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語言符號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04:58:00

導語:網絡傳播語言符號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傳播語言符號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傳播學、語言學、符號學相結合的角度,對網上交流中所出現的新的語言現象進行了歸納和分析,提出了網上交流語言新現象的生成機制。

【關鍵詞】網絡;語言符號;生成機制

無線電廣播問世38年后擁有5000萬聽眾,電視誕生13年后擁有同樣數量的觀眾,而互聯網從1993年對公眾開放到擁有5000萬用戶只花了4年時間。網絡傳媒越來越引人注目。網絡傳播中的語言符號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與印刷媒介中的語言符號,規范的現代漢語相比,出現了很多新現象。(我們這里談論的網絡傳播中的語言符號,不包括上傳自傳統媒體的語料,專指在網絡上發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言論和談話。)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七種情況:

一、使用英文及英文的簡寫、英文的漢譯諧音

在網絡傳播中,出現了大量中英文混雜的情況。拋開社會文化心理的影響,出現這種語言現象的很重要的一個現實原因是,英文字母的組合在鍵盤上要比拼寫漢字節省時間,在上下文語意足夠清晰的情況下,漢字中混雜英文字母也就流通起來。在這一類型中又有三種情況:除夾雜完整的英文,如Viva——萬歲(表示特別喜愛某樣東西時使用),還包括英文的簡寫,例如PS——Photoshop,GF——女朋友(源于英文GirlFriend)。BF——男朋友(源于英文BoyFriend。)BTW——順便說一句(源于英文:ByTheWay。)IMHO——竊以為(源于英文:InMyHumbleOpinion。屬于Internet的文言文。)另外還有個人“發明”的英文漢譯諧音,例如:faint——分特(指因為激動或震驚而昏倒,網絡上用來夸張感情的強烈。)

二、拼音及拼音的簡寫

使用拼音或拼音的簡寫,主要也是由于網上交流對速度的追求。一般來說比較常用的稱呼,不雅的口頭語,或一些常用的專有名詞常常采用這種形式。如,“xixihoho代表“嘻嘻呵呵”,用來表示心里十分高興,源于某網站版主常用,于是流傳開來。

拼音的簡寫:MM——妹妹(美眉),LP——老婆,LG——老公,TNND——他奶奶的(在抱怨或罵人時用,有時可以簡寫為NND,類似的還有TMD,WBD等)PPMM——婆婆媽媽,羅羅嗦嗦,XGP——小鋼炮(攝影論壇專用語,指NikonAF80-200/2.8ED多款;泛指各家的70(80)-200(210)/2.8)XB——小白(攝影論壇專用語,指CanonEF70-200/2.8L。Canon的長焦鏡頭均為白色,白色鏡頭中它的體積在當時是最小的,故得名。)另外還有“漢字十拼音簡寫”的形式,如,小H(小黑)(攝影論壇專用語,有時指XB的前身,外殼黑色的那支EF80-200/200/2.8L,現在主要是指Sigma70-200/2.8EXAPOHSM。)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不僅語言符號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在意義上也有變化,被重新賦予了網絡交流中新的意義,并成為網絡慣常用語。如:FB——腐敗,網上注解為“聚會十吃飯十活動。起源不詳,據說是北京某人與天津某人斗嘴時發明出來。DX大俠,大蝦,網上解釋為“不是膠卷感光度自動識別的DX,指對此項玩了一段時間,有點發言權的泡菜”。

三、使用數字

網上常常借用數字和漢字的諧音,來表示漢字的意思,而不是單純地表示實在的數字。如:98——酒吧,7456——氣死我了。14——意思(比如:不好14,1414啦)。

在這一類型當中還有一種變異,即數字與漢字的結合,如:哈9——喝酒

四、圖形

網絡中還出現了使用圖形來表達感情的專有符號,稱為“表情”語言。確切地說是用以表達情緒的鍵盤字符,如“:)”代表微笑,“:(”代表“皺眉”(不悅),“:O”代表“窘迫”(煩惱),“:D”代表“大笑”,“;)”代表“眨眼”。

五、同音異義字——網絡通假字

我們都知道通假字,是指古代漢語書面語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假借或通用。那么,在網上,也有一些詞語,在特定的網絡社區內,被當作通假字來使用,例如來自攝影網站的:油墨——幽默。

