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藥學發展戰略分析

時間:2022-02-18 10:54:58

導語:整合藥學發展戰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整合藥學發展戰略分析

一、前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更加追求生活質量、關注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21世紀以來,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因此,醫學研究和醫療服務也必須從單純的生物學研究及治療向生物學–心理–社會全方位的研究與治療轉變,應更加重視健康與疾病的綜合影響因素。整合醫學就是把已知的心理、社會、環境因素與生物學因素加以整合,把生命科學各領域最前沿的科學發現與臨床醫療各??谱钣行У呐R床經驗加以整合,把自然科學的單元思維方式與哲學的多元思維方式加以整合,共同構建更全面、系統、科學的,可以促進人類健康、加快疾病診斷、完善治療及預防的新型醫學體系。藥學作為醫學實現治病救人的手段和工具,應全力推進整合醫學事業的發展,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整合藥學。本文將淺談整合藥學理念及內涵,提出整合藥學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我國整合藥學發展與實踐。

二、整合藥學的概念與內涵

整合醫學的理論基礎是從整體觀、整合觀、醫學觀的角度出發,將人視為一個整體,并把這個整體放在一個更大的整體(如自然、社會、心理)中考察,將醫學研究發現的數據和臨床實踐中獲得的知識轉化為醫療經驗,將臨床探索中的新技術和與病人深入溝通的藝術聚合成醫術,進而形成的[1,2]。在整合思維的基礎上,整合藥學力求將整合理念應用于傳統醫藥創新、新藥研發、臨床治療、學科建設等各領域,以融合藥學各相關學科的方法與知識,構建促進人類健康、完善醫療體系的新型藥學理論和實踐體系。整合藥學是以現代藥學為基礎、隨著人類對復雜疾病認識的日益深刻而提出的學科發展變革,通過有機整合藥學相關領域的知識和實踐,旨在藥學科學發展“高、精、尖”的基礎上回歸整體,不斷深化各領域、各層次的理論與實踐、現實與前沿。整合藥學是多學科、多部門、多系統、多視角的交叉,涉及一系列醫藥參與者之間的專業合作,如現代藥學與傳統藥學、基礎研究與臨床診療、新藥研發與新藥評審等。因此,多學科的整合能力是整合藥學開展與實踐的關鍵問題,也是有效整合藥學合作、提高醫療質量的關鍵[3]。整合藥學是現代藥學理論及實踐的變革與發展,內涵尤為豐富,包括現代藥學與傳統藥學的整合、基于整合思維的新藥研發、臨床藥學實踐、藥學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等諸多領域。

三、關于整合藥學發展的戰略思考

(一)促進現代藥學與傳統醫藥的整合。傳統醫藥以整體思維為導向,在理論上具有獨特的生理觀、病理觀、疾病防治觀。傳統醫藥重視從人體整體功能判斷健康狀況和疾病進展,重視個體化辯證施治,重視以人為本。現代藥學是以系統思維為導向,經過長期發展、積累形成的,是揭示藥物與人體、藥物與病原生物體相互作用和規律的科學,屬于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系統的、非線性的科學?,F代藥學與傳統醫藥的整合,將傳統醫藥中的以人為本、辯證論治理念融入現代藥學中,促進了整合藥學在臨床診療實踐中的貫徹實施;傳統醫學的思維及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效整合,將更加有助于產生原創性藥物,促進中藥新藥的創制[3]?,F代藥學與傳統醫藥的整合,不僅僅是現代醫學與傳統中藥或其療法的共同應用,而是要采用嚴格的、科學的方法,找到整合藥學的發展方向,從傳統醫藥和現代藥學中獲得進步,以更好地解決臨床實踐中的相關問題,滿足醫療需求。1.建立健全整合用藥臨床實踐指南。目前,越來越多的醫生和病人愿意在“現代醫學與傳統醫藥整合”的理念下開展疾病治療。臨床實踐充分證實,傳統醫藥在某些疾病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缺乏循證醫學對這種作用的合理闡釋;另外,在醫療實踐中,缺乏傳統醫藥的用藥指導和實踐指南,限制了傳統藥物的整體應用和發展。