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蓬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0 02:47:00

導語:飛蓬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飛蓬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研究飛蓬植物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方法:通過文獻研究進行歸納總結。結果:黃酮類化學成分是飛蓬屬植物的主要及有效成分之一,并具有擴張心腦血管、改善微循環、降血脂、抗癌等作用。結論:此研究為進一步研究該屬植物提供參考。

【關鍵詞】飛蓬屬植物;燈盞花;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菊科飛蓬屬(Erigem)植物,全屬約有200種以上,主要分布于歐洲,亞洲大陸及北美洲,少數分布于非洲和大洋州。我國有35種,主要集中在新疆和西南部山區[15]。本文對近年來飛蓬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及活性研究作一概述。

1化學成分

飛蓬屬植物主要含有黃酮、植物甾醇、揮發油、焦性兒茶酚、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國內開始對燈盞花進行化學成分的研究,己確定其含有黃酮、吡喃酮、植物甾醇、倍半菇、揮發油、焦性兒茶酚、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其中咖啡酞類化合物在總植物中的含量高達4%,而黃酮類成分的含量則少于1%。首先從燈盞花植物全草中分得6種單體,有5種鑒定為和吡喃酮類衍生物,還有1種屬于內酯類成分[6]。此后,張德成等對燈盞花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79],進一步證實了焦袂康酸(3羥基吡喃4酮)及其β型吡喃葡萄糖苷的存在以及4羥基黃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酸苷及其苷元4羥基黃芩素的存在。還從中分得4羥基黃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苷。近年來,燈盞花中所含的各種成分又陸續被發現[1016]。

對同屬其它植物化學成分研究開始于90年代末,1998年張印俊等人首先報道對多舌飛蓬(Erigeronmuluradiatus)全草的研究,發現一種新的吡喃酮苷(6Ocafeylerrgeroside)。1999年李波等人又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一個新的黃酮苷。日本、原蘇聯、法國、德國、挪威等國的植化工作者對本屬的眾多植物進行了化學成分研究。揮發油的化學成分研究是其重點。前后有日本,法國,挪威和前蘇聯的科學家對本屬眾多種植物進行了揮發油化學成分的系統研究。除了單萜,倍半萜,炔類化合物和酸性化合物均被發現外,母菊酯Matricariaester和毛葉酸甲酯AbLachrophyllumester是值得注意的兩個化合物。值得一提的是挪威學者對本屬32種植物的花、葉和根,分別進行了上述兩種酯類成分的含量比較,2002年韓國人從1年飛蓬植物中得到1個含呋喃環的化合物及幾個咖啡酸類化合物,2003年日本人對3種飛蓬屬植物[Erigeronannuus(L.)Pers.,ErigeronphiladelphicusL.及ErigeronsumatrensisRetz]的葉子部分進行了化學成分的研究,得到5個新的倍半萜及1個新的二萜類化合物。其它類成分在不同種類中也有被鑒定,如吡喃酮,黃酮,植物甾醇和三萜類[1718]。

2藥理作用

歸納飛蓬屬植物的藥理作用主要有:(1)擴張腦血管和冠脈血管的作用;(2)改善微循環的作用;(3)降低血液黏度;(4)抗癌作用;(5)對視神經的作用等。

3小結

黃酮類化學成分是飛蓬屬植物中主要及有效成分之一,從已分離得到的黃酮類成分看,各種類型都有分布,包括黃酮類、黃酮醇類、二氫黃酮類等。其中又以黃酮類成分為主,主要存在形式為黃芩素及其衍生物類,多在4位上取代一羥基,但只在7位羥基處發生甲基化與苷化,這可能與7位基活性有關。從生源上看,咖啡酸類化合物與黃酮類化合物有密切的關系,在飛蓬屬植物中以多種形式存在,主要和喳呢酸形成咖啡酞類化合物,而又以雙咖啡酞類形式為主,酞化位置并無一定的規律性。近年來從飛蓬屬植物中不斷發現新的咖啡酸類化合物,并經藥理學初步證明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且已有部分活性化合物申請了專利,表明該類化學成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進一步研究與開發該類化學成分,對于開發飛蓬屬植物這一中藥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296.

[2]吳征銳.中華本草綱要[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0:417.

[3]張人偉,楊生元,林永月,等.燈盞花的化學成分研究[J].藥學學報,1981,16(1):68.

[4]王錦平,王永銘.燈盞花藥理作用研究[J].中成藥研究,1985,7(12):25.

[5]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03.

[6]云南省藥物研究所.燈盞細辛化學成分的研究(第一報)[J].中草藥通訊,1976,7(11):11.

[7]宮碧琴.治療癱瘓新藥燈盞花素鑒定(昆明)[J].中草藥,1985,16(10):14801.

[8]張德成,金吉琴,劉星愷,等.燈盞花化學成分的研究Ⅰ:一個新黃酮葡萄糖醛甲酸酯旨的分離和鑒定[J].中草藥,1985,16(9):24.

[9]胡昌奇,張德成,華云,等.燈盞花化學成分的研究(Ⅱ)[J].中草藥,1985,16(10):121.

[10]郭濟賢,潘偉堅,楊瑞萍,等.中藥燈盞花及其同屬部分植物的研究概況[J].中成藥研究,1987,9(8):31.

[11]張人偉,張元玲,王杰生,等.燈盞花黃酮類成分的分離鑒定[J].中草藥,1988,19(5):71.

[12]YueJM,LinZW,SunHDetal.ASesquiterpeneandotherconstituentsfromErigeronBreviscapus[J].Phytochem.,1994,36(3):717.

[13]YueJM,LinZW,SunHD.ANewCaffeoylConjugatefromErigeronBreviscapus[J].Chin.Chem.Lett.,1994,6(3):225.

[14]岳建民,趙勤實,林中文,等.燈盞細辛中酚類化合物的研究[J].植物學報,2000,42(3):311.

[15]ZhangWD,KongDY,LiHT,etal.ANewGlycosidefromErigeronbreviscapus[J].Chin.Chem.Lett.,1998,10(2):1251.

[16]張衛東,孔德云,李惠庭,等.燈盞花的化學成分研究(Ⅰ).中國醫藥工業雜志,1998,29(12):5541.

[17]孫尚志,張青青,張輝.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婦康靈膠囊中鹽酸小檗含量[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1):7172.

[18]馬明輝,呂麗娟,貢濟宇,等.靈芝提取工藝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2007,23(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