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概論》教改路徑研究
時間:2022-04-09 10:44:50
導語:《傳播學概論》教改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學生為中心”是當前課改的核心思想。沿此思路,本研究嘗試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與參與式教學方法相結合,從內容到形式,加大《傳播學概論》教改力度,化解課程理論難度大,學生參與度低,內容更新不及時等這些問題,探索行之有效的課程改革路徑,并將成功經驗推廣到類似的課程中。
關鍵詞:傳播學概論;教改;對分課堂;參與式教學
一、引言
《傳播學概論》是傳媒類專業本科教學的必修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課程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地位,為后續的其他課程開設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持。這樣的一門課長期以來由于其理論多,抽象性強,學習難度大為特征,學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難情緒。由于該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當中的重要性突出,多數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較高,但是參與度和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除了課程本身的理論性強,抽象艱澀等問題外,該課程還存在知識內容更新不及時,經典理論與媒介現實脫節等問題。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會選擇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郭慶光教授主編的《傳播學教程》作為該課程的主要教材,再輔以一些教學參考書配合教學。作為一本經典教材,《傳播學教程》對本科生教學的適用性和專業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是最新的第二版教材,其再版時間也是近乎十年之前的2011年了。媒介技術日新月異,新的傳播現象層出不窮,教材中搜集的經典理論自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但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媒介現實時,要運用經典理論對實踐進行分析和指導難免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也時常會感到與現實脫節的困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許多教師也自主開展了課程知識體系更新的嘗試。隨著傳播研究的發展,新理論新觀點層出不窮,有些是對傳統理論的揚棄發展,有的則是對傳統理論的顛覆和修正,這些新的研究成果在解釋當前的媒介現實和傳播現象中發揮著特定的作用,也可以較好地補充教科書中的經典理論的不足之處。但哪些新理論是已經被反復證實的,是可以被引入課堂的,又應該以怎樣的形式引入課堂,則是一系列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
二、《傳播學概論》教改路徑探索
為了更好的破除教學困境,加強課程教改力度迫在眉睫。如何實現有效教改?關鍵在于要在教學設計中處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把教師的一言堂,轉變為學生的探索天地。讓學生在親自探索的過程中掌握經典理論,感知變化的媒介現實,理解理論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變化積累的。這種思路的轉換是取得教改成功的前提,而具體的實現方法則要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找到最優解。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幾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可以結合特定的內容章節使用。教學實踐一輪后,經過學情調查,學生普遍認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對分課堂”——“PAD”教學模式的運用。在教學探索的過程中,筆者進行了以下的嘗試。首先在原有教學大綱的框架下,對教材部分內容進行增補和更新,但是并非單純地介紹新理論,而是以特定案例為抓手,將相關聯的新老理論進行對照分析,體現時代性特征,讓學生了解傳播現象,媒介現實以及理論研究的發展脈絡。以議程設置理論的教學為例。作為大眾傳播研究的經典理論,議程設置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到對大眾傳播媒介分析當中。從傳統大眾傳播媒體中找到議程設置的印證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隨著社會化媒體的興起,人們的媒介接觸行為日益轉變為以網絡為入口。以微博,微信為例的社會化媒體,其議程設置的模式和方向就與傳統大眾媒體有著顯著的差異。2006年,韓國學者Kim和Lee在研究網絡議程設置功能時,率先提出了反向議程設置的概念,將公眾在網絡中設置議程并形塑傳統媒體議程的現象稱為反向議程設置。這些相關研究結論與議程設置理論一脈相承,又結合了媒介的發展變化,更好地體現了時代特征,有必要在課堂上對基本教學內容進行擴充。在對本章節課程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進行了全方位的創新。采用了復旦大學的張學新教師提出的原創性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或“PAD”模式來開展教學。“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睂⒄n堂時間劃分為講授階段(Presentation),吸收階段(Assimilation)和討論階段(Discussion)。1.講授階段此階段是后續兩大階段順利實施的基礎。教師需對議程設置理論的產生過程,理論框架和內容進行詳盡的講解。并結合典型案例解讀,讓學生理解議程設置在媒介現實中的具體表現。通過設計一定的提問和復述環節,確保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礎理論。2.吸收階段在講授階段完成后,需要一個緩沖思考和引導深入的環節,這部分的內容由教師引導開展,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在前一階段的講授中,已經通過特定案例印證了議程設置在傳統大眾傳播媒體中的普遍性。對經典理論的講解環節也已完成,接下來要鞏固講解的效果,促進知識的吸收與轉化。此時,以思考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深入學習。設計題目:①現在你們通常是通過什么媒體接觸新聞?②社會化媒體是否也存在議程設置機制?