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炙甘草湯加味治療心悸72例臨床研究
時間:2022-03-09 02:26:00
導語:小議炙甘草湯加味治療心悸72例臨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炙甘草湯加味治療心悸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內科門診就診的心悸患者144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2例。觀察組予以炙甘草湯加味治療;對照組給予美托洛爾口服。治療4周,比較兩組療效。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炙甘草湯加味治療心悸臨床療效肯定,且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關鍵詞心悸;炙甘草湯;療效
心悸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包括驚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已的一種病證,臨床常呈陣發性,一般因情緒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常見于心臟神經官能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并見。大量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心悸有其獨特的優勢,具有療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點[1-2]。筆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湯加味治療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內科門診就診的心悸患者144例。納入標準:①診斷符合2002年衛生部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心悸”的診斷標準[3]。②證型診斷符合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③自覺心跳不安,癥狀持續發作>1周,間斷發作>4周。④年齡在22~70歲之間。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心律失常(成對、頻發、連續出現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或多種原因所致的心動過緩(心率<40/min)者,或完全性及不完全性Ⅲ度房室傳導阻滯。②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嚴重貧血者。③合并嚴重腦血管病及肺、肝、腎功能障礙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共納入144例,其中,男78例,女66例;年齡22~70歲,平均(51.72±9.14)歲;病程1周~8年,平均(2.9±1.4)年。將其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2例,兩組患者之間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原發病方面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觀察組予以炙甘草湯加味治療。藥物組成:炙甘草12g,生姜10g,桂枝9g,人參9g,生地黃40g,生白芍15g,阿膠6g,麥冬10g,麻仁10g,大棗10枚。隨證加減:心陰不足者,加柏子仁12g、五味子10g、酸棗仁15g;善驚痰多者,加黃連10g;心血不足者,加當歸25g、龍眼肉12g、白術10g;陰虛火旺者,加知母15g、黃柏10g;心陽不振者,加龍骨10g、牡蠣10g、附子8g;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者,加茯苓158g、附子8g、白術10g;心血瘀阻者,加桃仁15g、紅花10g、丹參20g、川芎15g;合并有高血壓者,加鉤藤20g、生龍骨10g、生牡蠣10g、五味子12g。以上諸藥水煎服,取汁約250ml,每日1劑早晚分服,7劑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4個療程。對照組給予美托洛爾口服,用量從6.25mg/d開始,5~7d遞增1次用藥劑量,每次增至上次劑量的2倍,連續口服4周。
1.3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治愈:心律失常臨床癥狀、體征消失,中醫證候消失;顯效:心律失常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證候明顯好轉;有效:心律失常臨床癥狀、體征及中醫證候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中醫證候未見改善,甚至加重。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完成統計處理;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二、結果
兩組心悸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24h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次數比較,觀察組(316.17±116.84)次,對照組(453.56±132.31)次,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三、討論
心悸的病名首見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但早在《內經》已有心悸癥狀的類似記載,如《素問·痹論篇》說:“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心悸的病位在心[5]。心悸的形成,常與心虛膽怯、心血不足、心陽衰弱、水飲內停、瘀血阻絡等因素有關,是一個本虛標實之證[6]?!兜は姆ā分赋觯骸柏熤撆c痰?!薄秱骼碚摗ぜ隆吩唬骸捌渫o嬚?,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惡水,水既內停,心自不安?!币蚨R床以益氣滋陰、補血安神、復脈定悸治之。炙甘草湯是張仲景在《傷寒論》第一百八十二條中用治于“脈結代,心動悸”的經典名方,被歷代醫家所推崇。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滋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子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桂枝、生姜辛溫走散,溫心陽,通血脈。諸藥配伍,共奏滋心陰、養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之功,使陰血足而血脈充,陽氣足而心脈通,共成陰陽氣血并補之劑。
[參考文獻]
[1]王聞娜,丁碧云.中醫藥治療心悸的臨床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09,5(9):159-160.
[2]劉澤銀,鄒旭,羅英,等.鄧鐵濤心脾相關論治療心悸臨床經驗總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7):82-83.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
[5]高原,任紅杰.從臟腑角度辨治心悸[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8):1354-1355.
[6]周文斌,尹克春,蔣麗媛.鄧鐵濤調脾護心法治療心悸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8):758-759.
- 上一篇:小議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研究
- 下一篇:網絡語言的語用原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