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視新聞論文
時間:2022-09-15 10:07:00
導語:我國電視新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中國電視新聞三十年拐點
1958年5月15日,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成立,迄今中國電視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然而,說起中國電視新聞的真正發展還是始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也是中國電視新聞改革發展三十年。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電視新聞取得哪些改革成就?又遇到哪些問題和障礙?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總結和研究的課題。本文從中國電視新聞三十年的發展中,挑選出若干重大事件,透過這些影響中國電視新聞發展走向的拐點,通過分析影響中國電視新聞發展的各種因素,以便于我們從中思考中國電視新聞未來的改革方向與創新路徑。
一、聚焦:十大拐點
中國電視新聞三十年的發展顯然無法在一篇短文中盡墨,于是筆者選擇了能夠勾勒出其發展軌跡的若干拐點?!肮拯c”是一個數學術語,引申開來就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運行趨勢或運行速率變化。這些拐點就是中國電視新聞三十年中具有深刻影響的十件大事,它們分別是《新聞聯播》開辦、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東方時空》誕生、“香港回歸”直播、“鳳凰”說新聞、“911”失語、《南京零距離》亮相、SARS報道、央視新聞頻道改版和汶川地震報道。這些拐點(事件)分布在中國電視新聞發展的三個階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和轉型階段。我們把十大拐點和三個階段列表如下:
誠然,拐點的選取是仁者見仁,未必能夠涵蓋三十年的方方面面。但是,通過聚焦十大拐點確實可以讓我們領悟和反思良多。影響我國電視新聞發展有各種動因,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對于電視媒體所處的宏觀環境,我們可以采用PEST分析法,即分析中國電視新聞發展所處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技術環境。中國電視新聞發展三十年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變遷、經濟建設、科技進步乃至國際環境變化緊密相關的。
同時我們也看到,新聞傳播理論的研究、國外電視新聞的實踐以及我國新聞規制的變革,則是直接影響中國電視新聞的改革與發展。中國電視新聞發展30年,也是傳播學發展30年。在傳播學理論的推動下,電視新聞界積極探討視聽傳播規律。新聞傳播理論給中國電視新聞展現了一幅理想圖景,然而要實現它并不容易。
當今世界電視新聞發展很快,從美國的三大電視網、CNN到BBC、半島電視臺,都在重大新聞事件中展示了電視新聞報道強大的傳播力。受其影響電視新聞報道開始回歸新聞主體,在電視觀念和傳播技術上日趨成熟。中國電視新聞改革開始觸及更加廣泛的領域:從報道方式、新聞理論到運作機制、新聞管制。與此同時,全球化數字化的浪潮加快了中國電視新聞改革的步伐。
二、改革:與時俱進
我們先來點擊中國電視新聞發展前兩個階段的五個拐點。
1、開辦《新聞聯播》
1978年1月1日,中央電視臺開辦了《全國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簡稱《新聞聯播》,標志著以首都為中心的全國電視廣播網的初步形成?!白鳛橹袊鴱V播電視新聞節目的代表的《新聞聯播》集中體現著國內新聞的優點和缺點。中國的廣播電視新聞傾全力于傳達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指令、號召,反復宣傳政治性的內容,參與統一幅員遼闊的中國及其十多億人民思想的巨大工程?!盵1]同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預示著中國電視新聞發展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息息相關。一方面表明《新聞聯播》作為黨和政府最重要的輿論工具,全國各級電視臺必須無條件轉播;另一方面《新聞聯播》也如實記錄中國的改革開放,成為中國政治生活的一面鏡子。
時至今天,《新聞聯播》幾經“變臉”,節目形態與報道風格基本不變,但隨著分眾時代的到來和網絡媒體的出現,其影響力已今非昔比。在2008年6月21日頒布的《中國電視網絡影響力報告(2008)》中,一直高居收視率榜首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居然沒有入圍最具網絡影響力的央視十大欄目。
2、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
1983年3月31日至4月10日,廣播電視部召開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這次會議一是提出以新聞改革為突破口,推動整個廣播電視宣傳的改革。二是確定“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政策。前者為電視新聞事業大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后者在四級辦廣播電視的方針政策推動下,充分發揮地方辦廣播電視的積極性,中央、省、市、縣四級電視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電視新聞通聯網,實現了全國電視新聞資源的共享?!拔覈娨暸_確立新聞立臺的理念,固然取決于電視人對電視傳播規律的認識和探索;同時也有賴于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盵2]
