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原則專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6 08:48:00
導語:報道原則專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眾傳媒應該具有人文精神。傳媒人文精神的體現和建設,是以新聞傳播的客觀性為理論和實踐基礎的。本文基于認識論、社會交換論和精神交往論等知識體系,探討了新聞傳播追求和逼近客觀性原則的理性土壤和層次,力圖梳理出建設傳媒人文精神和堅持客觀真實的新聞傳播之間的關系及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客觀性原則,認識,真實,人文精神
一、問題的提出和有關理論回顧
大眾傳媒的人文精神正成為當前新聞傳播學界關注的熱點,探討的文章很多,都強調傳媒職業者應該具有理性和人文精神,尤其關注傳媒在新聞傳播中的人文關懷。傳媒的第一要義是報道新聞,在新聞傳播中滲透人文關懷,是傳媒成為社會系統中良性黏合劑的內在要求。傳媒人文精神的建設,必須以客觀真實有效的新聞傳播為基礎;客觀真實有效地進行新聞傳播,有利于傳媒職業操守和人文精神的建設。因此,解讀傳媒人文精神和新聞傳播的內涵及兩者間的內在聯系,將有利于我國傳媒在人文精神建設和新聞客觀性原則的把握上實現“雙贏”。
客觀報道最初出現于西方,作為一種理念和報道方式在19世紀中期產生了廣泛影響。西方的客觀報道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注重記錄性;將事實與議論分開,在新聞中不直接發表意見;迅速翔實地報道重大事件[1](P45-47)等等。在此之前,西方新聞傳媒主要為政黨之爭服務,版面上充斥著“言論煽情”和“事實煽情”,充滿了主觀主義色彩,這種有意而為之的報道,功利性是第一位的。盡管新聞傳播是主客之間的相互作用,它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主觀性,也不諱言客觀性,但決不主張無限制地擴大主觀性。這些煽情報道過分主觀,西方的人們漸漸無法接受,因為從中很少接受到客觀知識,對認識世界達不到去蔽的作用。鑒于此,一些媒體提出了客觀報道,要求“不偏不倚地、無私無畏地提供新聞”,避免主觀議論,把事實和議論相分開。提出這種客觀報道方式,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人們接受信息時的心理狀態,不再把受眾看成“靶子”、視傳播為“槍彈”。隨后,西方傳媒發展了解釋性新聞、調查性新聞等諸多新聞報道樣式,其內在精神就是盡量接近事實真相,做到客觀公正,滿足人們求真求實的要求?;蛘哒f,西方新聞報道方式的演變,其內核就是對民主和科學精神的不斷追求。
然而,一直在西方新聞界保持著“新聞專業理念”地位的客觀性原則,在落到實處時,卻表現出種種迷惘——有人認為新聞報道“不客觀”,有人認為新聞報道“不可能客觀”,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新聞報道“不必客觀”。與此相對照的就是,西方的新聞媒體一直在努力,不斷改進報道方式以期逼近或達到客觀性標準。但直到現在,這一被新聞界尊為信條理念和規范的東西,一直作為一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盡管我國現代新聞事業發展的時間還不長,但面對日益豐富的信息,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作為一個根本問題,同樣是不容回避的。在現實操作中,許多有悖于客觀性原則的報道時有發生,不僅干擾了人們的視聽,還呈現出違背人文關懷的負面影響。因此,認識新聞傳播客觀性原則的真正含義,就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而要認識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問題,任何簡單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利的。我們有必要把這一問題放到人類的認識發生及社會及精神交往的領域里去理解,這是新聞傳播認識論問題的起源。
二、認識論基礎:客觀性和人文精神的統一
