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外新聞發展轉型的文化內涵論文
時間:2022-12-10 11:27:00
導語:剖析中外新聞發展轉型的文化內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該文論述了在整個20世紀中,媒介形態的每一次重大變化,都與無線電技術率先在軍事領域內的發展有關,從無線電通話到電臺廣播,從衛星上天到電視上星,從計算機互聯網絡到因特網傳輸。反過來,廣播、電視因特網這樣的媒介形態變化,往往又是在戰爭中凸現于媒體形態變化之中扣國際新聞傳播活動的空前影響,從而促使從國際到國內的所有新聞傳播活動能夠整體性地與媒介形態變化保持著高度的一致。中外新聞事業轉型的文化特征就是,必須為著知識社會的到來而加快發展網絡業。在中國社會從第一次現代化向第二次現代化過渡的文化轉型過程中,在不斷發展電視業的同時,必須全力發展網絡業。
論文關鍵詞:新聞;廣播電視;網絡文化;知識社會
在整個20世紀中,媒介形態的每一次重大變化,似乎都與無線電技術率先在軍事領域內的發展有關,從無線電通話到電臺廣播,從衛星上天到電視上星,從計算機互聯網絡到因特網傳輸。反過來,廣播、電視、因特網這樣的媒介形態變化,往往又是在戰爭中凸現于媒體形態變化之中和國際新聞傳播活動的空前影響,從而促使從國際到國內的所有新聞傳播活動能夠整體性地與媒介形態變化保持著高度的一致。
在國際新聞傳播活動中,有人這樣進行描述:“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唱主角的新聞媒體是廣播,越南戰爭中是電視,那么在科索沃戰爭中則變成了互聯網。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因特網了解到空襲的真實情況,并感受到死亡的真實和戰爭的冷酷。”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成為廣播新聞媒體最為風光的時期,而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又成為電視新聞媒體獨領風騷的時期,到20世紀90年代,則是因特網新聞網站引導新聞傳播新潮流的時期。所有這一切,都與戰爭有關。只不過,在將這三次戰爭的正義或非正義的性質問題懸置起來之后,一個必須看到的事實就是,這三次戰爭不僅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小,從世界大戰到局部戰爭,而且戰爭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從十多年到幾個月,但是,由于新聞媒體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覆蓋面越來越廣,因而對于新聞媒體進行新聞傳播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來說,戰爭的影響程度并沒有減小,反而有可能更大。
“當北約的空襲展開后,南斯拉夫的安全部門便采取行動,沒收了歐洲電視網(Eumvision)新聞部設在貝爾格萊德飯店臨時演播室里面的大部分設備,包括電腦和衛星傳送設備,以阻止外國新聞媒體對北約轟炸貝爾格萊德進行實況報道。于是美國的CNN、3C、CBS、ABC、Fox及其他西方國家廣播公司的”電視信號便無法傳送。緊接著,南斯拉夫又驅逐了全部西方記者,認為他們的報道有失公允。本想搶得科索沃熱點新聞的西方記者這回一下陷入毫無用武之地,然而一個有著663年歷史的修道院所建立的網站在戰火中卻發揮了新聞報道的作用。”修道院本來是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但是,戰爭將它卷入了塵世,向世人陳述人間戰爭的事實真相。
“Serbian是一座塞爾維亞東正教修道院,1997年9月在因特網上建立網站,其內容原本是介紹本院歷史、宣傳教義,由于該修道院位于阿爾巴尼亞邊境,正好地處北約空襲的中心地帶,未曾想一下成了向全球新聞的網站。它將及時收集到大量信息,立刻通過網上的電子郵件、郵件列表和實時交談等傳播方式,向外接滾動處于北約空中打擊之下的這一地區的情況,其中包括巡航導彈攻擊的情況。許多關注該地區戰況進展的各國記者、政治家和外交家們都曾接收Serbian電子郵件組的信息。正是因特網使得身處中世紀建筑之中的修道士們獲得了運用手中的鍵盤向世界發表看法的機會?!?/p>
因特網使修道士也能夠成為記者,實在是對“人人都可以是記者”這一新聞傳播活動理想,具體形象生動地進行了一次現實性的實踐。這些修道士,雖然沒有受過職業道德的培訓,但是,具有人人應該達到的起碼道德水準,想來是不成問題的,何況他們的宗教獻身精神也許會使他們的道德境界,不僅超出一般人,而且恐怕也要超過一般的記者,不然的話,他們就不會在戰火之中,“運用手中的鍵盤向世界發表看法”。
