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老年抑郁癥的心理治療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4 10:53:00
導語:剖析老年抑郁癥的心理治療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老齡化人口的比重日漸加大,老年性疾病以及由其誘發的老年人心理問題成為醫務工作者面臨的一道難題。本文以例證的方式闡述了疾病導致老年心理問題的存在狀態,說明了老年人精神護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必要的精神護理策略。
關鍵詞:老年?。灰钟?;精神護理
2010年7月13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向社會了《2009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該公報顯示,2009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6714億,占總人口的12.5%。有關方面預計,“十二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2個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15%,老齡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根據聯合國的傳統標準,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即標志該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顯然,一個嚴峻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國在生產力水平尚不發達、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提前進入了老齡社會。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其中,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機制是當務之急。
1老年性疾病誘發抑郁傾向的現狀分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成為老年人口的高發病癥。與此同時,氣候變更、環境惡化導致的惡性腫瘤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也日趨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點是:病程長,一旦染病將伴隨終身,目前的醫療技術尚無法徹底戰勝上述頑疾;此外,老年人的身體免疫力、抵抗力都遠低于年輕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發癥也經常困擾這些病人。
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襲的人,臨床當中表現出焦慮、恐懼、煩躁等負面情緒的比例很高。嚴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終形成抑郁癥。針對這類狀況所發生的比例,國內許多同行均進行了系統研究。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邱忠霞和王滌非等對入院的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抑郁狀態評價,抑郁嚴重指數>0.5的診斷為抑郁,結果表明抑郁患者56名,占入選病例的43.1%,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1]。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的李娟和劉偉等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對200例惡性腫瘤和150例良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分別進行了調查評定,結果顯示老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抑郁發生率為62.5%,SDS平均(52.0±10.4)分;老年良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發生率為26.7%,SDS平均(44.9±7.7)分;兩組患者抑郁發生率均高于我國正常人群15.1%-22.5%的比例[2]。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的袁瑾選擇54例高血壓病患者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抑郁量表進行評定,患者年齡范圍65-82歲,結果表明,焦慮性障礙21例,占38.8%;抑郁性障礙17例,占31.4%;焦慮合并抑郁性障礙14例,占18.9%[3]。
除了上述臨床樣本分析以外,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陳翠玲和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的唐丹等對北京3個社區170位60-85歲的老年人進行了間隔為20個月的追蹤研究,進行了覺知日常環境控制感、領悟社會支持、自評健康狀況、抑郁狀態的測查。通過抑郁與各變量的交叉滯后分析表明,老年人的自評健康狀況對抑郁的發生和抑郁程度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由上述研究結果不難看出,自身疾病已成為誘發老年性抑郁的一個主要因素。從我院的診斷實踐來看,作為高校附屬醫院,我們主要面向上萬名師生員工提供醫療服務。在每天接診的病人中,退休教職工占絕對多數,其中,因自身健康原因導致心理恐慌、精神憂郁的老年患者比例超過50%。
因此,針對老年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藥物治療外,心理疏導和精神層面的護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精神護理已成為一項重要的護理措施。例如,Taiwan的Shu-LingChen和Hui-ChuanLin等在老年休養所研究了音樂療法對于老年人的治療作用,結果表明,這種整體音樂療法可以使老人們從集體活動中獲得力量,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因此,他們建議應該把這種音樂療法與日常護理融合在一起。
2老年抑郁癥患者的精神護理策略
2.1探求根源、因勢利導
焦慮、抑郁情緒的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疾病類型、病人病史、性格類型等。一般而言,患有嚴重疾病、發病多年、性格內向的人產生抑郁傾向的幾率很高。因此,作為護理人員,應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較重的病人,因需要長期協助、常年用藥,很容易產生依賴性心理,從而欠缺對自身狀態的客觀評價。這類病人一旦感覺不適,很容易與自身疾病建立主觀聯系,陷入恐懼、焦慮的精神狀態,進而加劇身體不適感,影響到疾病治療。對此類病人,護理人員在加強日常護理的同時,應當循循善誘,講解基本的醫療常識,助其建立客觀的病情識別方法。還有一類病人,病情不重,但病程較長,性格較為敏感、抑郁傾向明顯。入院后對陌生環境,如醫護人員的基本操作,甚至氣味都可能產生不良反應。有的患者性格內向,期望通過醫護人員的反應判斷自己病情,從而處于疑慮、煩躁、焦慮的狀態之中。對于此類病人,護理人員應當注意觀察,與病患加強溝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還可以談天說地,制造一種融洽、平和的氣氛,消除其心理陰影。
2.2提高日常護理質量,多管齊下
精神護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護理基礎上的。人在得病之后,整體期望是:盡快獲得治療,并且獲得最好的治療。因此,敏感、脆弱是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某些情況下會產生過激的心理反應。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一定要心態平和,并要盡快、準確地掌握病人病情的變化,并采取及時的治療措施。
2.3為患者自護與家庭護理提供指導我國人口眾多,醫療資源、醫療水平與醫療需求之間尚存在巨大缺口。高等級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門可羅雀,高效、可靠的社會保障保障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數時間均在家中活動。因此,患者自身的心理調節和家庭的精神護理尤為重要。公務員之家
3結論
在我國日趨緊迫的老齡化進程中,因慢性病導致的心理健康受損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針對老年抑郁癥產生的不同癥結,廣大醫護人員應當因勢利導,在完成基本的醫療救助同時,利用自己的專業素質,實現老年病人的心理疏導,加強及時溝通,為建立醫院+家庭的綜合護理模式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邱忠霞,王滌非,馬賀軍.抗抑郁及心理干預對老年&型糖尿病抑郁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6):456-457.
[2]李娟,劉偉,徐琳.老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抑郁狀況調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7,17(4):270-271.
[3]袁瑾.老年高血壓病焦慮抑郁癥狀的臨床識別和治療[J].中國使用醫藥,2007,2(12):19-20.
[4]陳翠玲,王大華,唐丹.老年人抑郁與相關因素之間的交叉滯后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95-98.
[5]Shu-LingChen,Hui-ChuanLin,Sui-plementaryTherapiesinMedicine,2009,17:19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