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東視廣角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09:22:00
導語:都市東視廣角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和評論節目呼喚著創新和發展,改版后的《東視廣角》,在內容主權、敘事方式和個性化評論等方面突出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和市民風格,體現了深切的人文關懷的價值取向?!稏|視廣角》以“老百姓的期望值為標準”的內容主權、以講故事為主的敘事方式和以個性化評論激活輿論的創造性嘗試,為媒介實踐提供了頗有價值的參照和借鑒。
[關鍵詞]人文關懷;內容主權;講故事;個性輿論;受眾本位。
1999年8月末,東方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改版,新聞評論板塊《東視廣角》從原來的“東視新聞60分”中分離出來,以獨立欄目形式出現在東視一套的黃金八點檔。新版《東視廣角》以一種全新的平民視角和深切的人文關懷,漸漸形成自身獨特的風格和定位,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注意,其收視率直線上揚,目前在上海已成為該時段最有影響的自辦欄目。東方電視臺在新千年到來之際在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效果和社會反響,可以稱之為有創造性的突破。本文抽取1999年8月31日—1999年12月31日期間播出的《東視廣角》為樣本,進行編碼和統計,結合了相關收視分析,著重進行本文分析;在此基礎之上的原因透視和結論,試圖對有地方特色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和評論欄目進行深入探討,并期望對媒介相關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參照和借鑒。
一、《東視廣角》改版的背景
(一)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深化改革和發展
中國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和評論節目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1994年《焦點訪談》異軍突起,成為中國電視新聞評論類欄目的里程碑。一段時期以來,各地電視臺紛紛開設同類欄目,煞是紅火;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盲目仿效和“訪多談少”的現象,這在某種程度上已形成一種定勢。群起效尤的結果可能會推動創新,促進評論節目向縱深發展;也可能會導致雷同,造成評論的單調和萎縮。隨著媒介產業化經營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新聞類節目日益成為各電視臺的主打產品,深化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改革的呼聲不絕于耳。如何才能打好“地方牌”,與“大焦點"一起營造一個互通互補、層次分明的電視評論空間,形成健康有效的輿論合力,各地方電視臺都在探索這個迫切緊要的問題。
《東視廣角》的改版,就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響應。誠如東方電視臺副臺長、新聞中心主任陳梁所言,要辦自己有本土特色的欄目,推出自己的名牌主持,培養真正意義的新聞節目主持人。
(二)大都市對人文關懷的需求和呼喚
現代化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變遷的同時,也使人們面臨著巨大的觀念轉變和緊張的生活壓力。作為利益的調節者,黨和政府只能集中精力解決最為緊迫和關鍵的問題,而不可能使所有的事情齊頭并進。在每個領域、各個層次,都有可能發生對立和沖突,某些看似小的沖突和對立,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通和調理,積攢起來就會導致和引發大的社會矛盾。同時,社會在進步的過程中會付出一定的代價,對弱勢群體的忽視,也會引發意想不到的問題。上海是一個有著強烈地方色彩的城市,有著悠久的開放歷史,有著人文關懷的傳統,現代市民社會也較為發達。早在90年代初,在全國范圍展開了一場“人文精神”的學術討論就是由上海的知名學者率先發起的。近些年來市民文化建設日上臺階,現代觀念和現代意識的樹立可謂日新月異。上海市民的素質相對較高,市民的經濟理性也較強。在向國際化的金融、經濟都市邁進的過程中,開發和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城市兼容和吸納的功能也日益增強。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和矛盾,凸顯了社會各個層次的裂縫和緊張關系。如何及時把握和反饋大都市的情緒和心態,形成健康有序的和社會全方位的輿論監督,就成為擺在電視新聞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
