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攣性腦癱圍術期護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10:42:00

導語:痙攣性腦癱圍術期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痙攣性腦癱圍術期護理論文

【摘要】對36例痙攣性腦癱患者行立體定向多靶點聯合毀損術治療。結果手術順利,31例好轉,2例輕偏癱。認為術前心理護理和細致的術前準備,術中積極配合及術后并發癥護理、康復訓練指導是護理重要任務。

【關鍵詞】痙攣性腦癱立體定向手術圍手術期護理

腦立體定向手術是利用立體定向儀,將手術器械(如腦穿刺針、射頻或雙電極、活檢針等)通過顱骨鉆孔精確地穿刺至腦深部,對某些病變結構進行微侵襲式手術處理。其方法簡便、損傷小、并發癥少。腦癱常常是圍產期缺氧等原因造成的以非進行性運動障礙為主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其腦損害廣泛,累及數個腦區。其中錐體系損害導致相應部分癱瘓;錐體外系損害導致肌張力增高,反射亢進和痙攣等[1]。根據Minear分型,立體定向手術主要適用于痙攣型腦癱,對肌張力障礙型可能有效,對運動過度型或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混合型以及肌張力減低型無效[2]。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我科采用立體定向多靶點聯合毀損手術治療痙攣性腦癱36例,效果良好,護理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痙攣性腦癱患者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6~29歲,平均16.7歲。一側肢體肌張力增高23例,雙側肢體肌張力增高13例,腱反射亢進17例。全部病例均有足部畸形;18例合并手部畸形,其中16例伴有局部肌萎縮。表現為手足扭轉痙攣型9例,痙攣性斜頸8例,書寫痙攣1例,混合型18例。均經智能量表明確所有病例無明顯智能減退,無癲發作史。

1.2手術方法在1.5T超導磁共振(MRI)下定位,采用高精度腦立體定向儀和多功能射頻治療儀治療。局部浸潤麻醉后安裝好定位頭環,行頭部MRI掃描,根據解剖標識計算出腦內需要毀損部位即靶點的坐標值。先毀損丘腦腹外側核,如效果理想即終止手術;如效果不佳,再毀損其他核團。毀損前先行毀損測試,溫度為50℃,毀損時間20s,如患者無不良反應,再行正式毀損,用70℃毀損靶點。在毀損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反復檢查患者肌力、肌張力的變化,以判定手術效果。如情況異常,應及時終止手術。

1.3結果本組病例均順利完成手術。毀損靶點包括蒼白球腹后部8例,丘腦腹外側核10例,多靶點聯合毀損18例。術后第2天復查CT,10例毀損區局部出血,2例出現一過性輕度精神癥狀,均經對癥治療后好轉。36例患者中,好轉(肌張力較術前下降,但仍高于正常,肢體活動有改善)31例,輕偏癱(肌張力低于正常伴肌力下降)2例。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術前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主動與患者接觸、交談,態度和藹,多采用表揚、鼓勵和具有啟發性的語言,耐心細致地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及心理活動,尊重患者。掌握患者思想動態,適時解答患者及家屬疑問,使患者情緒穩定。要求家屬密切配合工作,幫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多關心照顧,使患者全面了解并正確認識該病的癥狀特點,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增強自信心。

2.1.2術前準備:術前1d將立體定向儀用環氧乙烷熏蒸消毒。手術前晚備皮,囑患者術前12h開始禁食、水和藥物,常規測血壓、脈搏、體溫。做好術中、術后將要使用的抗生素皮試。手術當日清晨,協助醫生做好頭部常規消毒,將定向框架固定在頭部,陪護患者做MRI檢查,提醒并檢查患者及家屬勿將金屬物品帶入MRI室,確定靶點,測三維坐標數據[3]。

2.2術中護理

2.2.1靶點確定:患者取坐位或平臥位,在頭部表面粘貼4個標志點,佩戴醫用彈力網帽,以加強標志點的固定,并向患者講清標志點的重要性,防止改變其位置。MRI掃描后,確定靶點。