因此,建立健全整合藥物臨床實踐指南,保證整合醫療過程的高效性和高安全性非常必要。具體、有效的臨床實踐指南不僅為臨床實踐中整合藥物的合理應用提供決策性基礎,還會促進兩種不同藥學體系的信息交流,以便在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水平上更全面地促進兩種藥學體系的統籌融合,推進整合用藥實踐的不斷完善。2.基于整合思維的創新中藥研究。創新中藥研究的關鍵在于其穩定的療效及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中藥是我國具有原創優勢的資源,是發展潛力巨大的戰略新興產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挖掘中醫藥的寶貴財富,是中醫藥走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具體來看,①在創新中藥研發方面,應以思維方式的創新引領中藥組方的創新。中醫藥理論強調“理法方藥”,所謂“理”,即對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只有對疾病發展規律有了新的認識,才能有新的干預策略、新的治療方法;根據新的干預策略,才能有新的組方和用藥選擇;在藥物組方中,應采用多成分、多靶點藥物,重視機體整體功能的調節。因此,基于中醫理論和整合思維,將會大大拓寬中藥的臨床應用范圍[4]。②中藥需要用符合當代研究通則和標準的研究數據以證明其藥效,讓中藥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認可[5],應全面建立從理論創新到藥物篩選、藥效學研究、安全性評價、制劑、質量控制、臨床評價等全套的技術體系。③在臨床醫生的臨床實踐方面,應不斷提出新的假說,不斷優化組方,提升療效,建立“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的創新中藥研究模式,在學科前沿找到創新的切入點和突破點,有效實現創新中藥轉化[6,7]。3.規范整合中西藥臨床應用。在我國綜合醫療保健系統中,傳統中藥的實踐標準和指導原則缺乏,因此,整合藥學在傳統藥物與常規西藥的整合應用方面存在巨大挑戰。在現有政策法規的規范下,中藥藥劑師與西藥藥劑師的專業實踐范圍不同,且不允許跨領域執業,藥學專業人員未能充分發揮保證藥物合理合用的作用。近年來,我國中醫藥產業得到迅猛發展,但仍缺乏傳統中藥與常規西藥的整合臨床應用實踐規范。因此,應規范中、西藥整合應用,提供政策性指導,為在臨床實踐中中藥、西藥的整合應用提供決策基礎[8]。(二)推進基于整合藥學的新藥研發。臨床實踐是檢驗藥物藥效的最終標準。人體是由多細胞、多器官、多系統協調運行構成的生物體。疾病的發生也伴隨著多個基因突變、多種蛋白表達異常、多個細胞組織功能失調、多個器官系統運行障礙等一系列環節。糾正一個異常環節,其他的異常環節會代償性地發揮致病作用。雖然基礎醫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發現了大量可調節疾病進程的分子或蛋白可作為疾病治療和藥物研發的靶點,但疾病的整體性使單純靶向于某個分子或蛋白的藥物和臨床干預措施在疾病治療中顧此失彼[9]。因而,有潛力的新藥不應是拮抗特定的致病靶標,而應具有多靶點效應,即可通過干預多靶點糾正機體的整體異常,協調機體各系統使之生理功能協調運轉。1.創新整合藥物設計思路。在基于整合藥學的新藥設計中,應重視藥物設計的原則性轉變,即單成分藥物向多成分藥物的轉變、單靶點藥物向多靶點及網絡調節作用的轉變、由注重藥物化學成分向注重藥物整體效應的轉變。(1)針對復雜疾病的多成分和多靶點藥物設計。在20世紀,單體藥物特異性激活或抑制某靶標分子是設計新型藥物的主導思路和主要模式。生物醫學試圖通過尋找疾病的關鍵調控分子來闡明疾病的病因,然后將其作為藥物的靶標。而在后基因組時代,研究發現許多高發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癥等,是在不同的生理、病理、環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參與下發生發展的。因此,單靶點、單成分藥物對復雜生物調節網絡所調控的復雜疾病的療效不盡如人意。此外,即使已經通過離體細胞或大體動物篩選并驗證為有效的單體化合物,也會因人體內各種疾病相關基因、蛋白及其他分子間復雜的相互作用而失去應有的療效,止步于臨床研究?;诖?,多靶點和多成分藥物的優勢凸顯,成為藥物設計的新策略[10]。