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情緒化傳播分析

時間:2022-09-12 09:58:26

導語:網絡情緒化傳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情緒化傳播分析

如今我們身處以信息為主導的現代社會環境,人們不僅從網絡里獲取信息,還將獲取的信息再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形成了一個網狀的交流模式,各種信息接踵而來。但是逐漸發現,一些不良信息、不真實言論的網絡問題也隨之而來,尤其對當事人的缺陷、丑陋、尷尬之處探尋傳播的興趣過于關注,就如美國學者尼古拉斯•米爾斯所言,“我們的網絡世界如今有很大一部分用在了陰暗的東西上,比如,快速傳播他人尷尬,夸大他人缺陷等等”。①揭開他人隱私,放大別人缺陷,甚而演變成欺凌與審判,讓我們不得不為之警醒。用傳播學的理論解釋分析這一現象,是本文探究的議題。

一、網絡情緒化傳播現象

談到網絡情緒化傳播不得不說一個案例,萊溫斯基和克林頓“拉鏈門”事件。一個是白宮實習生,一個是美國前總統,兩人產生了一段辦公室戀情,萊溫斯基向自己的好友崔普透露與總統交往的內容,電話被好友秘密錄音,還將錄音交給了檢察官。于是一起桃色新聞調查轟動了整個美國,更是轟動了整個互聯網,一種“情緒性輿論”蔓延整個網絡,萊溫斯基成為全世界公開羞辱的對象,被公開羞辱對個人而言代價很大。

二、心理暴力與大眾傳播

互聯網還沒問世之前,大眾傳播的途徑主要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互聯網的到來推動了新媒體傳播技術發展,給大眾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信息之旅,從傳統媒體傳播單向性強的特點演變到多向互動極強的新媒體傳播。日本傳播學者清水幾太郎認為,大眾傳播使現代人滿足于膚淺的表層信息,現在社會是一個由“大量復制的信息”支配著的社會,大眾媒介不管出于盈利也好還是宣傳也罷,將廣大受眾淹沒于表層信息的“洪水”之中,使其喪失了對公眾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斷能力,大眾傳播對于現代人來說類似于一種“心理暴力”。②互聯網絡中出現的種種非理性的信息傳播,受眾必須要保持自我凈化能力,理性地看待網絡信息,而非被網絡牽著鼻子走。

三、受眾心理和傳播行為研究

(一)從使用滿足到受眾傳播心理研究。在網絡環境中,受眾參與公共事件比較突出的心理有獵奇心理、從眾心理和表現心理。有時總是樂于接受新奇的、反常的、罕見的信息,而在接觸信息并且傳播的過程中又希望被認同,不被群體排除在外,于是總是與群體意見保持一致,進而使得群體影響由壓力變為動力;另一方面,受眾個體在群體前總有一種表現的欲望,當自己的意見與群體保持一致時這種欲望更為強烈,希望得到群體的支持或贊賞,顯示出一種“夸示動機”?;谶@三點,受眾在新媒體圈層的活動顯得游刃有余,用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佐證這一觀點再合適不過了。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媒介的使用更為頻繁,媒介類型也更為多元。網絡受眾,也就是網民們的一些表現也是在這一框架之下,比如一些網民喜歡在微博上發言,或是開通自己的博客,寫一些自己喜歡的文章,自己的情感通過互聯網而得到了宣泄和抒發,如若是能得到“粉絲”的青睞,那在感情上就得到了共鳴和滿足,這比一個人獨自在家寫寫日記,無人問津自己的心情要有存在感得多。再舉例來說,一些網民喜歡在論壇上發帖,表達自己的觀點,傳視頻,發自己的美照,曬出自己的個性,通過使用網絡來引起他人關注,滿足表現欲望,將自己展現在他人面前,從而通過他人的評價來構建自我形象。(二)從沉默的螺旋到輿論的產生。何為輿論,“大家都在說的就是輿論”,是“能夠公開的大家的意見”,這里的大家指的就是公眾,也可以理解為網絡受眾,強調能夠公開就是指言論有支持的人群,與之唱反調就會被孤立,就有遭受制裁的危險。這種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或安全感會引起公眾事件中“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擴展過程,并導致網絡生活中占優勢的“多數意見”在這場博弈中勝出,這種多數意見就是“輿論”。公眾事件中有意見領袖發聲,或是有了輿論的引導,受眾關注的事件信息點就會集中于一處,另一方面,媒介可以通過對報道議題的選擇和報道數量的集中,來影響受眾對具體事件的關注度,所以絕不能孤立地看待公眾和媒介,他們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關系。四、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當好把關人“非理性謾罵,群體攻擊,盲從沖動”等等網絡輿論問題都屬于網絡“心理暴力”的發泄,網絡輿論引導不力和相關網絡管理部門監管不到位是引發網絡輿論問題的最大原因。錯誤的輿論意見會使輿論導向發生偏離,網絡輿論問題隨之而來。“把關人”可以是有影響力的意見引導者、政府宣傳部門、公共行政部門、有影響力的媒體等,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謠言、羞辱言論,傳播的公信力要高于普通公眾。公共行政部門一向都是通過對傳統媒體的監控來表達自己的聲音從而引導公眾輿論的走向,但是這樣的方法不再適用于新媒體網絡。以往的處理是把某些信息過濾了再公之于眾,于公眾來說,這些信息是隔著一塊“毛玻璃”的,會失去主動選擇接受信息的權利。然而新媒體網絡的一大特點就是公開和“草根化”,更加強調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接受。一味地采取陳舊的模式不創新,還是繼用對負面信息封鎖、刪除,只會愈加引起公眾的反感和不信任,當然輿論引導的結果往往事與愿違?!爸{言止于公開”如若沒有第一時間內在公眾平臺上將事實澄清,將受眾的觀點扭轉,那么謠言與羞辱的原液持續發酵會一發不可收拾?;ヂ摼W技術的發展速度迅猛,新媒體相應的監管部門和監察制度設立并未完善,受眾觀點及言論的審查并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地審核后進行反饋和傳播,所以監管部門或是媒體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和監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做好“把關”工作,第一,加強對互聯網平臺運營的管理和提高互聯網平臺運營的準入門檻以提升互聯網平臺綜合素質。第二,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證互聯網正常良好的運行。第三,公共行政部門需要打破以往固化的觀念,推成出新,找到一條引導輿論的新道路,既可以滿足受眾的需求,也達到正確引導輿論方向的目的。結語針對網絡情緒化傳播現象,運用傳播學理論深刻揭示心理暴力在互聯網傳播的原因。刺激和助長網絡心理暴力的因素極為復雜,不能簡單概括而論。減少乃至杜絕新媒體下的情緒化傳播不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正確的輿論引導,更加需要的是受眾自律,需要受眾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養,以此保證網絡良好地運行和健康地發展。

作者:陸紅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