更為重要的是,修道士盡管沒有受過新聞專業的嚴格訓練,但是至少在學習教義、領悟教義、宣傳教義的過程之中,還是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質與表達能力,能夠明白什么是事實,怎樣才能說清事實真相,這就難怪他們能夠使修道院成為“向全球新聞的網站”,使發表的看法成為真正的新聞而不是無知之見,更不是別有用心地造謠,因而使得眾多個人樂于接受他們發來的信息。當然,也許有人要說,修道士們通過網站新聞,僅僅是因為戰爭促發的偶然現象,如果換成一般人,在國內和平的日子里,又會怎么樣呢?
讓我們回到中國來,看看一個網民是怎樣在網上新聞的故事:1999年“4月15日,有一署名‘tiu’的上海網友,于17點57分將一則主題為‘飛機墜落!!’的帖子貼到了北京著名的新浪網(SINA)網站的‘談天說地’論壇中。內稱下午4點許,一架飛機墜落在離其家1.5公里處,接著簡要描述了他所目擊的事故現場的情況。18點05分就有人跟帖:‘真的?快跟蹤報道!’。論壇(BBS)是網絡的一項重要功能,是供網友們自由地交流信息、發表見解的園地,但任何網友都知道其中的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無從驗證,以及由于在一定時間內參與其中者不多,影響力畢竟較小。然而,新浪網于18點11分以快訊形式在‘國內新聞’欄目中報道:‘一飛架機今天16點在上海附近失事’,緊接著,在18點14分、18點22分、18點33分發出的報道中,都主要引用‘tiu如’提供的信息,其中還特別表示‘感謝網友tiu的現場報道’。于是最初論壇中的一則帖子便成了網站正式的新聞,從而使信息迅速擴散”。
這就表明,以網名掩蓋著個人真實身份在網站上提供新聞信息,至少要過兩道關,第一道關是“任何網友都知道其中的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無從驗證”,這就降低了無中生有進行造謠的個人機會;第二道關是網站對網友提供新聞信息要進罰驗證,才正式在新聞欄目中進行報道,這就杜絕了虛假新聞在網站上出現的個人機會。一般地說,如果個人向網站提供的新聞信息,考慮到網上存在著這樣兩道從自律到他律的關口,用什么樣的個人身份,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都已經是無所謂了,只要個人提供的新聞信息是事實就行。由此可見,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有機會來實現一下“人人都可以是記者”的新聞傳播活動理想的。
“據上?!督夥湃請蟆穲蟮溃搱笸ㄓ崋T、閔行區法院的法官潘士權于當天16點15分便通過熱線給報社打去電話,告知有飛機墜毀消息,記者立即出發……然而由于各種因素,傳統新聞媒體報道的時效性要落后于網絡媒體,但畢竟電視媒體具有優勢,上海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都在當晚18點30分的新聞節目中播出現場畫面。另外,由于各種因素,新聞媒體網站播發相關新聞也晚于新浪網很多,如新華社發出第一條消息在新華社網站陜訊’欄中的時間已經是22點02分,而有關報道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網站中,已是4月16日的事了?!痹谶@里,使用“由于各種因素”這樣模糊的字眼,已經成為解釋所謂“傳統新聞媒體”為何延遲新聞報道的一種最普遍的說法,從根本上看,主要是進行新聞報道必須經過層層“把關人”的過濾與審核,導致“傳統新聞媒體報道的時效性要落后于網絡媒體”。
關于就飛機墜毀進行新聞報道中所出現的種種差異,本身立即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網上新聞”的新聞現象,對這一現象即刻進行了研究,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在時效性和報道自由度方面,網絡傳播的特點和優勢無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商業網站在新聞方面顯然已樹立了爭第一的意識。盡管今天還不可能在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傳播的廣度方面與傳統媒體‘叫板’,但依據自己的優勢,對傳統新聞媒體某些方面開始構成的挑戰已顯現出來?!?/p>
