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26 04:49:00
導語:世界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
本文采用抽樣調查、內容分析和個別訪問的方法,從課程設置的角度,探討以美國為主流的新聞與傳播教育匯流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過程,并由此探討世界新聞傳播教育的走向。
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從最初重視人文學科基礎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傳統模式,歷經歷史變遷,逐漸融入社會科學研究,重視跨學科發展,內容由窄漸寬,培養目標由專才而變為通才。現今新聞教育內容已經包括新聞、廣告、公關等所有的傳播領域。這也是目前美國傳播市場對人才的需要。
威斯康星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是綜合性新聞和大眾傳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幾十年來該學院一直按照分專業的教學模式發展,其基礎課程設置和5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全面豐富,強調社會科學的量化研究方法的培養,很有特色。這種模式對目前中國的新聞與傳播教育頗具參考價值。
最近兩年該學院致力于課程改革,取消原有的專業,代之以新聞學和戰略傳播兩個方向,在戰略傳播方面又發展出新的特色。改革的目的是打破專業界限,著眼于傳播通才的培養,以適應復雜環境中的不同媒介。這個新的課程模式已然成為美國主流新聞與傳播教育的發展趨向。
賓夕法尼亞大學安那堡傳播學院是重視傳播研究的典范,重視跨學科建設,重視各層次學生在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的訓練和基礎素養的培養,強調傳播學核心課程,比較系統地開設有傳播學各層次多領域的豐富課程。
新聞專業性研究院的傳統是哥倫比亞大學奠定的,一開始就非常重視人文學科底蘊和專業技能的訓練,把寫作、新聞法規與倫理定為核心課程。加州大學柏克萊新聞研究院在專業教育中還講求特色教育,課程重視本土特色和跨學科特點,視野比較開闊,與時事和社會變遷緊密聯系。新聞研究院的傳統目前正面臨跨學科的挑戰。
新聞教育是從人文傳統逐漸與社會科學匯流的,并以社會科學作為主要基礎,由此開創了跨學科多元化發展的潮流。
主題詞:新聞與傳播教育課程設置跨學科人文學科社會科學
Abstract
Byapproachofsampleresearch,contentanalysisandinterview,thispaperdiscussestheprocessoftheconvergingofthemainstreamofthe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into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inUSA,andbasedonthatdiscussion,itwillprobeintotheinternationaltrendofthe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
Fromtheverybeginning,theAmerican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tucktothetraditionalmodeloftherecognitionofthefoundationofhumanitiesandtrainingtheprofessionalskills.Aftergoingthroughmanyhistoricalchanges,itgraduallyblendedintothestudyofsocialscience,attachingmoreimportancetothedevelopmentofcorrelationofdifferentsubjectswhilethestudyrangewidening.Theaimoftheeducationchangedfromcultivatinganexperttoageneralist.Currently,thejournalismeducationhasbeenbroadenedinrangetoincludethepress,advertising,publicrelationsandotherfieldsincommunication.
TheSchoolof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isoneoftheexamplesoftheintegrated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Forsuccessiveseveraldecadesofyears,thatSchoolhasbeendevelopingitselfbystickingtothemodelofteachingaccordingtothespecialities,therearebasiccoursesand5sequences.Thecurriculumsettingiscomprehensive.Emphasisisonthecultivationofresearchmethodologybasedonstatisticsinsocialscience.Ithasitsownfeatures.Thismodelcanbeservedatavaluablereferencetothecurrent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inChina.
Inthelastcoupleofyears,thatSchoolbenttothereformofitscurriculum,replacingtheformerlysequenceswiththetwotracksofjournalismandofthestrategiccommunication.Andnewcharacteristicshaveemergedintheeducationofthestrategiccommunication.Thepurposeofthereformwastobreakdowntheconfinesoftheprofessions,withaviewtocultivatingthegeneralistssoastoadaptthemselvestodifferentmassmediaincomplexcontext.Thenewcurriculummodelhasbecomethetrendinthedevelopmentoftheeducationofthemainstream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inUSA.
AnnenbergSchoolfor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Pennsylvaniaisamirrorinstressingthestudyofcommunication,itpaysmuchattentiontointerdiscipline,tothetrainingofthestudentsatdifferentlevelsofthestudyinhumanitiesandmethodologyinsocialscience,tothecultivationofthebasicaccomplishments.Italsopaysattentiontothecorecoursesofcommunication.Thecoursesaresystematicandcolorful,theyareindifferentlevelsandcoveringdifferentfields.
TheprofessionaltraditionofthejournalismstudyinstitutesbeganfromColumbiaUniversityattheverystart,it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thecultivationofhumanitiesattainmentsandprofessionalskills,andwriting,pressregulationsandethicwerechosenasthecorecourses.GraduateSchoolofJournalism,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alsotriedtohaveitsowncharacteristicsinprofessionaleducation,thecurriculumprojectsreflectedthelocalfeaturesandinterdiscipline,fieldofvisionwasrelativelywider.Thesubjectsarecloselylinkedwiththecurrentaffairsandsocialchanges.ThecorrelationofsubjectsisnowputtingachallengetothetraditionofthatJournalismInstitute.