認識發生論認為,客觀性必須服從三個條件,即:它以一系列逐漸接近而又不能完成的反作用為前提;導向客體的近似性不是純粹的疊加性質,而必須從主觀固有的觀念中解放出來;把握客觀性不是去把握客體的狀態,而是憑借解釋進行描述。[2](P62)對新聞傳播而言,逼近客觀性就是要不斷超越從前,去除蔽障,把握本質,這不僅表現為從一個客體向另一個客體的推移,而且表現為對每一個客體的認識不斷深化。這個充滿感性和理性的過程,是在人文精神指導下,借助語言進行描述和追求客觀真實的過程。
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就要反映世界。新聞傳播就是反映世界的一種方式。反映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反映過程及其結果的內在的關系結構,首先是由被反映對象的狀態和結構決定的;其次它也必然要受到反映者的結構水平和功能狀態的制約”,“要以它們的相互作用的時-空結構和內容上的聯系為中介”[3](P57)。作為進入人的認識范疇的客體(事實),它的客觀性是先在的,人的認識能否達到客觀性標準,關鍵取決于人的認識能否與客體(事實)的客觀性相一致。這說明,認識首先就具有客觀實在性,同時又具有主觀性。
人對客體的認識具有選擇性、相符性和能動性。首先,人的認識能力和所處的條件不同,加上受到目的、動機、愿望、理想、意志、興趣和注意以至價值觀念等精神因素的導引和激勵,他只能反映客體的某些特點。在一定社會里,這些精神因素具有普遍接受性,是傳媒人文精神的構成基矗也就是說,從新聞傳播活動的表層來看,客觀報道是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進行的認識實踐。
我們認為某篇報道有不同程度的失實,沒有符合客觀實際,就牽涉到認識的相符性問題。相符性的程度,取決于主體的認識水平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與條件,隨著主體認識水平的發展和反映形式的進化而逐步得到提高。也就是說,橫向看來,由素質不同的記者報道同一件事實,會呈現出角度和程度都不同的客觀相符性;縱向看來,報道方式越先進,客觀相符的程度就越高。相符程度越高,就越可能接近價值體系中的真實。
客觀相符性又表現出幾個層次,首先是模態相符,即新聞報道與被認識到的客體的特點在量上和質上都是本性一致的。這是新聞通往客觀性、真實性的第一道門。但更重要的還在于,作為認識的新聞傳播“不僅通過直觀映象把握事物的外部聯系,而且通過概念等理性形式,間接地概括地把握事物內部的聯系、內在本質或規律性,并以此為根據,自覺地改造和利用事物,以滿足自己和社會的需要”[3](P71)。這就是認識的語義相符和語用相符。語義相符是指新聞傳播在內容上與客體的屬性、本質或規律性在精確度和深度上的一致。語用相符則標志著人的認識與人自身的需要和目的是相適應的,它規約了不同性質、不同國家的媒體對同一信息進行報道時有所不同。
這三個層次蘊涵著新聞傳播以真理性和價值性為基礎的對客觀性的追求。認識的真理性要求人精確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規定性,但受客觀能力和主觀意識的左右,認識偏離了純粹的客觀。認識的價值性是認識的動因,也是實踐的動因,要求事物為我所用,要求通過認識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這容易導致主觀主義。這是現實中新聞傳播偏離客觀的兩個主要因素。但是,認識又具有能動性和超前性。人類可以憑借思維的力量,認識和掌握事物的現存狀態及其屬性,還可以預見事物的未來發展或尚未發現的事物及其屬性。
可見,遵循和體現新聞傳播的客觀性,應該是從模態相符到語義相符再到語用相符的一個層級過程。在揭示出世界變動中存在的物理事實、心理事實和文化事實這樣一個系統中,新聞傳播走向求真、求實、求善,從而導向美。這個過程正是建設和體現傳媒人文精神的真義。
三、客觀性:向真實和理性逼近的一個過程
所謂新聞的客觀性必須放在主客合一的關系中去審視??腕w是人們通過實踐活動從外部世界中“劃分”出來的部分和方面,外部世界中尚未被人認識的客體的部分卻仍然客觀地存在著。由于客觀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性,這就意味著客觀實在永遠存在,客體永遠都只是客觀實在的一部分,因而作為人的認識范疇中的重要部分的新聞傳播也不會終止。從這個意義來看,新聞傳播的客觀性就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狀態,也就是說,客觀性永遠都是人類認識的追求目標,只能無限接近,而不能到達。
