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改革論文
時間:2022-09-15 10:30:00
導語:黨報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內容提要]本文在分析中國軟力量的基礎上,探討國家軟力量發展與黨報實現社會功能之間的關系,從而找尋一條通過成功地改革黨報來提升國家軟力量的新途徑。
哈佛大學著名學者約瑟夫·奈最先提出“軟力量”一說。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力量不僅是指軍事、經濟等“硬力量”,也包括“軟力量”,即精神、文化、制度、輿論等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就美國而言,民主的旗幟、人權的口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娛樂文化和以麥當勞為典型的商業文化構成其軟力量的主要內容。與硬力量相比,軟力量更具隱蔽性和滲透性,它不僅使美國能夠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還可使之博得道德與正義的美譽。當然,硬力量是基礎,沒有硬力量的支持,軟力量難以施展,但軟力量可以使硬力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軟力量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一旦產生預期的目的和效果,其收益是長期且穩定的。所以,對于國家來說,軟力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當下中國的硬力量發展不是很充分,且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這就決定了國家應更加重視軟力量的發展,以彌補硬力量的欠缺。同時,軟力量的發展更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而全球正迎來信息時代,大眾傳媒在現實世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媒體本身就是軟力量,其發展有助于軟力量的發展。黨報是我國的主流媒體,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目前,黨報正積極思考轉型期的改革策略,探索一條更加科學、成熟的發展之路,需要我們在認真分析我國軟力量的前提下,將軟力量發展納入轉型期黨報改革體系中,或者說,轉型期黨報改革應考慮到軟力量發展因素,這無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軟力量分析
中華文明歷經5000年的歷史滄桑而血脈不斷,這足已說明它具有強盛的生命力。雖然自近代以來,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強有力挑戰,但它在艱難中仍曲折前行,并借鑒吸取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來發展壯大自己。這也是中華文明開放性的體現。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力明顯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也大大增加。但實事求是地說,中國軟力量有自身優勢,但也存在不足。
首先,我們分析中國軟力量的優勢所在:
1、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中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或者說,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筑就了中國文化牢固的根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從這點來說,中國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屬于世界的,其影響力是世界性的。另外,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可謂根深葉茂、多彩多姿,這不但豐富了我國文化資源,也突出了我國文化特色。這一切都使中國文化產生了恒久魅力。
2、高素質的新聞隊伍。文化發揮影響,需要一定的載體,而新聞媒介就是快捷有效的載體。中國的新聞媒介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自覺地宣揚主流文化、抵制低級趣味。這就有效地控制了庸俗無聊的低級文化和金錢至上的商業文化,成功地傳播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嚴肅的高雅文化,表達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和國家的發展方向,并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意義之所在。所以,黨領導下的新聞隊伍有利于軟力量的發展。
3、中國政府對軟硬力量的相輔相成地發展有清醒的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發展硬力量。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硬力量顯著增強,硬力量的發展為發展軟力量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黨和政府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更加重視對國家軟力量的提升。對內,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完善制度、發展民主、尊重人權、重視教育、倡導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對外,中國政府勇于承擔國際責任,成為負責任、講道義的大國,而且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傳播中華文明。這些政策與措施將會促進軟力量的發展。
中國的軟力量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不足,主要原因如下:
1、國民經濟需進一步發展。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穩步、持續發展,但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口基數大,貧富差距明顯。只有在經濟進一步發展、教育科研投入進一步增加、國民素質全面提高時,我國軟力量才能充分發展。
2、意識形態影響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集團在其政治實踐中形成的,旨在認識、實現、保護、增進其自身利益。不同意識形態的集團或國家具有不同的認知體系和價值體系,這也決定了它們思想和行為準則的不同。我國和西方國家遵循不同的意識形態,這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兩者間的文化交流和價值認同。
3、部分人對西方文明過分膜拜,對傳統文化未充分重視。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硬力量上處于強勢地位,其軟力量也通過遍布世界的貿易網絡和覆蓋全球的電波信號滲透到不發達國家社會生活中,使這些國家的人民逐漸認可了西方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導致對本國傳統文化的漠視。我國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這樣的現象,崇洋媚外、自卑自輕思想占據一小部分人的思想,過分膜拜西方文化、理論和制度,而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沒有足夠重視,對中國具體國情缺乏深刻認識。
