“槑”“打鐵”“老司機”等;五是創造新詞匯,如“尬聊”“皮皮蝦,我們走”“菜鳥”等。奇異、創新的網絡語言能夠迅速吸引網民眼球,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和大腦的“定向反射”有關。“定向反射”是由周圍環境的變化引起的一種應答性反應,可以使動物從周圍環境中區分出新的刺激物,并根據其意義來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對動物的生命與安全起到保護作用,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2.從傳播學角度對網絡語言成因的分析。網絡語言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有的網絡語言稍縱即逝,有的網絡語言卻能夠一直延用下來,其具有的傳播屬性和應用價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是顯著性。網絡語言的出現如果與著名的人物、事物、場所等有所聯系,則容易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并且迅速傳播。如主席在2017年新年賀詞中提到的“擼起袖子加油干”、馬伊琍在微博回應文章出軌事件時的“且行且珍惜”等。2015年兩會期間,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全面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之后,“互聯網+”便迅速應用到各種領域中?!靶∧繕恕币辉~出自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之口,他在《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中談到:“想做世界首富,這個奮斗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1個億?!弊鳛橹袊缓腊衽琶皫孜坏耐踅×?,其一言一行自然受到公眾關注,而普通人難以想象的“小目標”更是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小目標”一詞迅速流行開來。其二是重要性。如果與網絡語言相關聯的事件涉及大家普遍比較關注的問題,對個人或者社會的發展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那么該網絡語言也極易傳播,如“躲貓貓”“樓脆脆”“表哥”“俯臥撐”“范跑跑”“做人不能太CNN”等。這些事件往往和社會公共利益、民眾利益息息相關,公眾對它們的關注度極高,從而帶動了網絡語言的傳播。如“Metoo”一詞的流行與2017年底美國的“反性騷擾”運動有關,而2018年年初,這股運動波及中國,之后迅速成為各個媒體關注的焦點。“Metoo”一詞必將成為2018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網絡詞語之一。其三是可模仿、可演繹性。某些網絡語言產生后,會被網民進行再利用、再創造。2009年,一篇“被就業”的帖子在天涯社區里引起廣泛關注,一時間有類似經歷的網民紛紛加入到“吐槽”行列。之后,“被加班”“被自愿”“被開心”“被捐款”等多種“被”字體詞語在網絡上迅速流行起來。再如,“一言不合就……”也形成了多種表達,如“一言不合就發獎金”“一言不合就學習”。媒體、網民之所以對這種演繹、創造樂此不疲,一是可以盡顯自身才華,從中體會創作的樂趣;二是這些網絡語言可以適用于許多場景,媒體、網民結合流行熱度能夠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三是可以進行調侃、吐槽,表達情緒情感。模仿和演繹一方面可以增強網絡語言的傳播廣度與深度,為其帶來更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會延長網絡語言的生命周期,如“XX門”一旦和某一社會熱點聯系在一起,就會反復出現,成為新一輪的網絡流行語。其四是外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當前,中國以開放的姿態屹立于世界舞臺,留學、訪問、旅游、商貿活動等促進了與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往來,特別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令全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近些年來,中國文化受到周邊國家、西方大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如歐美的流行文化、日本的動漫文化、韓國的綜藝文化等。于是,大批的外來詞匯成為中國的網絡語言,如Diss、freestyle來源于美國的嘻哈文化;“打call”是應援術語,來源于日韓飯圈文化。2014年,日本某雜志向受眾介紹了一類男性群體——“佛系男子”,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內心往往具有以下特點: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2017年12月,“佛系”一詞在中國迅速躥紅,很多90后自稱為“佛系青年”,他們看淡一切,過著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的生活。之后又衍生出佛系買家、佛系學生、佛系球迷、佛系養生、佛系育兒、佛系打車等一系列詞語。其五是大眾傳播媒介的推波助瀾。媒體,特別是具有知名度、美譽度、權威性的媒體一旦使用某些網絡語言,就會很快引起受眾關注,對網絡語言的擴散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如《人民日報》2010年11月10日在頭版頭條新聞標題中使用“給力”一詞,迅速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給力”也成為當年的網絡流行熱詞之一,并一直延用至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一起共同促進了網絡語言的發展。一是社會發展出現了新事物、新技術、新現象,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為了適應讀者收聽、收看、閱讀口味的變化,于是在宣傳報道、信息傳播中吸收了一些網絡語言的精華。二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對微博、微信、論壇、APP等交流平臺的使用、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這些平臺可以讓網絡語言呈現病毒式的傳播。三是傳統媒體在新舊媒介融合中已邁出很大步伐,其“兩微一端”的傳播內容必然要經過改造,不管是標題、導語還是正文,都要加大網絡語言的使用頻率,以適應傳播語境的變化及網絡受眾的特點與習慣。