Theeducationofjournalismhasgraduallyblendedfromthetraditionofhumanitiestosocialscience,andmadesocialscienceasitsmainbase.Fromthatpoint,thetrendofcorrelatedandpluraldevelopmentofeducationofjournalismhasbegun.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歷史文獻研究、抽樣調查和內容分析的方法,從課程設置角度研究典型的新聞教育模式。
本文的抽樣研究采用類型抽樣方法??突瘑T會的一項權威性研究報告,曾將美國的高等院校分成4大類。Oregon大學新聞學院在80年代做的一項關于新聞與傳播教育研究課題報告中,依此分類模式按類型、規模和形式,將新聞與傳播學院系分為以下4類:(Univ.OfOregon,1984)
第一類是綜合性新聞和大眾傳播教育。這些院系設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并專設傳媒業研究機構和研究中心。如明尼蘇達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印第安那大學、伊利諾伊斯大學的新聞與傳播院系;
第二類是以傳播學研究為特色的傳播教育。這類教育很少專業導向,培養傳播通才,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傳播學院;
第三類是專業性研究院。他們以培養記者、編輯、廣播專業等人才為主,如哥倫比亞大學、西北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新聞研究院;
第四類是只有本科專業的學院和社區學院。設有新聞和傳播的課程,規模較小。
前3類可以稱作美國主流的新聞與傳播教育模式。本研究以這3類為總研究樣本,從每一類中隨機抽取一個分類樣本,即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Schoolof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賓夕法尼亞大學安那伯傳播學院(AnnenbergSchoolfor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Pennsylvania)、加州大學(柏克萊)新聞研究院(GraduateSchoolofJournalism,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對其課程設置、辦學方向及特色等方面,探討世界主流新聞與傳播教育融會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情況。
人文學科(Humanities)一詞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意即人性、教養,指與人類利益有關的學問,后泛指對社會現象和文化藝術的研究,(劉大椿,2002)是人類精神文化活動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如語言、文學、音樂、美術、宗教等作品及規范、技能。社會科學則是與人類在社會與文化方面的行為相關的科學的分支,包括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社會心理學、人文地理學等。(《大英百科全書》)
二、新聞教育潮流:以人文學科為基礎,融會社會科學
1、美國潮流:從人文傳統走向融合
世界最早的新聞教育起步于美國,早在1869年,弗吉尼亞的華盛頓學院就開設了“印刷與速記”課,并讓學生參與報道和印刷實踐。1878年,密蘇里大學開設了新聞史課程。189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商學院曾經開設最早的廣義上的新聞學課程,第一次將實踐訓練和理論引導結合起來,開設了“制作報紙的歷史和藝術”、“誹謗法和商業管理”、以及報紙實踐、當前事務專題講座、記者開設的講座等5種課程。1908年,世界第一個新聞學院在密蘇里大學正式創立,開創了傳統新聞教育模式。(Sutton,1945;UNESCO,1954)1912年,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院成立,也是走重視人文學科、以語言文學為基礎的路子,強調采寫編評方面的技能課程,創設了重視人文學科基礎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傳統。中國的新聞教育就是沿承了這種傳統。
其后,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經過了幾段重要的歷史變遷。20年代開始,威斯康星大學新聞系開始挑戰由沃爾特·威廉(WalterWilliams)開創的密蘇里式的職業訓練模式,其創始人布萊耶(WillardG.Bleyer)認定新聞教育應當包括一整套的知識,應當給學生廣博的知識背景和一部分新聞方面的技能訓練。他的課程設計成為全美大多數新聞學院的基本藍本。在四年制新聞本科的課程中,他規定新聞學的課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應當是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律、歷史和英語等內容。他的觀點至今對美國的新聞教育產生著重要的影響。1922年他在威斯康星組建了一個輿論學研究生研討班,他的課是用社會學、政治學的理論和發現去考察大眾媒介在社會中的角色。他的新聞教育的核心課程是新聞學原理,以便學生理解報紙會對讀者的觀點、道德、品味和生活標準方面盡可能產生影響。20年代他還在政治學與社會學的博士課程中,開設新聞學輔修,奠定了新聞學的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
傳播學大師施拉姆也在跨學科新聞教育方面作出過貢獻。1943年至1947年,他任愛荷華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時,曾重組本科生新聞學課程,減少了寫作、編輯技能,代之以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內容。施拉姆還提出,博士生課程必須具備7個方面:傳播史,傳播法,傳播與政府的關系,輿論學,傳播與世界事務,傳播學研究方法,傳者的權利與責任。同時,每位博士生要從下列項目中選學3方面的技能:印刷、設計和排版,口頭傳播,寫作傳播,圖片傳播,電子學,聲學,傳播經濟學。課程核心是內容分析和調查方法、宣傳學、輿論學。博士生指導委員會由他本人、研究生院院長以及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和演講學的教授組成。(Rogers;Chaffee,1994)類似的跨學科的傳播學博士項目,同時也在明尼蘇達、斯坦福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稍后在密西根州立大學、伊利諾伊斯大學建立。
到1950年代,美國新聞教育內容已相當廣泛,一些學科相對獨立,比如原來隸屬于新聞學下的廣告,在不少新聞學院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專業。(Peterson,1960)當時多所新聞學院都以分專業為模式(sequencecurriculum),包括廣告專業、廣告管理專業、農業新聞專業、家政新聞專業、管理專業、社區新聞專業、雜志專業、期刊新聞專業、廣播新聞專業、新聞編輯專業等。新聞教育的核心內容包括3個方面:一是專業的和綜合的課程;二是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三是專業性倫理道德教育。(UNESCO,1954)此后,新聞與傳播教育發展迅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中指出,各大學提供了非常廣泛的課程,新聞學院75%的課程是通識教育的內容。(UNESCO,1958)