這一結論中的一半,即網絡新聞傳播活動在“時效性和報道自由度”方面具有優勢,是無可爭辯的,而結論中的另一半,即網絡新聞傳播活動“今天還不可能在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傳播的廣度方面與傳統媒體‘叫板”’,還值得加以關注。就“新聞報道的深度”而言,既不應該局限于所謂的深度報道這樣一種新聞報道形式,更不應該將進行深度報道視為“傳統新聞媒體”的專利,從根本上看,新聞報道的深度,一方面在于新聞信息的信息量較大,另一方面在于新聞信息的較為全面,而新聞信息量較大正是新聞信息較為全面的基礎。正是在因特網上,通過“鏈接”形成超文本,實際上就能夠將所有與某一新聞相關的信息集合在一起。
關于因特網上網絡新聞傳播活動中出現的超文本,比爾?蓋茨曾進行這樣的描述:“假如你正在看電視,看到一個你不認識的人與英國首相在一起,你想知道她是誰。你用電視的遙控器指著這個人,這個動作就會帶給你關于她的小傳,還有最近出現過她的其他新聞的報道名單。指著名單上的一件東西,你就能夠閱讀或觀看它,無數次地從一個話題跳到另一個話題,在全世界范圍收集視頻、音頻和文本信息?!?/p>
如今,比爾?蓋茨的設想已經變成現實,隨著報紙新聞、廣播新聞、電視新聞在因特網上組合成網絡新聞,更是將所謂的“快新聞”與“慢新聞”一網打盡,顯示出網絡新聞前所未有的深度。1998年1月17日深夜,麥特?德拉吉在他的個人網頁上了克林頓總統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性丑聞,迅速掀起了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緋聞報道狂潮,因而被稱為“麥特?德拉吉現象”。而比麥特?德拉吉更早獲得這一性丑聞的《新聞周刊》,卻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鐘抽掉了這條新聞,因為該刊的把關人認為這條新聞涉及到隱私權,而沒有想到克林頓總統是一個政治性的公眾人物,理應置于輿論關注之中,因而社會大眾的知曉權應該得到尊重。這也是“麥特?德拉吉現象”能夠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998年9月9日,獨立檢察官斯塔爾將有關克林頓總統性丑聞的調查報告移交國會。9月11日,眾議院投票表決,決定公開這份調查報告。于是乎,這份長達400多頁的調查報告,隨即在12日下午2時20分首先通過因特網公諸于世。很難設想,這份調查報告除了作為網絡新聞進行之外,還可能以報紙新聞、廣播新聞或電視新聞這些形式來進行新聞傳播。
從“麥特?德拉吉現象”的迅速發生,到斯塔爾調查報的公諸于世,網絡新聞傳播活動中新聞報道的深度,顯然已經是大大地超過了“傳統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
從“傳播的廣度方面”來看,如果是從地域的大小來看,因特網的地域規模,已經大大地超過任何一家報紙、廣播、電視的地域規模,因為惟有因特網是全球性的,這一點自然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如果是從受眾的數量來看,則要根據世界各國的具體情況來看,在進行區分之后,再作具體結論。
根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到1999年6月底,全世界使用因特網的人數超過1億9000萬,若以全球60億人口來計算目前全球網絡人口比例為3.17%,但是出現了地域性的分化——北美洲的網絡使用者超過1億,占全球網絡使用者總數的54.8%;歐洲有將近4500萬網絡使用者,占全球網絡使用者總數的23.5%;亞太地區有3400萬網絡使用者,占全球網絡使用者總數的18%;非洲、南美洲及中東地區的網絡使用者有700萬,僅占全球網絡使用者總數的3.7%。由此可見,越是發達國家較多的地區,使用網絡者的人數也就越多,比如說,美國的網絡使用者人數已經達到9580萬,而巴西的網絡使用者人數才350萬,僅僅從絕對數字上進行比較,美國與巴西之間就相差20多倍。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MC)先后于1997年10月、1998年6月和12月、1999年6月和12月共進行了五次有關因特網在內地發展狀況的全面調查”。調查結果分別是:1997年10月1日,上網用戶數是62萬;1998年6月30日,上網用戶數是117.5萬;1998年12月31日,上網用戶數是210萬;1999年6月30日,上網用戶數是400萬;1999年12月31日,上網用戶數是890萬。對于這一調查結果,有人表示置疑,這是因為根據國際知名的專業商業咨詢公司IDC的調查,1999年底中國一上網用戶數為570萬。
