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娛樂化思考論文
時間:2022-01-27 11:21:00
導語:新聞娛樂化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娛樂化新聞因其趣味性和刺激性逐漸被人們接受并受到歡迎。盡管理論界目前對新聞娛樂化尚無定論,但受眾的心理本質要求為新聞娛樂化的產生提供了需求,而官方意志的默許則是新聞娛樂化現象能夠持續存在的現實條件。因而電視新聞娛樂化逐漸興起,并呈現較為迅猛的發展勢頭。與此同時,媚俗化傾向亟待加以防范。
關鍵詞:新聞;娛樂
一電視新聞娛樂化的界定關于新聞娛樂化,電視理論界目前尚無定論。有觀點認為“傳媒的娛樂化不單單指報紙電臺電視臺娛樂性內容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新聞節目(版面)受到擠壓,而且新聞節目本身的娛樂性新聞越來越多,連嚴肅新聞也竭力用娛樂性來包裝。新聞的娛樂化主要指犯罪新聞、名人的風流逸事、兩性糾葛?!雹僖灿袑W者認為“新聞娛樂化不過是新聞的一種新的敘述方式”,要求我們予以“正視”。
本人認為,所謂新聞娛樂化指的是,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新聞工作者不僅突出報道軟新聞,而且在報道硬新聞時,還將硬新聞軟化甚至游戲化,講求新聞報道趣味性乃至刺激性。中央電視臺近期推出的《社會紀錄》欄目可以說是對電視新聞節目娛樂化發展的一種建設性探索。該欄目以“一樣的新聞,不一樣的說法”為宗旨,力求傳播內容的平民化、主持風格的親切化、媒體姿態的平視化,使之呈現出娛樂化新聞的固有個性。
二新聞娛樂化的成因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雹谌魏我粋€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新聞娛樂化也不例外。
傳播學的“把關人”理論告訴我們:大眾傳媒組織進行的新聞傳播活動是依據傳播的一定立場、方針和價值標準所展開的一種有目的的取舍選擇和加工活動。在商業化運作的今天,面對市場這根杠桿,媒體勢必會從自身發展和生存的角度來選擇報道的內容和形式。而新聞娛樂化正是一種以娛樂為特征的新聞選擇和加工活動,其目的在于有別于其他特征的新聞傳播活動。而且它巨大的受眾市場,使得媒體“把關人”在選擇時,將天平傾向了它這一邊。
傳播學的受眾觀認為,受眾是其傳播活動的最終完成者,媒體在進行娛樂化新聞報道時,必然首先對受眾有一個觀念上的定位。任何的報道都是以受眾為最終的落腳點,受眾的觀念無疑會對傳媒造成很大的影響。觀念影響行動,同樣傳媒的受眾觀及其走向在有意無意間必然會影響傳媒的傳播活動,在如今新聞已經走向了受眾消費的一個時代,傳媒的新聞報道必然要以受眾為中心,那么受眾的心理、受眾的需要就是其必須著重關注的問題。
(一)受眾的心理本質要求,為新聞娛樂化的產生提供了需求第一,受眾具有新聞娛樂的“本能”需求。
受眾的需要因為政治背景、社會地位、文化水平等不同,會有這樣那樣的差別,但由于共同社會需求,受眾的心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例如好奇心理、獵奇心理等。歸根到底,這都是人們的本能興趣。而在新聞娛樂化中,媒體在內容的選擇和新聞的表現上恰好滿足了人們這種原始的心理需求。
2002年1月13日美國總統布什因吃餅干被噎暈例,國內許多媒體就這一事件進行了不少的報道,《揚子晚報》、《北京晚報》、《羊城晚報》、《中國日報》、新華網、人民網、中新網都對此大加報道,事后幾張布什跌倒臉部受傷的圖片也登載了出來。受眾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消息,一定會覺得好玩同時還滿足了其泄憤的情緒,中國的受眾有誰不愿意看這位堂堂的超級大國的總統的倒霉相呢?2004年12月24日楊振寧和翁帆雙雙走入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領取了結婚證,一時間國內各大媒體都爭相報道,甚至以頭版頭條予以曝光。在中國,年齡相差懸殊的老少配的思想還未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當代,特別是剛剛得到國際殊榮的國際大腕的此番舉動,對于挑戰傳統思想和引發社會的反思,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受眾在茶余飯后討論討論傳統與現代、倫理與道德、思想與觀念的同時,也得到了感情的宣泄。
第二,受眾具有新聞娛樂的“選擇”需求。
傳媒學者李希光在《畸變的媒體》一書中,這樣描述受眾接受信息的情況:“在今天的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把《人民日報》從頭版頭條讀到8版末條,或者把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忠實地從頭看到尾。今天,媒體產業越發達,公眾越是星星點點地獲取新聞,早上起床聽廣播,上班路上聽交通臺,晚上吃飯前看晚報或睡覺著看晚間新聞,或者在等汽車乘地鐵時匆忙地瀏覽一下報紙,或者上班時偷空上網瀏覽一下新聞網頁。他們最多看一下新聞標題、新聞提要,他們關注的新聞更多是股票行情、體育新聞、明星軼事、交通新聞和天氣預報?!雹勖鎸υ絹碓蕉嗉ち业氖袌龈偁?,媒體要生存,就必須面對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娛樂化電視新聞正是抓住了受眾所共同具有的獵奇、好奇等原始心理需求而成為他們首選的精神產品。