多靶點、多組分藥物采用多種元素,針對誘發疾病的多種關鍵基因和蛋白發揮協同、整合作用,旨在糾正機體整體異常,改善患者預后。多靶點、多組分藥物的設計策略主要有3種:基于臨床實踐的經驗性藥物組合,篩選并優化長期醫學實踐中已經建立的協同組合藥物;篩選傳統中藥組方活性化合物,通過構建多組分藥物的定量構效關系,設計出成分更明確、更有效的多組分藥物;基于脫氧核糖核酸(DNA)測序、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的藥物靶標識別和藥物作用效果評價,描述多組分物質的潛在藥理機制,鑒定多組分藥物的靶標基因及分子標志物是否受到了特異性調控。此外,對特定疾病分子調控網絡的深入分析,也會為設計與之相互作用的多組分藥物提供思路[11]。(2)基于臨床療效的反向藥物設計?;谂R床療效的新藥設計,即從已有明確臨床療效的組方藥物反過來發現新的化合物、新的組分,再重新進行組合、配比,使之藥效更確切、物質基礎更明確,是中藥新藥創制的新思路。在過去的新藥研發中,通常的研究思路是確定功能蛋白,從功能蛋白中尋找靶蛋白,根據靶蛋白設計藥物,再進行藥物體外活性分析、體內活性分析及成藥性分析。然而,基于分子靶標設計的單靶點化學藥物在大體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中不確定性較大,影響因素眾多,如毒性、藥物作用特異性等。因此,針對靶蛋白設計的單靶點化學藥物的成藥性普遍較差。復方中藥在臨床應用最廣泛,有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據。以這些臨床有效的復方藥物為基礎,反過來研究其藥效物質基礎、作用機制、安全性等是發現新藥或新藥組分的重要途徑。其中,屠呦呦教授從青蒿中發現青蒿素就是基于臨床療效反向研究藥效物質基礎的成功范例。基于臨床療效的多靶點中藥新藥創制,有望找到更好、更多的創新藥物[5]。(3)挖掘已有藥物的新適應癥。對現有或正在研制中的藥物的新的藥理作用的檢測與開發,已逐漸成為新藥研究中的另一個重要策略,即藥物重定位。藥物重定位可大大降低開發新藥的風險和成本,縮短藥物發現和獲得之間的時間差。近年來,各國政府、學術機構均大力支持藥物重定位這一舉措。以美國為例,2013年,在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準上市的84種藥品中,采用藥物重定位的藥品占比為20%;另外,還創建了多個公共數據庫,制定了大量經濟激勵措施,鼓勵對罕見疾病藥物重定位的相關研究?;谒幬镏囟ㄎ坏男滤幙刹捎?種策略:重新開發已經進入市場多年、安全性已被廣泛認可的常用藥物的新適應癥;基于一線臨床醫生的診療經驗,開發藥物的標外效應及潛在機制;重新開發臨床研究失敗的藥物的新適應癥,包括在臨床試驗、審批過程中失敗的化合物,通常這些化合物的安全性是已得到驗證的,但由于在二期臨床試驗中藥效不佳而淘汰。然而,這些藥物對其他疾病是否有效仍屬未知。因此,可系統整理以上來源的相關藥物信息,挖掘有重新研究潛力的藥物,并確定該藥物是否具有其他藥用價值[12~14]。整體來說,藥物重定位是發現新藥物及新適應癥的重要策略,可為新藥研發帶來新機遇[15,16]。2.開發適應整合藥學的藥物評價體系。藥物臨床前研究是藥物臨床研究和后續臨床應用的基礎。然而,基于細胞或組織培養的離體實驗方法無法做到全面評估生物系統中復雜的生理、生化調節過程。因此,以動物模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藥物臨床前研究是進行藥效評價時必不可少的階段,它是分子水平發現與治療方法臨床實施之間的橋梁。然而,研究數據顯示,經動物實驗驗證為安全和有效的藥物中,約有92%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會因毒性或無效而淘汰,且在僅有的8%的藥物中仍有50%的藥會因出現較為嚴重的副作用而被撤銷許可或限制應用。不適當的動物模型使越來越多進入臨床試驗的藥物以失敗而告終,尤其是針對慢性和復雜疾病的藥物[17]。因此,動物模型的有效性對藥物臨床前藥效學評價至關重要。現階段臨床前采用的動物模型一般為復雜疾病的簡化模型,但簡化模型不能整合復雜疾病的所有特性,未經過臨床、病理、環境、社會、心理等因素的處理,缺乏慢性、年齡、合并癥、性別、遺傳相似性、環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很多藥物在以人為對象的臨床試驗中并未顯示出與以動物為對象的臨床前試驗中相同或相似的作用而宣告失敗。