無論是新聞媒介自身改革的需要,還是社會結構變遷產生的呼喚,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新聞改革的核心是新聞從業人員新聞實踐活動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中,人們期待著一種平等的新型的傳受關系的出現,讓我們從改版后的《東視廣角》來透視這種變化。
二、《東視廣角》的文本分析
從《廣角》的播出安排來看,改版前的《廣角》在《東視新聞》中,類似上視的《新聞透視》,一般僅有5分鐘左右,而且時間較不固定,所以,收視率也極不穩定。改版后的《廣角》從《東視新聞》中獨立出來,固定在每周一到周五晚的黃金八點檔,時間為15分鐘,是過去的3倍時長。每周五晚的《東視廣角之質量時空》也相對固定,由東視與上海質檢局合辦?!顿|量時空》的創辦一方面是市場經濟對質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上海做為歷史上質量可靠城市的特色。
我們選取了1999年8月30日——12月31日的《東視廣角》作為樣本,其中有效樣本數為83個,對此,我們結合收視率從欄目的內容主權和敘事方式以及個性化評論等3個方面逐一考察。
(一)“以老百性的期望值為標準”的內容主權
在我們所取的樣本中,正面報道47篇,占總樣本的62%。樣本題材大體包括:時事、政策、市民生活和質量時空四大類,四者的比例分別是24.7%、4%、49.4%和18.9%。除去16期《質量時空》以外,67期《東視廣角》中時事、政策和市民生活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1.3%、5%和62.7%??梢?,市民生活占據了東視廣角的絕大部分,是《廣角》的重中之重。其中,市民生活類又包括:居住環境、子女教育、市政交通、房產糾紛(16%)、市民關心的熱點(33.3%)和市民故事(24%)等。同時,在我們統計的樣本中,以弱勢人群為主人公的有25期,高達37.3%。在每期后半時段的“熱線呼聲”更是100%的市民關懷,每天一次、大約2——3分鐘的“熱線”解決了市民生活的許多實際問題。
《東視廣角》主持人姜瀾說:“從節目而言,我們是要滿足公眾的知曉權,這就要考慮慮觀眾的特點。我們這個時間段面對的是‘電視劇觀眾’,所以我們的目標觀眾不是特殊的觀眾,而是最一般的觀眾。因此我們在選材方面,立足一個基本的判斷:對社會的貼近感,以老百姓的期望值為標準,而不是以編導個人的好惡為取舍。因此我們選擇了與老百姓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故事和話題,曝光和揭短不是我們的方向”。由此可見,以“老百姓的期望值為標準”的內容主權,決定了《東視廣角》的定位是平民化的和建設性的。我們從收視分析中可以看出,其觀眾構成亦與節目的定位息息相關。我們選取了12月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節目已達到了當初的定位效果——觀眾的學歷以初、高中學歷為主,年齡層次偏大。一般而言,中、老年對于社會事件的關注度要高于其他年齡層的觀眾。“一家之主”、“決定購買日常用品者”、“主持日常家務者”等特色觀眾的相對收視率分別是平均值的1.31倍、1.31倍、1.35倍。
“解析重大政策,傳遞社情民意,追蹤新聞熱點,強化輿論監督”,是《東視廣角》孜孜以求的宗旨和定位。在解釋重大政策問題方面,如果稍不注意,就會流于空洞和浮泛,但《廣角》每每從平民視角和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把宏觀的政策與老百姓的生活聯系起來,從小人物的命運中把握社會的脈博。比如,為了改善上海的投資環境,展示上海的良好形象,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關于修改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的決定》和《關于修改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辦法的決定》作出決定,要逐步取消殘疾人助動車的商業營運。這項市政措施對于大上海的城市美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如何既加強機動三輪車的管理,又維護上海52萬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就成為一個非常值得化解的話題了?!蹲詈蟮摹皻埖摹薄泛汀稙榱藲埣踩说睦妗肪褪峭ㄟ^羅國華的實在經歷,表述了這個主題。我們從羅國華的生活中可以體會到,“殘的”的告退實際上是一項十分艱難的工作,因為每一輛“殘的”都可能承載著一家的生計,關系到車主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數以萬計的弱勢人群的生存狀態。所以社會要達成公識,要格外為殘疾人考慮得周全。正是政府工作做得細致,這項復雜的社會工程才會顯得平靜有序。