據說,出現這樣大的數字差距,是因為兩者之間使用的定義和調查方法之間的差異造成的?!氨M管CNNIC的數字更具有”官方性,且被看作衡量國內網絡經濟發展水平和新興網站影響力的第一標志,甚至直接影響著國內外數百億風險投資深入中國網絡經濟領域的進程與取向,被國內到海外的股市視為中國的‘.CORD.’企業股份沉浮的重要因素。但其所使用的定義和調查方法有著明顯的缺陷,因而在數據方面未盡嚴謹,作為老牌咨詢公司IDC的調研相對較為專業”。
即便是如此,也可以看到在短短三年內,中國內地的上網用戶數是以幾何級數在增長的:從1997年的62萬到1998年的210萬,再到1999的890萬(或570萬)。除了經濟上的原因之外,還有政治上的原因:1999年是“政府上網年”,大量的政府公用信息開始向社會大眾開放。由此可見,文化體制的改革,促使其在制約上更加寬松,對因特網的中國發展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然而,如果以網絡用戶占國民總數的比例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橫向比較,就會發現內地890萬網絡用戶占124810萬總人口比例,僅為0.7%,不僅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極大,而且距全球平均數也相差甚遠。說到底,網絡的發展和普及取決于綜合國力以及國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從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在網絡使用者數量與網絡人口比例上,所表現出的巨大差距,也就導致了網絡新聞傳播活動的“傳播的廣度方面”在世界各國之間的巨大差異。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差異的現實存在,只不過證實了在“新興的數字技術和轉型的文化期望”之間,具有著內在的根本聯系。
這一根本聯系就表現出人類文化的現代轉型在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已經由第一次現代化轉向了第二次現代化。“一般而言,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它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轉變?,F代化變化可以追溯到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F代化不僅是一個歷史過程,也是一個發展目標。作為發展目標,現代化指落后國家趕上發達國家后所處的狀態。眾所周知,現代社會和發達國家都是在不斷發展的,所以,不論是過程還是目標,現代化都是動態的。第一次現代化(經典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第二次現代化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目前,發展中國家第一次現代化尚沒有完成,發達國家第二次現代化尚處在發展之中?!?/p>
在所有這些形形色色的,有關時代、經濟、社會、文明的命名中,可能只有知識時代、知識經濟、知識社會、知識文明比較費解,而理解的關鍵則在于什么叫做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不過,進行理解的出發點則是知識革命。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1997年發表《國家知識評估大綱》指出:“主要受技術創新的推動,世界運行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是當今人們稱之為的知識革命。”
這樣,“隨著信息革命和知識革命的發展,世界經濟迅速轉型,知識經濟迅速崛起”,經濟具有三大特征:知識產業比重上升,知識勞動者比重上升,知識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上升?!爸R產業一般指與知識和信息生產、傳播和服務直接相關的產業,包括知識生產業(研究與發展等)、知識傳播業(教育業、信息業和文化業等)和知識服務業(專業服務、部分醫療服務和政府民用服務)三大產業。”比如說,美國的知識產業占國民經濟比例,在1958年為28.6%,1980年達到34%,而到了1996年已經超過50%?!懊绹洕鷮W家馬克盧普根據工作特點,把勞動者分成知識勞動者和非知識勞動者,知識勞動者是從事生產和傳播知識與信息的勞動者。知識勞動者一般受過良好正規教育。知識產業是知識勞動者密集的部門,其他產業部門知識勞動者的比例也在上升?!比缑绹闹R勞動者占全國勞動者比例,1958年為31.3%,1980年為45.1%,而到了1986年就已經達到52.6%。
