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

時間:2022-12-22 11:14:52

導語: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

摘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面融入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需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基點進行整體設計和宏觀布局,全體系融入新聞傳播學科、全方位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全員性融入教師觀念素養、全覆蓋融入課程教材內容、全鏈式融入教育教學環節、全域性融入人才培養空間、全過程融入教育質量評價,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學科中“筑基”、在專業中“立魂”、在教材中“化神”、在課程中“發聲”、在教學中“亮劍”、與空間“合體”、在評價中“樹形”。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

一、全體系融入新聞傳播學科

新聞傳播學科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基石。在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發展過程中,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受西方新聞傳播理論影響較大。西方新聞傳播學科圍繞“新聞自由”這個核心而展開,以媒體自治、獨立運營、自由生產等為中心構筑學科體系,看似充滿科學性的學科體系卻布滿深層的政治經濟訴求,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兩種性質不同的觀念體系”。因此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建設不能由西方新聞傳播理念來主導,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更不能靠“西化”的新聞傳播學科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學科建設要立足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全面貫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神靈魂,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體系融入新聞傳播學科,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把研究闡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學科研究的主攻方向,建立起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主導的學科知識體系,發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學科定位、學科結構、學科范疇、學科價值、學科方法論等方面的全面引領作用。立足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創新發展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體系,需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立足中國新聞傳播的實踐,面向中國新聞傳播的現實去尋求思想,根據中國實際推進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建設;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辯證分析西方新聞傳播理論,審慎進行對“西學”的吸收、消化和反思;三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強調學科建設中遵循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有機統一,不斷總結中國新聞傳播經驗,提升馬克思主義學理摘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面融入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需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基點進行整體設計和宏觀布局,全體系融入新聞傳播學科、全方位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全員性融入教師觀念素養、全覆蓋融入課程教材內容、全鏈式融入教育教學環節、全域性融入人才培養空間、全過程融入教育質量評價,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學科中“筑基”、在專業中“立魂”、在教材中“化神”、在課程中“發聲”、在教學中“亮劍”、與空間“合體”、在評價中“樹形”。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化提煉水平,創立新觀點、創新新范疇、提煉新概念、發展新體系;四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追求學科建設中科學性與價值性的有機統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吸收中華文化底蘊和學科建設傳統精神,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全方位融入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對人才培養的系統性頂層設計,是專業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教學活動的行動指南和教學實施的評價依據。當前新聞傳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普遍存在價值屬性弱于工具屬性的現象。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術”輕“道”、重“能”輕“德”,反映出新聞傳播教育對于“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差距。要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在價值導向上從知識本位、能力本位向價值本位的轉變,需要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培養目標、質量標準和課程體系等人才培養核心要素中。一是需要明確地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新聞傳播人才的政治要求、德育目標具體化為培養要求,將“政治堅定”“堅持黨性原則”“黨和人民放心”“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優秀人才”等內容寫進人才培養目標中;二是明確地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質量標準,在知識結構要求上要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知識,在能力要求上具備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新聞傳播問題的能力,在專業素質上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倡導的“家國情懷”“優良作風”和“職責使命”履行能力;三是明確地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納入課程體系,不僅要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著作選讀”“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思想概論”等課程,還需要在“新聞傳播學概論”“媒體技術”“新聞傳播調查研究方法”等其他理論類、實務類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中通過課程思政的方式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貫穿其中,以此建立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人才培養目標、能力、素質與課程教學要求中的矩陣式全面融入關系。

三、全員性融入教師觀念素養

教師是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面融入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的任務直接承擔者、教育行為的發動者和教學活動實施者。立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整體格局,全體教師都擔負有育人職責,所有課程都應發揮好育人功能,從單純地只完成課堂教學“工分”轉變為全面地承擔起課程育人的使命。實際工作中,一些新聞傳播專業教師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師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較為缺乏,對于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教學的實踐經驗不足,不太善于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理論和方法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不能夠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闡釋、批判網絡新媒體等新傳播方式中的亂象。所謂“教人者要先受教、育人者要先自育”,要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教師的觀念素養,促進新聞傳播專業教師成為政治上強、思維上新、視野上廣、人格上正、情懷上深、自律性嚴、方法上巧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教育者。一是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篤信者”,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關理論的研究,增強對在課程和專業教學中全面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同感和使命感;二是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篤行者”,不斷提升“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育人”的意識,增強專業教師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自覺,改變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價值傳播、重專業能力培養忽視人格塑造的傾向,認清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三是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勝任者”,不斷提升教師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育人水平,善于發現和挖掘專業課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育人元素,善于將專業課程資源轉化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育人資源,善于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文本話語轉化為實踐行為,善于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育人價值要求與專業能力培養相結合,促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同向同行”,深化專業教育的價值內涵。