60年代,新聞教育的角色和任務仍在調整之中。值得一提的是,Syracuse大學得到傳媒大王紐豪斯200萬美元的捐贈建立了紐豪斯傳播中心,并在擁有1億美元的紐豪斯基金會資助下啟動該中心。紐豪斯的捐贈是用于鼓勵更多跨學科的大眾傳播研究,用于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捐贈者希望新聞教育比當時更重視基礎性、哲學性內容和公共政策。(Peterson,1960)
此時的新聞教育主流,正在從傳統的培養報紙記者的職業性方向,轉向更廣闊的空間,重視各學科的融合,重視研究,重視大眾傳媒的社會、經濟、政治、歷史和哲學的情境研究,傳播教育的內容包括整個人類傳播,目標是培養能在復雜的社會情境中任職于報刊、廣播、電視、廣告和公共關系等方面的人才。大多數“新聞學院”傾向于淡化新聞學,紛紛改稱“傳播學院”或“新聞與傳播學院”。密西根大學取消了新聞學,俄亥俄州立大學減少了新聞學課程。(Beasley,2002)各院系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注重自己的研究特色,比如威斯康星大學新聞學院在量化研究方面就很有特色。該學院把統計學視為博士生研究的基礎,以統計學作為研究工具。一些著名學院開始建立研究機構。明尼蘇達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斯坦福大學、威斯康星大學、伊利諾伊斯大學等在50年代前后都開始設立新聞與傳播研究機構。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中心在1959年成立后的一年內,研究項目竟達33項之多。(Peterson,1960)當時新聞教育的變化如此之大,“新聞學院”一詞簡直就失去了意義。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院長Mills教授曾說:從60年代開始,傳播新聞教育時常被肆意抨擊。(Medsger,Betty,1996)
目前在美國大約有14萬學生在進行4年制的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課程學習。據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的年度調查,在1998—1999學年度,估計有35000名學生取得了學士學位,3000名學生取得了碩士學位,1000名學生在讀博士。(Beasley,2001)那么,市場對新聞教育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呢?美國報紙主編協會(ASNE)的調查顯示,2001年美國日報凈裁2000個記者職位。過去美國媒體用人量的標準是,每1000份發行量就有1位工作人員,現在這幾乎成了神話。據2002年5月的調查,僅《紐約時報》接近此數,《華爾街日報》每3000份發行量有1人,《今日美國報》則是每5250份銷量才有一人。而同時,美國大約有300份報紙縮減版面和規模。1999年,新聞與傳播專業畢業的學生進入傳播領域工作的有65.1%。單純在某個領域的畢業生已經不是市場所需求的,在美國,報刊、廣播電視、公關公司、廣告公司、新媒體領域,都更愿意雇用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因此需要學生是“傳播通才”。
近十數年來,新聞教育內容已經包括所有的傳播領域。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年會,近年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即傳統新聞學的出路問題,其中有一個共識是:傳播領域包括新聞學、公共關系學、廣告學等多個方面。(Medsger,Betty,1996)2002年8月AEJMC年度研討會后,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前《波士頓環球報》總編MichaelJaneway還在《紐約時報》撰文呼吁改革課程。(Janeway,Michael,2002)
融會多學科的傳播學成為教育的主流,這一點從美國幾個主要專業學會的年度論文中也可見一斑。據統計,截止2000年,美國有72個新聞與傳播學院設有傳播學博士項目,其中42個學院的博士生在1994至1998年在全國傳播學會或國際傳播學會年度論文中獲獎,根據一項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項目的權威目錄,這些論文可歸屬到下列多個領域:廣告,合作及組織傳播,傳播學概論,人際傳播,媒介研究,新聞學,電子傳播,電子助手管理,戲劇等。(Musambira,2000)
不只是新聞與傳播教育,美國教育的其他領域也都在擴大與融合,學生修讀多專業成為潮流。據《紐約時報》最新報道,為了應對市場的需求,美國大學生修讀兩個、三個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甚至有修讀四、五個專業的。不少新生入學之前在中學就已修讀了多學科的高級課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有四分之一的畢業班學生修讀兩個專業。有的大學有一半學生修讀多專業或多學位。(TamarLewin,2002)
2、中國的“胡同式”教育
新聞教育的目標主要是滿足傳播媒體的需要。近3~5年內,中國政府對新聞傳媒將繼續奉行控制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增進效益的方針,傳媒基本上維持現有的規模,對新聞學類畢業生需求量有限。據調查,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傳媒對本科畢業從事一般新聞采編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接近飽和,今后不再錄用大專層次的畢業生。(何梓華,2001)同時,各類非新聞專業畢業生也蜂擁至媒體希望分食一杯羹。研究顯示,2000年以前大約50萬新聞從業人員中,只有3萬人員來自新聞專業,也就是說,95%的從業人員來自其他專業?!侗本┣嗄陥蟆访磕暾衅赣浾撸瑘竺c錄用的比例在50:1左右。(張延平,2002)
當然,在政策范圍內媒體的增多和擴容,還是給了新聞人才一定的空間,據最近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北京市場最急需的人才是媒介、咨詢等行業,而不再是前幾年的IT、商務行業。而目前大學生中大約有42.1%對所學專業不滿意;65.5%的學生表示有可能的話另選專業。(《北京青年報》,2002年6月10日p.36)
中國的高等教育施行的是專業模式,有人比喻為“胡同式”教育。在中國科協2001學術年會上,美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說:“我以為清華大學學生的平均水準要比美國哈佛大學學生的平均水準高,因為這些考上清華的孩子是從全國各地選拔出來的最優秀的青年?!钡锌圃涸菏織罡<艺J為,在個人創造性、知識廣度等方面卻并非如此。在哈佛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并不分是哪一個系的,他們可以自由地選課,在知識的大觀園里游覽、思考,到第三年他們才決定主修什么課程,這樣,學生的知識基礎就很雄厚,素質提高得很快。中國大學的學生一進校園就被分到了某一個系,這就好像把他們全部領到了一個個的窄小的胡同里讓其成長?!澳阕寣W生怎么充分發展?”