有關社會糾紛的話題,市民們關注率越高,因而在《廣角》中出現的頻率也較高。比如“粥店風波”里三方糾葛,攪得“粥天粥地”;《破墻開店》也引發了諸多矛盾;《新居有憂》和《老房風波》把視線投向上海人的住房,因為房子是那樣牽扯著“阿拉上海人”的心……值得注意的是,《廣角》并不以呈示糾紛為目的,而是把視線延伸到糾份的背后,闡釋事情前因后果,追求終極關懷。比如《期盼陽光》講的是一對老年夫婦被高樓大廈遮住了陽光的故事,他們在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就是享受屬于他們的陽光,法院的幾次裁決都使得這對老年夫婦樸素的心愿得不到實現?!稄V角》的評論說,“我們相信法院的判決是慎重的,但是,應該指出,在我們的生活中,合法卻不合情的事情還是不少見的,即使我們現行的法律條文和有關規章確實還沒有辦法把陽光還給這對老人,我們就能心安理得地讓他們在沒有陽光的冬天里‘正常地生活’下去嗎”。這種情與法的追問,是對人的生存最本質的一種尊重,體現了深沉的人道主義情懷。
追蹤新聞熱點也體現出《廣角》對市民生活的真實關懷,非常貼近生活。“老虎吃人”事件是新近發生在上海灘的一樁大事,人命關天,社會和媒介一直非常關注?!稄V角》以《虎口之險》為題,進行了詳盡的追蹤報道。從收視分析可以看出,它的收率達到了《廣角》問世以來最高點。
由內容主權延伸出的一個突出表現是獨特的地域色彩和人倫風情,這也正是接近性的一個反映。無論是市民生活,還是城市風情,《廣角》滲透了“大上?!豹氁粺o二的個性和品味,因而受到廣大市民的青睞和認同。比如,有著濃郁都市風情的《虛設的站牌》用幽默而諧的語調和畫面,表現著都市開車人的機智和等車人的無奈,展現了“阿拉”大都市獨有的風情和錯位……
在強化輿論監督方面,《廣角》的做法也頗具風格。首先,在輿論監督的取向上,《廣角》并沒有一味偏重于揭露、抨擊腐敗、不正之風和社會丑惡現象;而是從自身條件和地位出發,另辟蹊徑,避免陷入一種片面和情緒化的誤區。輿論監督并不只是老百姓對政府官員的監督,也包括對社會公德和老百姓自身的監督。尤其是在市民社會和公共空間較為發達的地區,作為社會輿論的媒介機構,《東視廣角》的視線和著眼不僅是全方位的,而且對另一類題材諸如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工作生活面臨的困難、困惑,比如城市交通、環境污染、住房困難、下崗再就業、產品質量等問題甚至“雞毛蒜皮”的家長里短有所側重。這一方面凸顯了社會環境的需求和需要,關注和回應了上海在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的過程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意味著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一種成熟和豐富,代表了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和評論欄目的一個發展趨向。其次,在表現方法上,與一些“老虎棍”的“蒼蠅拍”所不同的是,《廣角》即勇敢提出社會問題,又不犯“另一種錯誤”——擺出一副“欽差大臣”的架勢;而是以一位“較有思想和個性”的朋友形象與大家交流思想和看法。因為任何一種正常的社會變革都會分娩和孕育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在飛速變化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一些落后的習俗和觀念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善意的提醒和批評都是社會進步的必要?!恶R路上的戰爭》把視線對準了總是不遵循走路規則的人,這樣不拘小節的“阿拉”在上海很有規模。用馬賽克的方式如實記錄了一個“阿拉上海人”拒付罰款的表現,為“幾點鈔票”軟磨硬泡好幾個小時,可謂做也尷尬,看也尷尬,旁觀者不經意就會產生自我解嘲的意識。該報道獲得較好的社會效應,非常漂亮地配合了全市范圍內的“依法治理交通秩序,規范走路騎車行為”的市民活動。再比如《滬上毀綠第一案》等,輿論監督的正確定位,最大程度地發揮了輿論監督的社會功力,實現了《廣角》作為生活忠實的觀察者的價值。
(二)講故事的敘事方式
從報道的敘述框架來看,《東視廣角》采取了“講故事”的敘述方法,一般包括4個部分。首先,用“說書”似的順口溜開頭,比如“公交車靠站臺,忽前忽后,乘客無所適從;駕駛員爭客源,斗智斗勇,安全盡拋腦后”,這種方法,觀眾喜聞樂見,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其次,敘述故事情節,把觀眾引入具體情景之中;接著,隨著情節的發展,自然而然地設置懸念;其中插播一條廣告,廣告之后,主持人進行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設性的建議。
《廣角》在傳遞社情民意方面格外體現了平民視角和人文關懷。選擇一個合適的立足點,以社會為背景,以大都市的市民生活為主線,來演繹故事。在普普通通的市民故事中,敘述的是生活中的真實,把人從一種類的定義中還原,還其本來面目。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是向新聞的本來樣式的回歸,從人民到市民、到股民、到彩民,鏡頭的每一次推進都更加真實地觸摸到生活的脈搏,更加清晰地發出小人物的聲音——他們的歡樂、憤怒、迷惘、爭執……
由于敘述形式的平等性,敘述的確可以在人們之間建立認同感,并在一個間接和潛意識的層次上吸引大眾。菲希爾的敘述理論認為,對敘述的質量的評判有兩條標準;連慣性和真實性。所謂連慣性是指一個故事有多大程度的道理,有多大程度的意義。也就是在故事的發展中把握價值。連貫性包括內部的(結構性的)、外部的(材料性的或完整性的)和人物的3種一致性。只有連貫性的故事也不一定是好的故事,還需要具備真實性,一般而言,故事是提倡某種價值觀的,對于價值觀的感受是應該而且也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