此外,也存在一些藥物由于在動物試驗中未顯示出明顯療效而止步于臨床前研究的情況,但這些藥物未必對人類疾病沒有治療效果。在轉化醫學研究的帶領下,基礎研究應進一步改進動物模型對復雜疾病多種病理因素的重現性和適用性,提高基礎研究向臨床的轉化效率,開發更多、更有效的治療藥物。除發展新的、更先進的疾病動物模型外,還要將基礎科學發現和高度發達的檢測工具相結合,使通過無創、定量方式研究的藥物在體內藥效學和藥物代謝動力學方面的應用成為可能。此外,某些高分辨率體內成像技術,如顯微計算機斷層掃描(Micro-CT)、顯微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micro-PET)、顯微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micro-SPET)等,具有重復、無創檢測疾病進展和監測機體對治療藥物的反應等功能,可在較長的研究時間范圍內提供多個時間點數據,并可提供分子、細胞、器官及整體水平的信息,使每一只動物可獨立完成整個研究過程,不用因采集數據的需求而中途處死,且每只動物都可作為縱向時間軸的自身對照,降低了生物變異性。高分辨率體內檢測技術可廣泛應用于藥效學驗證、檢測藥物轉運蛋白作用、闡明藥物清除途徑及導致個體間變異的因素、藥物相互作用及遺傳多態性,為人體內藥學代謝動力學和藥物效應動力學研究提供可靠的前期基礎[18,19]。3.建立適應整合藥物的新藥研發體系盡。管全球藥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我國創新藥物研發能力仍顯不足,仿制藥占比大,缺乏首創藥物。創新藥物研發能力較強的大型跨國藥企,依靠品牌優勢和臨床新藥專利權,占據了我國的主流用藥市場。近年來,基因組學、生命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但創新藥物研發仍需耗費大量的時間、資金、人才。因此,我國應從政策層面出發,鼓勵原創藥物研發,加大藥品研發投入,包括研發經費、技術支持、科研人員等,避免因投入不夠或投入不力導致藥物研發周期延長,影響創新藥物的研發;鼓勵有創新藥物研發實力的醫藥單位集中精力開展創新藥物研制。總之,結合我國實際,實現戰略、思維轉型,新藥創制的開展可以分為三步:①仿創結合,即在國際新藥產品基礎上開發藥效和安全性相似的藥物;②在原有有效分子結構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如改構、優化等,使優化后的藥物具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這是目前比較切實可行的創新路徑,也是國內創新藥研發的主流方向;③設計合成全新創新藥物,全新創新類藥物的研發是我國邁向醫藥強國的重要途徑[20]。新藥研發是一個風險高、技術難、投入多、周期長的行業,新藥研發能力是創新型制藥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整合藥學為我國的新藥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將整合理念應用于新藥研發,促進藥學基礎理論、最前沿的應用科學技術和最有效的臨床實踐經驗在新藥研發中的碰撞、交融,可加快更多、更好、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藥物的發現和轉化[3]。(三)推進整合藥學臨床實踐。我國現用藥品數量多,存在臨床藥物治療經驗化、嘗試化、隨意化的嚴峻問題。新疾病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提高了醫生及藥師在臨床用藥方面的要求,并需符合安全合理用藥的原則。整合藥學為臨床治療中的藥物應用提供更為合理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準則[21]。在臨床實踐中,整合藥學的主旨是醫學和藥理學的整合。