因為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新聞專業教學方案很難做到跨學科、跨專業。新聞專業本科畢業的學分數在150個左右,學生除了修學分,很少有精力再去學別的了。有的大學已經改革到130個,但教學管理部門的指令性課程達50學分以上(當然這些課程有的在通識教育的范疇)。在剩下的學分中,本專業最基本的一些課程又占去了不少學分,最后所??晒W生自由選擇課程的學分、可供學生自由使用的時間都少得可憐。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學校中跨專業選課基本上成了無法實現的空話,通才教育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新聞實務界對人才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實務的競爭,已經從80年代的稿件層面上升到90年代的版面層面,進而激烈到版組層面,現在儼然進入機制層面了,他們需要的是既能采寫、又肯研究有創意,既會管版、又懂合作會管人,既懂媒體、又懂經營的復合型新聞人才。(張延平,2002)
中國所稟承的美國傳統新聞學教育,在現實中就遇到了太專太窄的問題。新聞實務界認為:如今新聞系畢業的學生,做新聞上手很快,但發展潛力不如非新聞專業的學生。他們做突發新聞可能會很到位,但是做那些深度性的報道,就遠不如經濟學、法學、政治學背景的學生。不少發展迅速的市場類媒體說,這兩年我們不愿意引進新聞系、中文系的畢業生,新聞系可能是以任職傳統黨報為培養方向,不能適應正在變革的媒體格局。(陳昌鳳,2002)另據中國記協的統計,在獲全國性新聞大獎的人員中,新聞專業畢業生的比例很低,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中國新聞教育的質量不夠理想。(童兵,1999)有媒體主管甚至認為,我們過去4年的大學本科,用很多的精力在教新聞技能,其實這些技能教育有一年就足夠了。(陳小川,2002)新聞實踐并不是新聞學教育的目標,就象外科醫生的目標并不是開刀、而是如何把病人治好,新聞教育應當教給學生人文追求和綜合素養,使他們有超出職業能力的理想和目標。
英國傳播學者S.Splichal和C.Sparks在考察了22國的新聞教育之后,提出21世紀的傳播人才應該具備4方面的素養:廣博的知識,客觀的視角,批判的態度,準確的判斷;及3種才能:清晰準確的寫作才能,傳播才能以及創造才能。(Splichal&Sparks,1994,1989)新聞教育重視的是綜合素質和獨創性的培養。新時代的中國新聞人才,應兼具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素養,視野開闊、知識面廣、綜合素質強、富創造力。
3、從新聞學到大眾傳播學
新聞學是研究新聞活動、新聞事業及新聞工作規律的學科,是從“報刊學”開始的,研究中心也是報刊。新聞學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式的定性研究。早期西方新聞學研究,重視歷史、哲學、宗教等背景和影響,如名著《報刊的四種理論》。大眾傳播學可以說是從新聞學延伸出來的,但研究范圍更廣闊,包括報刊、廣播、電視、書籍、電影,研究方法是以社會科學的定量研究為主。傳播學起初是從研究媒介效果開始的,在與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結合后,歷經幾度枯榮,從而成為一門科學。
大眾傳播學興起以后,新聞學的地位逐漸消減,著名學者、新聞教育學家EvertteE.Dennis甚至將新聞學稱為“瀕臨危險的物種”。隨著傳播學研究的深入,新聞傳播研究的主要視角,放在了新聞傳播過程方面,關于新聞傳播活動的人際層面的特點、規律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卻忽視了傳播本身與社會的關系、傳播作為社會交往的特征和規律,用梅爾文·德弗勒等人著的《大眾傳播學諸論》中的話說,是“忽視了社會‘大圖象’,忽視了長期或大規模的社會力量會關系到人們受大眾傳播影響的可能性”,最后基于量化方法的實證式研究不免陷入困境。于是,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西歐的批判學派開始受到關注。不少學者正重新梳理研究,試圖更注意傳媒與社會體系的研究。
中國傳統的新聞學歷來重視從社會體系的層面,尤其是從政治的角度,把新聞媒介機構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以前,新中國的新聞理論基本上是黨的新聞機構理論;改革開放后,研究視野從機構推移到新聞本身,有學者提出,新聞學是事學,這樣就構成了新聞、新聞事業、新聞工作的基本體例。這樣的研究,又忽視了人際的層面,不重視研究傳者、受者(有人稱“人學”)的層面。所以80年代剛剛引進“反饋”、“雙向交流”概念時,許多人都覺得十分新鮮,有些學者、新聞工作者言必稱“雙向交流”,認為這也正是黨報理論的一個方面:既是黨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為黨服務,又為人民服務;既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由此,包括大眾傳播在內的傳播學開始在中國漸漸受到重視。
傳播學在與其它學術領域分工與整合中,產生了其它學問的應用科學,如政治傳播、組織傳播、教育傳播、健康傳播、環境傳播、危機傳播等跨學科的新領域;傳播學在其它學科基礎上,逐漸自立門戶,形成了一部分分支,如:傳播社會學、傳播生態學、傳播政治經濟學、口語傳播學、大眾文化、傳播的文化研究、傳播的批判理論等,大大豐富了傳播學的內容。也因此,新聞與傳播教育視野開闊起來。數十年前,西方新聞與傳播教育的主流,就已經漸漸從新聞學教育轉向傳播學教育。
三、跨學科的教育:威斯康星個案研究
1、寬口徑的教學模式:重視課程廣度和深度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于1905年開始開設新聞課程,1912年設新聞系,1927年設新聞學院?,F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下設于文學與科學學院。該學院有悠久的傳統、很強的教師陣容。50年代前后,該學院就開始走專業教學的路子(sequencecurriculum,系列課程),本科設有農業新聞專業、家政新聞專業、雜志新聞專業、廣播新聞專業、新聞編輯專業。(UNESCO,1954)經過調整,2000年以前的約30多年里,本科設有5個專業:新聞與編輯、廣電新聞、公共關系、廣告、大眾傳播。這樣的教學設計基本上也是同時期美國主要新聞與傳播教育的思路。近年,這種專業設置方式已經得以改革。