③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議程設置方面存在怎樣的關聯?通過幾個問題設置階梯化內容難度,引導學生結合受眾的媒介使用場景和當前的媒介現實思考和分析議程設置理論的發展和變化。這個階段需要一定的時間保障,促使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與反思。3.討論階段課下吸收階段完成之后,就要進入合作學習的討論階段。通過前一段幾個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為順利開展討論提供思想基礎。本階段要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分組討論,并代表小組提供意見。引入特定的媒介事件作為案例,案例需具備幾個特征:發生時間與授課時間比較接近;有比較完整的事件發展脈絡和結果;最初是被社會性媒體出來引起受眾廣泛關注,后被傳統大眾媒體跟蹤報道的,并在新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共同跟蹤參與下得到真相或導致特定結果。結合特定案例,學生在討論時會更加有的放矢。通過討論,不難引導學生發現互聯網時代,傳統大眾媒體的議程設置發生了轉移。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以社會化媒體為代表新媒體,為扁平化的人際關系提供了匯聚的平臺。當事件發生時,輿論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匯聚放大,形成強烈的共鳴,進而反過來影響傳統大眾媒體跟進事件的報道,實現由受眾到媒體的反向議程設置。這些結論是需要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相互啟發,逐漸梳理和分析出來的。最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和理論延展。將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條理化展示,并將經典議程設置理論和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反向議程設置”概念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議程設置理論和反向議程設置理論運用場景的理解,鞏固理論發展脈絡的整體印象。(二)參與式教學方法的嵌套運用?!皡⑴c式教學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教學的全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它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多樣的、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PAD教學模式的框架下,參與式教學可以與之嵌套運用,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參與式教學方法可以直接運用于PAD教學模式的第三部分討論階段,將討論轉變為更靈活,強調互動性和參與感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將知識內化為體驗,全面提升教學效果。以“人類傳播的符號與意義”章節內容的教學為例,在這個章節中,展示了符號與意義在人類傳播過程中表現出的復雜性特征。在第一階段教師講授和第二階段學生吸收內化環節完成之后,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建構起該章節的知識框架,需要結合實際對知識的運用場景進行拓展。讓學生理解傳播者,接收者和傳播情境對意義交流產生的實際影響。為此,在PAD的第三階段,我設計了一段簡單的對話,讓學生分組,根據自己設定的情境進行角色扮演,并嘗試表達出不同的意義。對話的基本內容是:男生:“要我送你回家嗎?”女生:“不用了?!蔽易尠缪菖膶W生在表演之前不要透露自己的真實意圖,而是讓扮演男生的同學和其他觀察的同學根據她的表演進行猜測,看表演者與不同的觀察者之間是否能夠達成共識。如果達成共識,請觀察者指出是如何看出來的。如果沒有達成共識,則讓表演者解釋她表演過程中的設計,并讓觀察者告知判斷的依據,共同分析是哪個環節造成了理解障礙,干擾了意義的傳遞。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們設計了多種情境,并至少表演出了三種以上的不同意義。例如,有學生設計的是處于曖昧階段的男女朋友,女生因為害羞而口是心非,不愿明說,但內心希望男生主動送她回家的情況。也有關系穩定的男女朋友,女生比較傲嬌倔強,希望男生自覺送她回家,而不是等她開口的情況。還有相親局后,男女并未看對眼,女生堅定表達字面意義,就是不要男生送她回家的情況等。此外,學生還發現,在關系不變的情況下,是否有他人在場的情況,也會影響到意義的表達與解讀?;顒拥慕Y果是,在扮演女孩的同學說出自己的真實意圖時,表演者和觀察者時常會產生理解上的偏差,越是意想不到的結果,越讓學生興味盎然的參與討論。在對話內容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語言符號被框定,起到改變傳播意義的關鍵在于非語言符號。表演者和觀察者會就表演方式,語氣,動作,眼神等非語言符號的實際運用展開激烈的討論,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和表達熱情在這一階段到達了頂峰。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設計,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下,共同將所學知識有機結合,歸納得出了如下結論:(1)傳播者對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運用能力高低,會影響意義表達的準確性。(2)接收者對傳播者的了解程度會影響傳播效果,越是熟悉的人,相互理解越不容易出錯,同時也和信息接收者的符號理解能力,共通的意義空間大小等因素相關。(3)傳播情境會對傳播效果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有時起促進作用,有時起抑制作用。這些結論如果僅僅通過講授的方式從書本中獲得,一是印象不深刻,二是體驗不強烈。但學生通過參與式教學活動相互啟發,總結歸納得出上述結論,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體驗更強烈,更能切實地理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聯關系,同時更直觀地感受到傳播活動的復雜多樣性?;咏虒W環節至此已經達成了一重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在看似簡單的由兩個人構成的人際傳播活動中,都存在這么多種可能性,其他涉及更多參與者和更廣泛影響力的傳播類型中,可能出現的傳播隔閡與傳播障礙只會更多更復雜。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維系社會傳播系統的正常運行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而這也是傳播學的任務所在。第三階段活動至此圓滿完成,學生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對人類傳播的符號與意義在社會傳播系統中發揮的作用產生了比較直觀和完整認知。在本章節的教學設計中,將參與式教學與“對分課堂”模式相互嫁接,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擬現實傳播情境,運用學生感興趣的傳播內容和課程知識密切結合,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和歸納,并在學生的觀點基礎上,進一步梳理、提煉和總結,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三、教改效果反饋