(二)官方意志的默許是新聞娛樂化現象能夠持續存在的現實條件傳播學的社會控制論告訴我們,新聞媒介與新聞傳播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新聞的傳播必然要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我國的新聞單位一直處于政府的領導和控制之下,他的新聞報道的準則和尺度,必然要受到政策和環境影響,這點毋庸置疑。
我國現在正處在改革的關鍵時時期,秩序與游戲規則當然并不可能全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路子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這個過程中,民眾會有諸多的抱怨。這種抱怨如果沒有傾泄的地方,積累多了,就會發酵,就會產生不穩定的因素。大眾傳媒過去是政府與民眾間聯系的橋梁,今天依然是,只不過以前僅僅強調媒介的宣傳指導功能,今天則允許其功能延伸,溝通、宣傳、監督、教育、娛樂等各種功能得以啟動。在所有這些功能中,娛樂功能的啟動對處于改革中的人們來說,能起到相當大的社會心理“解壓閥”作用。此時,作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橋梁的報紙等大眾媒介,一方面加大報道的信息量,滿足人們的知情權,起到一定的“解惑”作用,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解壓閥”的作用,于是,瑣碎的社會新聞、娛樂性強的體育、娛樂新聞,都成為報紙報道的重點。這些報道在一定程度上都發泄與放松了當下人們的牢騷與緊張,緩解了一定的社會矛盾。大眾媒介的這種釋放與緩解作用,對于政府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
因而,新聞的適當娛樂自然也就得到了政府的默許。由于我國目前的新聞依然受到政府的嚴格的管制,我國新聞娛樂化的狀況還在政府可以容忍的范圍之內,因而也沒有受到政府的嚴令禁止。因此,新聞的娛樂化是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間的。
三電視新聞娛樂化的興起傳媒娛樂化的表現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娛樂性節目比例大量增加,嚴肅新聞節目比例下降。在美國“大眾傳媒主要被用于娛樂的占有的百分比大得驚人,幾乎全部美國商業電視,除了新聞和廣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讓人消遣),大部分商業電影,還有報紙內容中越來越大的部分——都是讓人娛樂而不是以開導為目的?!雹茉谖覈闆r基本相似,中國傳播媒體在走過了“傳播授業,宣傳教育”的傳播方式后,為了適應時代的轉變和受眾的需求,娛樂性節目在每日的節目編排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湖南電視臺的各個節目的收視率中,娛樂性節目是最高的,并打造出了在全國享有盛名的《快樂大本營》、《超級女生》等精品節目。央視亦然,以娛樂的節目也在逐年增加,如前一段時間中央2套節目中的《幸運52》、《開心辭典》、《超級大贏家》是純娛樂型節目。像《社會記錄》將新聞娛樂化的現象也在逐漸形成。
二是新聞信息的娛樂化傾向日益顯著,娛樂新聞在新聞報道中的比例加大,甚至于嚴肅新聞也開始試探著用娛樂的手法包裝而成為“娛樂信息”。在近期,連、宋分別代表臺灣的國民黨和親民黨來大陸進行兩岸對話,這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突破和國際事務的重大發展。對于此類重大新聞,中國各大新聞媒體迅速做出反應,就兩岸關系上到前年下到近幾個月的關系變化如出一轍地進行報道。而《社會記錄》卻抓住了大陸將于近日贈送兩只大熊貓給臺灣入手,用熊貓2000年前為戰爭中的獸類,經過國人長期的馴化而演變成為如今溫順可愛的動物來形象的暗示大陸終會以真情來換取臺灣的和平回歸。節目期間穿插著熊貓的介紹和大陸與臺灣的關系發展,以一種娛樂的方式表達出枯燥的政治立場,既讓人得到了消遣,同時也參加了政治思考,可謂一舉雙得。
三是新聞和娛樂互相滲透,新聞和娛樂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我國,尤其是在傳媒與市場接軌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傳媒紛紛將娛樂化作為爭奪受眾的殺手锏。但是我們反對那種一味為迎合受眾和市場需求,盲目且不加節制地利用一些低俗的內容來取悅受眾的做法,否則,就會引起大眾文化媚俗化的泛濫和失控。
四新聞娛樂化,要防止媚俗化新聞媒體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擔負著傳播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和服務社會與公眾的光榮任務,因此,媒體在新聞報道上必須防止媚俗化傾向的出現和存在。