威斯康星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從大學二年級下學期學生中選拔新聞專業學生,要求學生入專業以前已經修滿40學分,并且已經修讀過“大眾傳播概論”一課。本科生畢業要求120學分,其中要修新聞與傳播學專業30~40學分,專業以外80~90學分。
專業外的課程相當廣泛,可以是商業、工程、農藝、生命科學、教育等多種領域,其中在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所隸屬的“文學與科學學院”的總學分不少于100。專業以外的課總體包括兩類課,一類是概論性課程,一類是高級課程。
社會科學概論類課程,包括8個領域,分別是:人類學,經濟學,地理學,文科綜合課程,哲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學生必須從3個不同院系各選1門課,其中必須有一門經濟學或政治學課程。
社會科學高級課程中,必須修滿12個學分。它們可以包括社會科學的任何領域,但必須包括一門高級歷史課程(人文類或新聞學歷史課程不在其列)。
按照這種課程設想,本科所設的5個專業方向可以保證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除了要求學生具備較廣博的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基礎之外,學生還要修完一個專業的課程,并且完成新聞專業兩門高級調查課程。從下列各專業方向的主要專業課及先修要求中,可以看出學科融合的思路:(參照:www.wisc.edu;www.journalism.wisc.edu,2001年6月?,F已改變)
(1)新聞編輯專業課:課程類別課程名稱先修課程學分應修課數
必修新聞寫作和報道社會科學基礎課41
限選報紙編輯社會科學基礎課42
公共事務報道新聞寫作和報道4
對外報道及編輯新聞寫作和報道,國際傳播或發展中國家的大眾傳播4
理解當代事務新聞寫作和報道4
專題寫作新聞寫作和報道4
科技新聞學社會學或相關專業課,新聞寫作和報道4
雜志及編輯4
大眾傳播法初級課程41
大眾傳播史初級課程4
大眾傳播與社會4
課程數114
(2)廣電新聞專業課:課程類別課程名稱先修課程學分應修課數
必修新聞寫作和報道社會研究課44
廣電新聞概論新聞寫作和報道4
電視新聞廣電新聞概論4
大眾傳播法初級課程4
(3)公共關系專業課:課程類別課程名稱先修課程學分應修課數
必修公共關系實踐32
公共關系活動公共關系實踐4
限選社會調查概論初級課程31
傳播與輿論高級課程4
傳播研究方法4
新聞寫作和報道42
大眾傳媒與消費者初級課程,兩門社會學課程3
廣告寫作與企劃廣告原理4
推銷活動廣告原理、廣告寫作與企劃、廣告媒體策劃中2門3
公共信息運動和項目3
課程數105
(4)廣告專業課:課程類別課程名稱先修課程學分應修課數
必修廣告原理大眾傳播概論31
廣告寫作與企劃廣告原理41
限選大眾傳媒與消費者兩門社會學課程32
高級廣告專題廣告原理2
高級廣告寫作與企劃廣告寫作與企劃2
推銷活動廣告原理、廣告寫作與企劃、廣告媒體策劃中2門3
廣告媒體策劃廣告原理3
課程數74
(5)大眾傳播專業課程:課程類別課程名稱先修課程學分應修課數
必修傳播研究方法41
限選大眾傳播法初級課程41
大眾傳播史4
政府與傳媒專題初級課程3
傳播與輿論高級課程41
廣告理論與研究高級課程3
大眾傳媒與青少年大眾傳播效果,或comarts4573
信息時代的健康傳播大眾傳播效果,或相應課程3
大眾傳播與政治行為大眾傳播效果4
大眾傳媒與消費者兩門社會學課程31
大眾傳播與社會高級課程4
大眾傳媒與少數人種初級課程4
國際傳播初級課程4
發展中國家大眾傳播初級課程4
課程數144
除了以上的專業課程,學生還可以結合指導教師的建議和自己的興趣,選修其他大眾傳播方面的課:
報紙方面,可以修新聞編輯專業。雜志方面,可選專題寫作、雜志及編輯課。技術、商務新聞及出版方面,可選雜志及編輯課。媒介管理方面,可選:新聞寫作和報道,廣告原理,圖形大眾傳播,公共關系實踐,廣電新聞概論,廣告媒體策劃,雜志及編輯,大眾傳播法,大眾傳播與社會,傳播研究方法。傳播與輿論方面,可選:公共關系實踐,公關活動,社會調查概論,大眾傳播與社會,傳播與輿論,傳播研究方法等。國際傳播方面,可選:對外報道,傳播與輿論,國際傳播,發展中國家的大眾傳播,國際傳播專題,傳播研究方法,政府與大眾傳媒,以及外專業的一些課。從中可以看出,所涉及的學科領域是很寬廣的。
[page_break]社會科學方法課程是攻讀研究生的必要基礎。學生可以在本科階段修完方法論方面的課,如調查概論、傳播研究方法、一門統計學概論之類的課,及新聞與傳播學方面的高級課程。高級理論類課程集中在三個方面:傳播法和歷史,媒介使用和效果,大眾傳播與社會。這些課程包括:(括號內為學分數)
A、法律與歷史:大眾傳播法(4),大眾傳播史(4),新聞文學(3),政府與大眾傳媒專題(3)。
B、受眾和傳播效果:傳播與輿論(4),廣告理論與研究(3),大眾傳媒與青少年(3),信息時代的健康傳播(3),大眾傳播與政治行為(4)。
C、大眾傳播與社會:大眾傳播與社會(4),大眾傳媒與少數民族(4),國際傳播(4),發展中國家大眾傳播(4),國際傳播專題(3)。
2、新課程:重構專業通識教育,培養傳播通才
威斯康星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經過全院教職員工的艱苦努力,2000年以前終于初步完成了一套新的本科教學計劃。其中最大的改變是,取消了原有的專業,代之以兩個方向或稱作系列(TwoTracks),即新聞學和戰略傳播學。
這次課程改革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此復雜的商業社會中大眾傳播的專業領域無法再分得那么清晰了;二是,教育經費的裁減,使學院不得不減少教師數量同時又要保證原有的教學工作,所以要制定一個可以由更少的教師能完成的教學計劃。(EmailfromSusieBrandscheid)
50年代以后在美國主要新聞學院流行的的分專業方向熱潮,盡管不斷受到批評,但總的來說是適應當時的大眾傳媒環境的。一方面,一些原隸屬于新聞學的專業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如廣告、家政、農業、社區新聞;另一方面,傳媒的種類在迅速增加,除了原有的報刊、廣播,又有了電視及網絡;同時,新聞學向傳播學領域擴展的過程中,公共關系、輿論研究等已成為新聞與傳播教育中的新領域,傳統的“新聞學”很難涵蓋。應當說分專業教學方式是一種進步。但是隨著新科技的不斷發展,各種媒體和專業領域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種專業分布的辦法又出現了課程面偏窄等問題。學生們為了就業面更廣,往往在修完一個必修的專業方向之后,又修讀第二甚至第三個專業。威斯康星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就發現,畢業時大多數本科學生都修了兩個專業,許多還修了3個專業。而原先的專業課程設置法,有許多的選擇余地,也就出現了課多學生少的情況,不能有效地利用師資資源。