“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全方位的,不僅表現在國民經濟中知識產業比重和知識勞動者比例的增長,而且表現在農業、工業和傳統服務業的知識含量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北热缯f,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貢獻,即知識和技術進步的貢獻率,在1987年為50%,而發展中國家在1987年平均只有14%。”
這樣,“隨著工業經濟的衰落,知識經濟崛起,人類社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面對新社會的來臨,于是乎,人們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命名: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知識社會,以及后來的網絡社會、數字社會、學習社會、智慧社會等等,如1998年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委員會發表《知識社會——信息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報告,2000年八國首腦會議通過《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因此,“許多專家認為,用‘知識社會’來命名這種新社會更為合適,后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等是知識社會的早期階段”。公務員之家
“知識社會第一個典型特征是社會知識化”,知識成為發展動力,而高等教育普及率(在校大學生占20—24歲人口比例),到1998年,發達國家中最低的是日本,已經達到43%,而最高的是加拿大,已經達到90%,人口最多的美國也達到了81%。
“知識社會第二個典型特征是社會信息化和網絡化”,網絡成為發展平臺,而因特網普及率(因特網用戶占人口的比例),到2000年,美國達到50%。
“知識社會第三個典型特征是創新社會化”,創新成為社會行為,創新經費的來源,美國在1996年,企業來源為65%,政府來源為32%,其他來源為4%。
“如果說,第一次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工業化、城市化和民主化,那么,第二次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知識化、網絡化(信息化)和全球化”。
到1998年,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一共有48個國家,已經或準備進人第二次現代化的知識社會發展階段,而中國全國34個地區中,北京準備進入第二次現代化,臺灣和香港已經進入第二次現代化,其他地區部分實現或基本實現第一次現代化,處于工業社會發展階段與知識社會發展階段并存的狀態之中。
所以,從新聞事業這一知識傳播業構成的角度來看,新聞事業既是知識勞動者密集的行業,又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與社會知識化、社會信息化和網絡化、創新社會化緊密相關,其中與新聞傳播事業直接相關的是信息化和網絡化,具體體現在電子媒介的電視普及率(電視機臺數/千人口)與因特網普及率(因特網用戶歷人口)上。網普及率的世界排名來看出,1998年7月,中國的電視普及率世界上排名為50名,每千人擁有電視機272臺,而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國則為847臺;中國因特網普及率在世界上排名為87名,每萬人中因特網用戶為0.16人,而排名第一的美國則為975.94人。在美國與中國之間,每千人的電視機擁有量只相差三倍多,而每萬人的因特網用戶量則相差將近一千倍,由此可以看出,為什么知識社會的三大典型特征之一是社會信息化和網絡化,而第二次現代化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是網絡化信息化)。
這無疑表明,中外新聞事業轉型的文化特征就是,必須為著知識社會的到來而加快發展網絡業,不過,中國更需要的是,在中國社會從第一次現代化向第二次現代化過渡的文化轉型過程中,在不斷發展電視業的同時,必須全力發展網絡業。
- 上一篇:肺病患者術后呼吸道的護理對策論文
- 下一篇:促進企業人才的施展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