病人作為一個獨立的處于不斷變化中的個體,綜合評估疾病治療過程中病人的性別、年齡、身體基本狀況和疾病特點、進展、預后等因素,相應調整選藥、用藥及治療手段,即治病的同時更要治人;從藥物角度來講,藥物除具有主要的藥理作用及適應癥狀外,還會對機體其他器官產生影響,因此在選擇某種藥物時,也應充分評估病人的整體狀態?;诖?,要形成“病人–疾病–藥物”的整體治療思路,而非“癥狀–靶點–藥物”的用藥原則,提升臨床治療中藥物應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要以整體觀、整合觀的思維指導臨床用藥,為患者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醫療服務[22]。1.完善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用藥指導。醫藥科學的快速發展,為疾病治療提供了更多途徑和方法。然而,藥物應用的安全性、合理性、針對性是目前臨床藥學實踐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臨床藥學實踐應符合以患者為中心的指導原則。然而,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用藥實踐,是一個涉及諸多方面、需要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去解決的長遠工程。以腫瘤的治療為例,以單克隆抗體構成的常規靶向治療方法已成為腫瘤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大減輕了化療引起的不適反應,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腫瘤靶向治療從根本上改變了腫瘤藥物治療實踐,可通過“藥物–腫瘤特定誘發基因”匹配的方式為腫瘤的個體化治療提供新策略。目前190整合藥學發展的戰略思考全球約有50種化合物可應用于特定類型、特定誘發基因的腫瘤治療,還有10種藥物正在進行腫瘤靶向治療的臨床試驗評估。靶向治療之所以有效,部分原因是由于解決了腫瘤發病中單個基因突變的問題,然而,在特定情況下,靶向治療方式也并非有效。因此,以患者為中心的靶向治療藥物應考慮不同個體腫瘤發生的復雜性和腫瘤細胞的異質性。根據個體差異采用聯合治療策略,以協同解決腫瘤致病基因的復雜性、腫瘤細胞異質性及耐藥性等問題?,F有數據也表明,整合治療可顯著提高腫瘤病人的存活率。多種治療方式應整合應用于腫瘤治療方案中,如小分子藥物、單克隆抗體藥物、免疫療法、雙特異性抗體等,進行更多可能的聯合應用,為患者取得針對性的治療效果?;诟泳毜哪[瘤特性,可進一步精確靶向藥物的聯合靶標,這為腫瘤治療帶來了新契機[23,24]。2.先進技術綜合評估疾病表型,確定治療藥物,實現個體化治療。個體化治療不僅高度重視為患者選擇最合適的藥物、在最合適的時間點以最合適的劑量進行治療,而且更需要通過復雜、先進的方法在疾病早期就識別出患者尚未表現出的病理癥狀,以盡早提供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逆轉病理變現和疾病進程。隨著先進分子生物學技術成本的降低,單個細胞的深入分析、基因定量分析、“藥物–基因譜–疾病譜”的分子匹配等將為疾病治療和效果評價提供新的標準。將這些模式恰當地整合至多元化疾病模型中,可改善疾病治療過程及預后。以腫瘤治療為例,采用單細胞質譜流式術可對腫瘤細胞進行深層表型分析,確定腫瘤表型,全面診斷、分析、監測腫瘤侵襲能力,為特定藥物的選擇提供參考[25]。此外,通過應用全基因組測序、外顯子測序與轉錄譜分析相結合的策略,可準確識別出患者基因組的改變,且通過這些改變提示使用某種已經批準上市或正在臨床試驗的藥物作為靶向藥物治療特定患者,具有潛在效果和良好預后[26]。除測序外,金屬同位素標記技術與激光消融成像技術相結合可準確描述腫瘤狀態并確定細胞異質性,確定癌癥的誘發因素,預測潛在的治療靶點并監測該靶點對治療藥物的反應,有助于腫瘤與治療藥物進行最大限度的匹配[27]??傊?,預測性、預防性、個體化的治療藥物是提高針對性醫療服務質量和醫療保健水平的主要目標。3.豐富整合藥學臨床實踐內容。臨床藥學服務工作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但臨床藥學的工作實踐尚存在許多問題,如以保障藥品供應為中心的工作模式仍未改變、臨床藥師缺乏與臨床醫生的有效溝通、缺乏對患者合理用藥的指導、臨床藥學研究開展不足等。整合藥學臨床實踐內容不僅涉及藥學專業人員的業務能力,還應包括與不同專業醫護人員之間的交流合作、對患者藥物治療過程的參與和監護、日常用藥的指導與隨訪等。