六、象聲詞表示感情

網絡中的象聲詞往往使用得比較夸張,如“嗚嗚”表示“徹底沮喪及傷心?!豹オ?/p>

七、特有的借稱

網絡中有許多借稱,很像是暗語,經常與字面的意思有出入,是網絡中很有特點詞匯。如:壇子——論壇,泡菜——在論壇里看和說的會員(就“泡菜”網上注解為:在兩廣,壇子用來泡酸菜;在北方,壇子用來泡咸菜;在江南一帶,壇子用來泡醬菜:在云貴川,壇子用來泡泡菜?。┟烂肌贻p女性,恐龍——漂亮女性的反義詞,樓上樓下——帖子中的上下部分,隔壁——論壇中的另外一個主題,爬墻——看帖子(由于壇子的程序是讓新帖子在最上面,老帖子一點點沉下去,所以如果看帖子從第一個開始,一個回復一個回復看下去,就是從下面向上看。)趴墻頭——光看不說(出自新浪的公開聊天室,指不進聊天室、在墻頭上偷看的行為?,F在通指一些泡菜不喜發言或者嫌敲鍵盤麻煩,只看不說,為論壇貢獻點擊數而不留痕跡。)扇子——發燒友(源于英文Fans,是迷,愛好者;比如有CanonFans、NikonFans、等等)灌水——發長帖(原意指字數比較多的帖子,但論壇中采用了帖子數計量后,一些泡菜為了增加工分,也用短信息代替長帖,也叫灌水。)拍磚——批評。

從以上七點我們可以看到,網絡上交流信息主要依賴于電腦來傳播語言符號,那么,語言符號的傳播載體也促使網絡語言的交際帶有電腦鍵盤化的特征。一些鍵盤符號,如“~”“@”“#”“$”“∧”“*”等經過自由組合就可以表達特定的內涵和思想感情,同時也產生出傳統口語和書面語中所沒有的表達方式和修辭形式。網絡語言交際也逐漸分化出網絡口語、網絡書面語以及帶有鍵盤語言特征和多媒體特征的網絡語言等語體形式。由于網絡交際的人群及板塊的不同,也逐漸分化出不同的網絡社會方言。具體分析網絡傳播中語言符號的新變化,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來探討它們的形成。

一、網絡這一綜合媒體催化了網絡傳播中的語言符號

在面對面的言語交流中,所有的感官都有可能接受到刺激,雙方在這種全身心交流成為可能的狀態下,語言信息的傳遞不僅直接、少曲解,而且能夠實現瞬間暗示性的領悟,其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在于,輔助語言符號的傳遞不僅有情境的暗示,還有身體語言等的配合。語言符號借助媒介實現了對傳播距離的超越,但在交流中中介物的插入,使人的感官使用受到了制約。例如,電話和廣播只能通過耳朵,印刷品只能通過眼睛,電視和電影可以通過眼睛和耳朵,同樣語言在網絡上的傳播也受到制約。

但網絡傳媒具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它是指“通過國際高速互聯網提供信息服務并由個人光電腦收傳的新型傳媒,被人們稱為‘綜合媒體”’,“這種綜合媒體,將為人們提供可視電話、互動電視、圖文聲全功能信息服務、自選電影、遠距離教學、醫療、會議、購物、金融等綜合性服務?!保ㄍ骸独碚撔侣剛鞑W導論》)網絡傳媒比過去任何一種媒介都更深入地介入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網絡也在最大限度內調動起人們的視聽感官,這樣就促使語言在網絡中的傳播增加了許多輔助手段,用以克服語言符號在傳播中對信息的簡化。

網絡為人們的遠距離交流和傳播提供了最大的自由,網絡傳播中的語言符號也在網絡媒體的催化下,有了新的變化。

(一)網絡中的語言符號強調傳播者的個人色彩。

為了突顯自我個性,增加記憶點,出現了千奇百怪的網名,如:“老槐樹”“網易大媽”“血仍未冷”“波波”“564335”“QQ哥”“Rain-wind”等等,網絡空前地拓展了私人空間,網絡交往強調輕松和自由,網絡的虛擬性也決定了人們既可以袒露自我,也可以扮演角色,在上述例舉的網名中,或者是一個鮮明的形象,或者是一個意象,或者是一種聲音,或者是英文,也或者是毫無實際意義但容易記憶的符號,總之,不同于現實生活中人們強調意義和價值的姓名,網名更多呈現了詞語組合的偶然性。再比如論壇里,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活動又有自己的叫法,如把“朋友們一起聚會吃飯玩玩”叫“腐敗”,把“只看別人說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叫“趴墻頭”等等,這些語言形象、生動,充滿了個性特點。

