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黃草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0 08:33:00

導語:溪黃草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溪黃草研究論文

摘要:概述了近年來有關溪黃草在基原、鑒別、化學成分、分析、藥理、臨床等方面的研究情況,指出今后應在化學成分、藥理等方面加強研究。

溪黃草為香茶菜屬Rabdosia(Bl.)Hassk.植物,原民間習用草藥,現已作為中藥材廣泛應用,人們對它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筆者擬就近年來的研究情況作一概述。

1基原與鑒別

溪黃草因其喜生于山谷明濕溪旁,新鮮葉片揉碎有黃汁而得名。雖有較長的使用歷史,但見諸文字記載的當推《揭陽縣民間習用草藥簡編》。香茶菜屬植物全世界已知有96種,中國是其分布中心[1]。該屬有幾種植物的外形相似,都叫溪黃草,不同地區的藥名、別名和植物名常有互混現象,經調查考證,認為溪黃草原植物應為線紋香茶菜Rabdosialophanthoides(Buch.-Ham.exD.Don)Hara.[2,3]。陳建南等[4]對廣東省溪黃草藥材進行原植物調查和商品鑒定,認為商品藥材中的主流商品應為狹基線紋香茶菜R.lophanthoidesvar.gerardianus和溪黃草R.serra。其實,線紋香茶菜和溪黃草的葉形、黃汁特征以及味道等有明顯差異,文獻[2,5]已作了比較鑒別,可以區分?!稄V西藥材標準》現已將兩者分別列出(溪黃草的來源為線紋香茶菜,藍花柴胡的來源為溪黃草)。肖樹雄等人將線紋香茶菜、溪黃草與內折香茶菜,溪黃草與香茶菜和三姐妹(三味香茶萊)進行了生藥學鑒別[2,6]。馮毓秀等[7]利用電子顯微鏡對12種香茶菜屬植物的葉表面進行掃描和鑒別研究,為這幾種植物提供了另一種鑒別途徑。最近,賴小平等[8]對溪黃草、線紋香茶菜、狹基線紋香茶菜和細花線紋香茶菜等4種植物成熟葉片表皮結構進行電鏡掃描;陳林嬌等[9]應用隨機引物擴增多態DNA(RAPD)技術對溪黃草類植物進行鑒定研究,認為這對藥材的地道性研究有意義;曾元兒等[10]運用感應耦合血漿原子發射光譜法(ICP-AES)測定了香茶菜屬4種植物(含變種)共8個樣品中的14種無機元素的含量,應用模糊聚類分析進行分類,判斷準確率為100%。

2植物化學和分析

對香茶菜屬植物頗有研究的學者程培元[11]曾綜述了國內外植物品種41種,共發現了二萜化合物160余個,并探討了本屬植物的發展前景。王兆全等[12]從線紋香茶菜的干葉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出β-谷甾醇、齊墩果酸、α-,α-二羥基烏蘇酸、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及線紋香茶菜酸(lophanthoidesacid)等5種單體,而后一個在香茶菜屬中系首次發現。我們在制訂標準時據此擬出TLC鑒別反應。李廣義等[13]從溪黃草R.serra中分離出并鑒定為isodocarpin、nodosin、lasiodin和oridonin等4種二萜化合物,后兩者經體外抗菌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吳茲武[14]分離并鑒定出溪黃草甲素(rabdoserriaA)和1,14-二羥基-7,20;19,20二橋氧基-(1α,4α,7α,14β,20β)貝殼杉烯-15-酮。金人玲等[15]分離并鑒定出溪黃草乙素,前者具抗癌活性。趙清治等[16]還在溪黃草中分離出一個黃酮類化合物并鑒定為5-羥基-4-甲氧基黃酮-7-葡萄糖苷。對目前已發現的香茶菜屬近300種二萜化合物,郭躍偉等人對其性質進行了研究,歸納出光譜特征[17]和化學特征[18]。