整合藥學臨床實踐的總體任務應包含符合藥物治療愿景的基本組成部分,即對藥物的合理選擇、對藥物使用過程的關注、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結果。在此過程中,應保證藥物的選擇應以患者為中心,藥物的使用應有理、有據,藥物的合用能協調、協作、全面、整體。作為治療過程的重要參與者,藥劑師應加強與醫生、護理人員的交流協作,幫助患者擇藥,監護和指導患者用藥,參與患者用藥護理,評估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等[28]。4.加強整合藥物合理應用。整合臨床用藥應有章可循、有據可依。①要建立健全合理用藥的臨床指導與科學依據,明確什么是合理用藥、如何用藥才是合理用藥、如何評價藥物應用的合理性;②建立健全合理用藥的監管標準和機制,明確合理用藥由誰監管、怎樣才能有效監督醫護人員嚴格遵守合理用藥原則;③建立健全合理用藥知識體系,持續收集、總結和凝練合理用藥知識,將零碎的合理用藥知識整合為系統的臨床實踐與規范;④建立健全合理用藥人員教育培訓制度,培訓用藥人員,評價醫護人員的治療行為,更好地落實合理用藥。在綜合醫療保健系統中,需要盡快建立此類實踐標準和指導原則,以作為合理用藥的專業實踐基準[21]。(四)推進整合藥學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1.豐富基于整合藥學的藥學本科理論和實踐課程。多學科交叉及學科間相互滲透融合,將有助于推進整合藥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在藥學本科理論課程中,應兼顧中藥、西藥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實踐,促進藥學理論及實踐等多學科交叉及學科間的滲透融合。在藥學專業學生的教學任務中納入中藥學相關課程,在藥學專業實踐中應涵蓋中藥學相關內容,更好地促進傳統藥學與現代藥學理論的融合;課程中加強與臨床用藥的關聯性,避免專業知識過于理論化,促進藥學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在藥學專業實踐訓練中,培養藥學專業人員評估藥物處方合理性、安全性等的能力,以便從理論、臨床實踐兩方面完善整合藥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2.加強專業協作,重視教育培訓。整合藥學在臨床診療實踐中占有重要地位。應全力促進醫師、藥師的知識專業能力發揮和交流合作,以提供全面的藥學服務,尤其是促進傳統中藥和常規西藥的合理、安全合用。應加強整合藥學在專業發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政策性驅動,相關管理部門應制定實踐標準,促進研究機構、高校、藥企之間的合作,推動整合藥學學科發展;制定藥房藥劑師、住院醫師培訓計劃,開展高質量的持續培訓,加強藥學專業人才培養;增強藥學專業人員在藥物信息、藥物治療、醫患溝通等領域的教育及培訓;積累臨床實踐經驗,重視藥物隨訪,增強藥學專業人員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自主性和責任感。

四、結語

整合醫學不僅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類健康的新思維、新模式、新醫學觀,也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技術支撐。“醫藥互為師”。醫學是藥學的根據,藥學是醫學的手段。在我國,整合藥學的確切定義尚未完善,然而,在整合醫學理念的指引下,在相關政策的驅動和鼓勵下,整合藥學已經逐步滲透到中西藥結合、新藥研發、臨床用藥實踐、藥學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但整合藥學在專業實踐方面尚有完善空間。將整合思維運用于藥學科研、臨床、教育、培訓、管理各個方面,從政策制定、藥學教育、藥物臨床、藥學研究等各個方面推動整合藥學實施與發展,在戰略、策略、戰術上推動我國藥學發展向“整合模式”轉變,有助于健康中國核心目標的早日實現。

作者:張勇 趙一秀 楊寶峰 單位:1.哈爾濱醫科大學藥學院 2.心血管藥物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3.哈爾濱醫科大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