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診普遍性焦慮癥臨床剖析

時間:2022-01-10 08:30:00

導語:中藥診普遍性焦慮癥臨床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診普遍性焦慮癥臨床剖析

目的

觀察自擬中藥方治療廣泛性焦慮癥臨床療效。

方法

116例患者分別用抗焦慮藥物(西藥組58例)和自擬中藥方(中藥組58例)治療,療程均為6周。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和不良反應癥狀量表進行治療前和治療第2、4、6周末評定。

結果

中藥組與西藥組臨床療效相當,而不良反應中藥組顯著少于西藥組(P<0.05)。

結論

自擬中藥方治療焦慮癥與常規西藥治療療效相當,且不良反應少。

關鍵詞

自擬中藥方;廣泛性焦慮癥;不良反應;

5-羥色銨廣泛性焦慮癥(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GAD)表現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客觀上并不存在的某種威脅或危險或對不幸事件的擔心和害怕,其焦慮和煩惱程度與現實很不對稱。它是一種病程較長的慢性疾病,而且容易復發,需要長期維持鞏固治療。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我們自擬中藥方對廣泛性焦慮癥58例進行治療分析,并設西藥組進行對照,比較兩種療法的療效和不良反應,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采用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3-R)中GAD的診斷標準[1]。116例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總分≥15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總分<7分。兩周內未使用抗焦慮藥或其它精神藥物,隨機分為中藥組和西藥組,西藥組58例(其中6例因中段治療自然脫落),男24例,女34例,年齡18~64歲,平均(36.48±12.80)歲,病程6~36個月,平均(16.35±11.20)個月;中藥組58例(脫落4例),男22例,女36例,年齡20~64歲,平均(38.48±15.80)歲,病程6~34個月,平均(16.10±10.05)個月。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案

西藥組由精神科醫生負責用藥,服用氟西汀或帕羅西汀每天20mg,阿普唑侖每天0.4~1.6mg,患者通常使用其中1種或兩種藥物,根據病情做具體調整,療程6周。中藥組用自擬中藥方治療,方為:當歸12g,白芍12g,柴胡10g,茯苓12g,白術12g,甘草7g,郁金12g,生地12g,棗仁12g,遠志12g;鉤藤10g,菖蒲12g。如伴有食欲不振,噯氣頻繁,加神曲、代褚石;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加丹皮、枝子;時時呵欠,坐臥不安,加甘麥大棗湯;氣血虛弱,頭暈乏力,加黨參、黃芪。每天1劑,水煎早晚服,療程6周。

1.3HAMA、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GI)和不良反應癥狀量表(TESS)評定

HAMA和CGI在治療前和治療第2、4、6周各評定1次,6周末按CGI得分和HAMA減分率評定療效;TESS在治療后2、4、6周分別評定1次。CGI包括病情嚴重程序(S1)、療效總評(G1)及療效指數(E1=療效得分/不良反應得分)。

1.4療效標準

按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擬定的4級標準[2]。痊愈:HAMA減分率>75%;顯著進步:HAMA減分率50%~75%;進步HAMA減分率25%~49%;無效HAMA減分率<25%。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計量資料組內比較用重復測量t檢驗,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療效比較用Ridit分析。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兩組療效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表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效總有效

西藥組5820(34.5)18(31.0)14(24.1)6(10.3)52(89.7)

中藥組5816(27.6)18(31.0)16(27.6)8(13.8)50(86.2)

2.2兩組患者CGI中SI、GI、EI比較

見表2。兩組患者SI和GI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而中藥組E1顯著高于西藥組(P<0.01)。表2兩組患者CGI評分比較(X±S)

組別例數SIGIEI

西藥組525.12±1.041.91±0.872.03±1.18

中藥組545.36±0.931.80±1.373.64±1.17*

注:與西藥組比較,*P<0.01

2.3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同時間TESS結果見表3。與西藥組比較,中藥組3個不同時間TESS得分均顯著減少(P<0.01),說明中藥治療的不良反應明顯少于西藥治療。表3

兩組患者治療不同時間TESS評分比較(分,X±S)

組別例數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

西藥組523.90±1.395.52±2.265.73±2.05

中藥組540.15±0.53*0.15±0.53*0*

注:與西藥組比較,*P<0.01

3討論

近年來,焦慮癥正受到醫學界廣泛重視,治療方面雖然新的抗焦慮藥層出不窮,如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藥物,療效肯定,但其對認知功能、焦慮/軀體化癥狀的改善不明顯,且對消化、中樞神經、植物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較為突出,并常常導致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差,影響臨床療效[3]。廣泛性焦慮癥屬中醫“郁”病范疇,其病因病機多與情感抑郁、肝氣郁滯、氣虛痰結有關。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自擬中藥方治療本病。本方有疏肝解郁、健脾養血、化痰開竅等功效。方中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疏肝健脾,理氣寬中;郁金、生地滋陰涼血,清心解郁;棗仁、遠志、鉤藤、菖蒲化痰開竅,養血安神,全方合用,其功能恰合焦慮癥之病機,因此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綜上所述,中藥療法和常規西藥治療焦慮癥的臨床療效相當,但不良反應卻顯著少于西藥療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