(二)網絡中的語言符號追求面對面交流的即時性。

網絡中的語言交流,無論是公共信息的傳播,還是聊天室里的交談都強調速度。網絡上的新聞以更新快而著稱,甚至有些網站實現新聞的時時更新,聊天室里的交談為了超越距離以及由媒介中轉傳遞所造成的制約,追求面對面交流的快速、全方位體驗,對語言符號進行了省略、篡改或替代。如,“這是一個好消息,看看周圍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吧,電視,空調,電冰箱。十年前什末楊,現在身墨陽,那個不是先合資,然后我們自己民族產業慢慢起來的”。在這段話中,“那”用來代替“哪”,“慢慢發展起來的”省略了“發展”“什么樣”寫成了“什末楊”“身墨陽”。當然,追求速度是有一個界限的,如果沒有上下文的語境,就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很多論壇中有明確的規定,盡量不要使用自己創造的通假字。

(三)網絡中的語言符號弱化符號的抽象性,增加符號的可視性、形象性。

按照卡西爾的觀點,人的符號活動能力進展多少,物理實在性似乎也就相應地退卻多少。這一觀點可以用來解釋圖形符號(特指網絡中的鍵盤符號)的地位和作用。圖形符號與文字符號的不同在于它可以較為直觀地進入人們的視覺經驗,進人認知活動的前景,從而對人的現實經驗與活動產生影響。文字符號與圖形符號一樣指稱著世界中的事物,但文字符號所傳達的信息往往因為與接受者本人的生活經驗有差距或無關,而造成認知活動的延緩。在網絡傳播中,人們充分利用了鍵盤符號,創造出一套目前在網上共用的表情符號。如前面談到的“:)”表示“微笑”,“:(”表示“皺眉”(不悅),“O”表示“窘迫”(煩惱)等。表情符號的應用增添了網上交流的情境意味,強化了語言符號的傳遞效果,方便而快捷。

此外,一些專業術語也設置了十分人性化的稱呼,如攝影論壇CanonEF70-200/4L被稱為“小小白”原因是體積比XB更校

(四)網絡中的語言符號強調視覺、聽覺的相互依賴。

網絡中的語言符號強調視覺和聽覺的相互依賴,指的是視覺和聽覺都是為了接受同一個信息:對于信息發出者而言,因為傳播信息速度的要求,單靠視覺,信息的接受者可能不會順利解碼,必須依賴于聽覺的輔助來解讀同一條信息。例如,上面我們提到的“什末楊”“身墨陽”,在解碼過程中,信息接受者必須利用聲音(讀音)來輔助視覺的認知過程。

施拉姆在《傳播學概論》中談到,感覺器官通向大腦的路徑是只有一條車道的公路,不論是聽覺的還是視覺的信息都可以通過這條路徑,只是不能同時進行。也就是說一個人決不可能從通向兩種感覺器官的傳播中獲得雙倍于只通向一種感官傳播的信息量。但是,我們現在是一種信息,由兩種感官來參與解碼,這樣信息的傳遞就不會因為網絡語言符號的粗糙而發生誤讀,同時也加強了信息接受的強度。

[page_break]

二、語言符號自身的還原、生成功能

語言的根本特性之一是語言具有抽象性。語言是一個代碼符號體系,它用符號代表所有的事物和關系。正因為語言具有抽象性,所以語言符號可以用極少的物質來表達龐大的物體,可以用相對簡單的語言來表示極為復雜的事物,在這個意義上,語言得以成為一個無比龐大而又靈巧的信息系統。但在傳播過程中,語言符號的這種抽象性特征,不斷遭遇還原事物形象性特征的要求。

首先,語言符號不可能將一個人的全部感覺和內部所有活動表達出來。這是從符號的傳播者角度來說的。傳播者為了使傳達出的信息不致缺失太多,尋找常規符號或表達方式之外的途徑就成了一種必然,而在網絡傳播活動中,對于信息的發出者和接受者來說都提供了最大空間的自由,人們也正利用著這種自由。