然而,“四級辦廣播電視”也為后來的中國電視的資源整合帶來極大的困難,并形成了當今中國電視新聞的基本競爭格局。但是不管怎么樣,以新聞為龍頭的指導思想和后來的“新聞立臺”理念在推動著中國電視新聞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3、《東方時空》誕生
1993年5月1日,中央電視臺將一檔40分鐘的雜志型新聞節目――《東方時空》推到了全國觀眾面前?!稏|方時空》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收視習慣,而且成為中國電視改革的“試驗田”,先后推出《焦點訪談》、《面對面》等優秀電視新聞欄目。尤其是1994年4月開辦的《焦點訪談》,“用事實說話”的新聞輿論監督不但深得民心,而且受到三屆總理的高度評價,朱镕基總理為《焦點訪談》題詞:“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薄督裹c訪談》的輿論監督標志著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其在中國電視新聞發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迄今難以超越。
《東方時空》的改革不僅體現在新聞理念和節目創新方面,而且在機制和體制方面的諸多突破,使之成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電視新聞改革的中心,盡管這種改革還是有其局限性,但那種激情澎湃的時代精神仍然感召著后人。
4、“香港回歸”直播
1997年6月30日~7月2日,中央電視臺進行連續72小時的“香港回歸特別報道”,現場直播香港回歸的整個過程。這一年中央電視臺共進行了八場重大新聞事件的直播,如香港回歸特別報道、“十五大”召開、海爾•波普慧星與日全食、黃河小浪底工程、長江三峽順利實現大江截流等,這一年由此被稱為“中國電視直播年”。爾后,現場直播逐漸成為電視新聞報道的重要方式,電視轉播車似乎也成為各電視臺報道實力的一個象征。
然而,新聞報道在電視傳播上的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盡管如今電視新聞直播日趨常態化,但仍然是儀式性新聞直播報道較多,事件性新聞直播報道較少。在確保安全播出的新聞管制下,災害性新聞的直播更是少之又少。
5、“鳳凰”說新聞
1998年4月起,陳魯豫擔任鳳凰衛視《鳳凰早班車》主持人,在溫和與輕松的氣氛中,將世界最新消息和財經資訊向觀眾娓娓道來,變“播新聞”為“說新聞”。爾后,鳳凰衛視在重大新聞報道中的出色表現及對傳統電視新聞理念的顛覆,給內地電視新聞帶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新銳的鳳凰,成為中國電視新聞改革與開放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從沿海到內地,中國電視的對外開放始于毗鄰港澳的廣東。中國加入WTO之后,相繼有9個境外頻道批準在廣東落地,中國電視新聞在競爭與開放中學到不少東西,也增強了深化改革的決心和加大開放的信心。
評析:
在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里,中國電視新聞的改革可謂與時俱進,服務經濟改革和節目觀念創新成為其發展的兩大主題。尤其在觀念創新方面,先后確定了電視紀實觀念、電視欄目化觀念、電視直播觀念等。然而,當電視新聞改革深入到攻堅階段的時候,體制的束縛、管制的落后等深層次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為了確保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有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對于中國電視新聞來說,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做好宣傳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是電視新聞壓倒一切的大政方針。然而,進入新世紀,電視新聞改革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三、開放:直面挑戰
“進入21世紀以后,世界形勢變化加劇,國際新聞秩序重新組合,傳播手段花樣翻新,一系列突發事件、創新思維不斷沖擊新聞界。在新事物、新問題、新技術的拷問下,理論界汗流浹背?!盵3]我們再來看看中國電視新聞進入轉型階段的那些拐點。
6、“911”失語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恐怖襲擊,央視作為唯一國家級電視臺,面對正在發生的震驚全球的事件,卻表現出難以讓人理解的氣定神閑,一直等到24時的整點新聞時,才以一則播音員口播簡要新聞的方式報道了撞機事件。然后直到次日早晨,《東方時空》才在早新聞時段第一次作了比較詳細的報道。后來業界和學界便把國內電視媒體在“911”事件中的不作為戲稱為集體失語。
“整個911期間,中國的民眾們選擇了把目光投注到境外媒體,投注到其他信息來源。網絡、電話、短信,僅僅借以民間傳播的方式,911的消息也瞬間傳遍到了各地。政府可以控制媒體卻阻隔不了傳播,輿論的陣地不會堅貞地等待哪一家媒體,聲音缺失的后果直接傷害的是媒體的權威性。”[4]
7、《南京零距離》亮相
2002年1月1日,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亮相。它以“打造中國電視新聞新模式”為口號,在貼近性上邁出了一大步,中國電視新聞由此出現了“民生新聞”這一新概念,同時也拉開了地方電視臺與中央電視臺新聞競爭的序幕。
這是一種策略的選擇。當時政新聞改革遭遇瓶頸的時候,民生新聞的興起讓平民百姓有了更多的聲音管道。面對中央電視臺的壟斷和重壓,民生新聞不失為地方電視臺突出重圍之路。當然,隨之而來的瑣碎化、娛樂化和低俗化也讓人們在思考:民生新聞到底能走多遠?