課程改革之后,學生們所學的技能就可以適合所有的大眾傳播領域。大學二年級開始進入新聞和傳播專業的學生,必須已經修讀“大眾傳播實踐”課。該課非常強調學生寫作技能的培養,這些技能適合各種大眾傳媒。此外,學生的初級課程中還包括計算機基礎課和編輯技術。到中級程度,學生開始按兩個不同方向分開進行。下面是兩個方向的發展途徑:(括號內為學分數)
A、初級課程:(10)
大眾傳播概論(4)
大眾傳播實踐(6)
B、中級課程:(4)
新聞學方向:報道中級課程(4)
戰略傳播方向:戰略傳播原理(4)
這兩門課話題其實是相同的,但是從不同角度切入的。2001年,任課老師們同選“賭博”作為一學期的話題,最后的作業中,新聞學方向的學生主要從說教的角度去討論,如州政府的稅收增加問題、賭博成癮問題等等,戰略傳播方向的學生則著眼于賭博的組織研究,從顧客的角度建構信息。兩方向的學生曾聚在一起討論3次,親身體會并學會為了不同目的,同一個話題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內容。(EmailfromSusieBrandscheid)
C、概念和技能高級課程:(至少4學分)
新聞學方向:深度報道、理解當代事務、創造性非虛構寫作、科學和環境新聞學
戰略傳播方向:創造性信息發展、媒介策劃戰略、戰略傳播活動
兩個方向均可選:多媒體圖形與社區、雜志及編輯、Web和廣播電子新聞、概念和技能特別專題高級課程。
D、理論和專題(12學分)
兩個方向共同課程。下列兩組課程中每組至少選滿4學分,共需選至少12學分。
a組:
大眾傳播效果、大眾傳播法、大眾傳播史、大眾傳播與社會
b組:傳播與輿論、大眾傳媒和青少年、健康傳播與信息時代、大眾傳播和政治行為、國際傳播、發展中國家的大眾傳播、大眾傳媒和消費者、傳播學研究方法、大眾傳媒和少數人種、新聞文學、政府和大眾傳媒專題、大眾傳播特別專題。
很明顯,調整后的課程非常重視“大學科”(戰略傳播)內容,在通識層面上重構專業課,主要是關于廣告、公關、媒介管理等方面打通界限。盡管課程設置已經改變,但是該學院強調,教學思想、宗旨并沒有變。學生必須具備深厚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素養,必須懂得大眾傳播的運作、功能和效果,學生應當有能力適應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大環境。D組課程即理論和專題課,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
從目前的實踐看來,學生們總的說來對新課程比較滿意。而同時,學院的教師人數比舊課程時期減少了20%。(EmailfromSusanBrandscheid)目前威斯康星大學的各院系乃至美國所有大學都面臨著裁減經費的問題,而全美新聞與傳播學院都在趨向更新教學計劃的潮流,明尼蘇達新聞與傳播學院將課程設置減為新聞學、戰略傳播(主要是廣告和公關)后,學生反映也良好。
但是,一些重視研究、重視理論素養的學者卻非常無奈:新的專業課程似乎顯得更技術化了,改革主要是迎合了學生的以從業為導向的學習思路。還有學者認為,課程改革是否成功,要看是不是增進了信息量。而且新課程計劃的前提是傳媒的整合速度必須很快,教師必須熟悉不同類型的傳媒,否則,還不如保留原有的專業設置。(EmailfromJosephManChan)
四、強調傳播研究:賓大安那堡傳播學院的教學模式
在許多傳播學教授、學者眼里,賓夕法尼亞大學安那堡傳播學院是一個新型的重視傳播研究的典范。該學院30年來一直重視跨學科建設,重視各層次學生在人文學科基礎素養的培養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的訓練,比較系統地開設有傳播學各層次多領域的課程。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研人員中既有著名的社會科學家,也有歷史學家和批評家,他們向學生提供豐富的“菜單”,學生有充分的選擇余地。
1、強調跨學科的傳播學核心課程
為了激勵學生在傳播方面的創造性思考能力,該院設立了3個領域的核心課程,都在跨學科的范疇,這些領域如下:
一是傳播影響。包括個人、組織以及政治和社會集體的傳播行為,他們的信念、態度及其轉變,輿論,集體行為,信息曝光的結果,大眾傳播與社會化等。
二是傳播與文化。信息與傳播的理論與模式;不同“語言”的認知、譯碼、傳播過程與媒介;意義、內容、符號和信息系統的分析,傳播的社會文化情境與社會本體的建構。
三是傳播制度。社會和大眾傳播的歷史和理論;與傳播和大眾文化相關的公共政策;制度的結構、組織、技術、法規、管理、社會政治功能與媒介,控制論、系統論和社會建構理論。
安那堡傳播學院的本科學生也是從大二的學生中選出的。進入傳播學專業后,學生至少要修14門課程,其中9門是關于傳播學的,5門是其他相關課程。
2、傳播課程內容豐富,講究層次
傳播學專業課中,強調兩門核心的調查課程:傳播行為概論,大眾媒介與社會概論。并強調一門方法論課,它可以是:傳播基礎研究,或別的院系所設的方法論課,包括市場研究、哲學概論、政治學研究、各種心理學專題研究、社會學研究概論等,高年級學生可選讀社會學概論、人口統計學方法、抽樣調查方法、法律研究方法、人種學研究方法。
學院開設中級課程,適用于特殊傳播領域或傳媒企業。學生應從下列課程中選修3門:電影形式和情境概論、爭論和公共辯論、兒童與媒介、政治傳播概論、傳播·健康和發展、醫療保健和互聯網、藝術傳播、視覺傳播、傳播與勸服、傳播與全球化、傳播與性別專題。
同時,學院還開設有高級課程,學生應從下列課程中選修3門:傳播實習研討課、言論自由歷史與理論、廣告結構與功能、信息時代、新聞學批評、傳播基礎研究、非語言傳播、語言與社會本體的建構、視覺傳播實驗、社會控制論、大眾傳播專題:傳播與歷任總統、媒介事件、傳播獨立研究、傳播、文化和另類族、城市信息資源高級課程、媒介批評主義、視覺傳播與社會支持、高級論文研討課程。
3、“相關課程”視野寬廣,兼顧人文與社科
本科生必須從3個相關的方向中選修某一個方向的5門課程。5門課不可以集中在一個專業,所以要求從一個系選3門、從另兩個系選2門。這三個方向及其課程分別是:
傳播與文化:人類學,藝術史,比較文學,電影研究,教育學,英語,美術,民間傳說,歷史,語言學,音樂,哲學,社會學,戲劇藝術。
傳播與行為:人類學,教育學,歷史,歷史和科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城市研究。
傳播與商務:經濟學,歷史,法律研究,管理學,營銷學,社會學。
可以看出,這些相關課程既重視人文學養的培養,也重視社會科學的訓練。
4、豐富而開放的研究生課程
研究生課程分為4大塊,一是概論性課程和實驗;二是高級課程和研討課;三是特別專題課;四是其他學院的課程。
(1)概論性課程和實驗。包括:
傳播與信息政治經濟學、藝術·藝術家和社會、大眾媒介產業、質化文本研究概論、視覺傳播基本原理、傳播社會心理學、控制論·系統論與媒介、傳播與輿論、態度和行為預報、傳播技術和政策、休閑·文化和傳播、新聞學和學術、傳播和種族、廣告與社會、政治與傳媒、統計分析概論、傳播研究概論、傳播研討等。
(2)、高級課程和研討課。包括:
傳播理論建構、傳播回顧、調查研究設計、大眾傳播社會學、大眾傳播的歷史趨向、媒介效果論批評、受眾分析、文化史、公共健康傳播、文化研究和傳播問題、傳播研究中大量樣本的數據分析、內容分析、信息時代的個人隱私、傳播與禁忌、媒介高級研究、傳播社會學高級課程、公共空間(公眾的參與及傳媒原則)、政治經濟傳播學高級課程、傳播史高級課程、大眾傳媒研究設計、文化和傳播高級課程、大眾傳媒企業高級課程、本體的社會建構、傳播符號、控制論與社會、傳播技術和政策高級課程、獨立研究
(3)、特別專題:
信息效果專題、碩士生論文專題、博士生論文研究
(4)、外院課程,碩士生最多能選3門。
可選的課很多,強調方法論方面的課程,其中僅方法和統計中心就開設有統計學概論、傾向性計分、調查設計和分析、數據分析、人口統計方法等十幾門課。
博士畢業需要至少修20個學分,其中12學分是本校博士生課程,如傳播中觀研究、獨立研究、媒介高級研究、獨立研究。另外必須完成一篇論文及一項教研活動。
五、應地制宜、與時俱進:柏克萊新聞研究院的特色教育
美國多數新聞與傳播學院都注重自己的特色。如威斯康星大學的量化研究和戰略傳播教育,明尼蘇達大學的傳播法研究、國際傳播研究,都在學界自成一體。至于新媒體,因為大家都在發展同一特色,幾乎不再成為“特色”,連傳統的哥倫比亞新聞研究院、密蘇里新聞學院,都在致力于新媒體教研的建設。
在新聞研究生教育上最有傳統的,是1912年成立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院,它是世界第一個新聞研究院。以后一些著名大學也相繼開設此類研究院,并創建自己的特色,它們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共同點,就是注重人文學養的底蘊,注重新聞專業性技能訓練。哥倫比亞新聞研究院從創辦之初,就把寫作、新聞法規與倫理定為核心課程。加州大學(柏克萊)新聞研究院在注重人文特色和專業性的同時,很講求特色性教育和研究。
1、講求本土特色
加州大學(柏克萊)新聞研究院在課程中很講西部特色,比如它開設有“環境報道概論:加利福尼亞的公共大地”。該課內容有西部特別是北加州的歷史與現狀、管理情況,課上會請來一些管理者參與座談和討論。
該院還開設了一門“區域性報紙特點:為本土寫作”,結合學生自辦的報紙TheEastBayExpress(《東海灣快報》),讓學生邊實習邊修課,課程中重點突出當地最出新聞的幾個熱點地帶,如Peninsula,SanFrancisco和MarinCounty。
2、與國際政治、經濟俱進
柏克萊新聞研究院在重視本土的同時,非常具國際視野,開設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國際性課程。該院設有一個共同授予新聞學和亞洲研究碩士學位的項目,是專門培養駐亞洲或報道亞洲的記者的。修讀3年該項目,可以同時獲得新聞學碩士和亞洲研究碩士,若分開修讀則要3年半或4年時間。亞洲研究方面的課程由人類學、比較文學、地理學、哲學、政治學等專業的教授來擔任,如設有“亞洲民俗”,還有社會學教授講授的高級報道課程“90年代的中國報道:改革中的矛盾”,幫助學生理解90年代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變化,填補知識鴻溝。
高級報道課程“報道中國和日本”,將學生分為中國和日本兩組,課程中有兩位學生到日本實習,8位學生到中國上海實地采訪,了解上海最近的變化、現代化等。此外還有“報道印度和巴基斯坦”,“報道日本”,“國際報道――關于香港”,“國際報道――關于南非”,“將做駐外記者”,“跨文化報道”。該院還開設了一門“邊界環境、貿易和發展報道”,很有特色。
學院的課程很有新聞學的專業精神,與時事政治和社會變遷聯系緊密,對新近發生的一些國際國內熱點都有所反映,如開設有“中東報道”、“2000年美國大選”、“熱點欄目透視”、“國際外交中的沖突”等課程。
課程也緊跟科技發展形勢,開設了新科技方面的課程,如“多媒體報道概論”、“新媒體出版概論”、“多媒體報道高級課程”、“網頁和內容設計高級課程”、“計算機輔助報道”、“電子出版”DesktopPublishing、“新媒體中的新聞和商務模式/戰略”、“網絡新聞”、“報道和寫作:關于刊物的技術革命”、“科技和互聯網報道”、“日報的科技報道”等。
該院新課程的設計雖然有一定的計劃性,但還是存在一些課程互相重復、層次和程度不夠清晰等問題。
3、基礎課程中注重人文學科訓練
柏克萊新聞研究院的基礎性課程也是很有特色的,設計的課程名稱生動活潑,涵蓋了多種專業領域的報道、各種媒體的報道。該院的課程實踐性很強,這一點,與哥倫比亞新聞研究院的傳統是一致的。
學院開設的各種基礎課程有:大眾傳媒與社會,歷史、倫理與法規,突發新聞(I、II),商務新聞,社區報道,戰爭紀錄片,向錢看,有話要說,學會如何傾聽,批評和評論藝術,調查性報道,發展報道,體育報道,新聞報道(基礎課,一年級必修),商務寫作,人物寫作,環保報道長篇寫作,編輯室。
學院還設有各類媒體的相關課程:
廣播:創造性的廣播新聞特寫制作、廣播新聞、高級廣播課程、廣播評論;
電視:電視新聞概論、高級電視新聞、電視報道;
攝影:攝影指導、新聞攝影、高級攝影、高級圖片新聞學、高級刊物攝影課程;
電影:紀錄片拍攝、紀錄影片史、沖突時代的電影寫作、創辦雜志;
此外,學院還結合本院所辦的報紙NorthGateNews,設有一門實踐操作性課程。這也是幾所著名新聞研究院的共同特色,非常注重實踐性技能性,但正如前文所說,偏向人文學科式的新聞教育正面臨嚴峻的挑戰。(MichaelJaneway,2002)
五、結論