《東視廣角》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講故事的敘事方式,娓娓的敘事與啟人深省的評論相映生輝,獨具魅力。比如《神秘的小大夫》來自于記者在一個小區的偶然發現,從一張張貼的告示中捕捉到的真實故事,撲朔迷離,層層深入,不經意的發現揭露了生活中的怪象,引起了社區各方的關注。更可貴的是,生活沒有結束,話題也沒有就此結束,當社會發生很大反響時,追蹤報道《假如他是真的》,又把人們引入了更加深沉的思考……,因為生活是連貫和延續的,所以連貫和延續的話題比比皆是,在《東視廣角》中已經形成了一種連貫的風格。不僅關注問題,同時也關注問題的發展和延續,這也正是故事的魅力之所在。連貫性強調的是過程和意義,而“連續”和“系列”是連貫的表現形式?!段ky時刻》中講述了外地民工勇救市民的故事,《善良的回報》中上海市民救民工;這不是古代知恩圖報的傳說,而是發生在大都市的真實故事。在新千年的幾集回顧片中,我們還看到好心的民工找到了女友……善良的人們在故事里發現一個與自己休戚相關的精神世界。在故事的娓娓敘說中,我們體驗著同時代人的情感、痛苦和歡樂;也咀嚼和體味著主持人推心置腹的話語和智慧。
[page_break]
(三)用個性化的評論激活輿論
《東視廣角》無論從選材、表現手法、主持人風格等方面,都體現出了自己的風格和個性,具有濃郁的上海特色和地方風情,而這個個性和風格主要通過主持人“個性化的評論》表現出來。這種“個性化的評論》可以說是《東視廣角》的畫龍點睛之筆。在訪談主持人姜瀾時,他說,從我個人而言,嘗試用一種有個性的評論去激活輿論,引導輿論。我非常愿意表達我的觀點,每當我坐在攝像機前,我好像不是面對鏡頭,而是面對一大群人,我能感受到有一大批人在傾聽。在他們面前,我非常愿意表述自己的意見,與他們平等參與討論。
這是非常珍貴的一種專業思想。所謂用“個性的評論激活輿論”,首先,評論的意見要有獨到性,不能人云亦云。深度報道中的議論,目的就是要深化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拓展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理解。要擺脫一般意義的大道理,避免無關痛癢、流于空洞的議論。一個較為突出的例子是《打破圍墻天地寬》,說的是上海高校后勤改革的事。主持人在充分肯定高校后勤改革所取得的成績之后,并沒有就此為止,而是進一步深入。他說,我們的孩子從一開始上學,就開始了競爭。這種競爭其實就是一張床位、一個餐位的競爭。我們希望早日有更多的孩子不再為需要這些東西而競爭,到那時,我們的學校就真的打破圍墻天地寬了。寥寥數語把高校后勤改革延伸到教育資源的社會共享這個大的發展趨勢,從而引起輿論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討。其次,個性的評論也不要說滿話,要給觀眾留有充分的參與空間,是引導輿論而不是替代輿論。評論并不是代替觀眾的思考,評論本身就是一個啟迪輿論的過程,點到為止是一種令人回味的藝術?!蹲呓W絡大賽》關注的是中國首次網絡小姐大賽,由于賽場臨時出現了技術故障,比賽結果讓人莫衷一是。本來是比較犯“怵”的一個題材,《廣角》做得輕松自如。這主要歸功于評論的恰到好處和不溫不火。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個性化的評論要在故事的貼切性和百姓的關切度上,把握評論意見的關切度。這里有個相關性的原則,即把一些日常的瑣事與社會意義的關聯結合起來思考問題,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討論,達到激活輿論的目的。拿《少年韓寒》來說,這個敢于堅持個人興趣志向的普通中學生與學校教育問題之間的關聯,在觀眾當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第四,評論本身也要提供信息。也許真正意義主持人就應該扮演媒介輿論的“意見領袖”,當然這種“意見領袖”是遵循新聞工作的規律和政策的,堅持正面引導和疏導的。
三、結論和啟示
(一)、人文關懷的價值取向是《東視廣角》安身立命之本
《廣角》已逐步形成了大都市人文關懷的價值取向,正是這個獨特和恰到好處的宗旨和定位,才使《東視廣角》異軍突起,自成風格?!稄V角》的人文關懷具體表現在題材的選取和敘述的方式。首先,在題材的選取和策劃上,實現人文關懷,就是要為未來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構成的歷史(陳氓,1999);關注社會變,就是關注社會變革中小人物的命運;關注家長里短,就是關注小人物的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東視廣角》的編輯鄭健曾經說過,“必須用最大的兼容性去考慮最大多數的觀眾”。人道主義和人本精神正是體現為對每一個人的尊重和關懷。我們所理解的積極的人文主義的內涵是:尊重人的個性和社會生活的多樣性;理性、寬容、不因循守舊;主張思想解放、道德完善、促進社會良性發展等。它的中心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體貼人。與此同時,理性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敢于向生活質疑,敢于發現矛盾并勇于解剖矛盾更是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
