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庫集約化經營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15 02:38:29

導語:網絡文庫集約化經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文庫集約化經營研究論文

我國網絡文庫發展中的粗放問題

與國外網絡文庫發展相比,我國網絡文庫在快速成長中仍存在著一些粗放問題,制約著我國網絡文庫的健康發展。1.簡單的規模擴張如今,“內容為王”已經是傳媒界最為人熟知的從業理念之一,文庫網站也都深諳此理。在基于UGC理念的成功運用之下,文庫網站紛紛聚合著海量的內容。目前的情況似乎成了誰的文檔數量多、規模大、品種全,誰就在文庫行業中立于領頭羊的地位。筆者分析,隨著網絡文庫的發展,這種簡單的規模擴張必將導致以下弊端。一是文檔質量參差不齊。文庫網站將重點放在了吸納文檔上,采取各種機制鼓勵用戶貢獻內容,但由于用戶群體信息素養、知識水平的差異以及獲取積分的心態,其上傳到文庫中的信息根本沒有質量保證。文庫中難免會充斥著廣告、色情、重復、無意義等類型的文檔,而網站在信息過濾方面又難以達到充分的把關效果。二是文庫網站特色缺失。這種大規模、多數量、全品種的路子,勢必會讓文庫網站毫無自身特色,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文庫網站一擁而上擠在“大、多、全”的路上,也會加強不必要的行業競爭。集約化的經營模式應該追求競爭的差異化,以滿足多樣的需求。如網絡百科中的MBA智庫,它致力于“全球最大的中文經管百科”,做到人有我優,這就是差異化的競爭策略。三是集團化整合滯后。將文庫網站整合在一個平臺上,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獲得規模效應,促進網絡文庫的發展壯大;二是方便用戶使用,更好地服務用戶。在文庫網站形成自身特色和差異化競爭之前,整合無異于空談。但是集團化作為長久之策,還是急需探索實踐的。2.淡薄的版權意識2011年3月15日,賈平凹、劉心武、郭敬明等近50名作家聯名發表了《“3•15”中國作家討百度書》,指責百度文庫存有大量未經作家授權的文學作品供網友免費下載,侵犯了作家的知識產權,掀起了百度“侵權門”事件。“侵權門”事件再一次將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提上公眾議程。版權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文庫網站發展的瓶頸,在集約化經營的道路上,版權問題無疑是一個隱患。版權問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文庫網站版權保護意識薄弱。由于現有網絡知識產權立法滯后,文庫網站有了鉆法律空子的僥幸心理,版權保護淪為一句空話。此次侵權事件中,“避風港原則”[2]成了百度最可手的一塊盾牌,該原則中“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等字眼讓百度覺得有了擺脫嫌疑的可能。另外,旨在制約“避風港原則”濫用的“紅旗原則”[3]同樣適用于百度,而法律在兩個原則之間搖擺不定。在這里,著作權保護法律明顯的顯示出其“曖昧”的一面,“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到底應該如何鑒定,到底是“避風港原則”還是“紅旗原則”?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作品授權”問題,在作品被付費下載之后,用戶是否有權利分享自己購買的這些作品?這些問題都亟待法律的明確。3.粗放的產業鏈條就目前發展情形看,網絡文庫基本上處在一條粗放型的產業鏈條之上。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產業利益分配不均。網絡文庫的發展主要涉及文庫網站、廣大用戶以及版權方三方的利益關系。從實際《中國出版》CHINAPUBLISHINGJOURNAL2013年1月下36來看,利益的天平完全傾向了文庫網站和廣大用戶,而作者們難以分到一杯羹。在這場版權的博弈中,文庫網站如其所稱沒有獲得“直接經濟利益”,但文庫中的版權作品確實為網站引來了巨大的流量。在互聯網產業中,流量就意味著網站的規模和影響力,而規模和影響力也就意味著廣告額和股價的上揚。對于版權方,尤其是數字版權所有者,免費的分享卻可能使他們辛苦所得一下子化為烏有。這種對立關系,使得雙方很難以心平氣和的心態尋求和探討合作方式,反而使本該良好共贏的平臺渠道成為了雙方矛盾的根源。其二是文庫網站產業鏈不夠完善,未能充分利用網站資源。網絡文庫自稱“不對用戶上傳的資料編輯加工”,恐怕也是出于版權忌諱。其實,換個角度來看,這勢必影響產業鏈的延伸,造成資源的浪費。文庫網站坐擁海量的文檔資源,但其中許多是“初級產品”,內容參差不齊,質量差別較大。如果嘗試可行的商業模式,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加工”,或許可以拓展行業的贏利空間。