分析方面,胡俊宏[19]等對顯脈香茶菜、內折香茶菜、溪黃草和毛葉香茶萊等5種香茶菜屬植物采用HPLC進行鑒定,由于各種植物所含的二萜成分結構不同而圖譜也相異,同一品種植物雖產地不同但圖譜仍一致,故具有鑒別意義。阮德嬌等[20]對香茶菜屬植物中的冬凌草甲素等8種二萜化合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此法對香茶菜植物的有效成分及其二萜化合物的系統研究提供了前導性篩選手段。

3藥理學與臨床研究

近期對香茶菜屬中二萜類和黃酮類化合物有許多藥理研究報道,而以前者為多,如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21,22]、抗腫瘤作用[23]、護肝作用[24]、對平滑?。?5,26]和心血管[27]作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盧長安等[28]作了山地香茶菜提取物對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實驗研究,表明它對HIV-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于溪黃草能否按照此思路進一步做一些藥理研究,至今見諸報道的很少。廖雪芬等[29]用線紋香茶菜、狹基線紋香茶菜、溪黃草的水提取物作了一些藥理實驗,結果表明三者均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部炎癥反應,降低CCl4引起小鼠肝損傷后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升高的作用,而狹基線紋香茶菜和溪黃草的提取物能對抗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管通透性作用,說明三者都具有消炎利肝的作用。臨床上,線紋香茶菜因清熱利濕褪黃等功效,故廣泛作為消炎利膽片、復方膽通片等中成藥的主要原料。近期有報道用溪黃草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300例[30],用溪黃草與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參等制成制劑治療乙肝68例(有效率84%)[31],用溪黃草與其他藥制成“炎瘤寧栓劑”等[32]。

4小結

綜上所述,溪黃草來源為香茶菜屬植物線紋香茶菜,今后應在分清與其他同屬植物區別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分析技術,加強對其化學成分的研究,重點是二萜類和黃酮類。而藥理學方面應參考同屬其他品種的研究,著重在消炎、護肝及抗腫瘤方面,以其開發出更確切有效的醫藥產品。

參考文獻

1,陳林姣,李植華,賴小平,等.中藥材,1996,19(4):169

2,肖樹雄,楊啟存,呂,紅.中藥材,1993,16(6):24

3,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廣西中藥材標準.第二冊.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1996:279

4,陳健南,賴小平,劉,念.中藥材,1996,19(2):73

5,吳子超,周令儀,劉若雅.中藥材,1990,(11):23

6,周曉東.廣州中醫學院學報,1990,(2):113

7,馮毓秀,宋萬志,陳,紅.中國藥學雜志,1991,(3):147

8,賴小平,陳林姣,陳建南,等.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3(3-4):83

9,陳林姣,屈良鵠,施蘇華,等.中國中藥雜志,1998,23(6):328

10,曾元兒,賴小平,徐,暉,等.數理醫藥學雜志,1997,10(3):204

11,程培元,郭躍偉,許美娟.藥學學報,1987(12):3

12,王兆全.華西藥學雜志,1988,(1):38

13,李廣義,宋萬志,季慶義.中藥通報,1984,9(5):29

14,吳茲武.化學學報,1986,44(11):1139

15,金人玲.中藥通報,1987,(10):39

16,趙清治,張雁冰,薛華珍,等.河南醫科大學學報,1997,32(4):77

17,郭躍偉,程培元.中草藥,1991,22(8):371

18,郭躍偉.中草藥,1992,23(7):380

19,胡俊宏.南京藥學院學報,1986,17(2):143

20,阮德嬌.云南植物研究,1986,(8):109

21,張春芬.濟寧醫學院學報,1992,15(1):11

22,陳慧芳.國外藥訊,1996,(7):32

23,葛日萍,陳維潔,王晨光.細胞生物化學,1995,17(2):83

24,姚素華.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8,(4):46

25,李素蘭.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95,18(1):17

26,李惠蘭.中藥通報,1988,(10):46

27,張春芬,李建美,王道生.中藥藥理與臨床,1996,(2):15

28,盧長安.中國中醫醫學雜志,1998,4(4):25

29,廖雪芬,廖惠芳,葉木榮,等.中藥材,1996,19(7):363

30,秦雪峰.陜西中醫,1994,15(1):26

31,莫激勤.陜西中醫,1997,18(7):293

32,劉晨江.河南醫科大學學報,1991,(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