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認知行為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11 02:43:00

導語:農民認知行為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認知行為探究論文

一、農民認知行為基本原理研究

1列維斯的“個體農民行為基本變量”模型

列維斯(Leewuis)2004年在其著作《鄉村創新傳播》中提出“個體行為基本變量”模型,力求從認知角度解釋“人們為什么在某個時間做什么事情”。模型建立在農村社會學、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之上,認為行為可分為多個層次、多個領域,并且隨著時間在動態變化。影響個體農民行為的因素紛繁復雜,如果從認知方面考慮,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變量:農民對自身有效性的認知和判斷、對環境有效性的認知、對社會關系和社會壓力的認知與判斷,對參照評估框架的認知和判斷。每個基本變量又可劃分為更細的子變量。參照的認知評估框架包括的子變量有:對技術和社會經濟結果的認知,對結果產生可能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的認知,對結果和風險的價值判斷。對社會環境有效性的認知基本變量包括的子變量有:對農業支持網絡有效性的認知和判斷,對社區組織有效性的認知和判斷。對自身有效性的認知與判斷基本變量包括:對動員資源能力的認知,對技能和競爭力可行性的認知,對參照評估框架有效性的認知,對控制和容納風險能力的認知。對社會關系和社會壓力的認知與判斷基本變量包括:對來自其他角色期望和要求的認知,對其他人動用來說服的資源的認知,對這些期望、資源和關系的價值判斷。列維斯認為,這四個基本變量代表了個體農民的基本知識和經驗,構成了農民行為改變的基礎。這些基本變量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動態中構建農民的社會認知和行為體系。在某一個時間點上,農民總是根據自己當時的知識和經驗做出行為是否改變及如何改變的決策。隨著時間和行為的發展,農民不斷從行為的結果中得到反饋,從而使原有的認知和經驗發生改變,又進一步促使行為的改變。其變量模型圖如下:

該模型強調了知識在農民行為改變中的中心作用。要改變世界首先要改變人們認知思考的方式。傳播是人們交流經驗形成知識和認知的重要過程。因此傳播是推動農民行為改變強有力的輔助力量。模型將農民行為及影響農民行為的基本變量進行細分,將其分成不同層次、領域,并在動態過程中對其進行考察。有利于研究者發展和傳播干預者更加清楚地認識農民行為改變復雜性和多樣性。有針對性選擇合適的傳播和發展策略滿足不同農民的需要和要求。筆者認為列維斯的基本變量模型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個體農民行為的真實情況,是至今為止關于農民認知和行為研究方面最具參考價值的理論模型。

2計劃行為理論

計劃行為理論不是針對農民而產生。而是一種基本的行為科學理論,因為對于理解農民的認知和行為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因此在這里將其列出。計劃行為理論由IeekAizen創建。是在理性行為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用來描述驅動人類行為的因果動力。根據該理論,(1)行為決定于個人的行為意圖。行為意圖指個人從事某種行為的主觀機率,個人對其行為的意圖越強,代表他越有可能去從事該行為,行為意圖和行為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2)行為意圖受到三個內生心理因素影響:指向該行為的態度,主觀規范,行為控制認知。態度是個人對具體行為的正面或負面評價,即個人對于所考慮行為的主觀認知與評價。主觀標準是個人關于他人認為他或她是否應該做這個行為的認知,也就是個人對從事某行為是否涉及社會習俗及壓力的認知。行為控制認知代表個人對行為可控制執行程度的認知判斷,它決定于三個因素:能力、資源、機會。同時,行為控制認知也反映個人過去從事類似行為的經驗和預期的阻礙。個人認為自己具有執行該行為的能力、擁有其相關的資源或機會愈多則他對控制執行該項行為的行為控制認知愈強。(3)對行為的態度、主觀規范及行為控制認知決定于人口特點、對行為的信念、對主觀規范的信念、對行為控制的信念、工作生活環境等外部因素。指向行為的態度受個人在決定如何行動時所考慮的突出行為信念的影響。行為信念與行為的具體產出或特性相聯系,如,一個人可能相信“一年打一次流感疫苗”的行為可能“使自己這一年不會得流感”。一個人會權衡比較他想到的每一個行為信念,由此形成實踐某一個行為的態度基礎。該理論已經被許多關于人類行為的研究所檢驗,有助于發展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農民的認知與行為規律。

二、農民認知與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

國外研究者對影響農民認知與行為的因素進行了較多的研究,一般來說都是結合某個具體的事件來進行,涉及的領域包括新技術的推廣、健康管理、創新傳播等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對影響農民認知和行為的因素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相互矛盾,但總的趨勢是從早期的考慮單一因素逐漸變為考慮更多的因素,主要研究視角如下:

1經濟角度對影響農民認知和行為因素的探討

GregoryM.Hooks等認為經濟因素是影響農業技術采納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將來的農業技術采納研究重點應該放在影響采納行為的經濟限制因素。JamesNMbata對影響傳統農業牲畜動力技術進行了研究,牲畜的數量和農業收入是影響技術采納的主要因素,另外農民的年齡、勞動力情況、飼料價格等也會對采納產生一定的影響。Dadi等對埃塞俄比亞1996年前25年時間里因時間變化和不因時間變化變量對小農戶化肥和除草劑技術采納速度影響研究表明。經濟激勵是農民等待使用新技術時間的最重要決定變量,畜力和基礎設施因素(特別是離市場的距離)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沒有價格作用大。其它農業投入(農場面積、勞動力、信貸)、推廣服務和農民個體特點(教育、性別、年齡)對技術采納行為影響較小。

2農民個體角度對影響其認知和行為因素的探討

David認為對創新認識、對創新是否可行和值得實踐的認知判斷、以及對創新是否有助于實現農民目標的認知判斷是個體農民采納農業系統創新需要三個必要條件。An-thonyGlendinning通過對印度東部糧食產區技術推廣傳播模式和它們影響農業技術采納方式的研究發現,農民對于農業技術的態度決定了他的采納行為。而農民關于農業技術的態度是通過農民與農民、農民與推廣機構聯系獲得的信息來形成的。Adesina研究影響非洲農業新技術采納的因素后認為農民對于農業新技術特點的主觀偏好是技術采納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在此后的另外一項研究中,他又指出人力資本變量對解釋農民采納、適應和修改技術的決策具有重要意義,影響技術采用的因素包括性別、與推廣機構的聯系、從事農業經驗的年限、在村莊中的社會地位等農民個體特點,以及土地限制、土壤退化程度、薪柴壓力、畜牧經濟活動的重要性、離城市中心的距離等經濟因素。

3社會資本對影響農民認知和行為因素的探討

吳斌在中國陜西省北部農村調查后指出,在農戶傳播網絡、技術學習群體、村莊間聯系中存在更多社會關系(資本)的農戶具有更強的采用新技術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從而得到更高的收入。

4從技術特點角度對農民認知與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

KeithO.Fuglie對美國農業技術采納與擴散研究后認為教育、農場規模、土地質量等農場特點對其研究所考察的三種技術(保護性耕作、土壤營養檢測、綜合害蟲管理)的擴散方式具有重要影響,不同的農場規模、農民教育和土地質量可以使最好的農場與最差的農場之間的技術采納行為相差十幾二十年。Abdulai等學者認為經濟學研究者很少有關于信息使用和技術采納的直接數據。經濟學家關于學習效果的研究通常有一個典型假設:個體間的可觀察性關系(如地理接近性)與不能觀察但似乎合理農業信息流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而這在現實中存在一些問題。因此,Abdulai利用風險函數和時間周期模型力求通過坦桑尼亞農戶不同時間采用奶牛技術的直接歷史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其結果認為影響農戶是否采納雜交奶牛技術的因素除了利潤最大化的經濟考慮之外,還有奶牛的抗病能力、高繁殖力、獨特的生產質量、長壽和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等多個因素。

5綜合角度對農民的認知和行為影響因素的探討

羅杰斯(1983)認為影響農民技術采用的因素有:經營因素、農業創新本身的技術特點、社會和政治因素等。BozandAkbay在對土耳其玉米新品種的早期采用者、晚期采用者和非采用者比較分析后指出早期的玉米采用者比后采用者和非采用者在教育水平、收人、農場大小、離鄉鎮距離、對意見領袖和推廣人員的利用、機械化水平、信貸和農業投資等方面擁有更好的條件。

從上面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國外研究者對農民認知和行為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研究。其研究觀點涉及了農民個性特點、技術特點、環境條件、經濟因素、社會關系等多個方面。研究對農民的個體特點、認知與態度與其行為也進行了一定研究,但研究主要是一些相對比較簡單變量。從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

綜上所述,從國外研究現狀來看。國外在理論構建方面相對于國內要完善得多,已經從多個學科角度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基礎——如計劃行為理論、農業創新傳播理論,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從具體研究的實踐來說,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采用了一些實證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從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的深度和客觀性,這一點值得我國學者學習。至于在研究的角度和結果方面,盡管在某些方面比國內研究得更加深入和廣泛,但仍然存在與國內研究相似的一些問題——研究主要從研究者的外部視角出發,更多考慮的是影響農民認知和行為的外部因素,而忽視了對農民內在認知心理的研究,對提高農民素質以及農民認知行為改變的內在機制缺乏清晰和深刻的認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的實際意義和建議的可行性,這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

摘要本文回顧了國際上關于農民認知與行為改變的主要理論、影響農民認知與行為改變的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等相關研究成果,以期為我國學者開展相關研究以及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民認知與行為技術推廣傳播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