2.2.2術中配合:接好射頻治療儀的負極板,以保證患者治療安全。丘腦腹外側核、蒼白球腹后部和多靶點聯合毀損會有一定的手術風險,術中患者的配合極為重要,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和勇氣,使之密切配合完成手術。蒼白球腹后部毀損術中,由于手術靶點位置距視束很近,手術中在進行功能定位時,對患者進行視覺刺激和視野監測。當電極輸出刺激時,患者閉上眼睛在黑暗中能看到閃光。根據術前告訴患者如何看閃光,要求患者將自己所看到的閃光位置準確描述,醫生根據視覺刺激來確定電極是否已到達手術靶點[4]。丘腦腹外側核毀損術中可出現肌力下降,應協助手術醫生鼓勵患者活動肢體,以便及時發現患者有無肌力的損傷。本組2例出現輕偏癱,因此術中及時調整靶點的深度。

2.3術后護理

2.3.1一般護理:手術結束后,取下定向框架,送患者回病房。囑患者術后適當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瞳孔、肢體活動、語言和吞咽功能的改變。術后禁食6h,之后可由流食改為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術后常規給予止血藥,以防顱內出血,同時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發熱多為手術反應熱,一般無需特殊處理。本組3例術后體溫>38℃,給予冰枕物理降溫,術后3d即恢復正常。

2.3.2并發癥觀察和護理:毀損灶區出血是最常見并發癥。本組10例毀損灶出血與套管針、微電極及毀損電極穿刺時損傷血管有關;亦可能與患者精神緊張、術中血壓不穩定有關。術后給予脫水治療,出血灶逐漸吸收。另外,術前詳細詢問病史,術后24h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注意瞳孔、意識及肢體活動情況。輕癱是立體定向毀損手術中常見并發癥之一,可因毀損灶出血、毀損灶周水腫累及內囊等重要結構或手術靶點定位偏差引起[5]。加強生活護理,防止壓瘡等并發癥發生。本組2例輕度偏癱患者,未發生壓瘡等并發癥。2例出現一過性輕度精神癥狀,表現為煩躁不安、多語、晝睡夜醒等,遵醫囑給予脫水藥,3d后恢復正常。

2.3.3功能鍛煉:術后48~72h是毀損灶周圍水腫高發期,水腫嚴重時可波及內囊,導致一側肢體肌力下降[45]。遇有上述情況應向患者解釋原因,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早期康復訓練可明顯促進偏癱肢體運動功能恢復[6]。術后第2天從床上訓練開始,數天后與健側肢體配合在床上隨意活動,從小關節到大關節逐漸活動,在感覺肢體有力量時由專人攙扶訓練行走。注意運動強度和幅度,需循序漸進[7]。本組31例肌張力較術前下降,肢體活動有改善。

2.4出院指導鼓勵患者多參加社會活動,堅持學習和工作,以促進其恢復社會適應能力[8]。同時,家屬、同學或朋友應多給予幫助,消除其歧視感,讓其感到家庭和社會的溫暖及和諧的社會環境,感到生活中有快樂而消除自卑的心理,降低心理防御水平。從而增添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心理調適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道寬,將雨平,江澄川,等.錐體外系疾病[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230231.

[2]黃克維,吳麗娟.臨床神經病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216217.

[3]劉明,王樹新,劉啟峰,等.腦性癱瘓的立體定向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03,2(2):173174.

[4]高潔,張蕊,李平,等.立體定向手術治療肌張力障礙患者的術中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51752.

[5]高潔,韓靈芝,李平,等.100例蒼白球切開術治療帕金森病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9):539540.

[6]劉立明,朱才興,成忠實,等.老年腦卒中早期與晚期康復訓練對偏癱預后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5,20(1):2728.

[7]豐秀琴,秦華,楊榮娟.鉆顱血腫碎吸術治療腦出血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6,21(6):3436.

[8]萬繼平,李桂榮.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胃管置人方法的改進[J].護理學雜志,2005,20(2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