(一)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媒體引導水平目前,新聞娛樂化已被人們普遍接受。但我們決不能為娛樂而娛樂,要堅決防止娛樂化過程中的媚俗化傾向的出現。為此,媒體必須牢記,新聞報道要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要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道德水準。這是我們的責任和職責。欲承擔起這一重任,就必須全面提高新聞輿論的引導水平。媚俗化不是一種引導,而是一種迎合。這顯然與媒體自身的職責是相悖的。
(二)要嚴格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提高采編隊伍的素質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取信于民的根本條件。能否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是檢驗記者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試金石。
近年來,隨著中國新聞市場的成熟與活躍,新聞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改觀。但與此同時,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卻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極大地影響了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新聞媚俗化正是由于從業人員素質偏低而導致的一種片面追求新聞煽情性、刺激性的錯誤行為。要防止媚俗化傾向,就必須全面提高采編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新聞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強的政治傾向性,從業人員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質,以增強對社會問題觀察能力,對大是大非問題判斷能力,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解能力,對新聞事件的分析能力,牢牢把握住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必須全面提高業務素質,從業人員既要懂得新聞,還要懂得歷史、經濟、法律、文化藝術,懂得各種與新聞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相關的知識,才能適應傳媒現代化的要求。
(三)嚴格遵守新聞職業道德在新聞傳播引入市場因素之后,不規范的市場秩序和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對新聞傳播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力,一些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頻頻出現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現象。以媚俗取悅受眾,以媚俗尋求賣點,以媚俗來滿足物欲。要杜絕這種現象,媒體就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新聞道德觀來強化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認真落實“一規定兩辦法”,使之真正做到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媒體還要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發生沖突時,經濟效益必須讓位于社會效益。不這樣的話,人民群眾最終就會放棄和遠離這些見利忘義、忘責的媒體,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和生命力也就會相應弱化,甚至最終消失。
參考文獻:
[1]吳飛,沈薈?,F代傳媒、后現代生活與新聞娛樂化[J]。浙江大學學報,2002,(5)。
[2]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李希光?;兊拿襟w[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李良榮。娛樂化、本土化:美國新聞傳媒的兩大潮流[J]。
- 上一篇:論馬蹄3號無公害豐產培育技術
- 下一篇:研究花椰菜反季盛產高效培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