筆者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與參與式教學相結合的教改嘗試始于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在2018級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學生中開展,并在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教改引入了更靈活全面的評價機制。平時成績所占比例更高,對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更加全面。學生提交的課程論文從難度到深度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并能有機地結合當下媒介事件利用傳播學理論進行分析和評價。課堂互動頻率更高,課堂氛圍更熱烈,學生參與性與積極性更強。此外,在教學內容和試卷難度總體相當的情況下,經過教改嘗試后,相同專業2018級學生的考試成績,平均分提升3分,優秀率提升14%,不及格率下降為0%,相比2017級的數據有了全面的提升。通過參數對比,并配合學生訪談,多維度印證了教改成果的有效性。
四、《傳播學概論》教改路徑探索的優勢和意義
作為普通本科傳媒類專業的必修基礎理論課,《傳播學概論》課程需要進行改革的共識已在授課教師中普遍達成。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主要的改革方向。教學改革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革新師生角色觀念,建立新型互動模式,激發學習積極性。傳統的講授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引領者和先行者,學生是跟隨者和接受者。教師要扮演好先知的角色,必須對教學知識和技能全知全會,“傳道,授業,解惑”缺一不可。這對教師角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學生的要求卻比較寬容。其結果是教師在不斷反復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掌握得滾瓜爛熟,而學生卻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責任意識和學習主動性,學習的效果也差強人意。而在新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下,教師不再單純圍繞課程知識下功夫,而是著重負責設計、輔助和評估學習活動。師生是合作者和同行者的關系,變“你教我學”為“共同學習”。轉變課堂責任主體,真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改變“等、靠、要”的接受惰性,學生的成就動機更明確,參與感更強,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有利于減輕教師教學負擔,事半功倍。(二)融理論于實踐,豐富教學體驗?!秱鞑W概論》作為一門理論課,最大的教學難度在于理論的抽象性與現實存在脫離。單純的講授雖然可以灌輸理論要義,但從理論到理論是純粹的思維活動,不能落地,學生不易形成直觀的認知體驗。將“對分課堂”模式與參與式教學相融合,既保證了理論內容講授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又用內化環節給予學生反思的時間與空間,最后再以參與式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表演,討論等形式,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還原到案例和場景當中,寓思辨于體驗,能充分地加強學習印象和認知深度。(三)以參與式教學為橋梁,搭建課程群對話機制?!秱鞑W概論》作為傳媒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與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后期開設的其他課程關聯密切。在課程的參與式教學設計中融合傳播實踐需要大量的案例或情境作為基礎素材。這些素材可從后續開設的《廣告學概論》《廣播電視采訪與寫作》等其他課程中獲得,便于學生將抽象的理論與實踐相對應,而傳播學理論又將對后期開設的實踐類應用型課程起到指導作用。有益于彌合課程之間的斷裂現狀,建構有機課程群。
五、結語
總之,“以學生為中心”是《傳播學概論》教改路徑的核心思想,將“對分課堂”模式和參與式教學方法有機融合的嘗試,對于解決當前的教學困境,轉變師生的角色意識,改善教學效果有明顯的助益。但目前教改實踐的力度和系統性尚且不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可以沿著這條思路,繼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并將成功經驗推廣到類似的課程當中。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2]付再學.試論參與式教學中的角色互動[J].高教學刊,2018(22):88-91.
[3]【美】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5]李微.新媒體時代《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今傳媒,2017,25(06):155-156.
[6]李建立.基于seminar教學模式的教改實踐分析——以《傳播學概論》為例[J].文教資料,2015,(1).
[7]李雅琪.慕課背景下“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明日,2018(6):29-30.
[8]崔汝源.淺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傳播學概論》課堂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4,28(28):276-276.
作者:呂菁 單位:貴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 上一篇:傳播學下對電影《八佰》的解讀
- 下一篇:社會網絡分析在傳播學研究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