4、新聞媒介不夠發達,中國的聲音不夠響亮。近年來,我國的新聞傳媒取得了長足發展,組建了一些實力強勁的傳媒集團。但我們的新聞業不論是實力還是影響力,與西方的跨國傳媒集團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們媒體的聲音在世界輿論中還不夠響亮。
由此可見,處于轉型期的黨報應抓住自身改革的契機,做好輿論導向,構建和諧社會,并著力于軟力量的發展。
二、黨報改革與軟力量發展
黨報改革要著力于國家軟力量的發展,是源于媒體的社會責任。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變動的社會轉型期,黨報必定要擔負增強國家軟力量的社會責任。而且,新聞媒體本身就是軟力量,屬于戰略性資源。“所謂戰略性資源,是指媒體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進程中,不僅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作用,而且在參與國際競爭,維護國家文化主權和文化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彼?,黨報理應將軟力量發展因素納入其改革進程中。1、積極探索經濟報道策略。在新聞報道中,經濟報道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目前我國經濟結構處于調整期,因而經濟報道既要服務于黨和國家的宏觀經濟決策,又應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微觀經濟決策的信息。在經濟報道中既要談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也要談目前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城鄉差別、地區差異等,以便對經濟發展做出正確導向。另外,在一些敏感問題上,經濟報道還要注重報道策略。如近兩年對鐵礦石進口的報道,因報道時機不當,使我國企業在貿易談判中陷入被動局面。因此,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從國家利益的高度來審視對外經濟交往,要樹立國家利益觀和競爭情報觀,要尋找經濟新聞的真實性與報道時機、尺度之間的契合點。從報道手法來說,經濟報道要拒絕冰冷數字的堆砌,要彰顯人文關懷,關注公眾利益;在寫作時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2、主動闡述我國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及文化。我國的意識形態與西方國家不同,這會影響中、西間的國際交流。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不談或“淡化”意識形態,“而是如何使我國的意識形態既符合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傳統,為中國民眾所廣泛認同和接受,同時又要與時俱進,適應世界發展潮流,使意識形態在我國的對外交往中發揮積極作用。”所以,我們的黨報要積極主動地向西方國家及人民闡述我們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文化,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國,促進兩國及兩國間人民的交流。當然,黨報的對外宣傳,要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但要考慮受眾意識,不適合刊登“宣傳味”濃厚的文章,而要從細節人手,用細節化的語言講述身邊的故事,這樣才有觸動心弦的真實質感與穿透力。這些都是有利于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有效傳播手段。
3、以開放的姿態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努力挖掘民族、民間文化。我國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抹不去的‘記憶’和‘當下’,它在本土及海外華人圈中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情感基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最基本的精神歸屬和自我身份確定的來源?!币虼?,黨報作為中國的主流媒體,理應宣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同時,中華文明還是人類文明成果的組成部分,在宣傳中要以開放的姿態、世界的眼光來看待傳統文化,使之為全人類共享,促進人類文明的繁榮。另外,民族文化、民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色所在,黨報應積極挖掘、弘揚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彰顯我國文化魅力,這也利于繁榮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
4、開拓黨報發展創新之路。黨報雖有打造國家軟力量的先天優勢,但只有黨報本身不斷壯大才可能為國家軟力量發展做更多服務。故,黨報必須開拓自己的發展創新之路,努力提升影響力。
三、轉型期黨報的改革
轉型期社會存在諸多矛盾,也充滿活力和機遇。黨報要抓住機遇、勇于開拓、敢于改革、善于創新,這樣才能更好地報道轉型期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把握輿論導向,服務和諧社會,進而加強國家的軟力量。
1、確立權威、高端的發展思路。黨報走權威、高端的發展思路,就是將傳統黨報向現代主流報紙轉型。它宣傳主流價值觀念,做好正確的輿論引導,但又關注受眾意識,既是黨和政府有力的輿論工具,同時又是讀者歡迎的高質量報紙。
2、培育品牌的經營理念。打造報紙的影響力是塑造報紙品牌的核心。打造報紙影響力,從內部來講,報社要運用科學的管理,努力提高報紙質量,使報紙具有自己的風格;從外部來講,報社要善于營銷策劃,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增加報紙在國內、國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進行體制創新、制度創新。對于這一點,黨報已采取了實質性的舉措,如組建報業集團,實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現由媒體經營向經營媒體的重要轉變。有一些黨報已探尋出較成功的發展道路,如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其《廣州日報》有80%多的讀者是自費訂閱,報紙還與境外媒體合作,相繼推出澳洲專版和北美專版。另外,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還注重人才機制創新。自1995年起,集團每年從名牌大學招收畢業生,實施跨世紀人才工程,到2006年下半年,集團已引進500多人,其中博士17名、碩士123名;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還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培養機制,一是選送優秀骨干到英、美進修或考察,二是每年請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教授給員工進行業務培訓。所以,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成功,得益于它的體制和制度創新。
4、轉換傳播思維、改進傳播策略。這需要黨報樹立受眾意識,確立民生理念,關心百姓生活,注重“軟”“硬”新聞的合理配置。因此,黨報既要發揮作為黨、政府和人民喉舌的功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又要具備一定的可讀性,才具有影響力,也才能更有效地打造國家軟力量。
綜上所述,對轉型期黨報改革應從國家的高度、國際的視角來看待,自覺地把黨報改革與國家軟力量發展結合起來思考,切實推動軟力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