我國網絡文庫集約化經營的幾種途徑

要想提升我國網絡文庫的影響,就必須走集約化經營道路。從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經營轉變,我國網絡文庫的發展可以有質量經營、特色化經營、集團化經營、版權管理、商業模式構建和產業鏈延伸等策略選擇。1.特色化經營文庫網站想要獲得長遠發展,就必須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打造自身特色,并將自身特色轉變為核心競爭力。特色化的方法很多,必由之路是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在具體操作上,可以走專業化、精品化的道路,將某個科目下的文檔精品化;也可以走特色化應用的路子,提供特色化服務;還可以在搜索技術上做文章,讓用戶能夠找到最有用的文檔信息等。文檔質量是文庫網站立身之本,要保證質量就必須在文檔過濾技術上狠下工夫。對于侵權文檔的過濾,需要積極開發數字版權識別技術。如百度文庫正在研究的“版權作品DNA比對識別”系統,就是通過后臺識別技術,對用戶上傳的文檔與正版資源進行對比審核,阻止侵權作品流入網絡。對于劣質文檔的過濾,則是要制定可行的“合格文檔標準”,從標題、內容、附件等各個部分入手,嚴格把關。認真總結劣質文檔的字符特征,建立劣質文檔字符特征數據庫并及時更新。對被過濾掉的文檔,可以再次進行人工審核,保證文檔審核的“人性化”。此外,還可以建立方便可行的用戶舉報系統,調動廣大用戶的力量對文庫進行清理。2.集團化經營集團化的前提是特色化的道路能夠走好。只要文庫網站具備自身特色,那么就可以由淺入深對其進行整合。從淺層次說,可以將所有文庫網站整合到一個網站平臺以提高用戶的檢索效率,同時形成規模效應。從深層次說,可以在前一個平臺的基礎上,對用戶的搜索結果進行多文庫整合呈現。簡言之,用戶在網站平臺的搜索引擎上鍵入關鍵詞之后,網站平臺將根據關鍵詞直接從各大文庫的文檔內容中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呈獻給用戶,用戶再根據這些信息“片段”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檔。關于集團化的經營平臺,我們只能提供一個模糊的設想,這方面的具體實踐,還有待文庫網站自身的探索。3.加強版權管理首先,要立足國情,細化相關法律規定。我國網絡傳播的立法相對滯后,許多規則基本移植西方國家的相關規定,制約了我國網絡產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在考慮中國互聯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相關法律法規作出明確界定,如對“應當知道”可以根據點擊率、下載次數等指標作出量化規定,使法律法規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防止避風港成為“盜版的避風港”。其次,促進版權集體管理機構職能轉變。在文庫網站中,涉嫌侵權的何止百度文庫,其實大大小小的文庫網站都有版權糾紛,但最終都不了了之。其原因就在于個人或者小企業在面對大型網站時,往往沒有話語權力。因此,維權的重任就只能依靠版權集中管理機構。國內唯一的文字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是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它曾代表部分作家與谷歌、百度文庫進行談判,維護了作家們的權益。但關鍵是,我們不能等到侵權案件發生后,才去找一個人“打官司”,文著協的主要工作應該是“中介”,而非“善后”。所以,文著協應盡快轉變職能,發揮溝通作家和網站之間的橋梁作用。最后,要進行版權普及教育,提高公民版權意識。版權意識薄弱必然阻礙數字產業的發展,因此,加強網絡自律建設,讓尊重版權成為網絡服務商和廣大網民的自覺追求,是保護網絡著作權的重要舉措。具體而言,可以在用戶上傳文檔時進行版權提示;用戶上傳的作品有版權嫌疑的,可以不予刪除,但也不對外公開,如果用戶要進行申訴,則要提交真實的個人信息;如果用戶惡意上傳侵權文檔,可給予注銷賬號等處罰。另外,文庫網站還可以在網站上開辟版權專欄,公示一些版權作品信息和版權普及知識,加大版權保護的宣傳力度。4.商業模式的構建要盡快建立起一種兼顧創作者、網絡用戶及網站三方利益的商業合作模式。目前比較成熟的合作模式是廣告分成、付費分成、宣傳營銷三種。這其實是在延續傳統出版的合作模式,而網絡環境下的版權授予有其新的要求。面對海量的文檔作品,要實現每一部作品在網絡上傳播都事先獲得授權是不現實的,文庫網站與版權方的合作很難采取傳統的逐一授權模式。此時,版權自助協議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它構建了多種可供選擇的新型數字版權授權模式,旨在為互聯網時代的版權保護和版權交易提供范本。其基本理念在于互聯網使用作品不需要對作品一對一直接付費,可通過月租費、讀書卡、設備費等間接付費。網絡服務商從內容服務和網絡廣告收入中支付版權使用費,權利人可以要求按照作品點擊率準確收費,國家給出付費參考標準,集體管理機構依然負責會員權利的維護。[4]版權自助協議方便易行,對其合理運用,必然能夠為網絡文庫獲得版權提供便利。5.產業鏈的延伸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延長產業鏈代表產品深度開發,增加附加值。合理利用網站資源,延長數字產業鏈,對文庫網站來說,是發揮自身優勢,拓寬贏利渠道的必由之路。網絡文庫中的文檔其實是一些信息“碎片”,而互聯網獲取信息的方法就是直達信息“碎片”,滿足最直接的閱讀需求。長篇累牘的“塊狀”閱讀已經讓人覺得乏味,這就是碎片出版得以提出的原因。碎片出版是在第三方提供審核、把關、加工、供銷的責任和義務下,基于讀者的自動上傳和自愿下載的一種互聯網的出版方式。[5]走碎片出版的路,文庫網站需要做的,一是同用戶簽訂數字版權授權協議;二是聘用專業的網絡編輯進行文檔篩選和深加工;三是開發后臺技術,將文檔轉化成精美的電子書。

網絡文庫要實現集約化經營,就要以質量經營為基礎,以特色化為依托,同時積極探索集團化平臺的構建。要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還要兼顧各方的利益平衡,解決好制約網絡文庫長遠發展的瓶頸問題,將網絡文庫變成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收的有效平臺。

本文作者:劉一鳴賀文華工作單位: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