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肱骨踝上骨折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04:13:00
導語:兒童肱骨踝上骨折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肱骨髁上部解剖關系特殊,是松質骨與密質骨交界處,是兒童外傷后的多發骨折部位。自1999年以來,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共50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齡20個月~12歲;本文所統計的均為CartlandⅢ型,50例中47例系閉合性骨折,因骨折端刺破皮膚致開放性骨折3例;其中40例系伸直型骨折,10例系屈曲型骨折;右側28例,左側22例;伴血管神經損傷1例,長斜型并粉碎性5例;初診距損傷時間1h~8天,其中保守治療45例,手術治療5例。
1.2治療方法首先根據受傷機制及X線片所示骨折移位情況診斷是伸直型骨折還是屈曲型骨折,并檢查有無血管、神經損傷,了解腫脹情況,預防Volkmann’s綜合征。如有血管神經損傷癥狀,需立即手術。除外長斜型并粉碎性骨折手法復位后外固定不能維持固定需行手術治療外,其余骨折都通過手法復位達到解剖對位?,F舉例手法治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首先明確是伸直尺偏型還是橈偏型,一般采用基礎麻醉或臂叢腋路麻醉,采用3人整復方法:第一助手握住患兒前臂中下段并使前臂旋后位,第二助手握住上臂中上段對抗牽引,先糾正重疊移位,術者握住肘部用對擠手法糾正側方移位,注意橈偏型勿矯枉過正;術者雙手拇指推肘尖同時一助在牽引下屈肘糾正前后移位,同時做前臂帶骨折遠端外旋,石膏固定肘關節于90°功能位。屈曲型骨折整復手法與伸直型相反,術后固定肘關節于伸直30°~50°位。復位后拍肘部正側位片復查對位情況(一般拍側位片即可)。根據肘部腫脹情況每1~2天調整石膏松緊度,術后3~4周拆除石膏,加強肘關節功能鍛煉。手術治療方法,取肘關節外側長約5~6cm的弧形切口,順肱橈肌與肱三頭肌間隙分離暴露骨折端,探查松解損傷的血管神經后,整復骨折解剖對位,順、逆行各穿1枚Φ1.5mm的克氏針交叉固定,注意勿損傷尺神經。術后3~4周拆除石膏,5~8周取出內固定物,并加強肘關節功能鍛煉。如肘關節功能恢復差,可配合理療。所有病例配合靜滴骨肽半月,口服中藥治療,2周內的中藥方為:當歸12g,赤芍12g,桃仁10g,紅花6g,黃柏10g,防風10g,木通6g,甘草6g,乳香5g,云苓10g,澤瀉10g,酒大黃5g,陳皮6g;2周后中藥方為:當歸12g,赤芍12g,續斷12g,靈仙12g,生苡仁20g,寄生20g,骨碎補12g,五加皮12g,土鱉蟲12g,田七10g,煅自然銅10g,枳殼6g,乳沒各10g。3日1劑。
2治療結果
本組50例中,臨床愈合時骨折端達解剖對位45例,近似解剖對位5例;關節屈伸功能均無明顯受限,無血管、神經損傷,無缺血性肌攣縮。平均隨訪時間15個月,有6例患者攜帶角較健側減少5°~10°,但無肘內翻,有5例患者伸屈功能丟失約5°,1例>5°,根據有關療效評定標準:優44例,良6例,優良率達到100%。
3討論
整復肱骨髁上骨折的關鍵在于糾正旋轉和移位。因為骨折后在上肢保護體位和前壁重力的作用下,骨折遠端大多有旋前的移位,所以前臂要旋后位牽引和做前臂帶遠折端外旋活動。而在整復牽引時配合由橈側向尺側側壓,是因為上肢伸直位時前臂的長軸在上臂長軸延長線的橈側(即攜帶角),側壓能使骨折橈尺側平行受力,平行糾正重疊。本固定法不用夾板用石膏可減少肘部壓力,特別是對靜脈的壓力,有利于消腫和修復,并能預防旋轉、減少肘內翻的發生。但前臂一定用三角巾懸吊,預防重力所致的剪力。手術切開復位穿針時,因肱骨髁部是松質骨,必須一次成功,并注意勿穿刺損傷內側的尺神經。手術出血會引起肘關節腫脹加重,破壞斷端血供,相對較保守治療骨痂生長要緩慢一些,肘關節固定時間越長,恢復就越慢越差。配合骨肽中藥治療腫痛消失較快,骨痂生長迅速,功能恢復理想。
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復位要求高,必須一次性達到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否則后遺肘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有的醫師主張手術治療減少術后的風險性,并認為手法復位成功率不高,若多次反復暴力復位容易造成患肢腫脹加重,且患兒不配合治療,外固定不牢固容易移位。筆者認為只要掌握了復位手法,術前認真閱讀了X線片,均能一次性達到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石膏托外固定配合肌肉的內應力一般情況下不會再移位。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可盡量避免手術,減輕患兒的痛苦,縮短治療時間。
- 上一篇:市有線廣播電視管理制度
- 下一篇: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發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