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主題的傳播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5 09:00:00

導語:世博主題的傳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博主題的傳播分析論文

3.比較分析 比較全國與上海的情況,我們得到了以下一些饒有趣味的發現。

1)認知狀況

全國調查數據顯示,對于上?!?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xwchbxlw/chbxshshlw/200909/264267.html" target="_blank">世博”主題的認知狀況為:“知道”占18%,“不知道”占82%;對于上?!笆啦睒酥镜恼J知狀況為:“知道”占8.1%,“不知道”占91.9%(參見表5和圖11)。這一結果,頗出乎意料之外。尤其從主題的知曉率看,全國甚至高出上海2個百分點,這主要與樣本中的教育程度偏高有關(參見附錄2)。不過,比較全國和上海的同等教育程度的人群,未發現兩者有明顯差異,也就是說,假設3“教育程度越高,越了解主題”在全國與上海同樣適用,據此可以推斷,至少在各地(教育較為普及)的大中城市中,實際情況也許相差不遠。

至于“世博”標志的知曉率,全國明顯低于上海,這大致可歸因于傳播力度不夠。如后所述,各地的人們主要從網絡(而非電視、報紙以及戶外廣告牌等)了解相關情況,就是明證。

表5-請問您知道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什么嗎?

圖11—請問您知道上海世博會的標志是什么嗎?

2)認知渠道狀況

(1)了解到上海“世博”主題的渠道

全國各地居民了解到“世博”主題的渠道,從高到低的排序為:網絡12%(66.7%)、電視9%(50%)、報紙4%(22%)、戶外廣告牌3%(16.7%)、廣播2%(11.1%)、人際傳播2%(11.1%)、交通廣告1%(5.6%)(說明:括號里是以18%的“知道”人群為總體而計算出來的百分比)。

這又是一個出乎意料之外的結果:網絡竟然超越了包括電視在內的一切新老媒介,而奪取了第一媒介的“王座”。這既反映了樣本的教育程度偏高,也表明了上?!笆啦钡男麄骰顒由形唇柚鞯貍鹘y媒介的力量而廣泛、有效地展開。

圖12—請問您了解上海“世博”主題的渠道主要是

(2)了解到上?!笆啦睒酥镜那?/p>

對于標志的了解渠道,更為集中,依次是網絡8%(100%)、電視2(25%)、報紙1%(12.5%)(說明:括號里是以8.1%的“知道”人群為總體而計算出來的百分比)。理由同上,不再贅述。

(3)接觸上?!笆啦惫俜骄W站的情況

各地居民接觸“世博”官方網站的情況為,“是”占11%(高于上海的7.4%),“否”占89%,再次印證了他們對網絡的高度依賴程度。

通過比較可知,無論在全國抑或上海,教育程度均為影響“世博”主題、標志的傳播效果=知曉率之重要因素;由于傳統媒介在相關信息傳播活動中的缺失,在全國范圍里,網絡憑借其優勢和特點,甚至取代了電視,成為受眾獲取“世博”主題、標志等信息的第一渠道。

3)評價狀況

(1)主題重要性的評價

在了解“世博”主題(占18%)的人群中,認為其“非常重要”的比例為27.8%、“比較重要”為44.4%,兩者合計達72.2%(低于上海的87.8%);而“一般/說不準”的比例為27.8%(參見表7)。從接近性的角度看,這可能反映了外地人們對于上海“世博”的一種“距離感”,應在情理之中。

表7——您認為上海世博會主題的重要性如何?

(2)主題宣傳的總體評價

關于“世博”主題的宣傳工作,總體評價為:“非常滿意”占5.6%、“比較滿意”占50.0%、“一般/說不準”占38.9%、“不太滿意”占5.6%。其中,“滿意”比例合計為55.6%,與上海的83.7%相比,差距較大,值得有關部門和人士重視(參見圖13)。

圖13-您對上?!笆啦敝黝}宣傳的評價

(3)主題宣傳渠道的評價(可多選)

面對“您認為哪些媒體在宣傳上海世博會主題方面比較有效?”的問題,調查對象的回答(從高到低排序)如下:電視83.3%、網絡50.%、報紙50%、戶外廣告牌50%、廣播5.6%(說明:這是以18%“知道”的人群為總體而計算出來的百分比)(參見圖14)。

有趣的是,與認知渠道相比,網絡的排序下降了,與報紙、戶外廣告牌并列,而電視又上升到第一媒介的位置,這足以說明,人們并非不再青睞電視,而是對其當前的表現不滿;不過,與上海的情況(網絡排在報紙、戶外廣告牌之后)相比,網絡在外地仍受到相當的重視。

圖14—您認為哪些媒體在宣傳上海世博會主題方面比較有效?