因此,網絡語言的傳播速度、廣度、持續性與大眾傳播媒介密切相關,它們對網絡語言的生命周期、語言環境的凈化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從心理學角度對網絡語言成因的分析。網絡語言的形成離不開人們的各種需要,這些需要是推動網絡語言發展的內在源泉和根本動力。其一是娛樂減壓的需要。人們的生活不僅需要學習、工作,也需要放松、娛樂。網絡世界五彩繽紛,充滿趣味性、娛樂性,是人們緩解壓力、休閑放松的重要場所。網絡語言作為傳播載體亦發揮著同樣的作用。2016年年底,“葛優躺”表情包誕生。它源于葛優參演的一部電視劇《我愛我家》,劇中葛優飾演的“二混子”在別人家蹭吃蹭喝,死皮賴臉地癱在沙發上。之后,“葛優躺”一詞迅速走紅,并被教育部、國家語委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7)》列為2016年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社會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也越來越大,“葛優躺”正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寫照,它的流行反映出人們內心深處渴望緩解壓力、放慢節奏的需要。雖然現實生活中還要繼續奮斗,但是通過這種表達可以起到戲謔自我、放松心情、降壓減壓的作用。其二是交往與歸屬的需要。網絡交流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什么場合說什么話”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網絡交流時自然會多使用網絡語言。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總想把自己歸屬于某一個群體或集體,即歸屬的需要。在網上特殊環境中,個體如果不使用網絡語言,就容易被認為落伍、不時尚、不合群,得不到群體的認可而產生孤獨感。網絡語言的使用會加強自己被群體或團體的認同感,進而有一種安全感。當身邊的朋友在不斷使用某些網絡語言時,如“偶”“skr”“拔草”“打call”“666”等,個體容易受到感染,進而加入到網絡語言傳播的行列,也強化了自己在群體中的身份。其三是表達民意、輿論監督的需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公民話語權實現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許多網絡語言與社會熱點事件、熱點人物有關,網民在使用這些網絡語言或者對其演繹的過程中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抒發自己的情感。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指出:“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傳染性,其程度足以使個人隨時準備為集體利益犧牲他的個人利益。這是一種與他的天性極為對立的傾向,如果不是成為群體的一員,他很少具備這樣的能力?!闭瘛俺聊穆菪崩碚摰奶岢稣咧Z依曼所分析的,“‘任何多數意見’、輿論乃至流行或時尚的形成,其背后都存在著‘沉默的螺旋’機制。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使‘優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這種強大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循環下去。某一網絡語言一旦受到關注,其背后的輿論就會呈現螺旋式的增長,雖然有可能會帶來謠言、誤讀甚至是導致輿情惡化,但很多時候有利于表達民意,甚至進行輿論監督。如“我爸是李剛”“70碼(欺世馬)”“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網絡語言的流行,都反映了廣大網民對這些公共事件的關注與態度,最終通過輿論的力量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促使問題的解決。其四是標新立異、彰顯個性的需要。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7.88億,10-39歲群體占總體網民的70.8%。年輕人是網絡語言流行與傳播的重要推動力量。一方面,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征所決定的。他們思維活躍、時尚、敏銳,不拘泥于常規,不因循守舊,喜歡追求新異事物,能夠迅速感受到某一網絡語言的傳播價值和流行熱度,積極參與其中并進行創新,所以才會不斷有新的網絡語言的產生與流行。另一方面,和后現代主義對年輕人的思想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后現代主義源自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和感覺豐富性的整體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維方式的批判與解構。后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范其主義。許多網絡語言表現出“后現代”的特點,它是分散的、無中心的、橫向互聯的,有更大的自由和空間,體現出“反傳統”“非理性”“反邏輯”“去中心”“去權威”的特征,與傳統語言相悖的用詞規范則體現出后現代文化內涵。所以,中英文混搭、縮略型、諧音型、語義重置型網絡語言應運而生,如“吃了ed(吃過了)”“CU(表示“seeyou”,再見的意思)”“被中產”“偶十分郁悶的說。(我十分郁悶。)”“抱一下下”無不體現出年輕人的標新立異,彰顯個性,受“后現代”主義影響的特點。其五是表達情感的需要。人都有七情六欲,“知情意行”相互伴生,情感的表達是無時不在的。許多網絡語言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它們或愉悅、或賣萌、或鄙視、或譴責、或憤怒、或冷漠,正是這些詞語活躍了網上交流的氛圍,助推了民意的表達,優化了傳播的效果。如“笑死寶寶了”中的“寶寶”一詞可以用來賣萌,可以制造輕松、溫情的談話氛圍;“還有這種操作?”可以用來吐槽或贊揚,表達疑問或震驚;“你的良心不會痛嗎”“也是醉了”則表達出一種譴責和嘲諷。

三、結語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網絡語言自帶光環,它本身具有的獨特優勢是其傳播與流行的基礎,社會媒體對其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對其使用的需求是其存在的根本動力。它的傳播與流行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生命周期,只有那些先天素質好、傳媒有利用價值、網民對其情有獨鐘的網絡語言才有可能經過自然選擇、優勝劣汰得到認可直至在語言系統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王秋艷 單位: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