[page_break]
同時,人的認識系統的建構,又是按照主體性原則進行的。主體性是主體在其與客體的關系上的一種“主體勢”的作用,是一定的主體由自己的地位、本質力量和認知走勢等等所形成的對客體的一種主動態勢、能動狀態,它使主體在認識活動中決定對客體的選擇,決定運用何種和怎樣運用中介手段的選擇,決定對客體的解釋方式和使用方式的選擇。
認識是主客體的相互作用,除按照外部事物的尺度外,人還必須按照自身需要內在尺度來對待世界,發現和掌握具有客觀內容的真理性知識并轉化為能滿足人的實際需要的客觀實在。這就是認識上的價值取向,既要克服情感意志的主觀性,又要揚棄認識對象的單純的客觀性,要形成理想、信念、目的、動機和意圖,即實踐觀念,把客觀的知識轉化為合乎人的需要的東西。這種理性的活動依賴于思維符號,主要是語言。語言媒介的轉換目的在于促進理解和傳遞信息?!耙粋€傳遞較多信息的陳述具有更大的價值或邏輯內容,它同我們的目標就越接近,也就是說,越接近‘真理’,(接近全部真實陳述的類)”[4](P59)。借助新聞傳播這一手段,人類的認識一定程度上達到去蔽的目的,即透過直接可感知的外部聯系去揭示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定性,這是新聞傳播的本質特征和根本任務。
傳統認識中的新聞客觀性被賦予了兩種意義:一是主觀符合客觀,報道內容與報道對象的相關性、一致性程度;二是平衡、全面的認識形式。審視一下這些傳統觀點,我們就能夠發現其中的不科學性。就前一種意義而言,客觀性表面上建立了主客之間的統一性,但這僅是單面的符合關系,實際上是馬克思所批判的直觀認識論原則;而后一種則不過是一種直觀的形式。問題在于這樣的一種假設:客觀性和主觀性是絕然對立的,并且真是客觀性,假是主觀性。所謂新聞真實論就變成讓記者“一切從客觀出發,不能從主觀出發”。在現實的新聞實踐中,這種理論就顯得很蒼白了。假相與真相一樣,常常作為一種事實而存在,它具有客觀性,并常與真相混合在一起,因此,符合客觀并不意味就得到了真實。
因此,堅持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并不是要求恪守純粹客觀和泛自然主義,而是基于人的主觀性而又超越主觀性去達到與客觀相一致的這樣一種理性原則。所謂客觀報道要求的“不偏不倚、無私無畏”和“一般公正”,無疑是人們的美好愿望。但正是因為人存在這樣的理性要求,才會制約過于主觀的煽情主義的泛濫,為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往尋求可拓展的空間。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已經知道,新聞的客觀性應該重內容更甚于重形式。客觀報道,既是新聞傳播操作時的一個基本手法、原則,也是一種報道理念,更是人文精神的要求。
四、新聞客觀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以幾年前陸俊控羊城晚報案為例。松日俱樂部負責人說過陸俊受賄20萬元這樣的話,這是個表面事實,它又牽涉到另外有待澄清的隱含事實,就是陸俊到底有沒有受賄這樣一件事實。這是受眾最需要知道的,但報道在這方面沒有反映,非但沒有達到去蔽的作用,反而使事態模糊,呈現認識的“負價值”。即使用“平衡、全面”的觀點來看,記者要做到“一般公正”,也要給陸俊一個說話申辯的機會。但我們的記者浮在事實的表面,連一個記者起碼應做到的查清事實真相的職責都沒有履行。或者說,我們的記者在認識的基本問題上沒有把握好,不懂得事實的關聯性,不知道虛假的事實根本不是真實的。