新聞與傳播教育是從美國起步并以其為國際潮流的。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從最初重視人文學科基礎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傳統模式,歷經變遷,融入社會科學研究,并逐漸發展出以社會科學為主要基礎、以跨學科的傳播學為主流的教育模式,學科領域和教學內容由窄漸寬,培養目標由新聞專才而轉向傳播通才。
以美國為主流的新聞與傳播教育重視通識教育內容,在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學科課程之外,特別強調社會科學的基礎性課程,如社會學研究方法、統計學等工具性課程,將大眾傳媒置于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等大情境之中加以研究,重視傳媒與社會變遷的關系。同時,他們還與先進的科技教育相結合,以順應信息科技的潮流。
世界主流新聞與傳播教育從以新聞學為核心,已經轉向了以傳播學為核心。傳播學的特點之一是跨學科、多視角,因此,新聞與傳播教育,就是一項跨學科教育。因此,綜合性大學在新聞與傳播教育方面有獨特優勢。
中國的新聞教育奉傳統的密蘇里、哥倫比亞新聞教育為典范,主要以人文學科為基礎,80年來變革甚微,目前面臨實踐和理論兩方面的挑戰。主流新聞與傳播學院已經意識到社會情境的變遷與新的使命,正致力于保留人文學科的優秀底蘊,同時大力融會社會科學,向先進的跨學科的傳播教育方向發展。
參閱:
DanielJ.Czitrom(1994),《美國大眾傳播思潮》,臺:遠流出版社,陳世敏譯。(MediaandtheAmericanMind--FromMorsetoMcluhan)
Janeway,Michael,(2002)RethinkingtheLessonsofJournalismSchool,NewYorkTimes,August17,2002
Medsger,Betty,(1996)WINDSOFCHANGE:CHALLENGESCONFRONTINGJOURNALISMEDUCATION,TheFreedomForum
Musambira,W.George,(2000)TOPCONVENTIONPAPERPRODUCTIVITYINTHEU.S.:ANALYSISOF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NCA)AND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ICA)AWARDS1994-MUNICATIONEDUCATION,Vol.49,No.3.July2000,pp.284-296
Peterson,Theodore,THECHANGINGROLEOFJOURNALISMSCHOOLS,JOURNALISMQUARTERLY,Autumn1960
Rogers,EverettM.(1994),AHISTORYOFCOMMUNICATIONSTUDY:ABIOGRAPHICALAPPROACH,TheFreePress,MaxwellMacmillanInternational
Rogers,EverettM.,Chaffee,StevenH.,(1994)COMMUNICATIONANDJOURNALISMFROM“DADDY”BLEYERTOWILBURSCHRAMM:APALIMPSEST.JOURNALISMMONOGRAPHS,148/December1994
Splical&Slavko,(1994)JOURNALISTSFORTHE21STCENTURY:TENDENCIESOFPROFESSIONALIZATIONAMONGFIRST-YEARJOURNALISMSTUDENTSIN22COUNTRIES,AblexPublishingCorp.,U.S.A.
Sutton,AlbertAlton(1945),EDUCATIONFORJOURNALISMINTHEUNITEDSTATESFROMITSBEGINNINGTO1940,NorthwesternUniversity
TamarLewin(2002),FORSTUDENTSSEEKINGEDGE,ONEMAJORJUSTISN’TENOUGH,TheNewYorkTimes,2002/11/16.
Univ.OfOregonSchoolofJournalism,Eugene,Oregon,(1984)PLANNINGFORCURRICULARCHANGE:AREPORTOFTHEPROJECTONTHEFUTUREOF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EDUCATION,May1984
UNESCO(1954),EDUCATIONFORJOURNALISM1953,REPORTSANDPAPERSONMASSCOMMUNICATION,No.8,Jan1954.
UNESCO(1958),THETRAININGOFJOURNALISTS:AWORLD-WIDESURVEYONTHETRAININGOFPERSONEELFORTHEMASSMEDIA,pp.31-40
陳昌鳳(2002),《培養綜合性新聞人才》,《中國記者》2002年第1期
陳小川(2002),中國新聞教育峰會演講,北京,2002年4月。
何梓華(2001),《新世紀新聞人材培養之我見》,香港樹仁學院“經濟全球化與跨地區文化傳播”研討會論文。
劉大椿(2002),《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界定》,刊于《面向21世紀的人文科學與人文精神》,《中華讀書報》2002年10月23日p.9
童兵(1999),《中西新聞比較論綱》,新華出版社。
梅爾文·德弗勒等(1990),《大眾傳播學諸論》,杜力平等譯,新華出版社
張延平(2002),《從北京青年報實踐,談報業最需要的三種人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創辦一周年學術月活動演講,2002年5月23日。
EmailfromSusieBrandscheid,AssistanttoDirector,SchoolofJourmalism&MassCommunication,Univ.ofWisconsin-Madison,2001.9
EmailfromJosephManChan,Professor,SchoolofJournalism&Communication,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2001.9
2001年6月,10月(前后有變化)
2001年6月,10月(前后有變化)
- 上一篇:時報公司經營模式管理論文
- 下一篇:政治權威轉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