四、全覆蓋融入課程教材內容

課程教材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和依托,是教學活動的文本依據和核心內容,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必備材料。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覆蓋地融入新聞傳播的課程教材內容,一是需要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專業課程內容的“基因式融合”,堅持價值性與知識性的統一、政治性與學理性的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權威性與親和性的統一、建設性與批判性的統一、普適性與特色性的統一。二是需要推進新聞傳播專業課程的系統性改革,在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材選編等方面全要素地體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價值引領”這個核心教學目標。三是需要專業教師深入反思課程教學中的問題,追問教學目標是否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目標相契合,是否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價值引領?追問教學內容是否體現了“育才”與“育德”的融合,是否將專業知識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有機統一起來?追問教學成效是否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要求相一致,是否達成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入腦入心入行的教育實效?四是要著力開發、打造一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精品教材和精品課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五、全鏈式融入教育教學環節

當前新聞傳播教育教學的各環節中,存在重知識傳授輕價值觀培養、重學科邏輯輕育人規律的現象,未能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有效地將價值觀塑造與專業知識結構完善結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面融入教育教學環節,需要聚焦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節點,依據系統性思維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全鏈式設計和策劃。例如,在教學內容設計和課堂教學環節,應重點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理,促進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基礎知識;在教學資源建設環節,應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案例庫、素材庫、實踐教育基地等教學資源;在教學組織方式上,應突出馬克思新聞觀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推進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灌輸性教學與啟發式引導相結合、教學目標的統一性與教學方式的多樣性相結合;在實踐教學環節,應深度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方法,使學生熟練掌握在專業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評價反饋環節,應著力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評價導向,根據教育效果持續性推進改進。

六、全域性融入人才培養空間

人才培養空間是教學和學習的場域和平臺,是學生成長的外部因素,既包括課堂空間、實踐實訓空間、校園空間等直接空間,還包括生活空間、網絡空間等延展空間。在新聞傳播教育的育人空間建設上,存在“重硬件、輕內涵”“重線下、輕線上”等問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網絡宣傳和學習平臺不足,網絡等虛擬空間是育人的薄弱環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域性融入人才培養空間,是要在育人空間中注入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內涵,將隱性教育功能滲透到每一處空間。首先,在物理空間的融入上,要將反映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經典話語、典型圖片影像、代表性人物、特殊事例等元素以多種形式體現在校園建筑、教室廊道、教學科研設施、指引標識等環境空間中。其次,要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網絡空間的融入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原則實施好網絡信息內容的管控,發揮好“把關效應”,并著力建設一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網絡研究宣傳教育平臺基地,發揮好網絡傳播和學習的平臺作用。再次,要用好校內外的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紙期刊、學術論壇、網站、微信微博等空間宣傳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總之,要營造出全域性的線上與線下同頻互動、虛擬與現實交互共振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育人氛圍。

七、全過程融入教育質量評價

教育質量評價是教育活動的反饋和總結,是對教育成效的檢測和呈現。完善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質量評價體系,能夠通過育人與育才、教育與教學、品格與才能的綜合性評價,發揮反饋和引導功能,有效促進教育目標的達成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在當前新聞傳播教育的質量評價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缺乏比較完善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面融入新聞傳播教育的質量評價,要義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按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涵要求構建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形成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的評價導向和質量要求。一是全面融入質量評價標準,按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要求去設計質量評價標準,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涵要求納入質量評價指標中;二是全面融入質量評價方法,根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任務、目標、內容、手段、過程、效果等評價要求,構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可追蹤、可操作、可描述、可延伸、可推廣的測評、研究、評價方法,形成過程評價與結題評價相結合、綜合評價與專項評價相結合、信息收集與反饋調節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楊保軍,王陽.當前中國語境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聞專業觀”[J].山東社會科學,2020(07).

[2]黃國春.智媒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為視角[J].中國編輯,2020(11).

[3]費再麗,陳錦宣.論新聞傳播類專業實施“專業思政”的幾個著力點[J].傳媒,2020(11).

作者:陳錦宣 費再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