基于這個案子,有人認為客觀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不好把握,不如要求真實、全面、準確更好。更有學者把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看作毫不相干的兩個概念范疇。在這里,我們有必要看看馬克思主義者是怎樣看待客觀報道的。馬克思把客觀報道概括為“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恩格斯認為是“完全立足于事實,只引用事實和直接以事實為根據的判斷,——由這樣的判斷進一步得出的結論本身仍然是明顯的事實”。[5](P330-334)這是客觀形式與主觀立場的有機統一,“是各種經濟、政治利益相互牽制和綜合作用的結果,并非當事人真的出于公正”。公正的形式只是為使讀者更加確信一種觀念,“一般的公正”就具體的關于事實的報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則表現為客觀,即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反映,但它們并不完全排斥作者對事實的選擇以表達自己的傾向,但限制作者主觀因素在報道中的直接表現,由于它首先注重事實,因而會自然地迫使作者向真相靠攏。
這就是說,新聞傳播的客觀性不僅僅指向主體對客觀事實的符合,還意味著新聞傳播主體的理性互動,即超越對事實的單面符合和個體理性能力的片面限制而達到“綜合理性”。新聞客觀性包含著動態地呈現客觀事實的理性過程,除了準確、公正、多面地報道之外,還深入事實,通過理性的解說道出真相??梢?,客觀性是新聞報道做到真實、全面、準確的前提條件。只有客觀,才能接近事實;只有不斷接近并揭示事實,才能得到真實。在這個過程中,全面和準確才得以存在,人文關懷也得以體現。
新聞的“客觀性原則”一直成為大家關注和實踐中的焦點問題,在理論上有其普遍性和根源性,同時又和我國的現實環境密切相關。
人文精神問題是前幾年文藝理論界和哲學界曾熱烈探討過的,后來淡化。近來,傳媒的人文精神為學界熱烈關注。這一理論探討的基礎在于市場經濟對人們以往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規范的沖擊,一方面是人們追求物質財富,發展經濟;一方面是唯物質論導致的道德淪喪。物質和精神發展的不平衡,給人們帶來了困惑。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問題,是新聞領域對此的一個反映。
市場經濟是一種較自由的經濟,它一定程度上使人們擺脫了計劃經濟時期的束縛,思想上更解放了,在信息需求上也豐富起來了,對新聞的要求自然也高了。計劃經濟時期的新聞傳播,很少從群眾出發、反映群眾的愿望、滿足群眾的要求,缺乏民主精神;新聞傳播一味按照政治宣傳的要求采集信息,多是政治的圖解,缺乏科學精神,新聞傳播整體上缺乏求真求實的精神。這些缺點部分遺留到經濟轉軌時期,就與現實產生了矛盾。一方面,新聞仍然是黨的喉舌,要為宣傳大局服務,但把握不好,容易像以前那樣脫離群眾;另一方面,受眾市場對媒體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聞必須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的需要,而群眾的需求又是多種多樣的,為了滿足群眾,尋求發展,媒體有時就會為迎合部分人而拋棄理性;此外,新聞媒體還必須發展自身的經濟,牽涉到自身利益時,媒介有時就不得不改變初衷,背離客觀性原則。
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在實踐界被肯定下來,并且在與主體需要的價值關系中被執行。表面上,客觀報道要求記者保持中立,尋求平衡,但是究其因還是人平等交往的內在需要。只有面對人的普通需要——公平的態度、公開的報道、公正地呈現,才能真正促進交往的社會化,推動需要的擴大。如果在報道中灌輸偏見和虛假,報道一部分事實而隱瞞另一部分事實,呈現一部分人的觀點而抑制另一部分人的觀點,那就無疑會使人失去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使人類精神交往的空間縮校
新聞報道方式的演變,體現了民主和科學的精神,一方面是盡可能逼近地對事實進行客觀真實的解釋和陳述,另一方面是轉向對普通人生活的關注。這是一種規律,我國新聞媒體一樣要遵循。民主和科學的精神作為理念追求也開始在框定我國的新聞傳播行為。新聞客觀性原則的價值,就在于通過公開的報道、公正的呈現使人們擁有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擁有探求事實真相的求真求實的理性精神。
- 上一篇:傳媒業權威傳播論文
- 下一篇:關系營銷應遵循原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