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血腫臨床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9 05:42:00

導語:顱內血腫臨床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顱內血腫臨床分析論文

【摘要】探討外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的發病機制,臨床特點及處理方法。對高?;颊呙芮杏^察病情變化,及時復查CT,清除血腫,可明顯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顱內血腫診治

我院自2003年1月~2007年8月共收治外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delayecltraumaticintracerebralhematoma,DTIH)16例,現將其臨床特點和防治措施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52歲,>50歲以上6例。道路交通傷10例,墜落傷4例,其他外傷2例。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13~15分3例,9~12分7例,6~9分2例,3~6分4例。首次CT時間:傷后0.5~3小時8例,3~12小時4例,12~24小時4例。首次CT掃描正常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5例,腦挫裂傷伴點狀出血4例,顱骨骨折5例。傷后24小時內復查CT發現血腫12例,72小時3例,超過3天1例。其中2例于開顱血腫清除術后24小時內對側又出現血腫。復查CT出現DTIH而病情無明顯變化3例;意識清楚,訴頭痛加重,伴惡心、嘔吐4例;GCS評分下降8例;其中一側瞳孔散大4例,雙側瞳孔散大2例。

2治療與結果

本組手術治療13例,保守治療6例。其中行開顱血腫清除術8例,清除血腫并去骨瓣減壓5例。經治療,患者恢復良好7例,中殘5例,重殘2例,死亡2例。

討論

發生機制(1)腦挫裂傷后局部腦血管痙攣、缺血、缺氧,血管壁繼發性受損破裂出血,形成DTIH[1]。本組4例首次CT僅發現腦挫裂傷伴點狀出血,后復查CT發現DTIH。(2)顱骨骨折時,由于顱內壓高及顱骨與硬腦膜黏連不易分開等原因,首次CT未發現血腫,但由于過早大劑量使用脫水劑甘露醇,或由于開顱手術處理欠妥,導致顱內壓迅速下降,壓力填塞效應減輕或消除,可能致已破損的血管和板障出血引起DTIH。本組2例首次CT僅見顱骨骨折,在使用甘露醇2~6小時后很快形成巨大硬膜外血腫。2例開顱術后顱壓降低明顯,24小時內對側出現血腫。(3)凝血功能障礙:對因凝血因子缺乏或異常而致全身凝血功能障礙者,外傷后易加重或繼發出血,形成新的血腫。本組2例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均于傷后72小時內出現遲發性血腫。

注意事項(1)觀察意識狀態。意識變化是顱腦損傷患者最常見的變化之一,正確識別意識障礙的程度,對患者的治療、預后都有較大參考價值。意識障礙加重,提示顱內病變加重,本組7例意識障礙加重,復查CT發現遲發血腫。(2)觀察瞳孔。瞳孔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意識障礙加重,提示顱內壓增高,本組4例病人瞳孔散大,復查CT均證實顱內遲發出血。(3)生命體征、四肢活動的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即病情變化。如血壓升高,脈搏慢,呼吸深慢,提示顱內高壓。肢體活動障礙,局灶性體征和偏癱出現,均示病情改變,都應及時復查CT,注意并發DTIH。為了更好地防治DTIH,在常規治療顱腦損傷患者的基礎上我們建議:(1)要詳細了解患者受傷部位及下一步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除腦疝征象外,對輕、中度高?;颊咝杳撍委?,在12小時內采用小劑量甘露醇脫水,避免強力脫水,同時使用止血藥物。(2)對外傷后或顱腦術后患者忌頭低位,以免增加顱內出血。(3)患者翻身時動作輕柔、緩慢,頭部轉動幅度不宜太大,以免頭造成腦組織移位,過度牽拉血管致撕裂出血。

治療體會遲發性顱內血腫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對癥狀輕、血腫小的患者采取非手術治療,包括氧療、止血、降顱壓、激素、預防感染、腦保護劑的應用。對幕上血腫>30ml,中線結構移位>1cm,后顱窩血腫量>10~15ml,出現腦疝或腦疝的早期表現患者,應及早采取顱內血腫清除術和(或)去骨瓣減壓術。DTIH患者的預后差,文獻報道死亡率高達25%~55%[2]。降低遲發性顱內血腫病死率和致殘率關鍵在于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對占位效應明顯者應盡早手術,及時清除血腫,以解除腦受壓。

參考文獻

[1]黃海濤,錢鎖開,楊綺帆.外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的臨床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3,14(1):48-49

[2]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3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