其次,語言符號的意義傳播就是這個符號所引起的一套情景、感情、腺和神經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同語言符號所指代的由事物或狀態等引起的反映只存在相似關系,不是完全一樣的。為了使發出的信息能夠充分還原,網絡中的傳播者充分調動起網絡所提供給他的優勢,淡化符號的抽象化意味,還原語言的圖像性,使語言變得鮮活和生動起來,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對既定語言規則的任意破壞,這是我們應該警惕的。

人們可以認為共有語言符號,但不可能共有符號的含義,含義始終是屬于個人的,是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得來的。施拉姆認為,在符號的傳播過程中,一個符號的意思總比字典上寫的共同的含義多得多。含義是無窮無盡的。這樣,在網絡的語言傳播活動中,交流的雙方把全部精力投注到編制、解讀符號的任務之中。接受符號的人調動起整個有機體用來做出反應,但卻不可能把含義的全部編譯或概括出來,因為大多數傳播所包含的涵義遠遠超出語言所表達的意思。

語言傳播的制約客觀存在,特別是在以語言為主要傳播要素的媒介中,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但網絡媒介已顯示出自身的優勢,它以快速、自由為特征為交流雙方提供了最大的交流便利。那就是對語言符號添加新的、具體交流情景下的個性符號,也就是說符號的編碼者和譯碼者利用語言符號,創造了語言符號交流中的輔助符號,輔助符號是個人性的,也是屬于具體情景的。這就是語言符號自身的生成機制。

三、語言規范化中的創新機制

從根本上說,人們是為了表達的需要而不是為了遵守某種既成規范而使用言語的。語言規范的發生和作用在于解決交際障礙的需要,原則上是哪里有交際障礙,哪里就需要語言規范,這在代碼規范(codenorm)的層次上尤其顯得重要。然而在代碼一致的前提下,對于特征規范(featurenorm)而言,由于一定范圍內的差別可以為創造性地使用言語提供選擇的可能,便于人們謀求合乎目的的表達需要,就常常需要而且允許人們對既成的規范加以變通。例如,報刊雜志上的新聞標題“誰在挑戰農民土地使用權”,是不符合既定的語法結構格式的,但因為在表達效果上,這句話要比“誰在向農民土地使用權挑戰”顯得更簡潔有力,因此這種在既有的結構中所沒有的格式也開始流行起來。

語言(包括文字)在發展變化中確實有大量的錯誤形式最終成了新的規范。這不僅有大量的實例,也有其深刻的認知原理。從實例來看,假借字和異體字(詞)中有大量的錯(別)字,它們最終成了正體字(詞)。從認知原理來看,人們對語言符號的辨識,也類似于其他認知活動,具有模式識別的特點,只抓住類型性的區別特征,并不要求絲毫不差,即使語言(文字)符號的聲音形式、書寫形式或意義用法在言語中有局部錯誤,讀者也能根據上下文予以容忍,并且根據其模式特征加以合理化的理解,這一過程類似VCD、DVD以及電腦運行中的容錯解碼的“糾錯”過程,容錯式辨識的結果,可能使錯誤形式因廣泛流行而成為規范形式。例如,“老羞成怒”與“惱羞成怒”,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同時出現,就是因為在有的方言區內,“n”“l”不分,“惱”被誤寫為“老”,“老羞成怒”出現的次數多了,也就成為規范語言。

在語言運用中,我們一方面要遵守語言規范,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語言系統內的創新機制。戴昭銘先生在《語言功能和可能規范》一文中談到語言的創新機制主要表現在:

(1)語言作為一種認知手段和命名記號,需要為認知活動的成果和新鮮事物不斷命名。

(2)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3)語言結構中各種功能類型之間、各種功能元素之間的彈性關系。

(4)言語使用中準確生動和經濟省力兩方面需要的結合效應。

(5)受話人或讀者對于語言符號的模式識別能力和容錯能力。

對照語言的這些創新機制,我們前面談到的,在網絡傳播中出現的諸多新的語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論上的解釋。以上,我們總結、分析了目前在網絡傳播中出現的新的語言現象,對于這些新的現象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對于網上不健康的語言傳播,對于既定語法規則的任意踐踏,對于無原則的任意篡改,我們必須杜絕。

參考文獻:

1.[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6年1版。

2.[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商務印書館2000年1版。

3.[英]特倫斯·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1版。

4.童兵:《理論傳播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凌德祥:《正視網絡時代的語言生活》,載《語文建設》2001年4期。

6.陳章太等編:《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華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色影無忌論壇《無忌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