8、SARS報道
2003年2月至4月,中國遭遇SARS疫情。由于開始時媒體的失聲而導致各地政府和群眾疏于防范,給STAS肆虐創造了良好的土壤和時機。四月中旬,中共中央不惜斷然撤掉一批玩忽職守的高官,并于4月20日公開宣布北京“非典”發展的實際情況。4月26日,央視《新聞調查》播出新聞專題《北京:“非典”阻擊戰》,這是電視媒體第一次在電視屏幕上全面報道。此時,以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電視媒體迅速找準了媒體應有的角色定位,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切實地做到了為滿足人民知情權而戰,成為了抗“非典”斗爭中的中堅力量。
2007年,中國電視觀眾總數為12億人,比20年前增加了一倍多。由于電視的巨大影響,政府在電視新聞管制方面仍然十分謹慎,面對自然災害和社會弊端,往往平面媒體可以報道,但電視媒體卻要嚴格限制。
9、央視新聞頻道改版
2006年6月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進行了自2003年5月1日開播以來的第四改版。一批新欄目從傳統的新聞播報方式到新媒體報道的鏈接解讀,從深入的新聞評論到實時的記者聯線報道,大大豐富了報道手段和傳播方式。《朝聞天下》整合了早間時段資源,通過長達3個小時的直播,從國際新聞到國內時政、從文化消息到體育報道、從天氣訊息到民生新聞,跨度廣、時間長決定了信息量的豐富,使新聞的滾動優勢得到很好的發揮。
面對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興起,中央電視臺也以加大電視新聞改革力度來應對;而隨著央視新聞頻道輿論引導能力的提高,地方電視新聞也進入了欄目品牌和頻道建設和全面競爭,中國電視新聞競爭進入了良性的互動。
10、汶川地震報道
2008年5月12日我國發生了汶川大地震,中國各大媒體均以不同形式,及時、透明、全面、深入地報道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災難及救災工作。5月24日,總理在映秀鎮地震廢墟上主持記者招待會時強調:“我們在處理這些突發事件以及國內其他問題上,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會改變,堅持對外開放的方針,永遠不會改變?!盵5]
中國領導人開始意識到:“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盵6]從“911”中國媒體的集體失語到SARS公開報道的先抑后揚,再到汶川地震的及時、全面、公開報道。世人終于可以看到中國電視新聞真正承擔起大眾傳媒的社會責任,而這正是建立在對外開放的基礎上。
評析:
中國電視新聞轉型期的變革源自社會變遷與科技進步兩大方面。改革開放二十年,黨的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02年),爾后又提出做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2006年)?!拔覈鐣l展的目標已經從過去的以解決‘吃飯’問題為第一要義轉變為今天的以解決‘說話’問題為第一要義的基點上,如何通過傳播話語的多元參與表達,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理解,以最大限度地消除隔閡、減少偏見,進而降解社會沖突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改變既往‘輿論一律’的單極化傾向,建立多元和諧、彼此尊重、暢所欲言的輿論氛圍就成為新的媒介‘語法’規則應當致力于實現的情境和目標之一?!盵7]
同時在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給電視新聞帶來業務層面的變革,而且給新聞理論帶來顛覆性的革命。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掌握傳統的輿論工具并不能確??刂菩侣勢浾摗T诮裉?,更多的熱點話題發自于互聯網,更多的社情民意傳遞于新媒體,電視新聞如何在當今激烈的媒介競爭中取得主導地位,議程設置能力和輿論場構建至關重要。內外有別,報喜不報憂,在新的媒介技術環境下已經無法做到。
四、展望:為公眾而開放
在今天“中國電視從本質上說已經開始走向一個大眾做主的時代了?!盵8]但中國電視新聞改革與發展仍將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如何在新世紀新形勢下前行?筆者認為: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開放思維和制度創新來推動電視新聞的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如何進行制度創新?李良榮教授認為:“傳媒業的制度創新必須確立一個原則:公共利益至上。”[9]那么,在電視新聞業務層面我們如何去做呢?總書記在視察《人民日報》時指出:“要認真研究新聞傳播的現狀和趨勢,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加強輿情分析,主動設置議題,善于因勢利導。要完善新聞制度,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機制,第一時間權威信息,提高時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聞宣傳工作的主動權。”[10]顯然,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開放透明的公眾立場正成為中國電視新聞服務大眾和走向世界的基石。
[注釋]
[1]郭鎮之:《中外廣播電視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73頁
[2]劉習良:《中國電視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262頁
[3]劉東華:《當代電視報道理念與技巧》,新華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4頁
[4]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三聯書店,2003年
[5]《南方周末》編輯部:《將開放透明進行到底》《南方周末》2008年5月29日
[6]:《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2008年6月20日,人民網/GB/1024/7408514.html
[7]喻國明:《中國傳媒業30年:發展邏輯與現實走勢》,《青年記者》,2008年2月下,第21頁
[8]夏駿:《十字路口的中國電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229頁
[9]李良榮:《論中國新聞改革的優先目標——寫在新聞改革30周年前夕》《現代傳播》2007年第4期,第3頁
[10]:《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2008年6月20日,人民網
- 上一篇:獨家原創:工商聯青年干部工作發言稿
- 下一篇:獨家原創:銀行支行行長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