其次,在表現手法上,講故事的方法增強了時代的觸摸感和質感(顧曉鳴,2000),只有在故事中,人作為主人公才得以出現;人作為類才得以還原。我們在旁觀他人的時候會更加深刻地自覺到自我的存在,這對于游離的現代個體而言,無疑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撫慰和還原。還新聞的本來和真實面目,是新聞報道方式改革的一個趨勢。當然,以故事的方式來敘述,并不是純故事而故事,《廣角》的每一個故事里面都飽含著微言大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個性輿論是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和評論欄目的生命力
個性是電視新聞評論欄目的生命力,《東視廣角》的意義還不只是一種新聞評論節目的延伸和發展,它的探索和嘗試意味著有個性和有地域色彩的輿論空間建構的興起。在新世紀媒介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有個性才有競爭力,電視新聞評論的個性化發展必將成為趨勢。地方臺的新聞評論欄目要敢于打破“焦點類”的框架和定勢,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地方特色,與地域的文化觀和價值觀互融互動,才會經受競爭考驗,處于不敗之地。
(二)走進“受眾本位”時代的生活
市場經濟社會的領域分離和諸價值原則的本位化,表現在大眾傳播活動中,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受眾”的崛起和挺立。萌發了個性意識的“受眾”,不再滿足于做一名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他們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媒介內容的使用和消費者,他們希望平等地參與交流和對話,希望享有內容主權。作為消費、使用和交換的產品,大眾傳播業生產的精神和信息產品概莫例外地具有商品性,盡管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有質的區別,但從共性而言,大眾傳播必須具備服務性功能是毋庸諱言的。這就迫使傳播者放下高高在上的“教師爺”的架子,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受者為中心,把受者既作為出發點,又當成目的地,與觀眾面對面、心貼心地實行交流和對話,真實地觸摸市民社會心理、行為、價值觀念的變化和沖撞,引導輿論,逐步實行由過去單一的宣傳功能向復合型的傳播模式的轉化。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的大眾傳播中受眾意識的衍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必然和必須的過程。
受眾本位時代的來臨,意味著記者的全面擴容,全面深入生活,真正觸摸生活。觀眾第一的直接理論基礎來自接受美學。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價值不單要看作品本身的“潛在功能”,更要看讀者的接受功能。一部作品只是一個召喚結構,在被觀眾接受之前,只是一堆圖像和聲音。只有觀眾的觀看行動才把作品從死的結構中拯救出來,并賦予它真正的生命。受眾本位,觀眾第一,這是《東視廣角》最珍貴的一種態度,也是我們經常強調的安身立命的一種態度。不僅要貼近生活,而且貼近時代,不僅走近生活,而且走進生活。只有身臨其境,新聞才能平視生活;只有平視,才會提供一個觀察客觀問題的視角。只有在客觀的視角中,新聞才能觀察到真正的生活?!白錾畹挠^察者和體驗者”是“受眾本位”思想在新聞實務工作中的具體表現。
《東視廣角》可貴的探索和努力告訴我們:大都市的人文關懷是具體而細微的,并不虛幻。這既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進步。我們期待著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新世紀的到來。(本文相關收視分析數據來自AC尼爾森)
注釋:
[美]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陳德民葉曉輝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梁建增:《焦點訪談——從理念到運作》學習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劉京林羅觀星:《傳播、媒介與心理》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電視新聞談》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編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
葉子:《電視新聞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