(4)標志滿意度的評價

在了解“世博”標志(占8%)的人群中,對其表示“比較滿意”的比例僅為25%,“一般”為75%(參見表8)。與上海高達81%的滿意度相比,可稱懸殊。

表8-您認為上海世博會標志的設計怎樣

綜上可知,無論在主題的重要性抑或主題宣傳的有效性、以及標志設計的滿意度方面,各地居民的認可程度都明顯不如上海市民??磥?,對于全國各地人們加大“世博”的宣傳力度,已是當務之急。而他們比較認同的有效媒介為:電視、網絡、報紙、戶外廣告牌。

4)關注和期待狀況

(1)關注情況

如假設5所言,全國各地居民對于“世博”主題的關注程度,果然低于上海市民,事實上比我們預期的(約20-25%)還低。如表9顯示,“非常關注”為1%、“比較關注”為15%,兩者合計僅為15.1%,與上海的35.8%相比,低20個百分點。與此相應,“不太關注”為32%、“不關注”為12%,合計為44%,則遠高于上海的22%。而余下的“一般/說不準”為40%,與上海的42%相仿。

顯然,基于信息的接近性、以及受眾的選擇性接受原理,全國各地居民對“世博”的關注程度,明顯低于上海市民。但實際上,“世博”決非僅僅屬于上海,而屬于全國乃至全世界,由是觀之,現狀可謂很不理想,亟待改善。

表9—您對上海世博會的關注程度如何

(2)期待情況

A、上海“世博”的促進作用

全國各地人們如何看待“世博”對中國的促進作用呢?認為“非常大”的比例為16%、“比較大”為43%,兩項合計達59%(明顯低于上海的82%);盡管“不太大”(2%)和“不大”(4%)的比例很低,但“一般/說不準”高達35%,清楚地表達了對于“世博”意義和價值的疑惑(參見表10)。

表10——您認為舉辦上海世博會對中國的發展有多大的促進作用

關于“世博”對上海的促進作用,各地人們的預期較高,“非常大”為25%、“比較大”為52%,兩者合計達77%(但仍低于上海的87%);與此相對,“一般/說不準”為19%、“不太大”為3%、“不大”為1%(參見表11)。

表11—您認為舉辦上海世博會對上海有多大的促進作用

最后,從個人層面看,差距最大,認為正面影響“非常大”為0,“比較大”僅3%,與上海的27%相比,低24個百分比;而“一般/說不準”(37%)、“不太大”(25%)、“不大”(35%)相加,高達97%(參見表12)。

表12—您認為舉辦上海世博會對您的生活有多大正面影響

B、對參加“世博”的期待

與上述情況相聯系,全國各地居民參加“世博”的意愿,也不強烈。“非常期待”為4%、“比較期待”為18.2%,合計為22.2%(遠低于上海的51.2%,相差29個百分點);而“一般/說不準”為51.5%,超過了半數,“不太期待”(10.1%)與“不期待”(15.2%)合計,也超過了四分之一(參見圖16)。由此可見,大多數人(近八成)持觀望或消極態度。

圖16—您本人對參加上海世博會的期待程度怎樣

C、對“世博”形象的認識和期待

調查顯示,“城市世博”(28.3%)被最多的受眾認為最能體現上海世博會的形象,其次是“和諧世博”(19.2%),然后是“信息世博”(17.2%)、“綠色世博”(12.1%)等等(參見表13)。一強調“城市”,一注重“和諧”,或許恰好微妙地折射出身處上海這座特大城市“外”和“內”的兩種不同的心態與感受吧。

表13—您認為以下哪個關鍵詞最能體現上海世博會的形象

總之,各地居民對于“世博”的關注、期待程度,顯著低于上海市民,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因為,“世博”畢竟是全國的盛事、全球的慶典,如果連這一基本事實都得不到大多數國人的理解和認同,則如何指望本屆“世博”獲得成功呢?可見,“世博”宣傳,任重道遠。

三、結論和建議

(一)理論假設和檢驗

總體而言,我們的5個假設都得到了證實。略有差異的是,“世博”主題的知曉率比預期更低,或者說,受眾對于信息的選擇性、(使用與滿足的)自主性比預期更強。另外,各地人們對于“世博”的關注、期待程度也比預期更低,從而凸顯了相關宣傳、推廣工作的不足。

(二)具體結論和啟示

1、認知度

上海市民對于“世博”主題、標志的認知度偏低,分別約為1/6、1/5,亟待提高。

2、信息渠道

上海市民了解“世博”信息的第一渠道是電視,其次是報紙、戶外廣告牌,再次是網絡。這四種媒介也以同樣排序,被他們列為進行“世博”主題宣傳的有效手段。

3、主題和標志的評價

無論是對于主題(重要性及宣傳效果),還是標志(設計滿意度),肯定意見都超過了八成。

4、關注度

關注“世博”的上海市民已超過1/3,另有超過四成的潛在關注人群,需將其轉化為現實關注人群。相對而言,青年層、中等學歷人群、低經濟社會階層的關注度較低。為此,尤需考慮他們的接受特點,加強形象性、通俗性,切實改進宣傳工作。

5、期待度

超過八成的上海市民期待“世博”能促進中國和上海的發展,但大多數(約3/4)并不認為“世博”對個人自身有積極作用。這一變量,明顯地影響了他們對“世博”主題、標志的認知度,也降低了他們對整個“世博”的關注度、參與期待度。因此,需認真思考如何凸顯本屆“世博”與上海市民個人生活的貼近性、關聯性。換言之,若能有效闡發“世博”、特別是其主題對個人的積極意義,則將有力提升人們對“世博”的關注度、期待值。

6、“世博”形象

接近半數的上海市民認為,“和諧世博”最能體現本屆“世博”的形象,從而使之名列榜首。這一結果,既反映出人們對當前中國政府倡導“和諧社會”理念的認同,也折射出人們對于本屆“世博”價值取向的期盼。

7、與全國各地的比較

與上海相比,全國有許多差異。主要為:對于“世博”的關注度、期待度、參與度更低;對于“世博”相關信息的主要了解渠道為網絡和電視;大多數人對于“世博”仍持一種疑惑、觀望的態度,有待我們的各種傳播媒介進一步發揮告知、解說、動員、親和的作用。

[參考文獻]

張國良《大眾傳播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崔保國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