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房開展藥學服務的研究

時間:2022-11-11 02:35:18

導語:中藥房開展藥學服務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房開展藥學服務的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中藥房開展藥學服務記錄927例。

1.2方法

按藥物功效、注意事項、用法用量、中藥煎煮、中藥炮制、藥物配伍、不良反應、飲食禁忌等對藥學服務記錄進行分類統計。

2結果

藥學服務記錄統計表明,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家屬對中藥藥學服務的需求不同。其中,醫護人員以中藥炮制和藥物配伍的藥學服務為主,分別占17.8%和12.6%;患者及家屬則以用法用量、中藥煎煮、不良反應、飲食禁忌、注意事項的藥學服務為主,藥物用法用量和中藥煎煮占主導地位,分別占12.2%和11.2%。

3討論

3.1炮制

炮制是中藥一大特色,能增強藥物療效,改變藥物性能,消除和降低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如蜜制枇杷葉增強潤肺止咳之功;生地偏于清熱涼血,熟地藥性轉溫,以補血見長;麻黃制絨降低發汗作用;醋制乳香、沒藥可減輕惡心等不良反應。同一中藥經不同方法炮制,其性味功效不同。如大黃的炮制品有生大黃、酒大黃、熟大黃、大黃炭、醋大黃、清寧片之分,生大黃瀉下作用峻烈,酒大黃瀉下稍緩,熟大黃瀉下次之,大黃炭瀉下極弱,醋大黃以消積化瘀為主,清寧片則緩瀉不傷氣、逐瘀不敗正。如在一次例行查房時,發現一大便秘結的老年患者醫囑中有大黃10g泡水服,中藥師隨即建議醫師將大黃改為清寧片,得到了醫師的采納,消除了藥物不良反應隱患,達到了治療效果。在某種藥的功效與應用方面,臨床醫師比藥師有經驗,但對各種炮制品的作用特點藥師卻勝一籌,中藥師要應用炮制的專業理論,協助醫師選用適證之藥,達到減少毒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3.2合理配伍

合理配伍可增強藥物療效,降低藥物毒性,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經長期實踐前人總結出了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以及“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藥禁忌等中藥用藥配伍原則,中藥師必須熟練掌握并在藥學服務中加以應用。如一咳嗽患者在西醫內科就診時醫師開了半夏止咳糖漿,又到中醫內科看病,醫師開了含有熟附片的中藥處方,咨詢用法時,中藥師將兩張處方對照分析發現存在十八反的配伍禁忌,告知患者聯合用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建議醫師修改處方。臨床上中藥湯劑和中成藥與西藥同用情況日益增多,中西藥合用,有的可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如骨碎補與鏈霉素、甘草與氫化可的松合用等;有的可產生毒副作用,如含鈣離子的中藥與洋地黃類藥物合用可增強洋地黃類藥物的毒性,訶子、黃藥子等與四環素類藥物合用易發生藥源性肝病。在藥學服務中,藥師應注意中西藥的合理配伍,防止藥源性疾病的發生。

3.3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是患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在用藥指導時,藥師要告訴患者擅自增減藥物劑量的危害。如小活絡丸含有毒的制川烏、制草烏,主治風濕痰瘀阻絡所致痹病、中風偏癱等癥,每次1~2丸,每天服2次,如過量服用(2~10丸)可出現手足麻木、舌根發硬、惡心嘔吐等烏頭堿中毒反應。在用法上需注意的地方應告知患者,以提高其用藥依從性。如藿香正氣水含醇,氣味濃烈,對胃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服用時應先用適量水稀釋;蛇膽川貝枇杷膏,服藥后不宜立即飲水,目的是濕潤咽喉,緩解咽喉癢痛引起的劇烈咳嗽。

3.4煎煮

中藥的煎煮不單是有效成分的溶出過程,同時也是藥物中各種生理活性成分進行化學反應、重新整合的過程,正確的煎煮方法是中藥湯劑取得良好藥效的關鍵。一些患者取藥后,對于部分需特殊處理的藥物用法不甚了解,中藥師在發藥時,應將特殊煎法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同時從容器的選擇、用水浸泡、火力大小等方面給予正確的指導。如需要包煎的旋復花、車前子、海金沙、枇杷葉;需要后下的砂仁、薄荷、白豆蔻;需要先煎的制川烏、制草烏、牡蠣、珍珠母等。如果這些藥物不按要求進行煎煮,輕則使湯劑療效不佳,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重則產生不良反應、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如一風濕患者服用中藥湯劑1h后出現口舌發麻反應,來中藥房咨詢,接待藥師查看其處方中有制川烏、制草烏,藥師建議將這兩味藥先煎1h以降低制川烏、制草烏的毒性,達到了預期效果。

3.5中藥不良反應

中藥不良反應長期以來不被醫患雙方關注,由此引發的不良反應事件時有發生。據報道長期使用馬兜鈴、關木通等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會導致腎間質纖維化,引起腎功能衰竭;金銀花的有效成分綠原酸也有高致敏性。中藥注射劑的興起與發展,為中醫參與危急重癥的搶救治療開辟了新路徑,然其不良反應的報道也逐年增加。如生脈注射液偶見多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竇性停搏、低血壓及過敏性休克;注射用葛根素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貧血、寒顫、發熱、黃疸、腰痛、尿色加深等。這些應引起中藥師高度重視,在藥學服務中密切關注。

3.6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是中藥傳統禁忌理論之一,是歷代醫家臨床實踐的總結。如《本草綱目》記載:“蒼術、白術忌雀肉、青魚”“地黃、何首烏忌一切血、蔥、蒜、蘿卜”“服厚樸者忌豆,食之動氣”“荊芥忌驢肉,反河豚、無鱗魚、蟹”“紫蘇忌鯉魚”“薄荷忌鱉肉”等。隨著醫療知識的普及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重視用藥時的飲食禁忌問題。因此,藥師在配發中藥時應向患者說明飲食禁忌,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服人參或人參制劑時應忌食蘿卜,因蘿卜下氣化痰,人參大補元氣,且蘿卜能加速腸胃蠕動,使排泄加快,不利于人參的吸收,二者一補一泄,抵消了人參的補益作用。服中藥時勿飲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與中藥同時服用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療效。此外,患有瘡、皮膚病者忌食魚、蝦、蟹及羊肉、豬肉等食物。水腫患者忌食食鹽。肝炎患者忌食辛、辣、油膩。但同時注意,服藥期間也不宜過分強調忌口,以免造成營養不良尤其是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而言,應有意識地加強營養,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的痊愈。

3.7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是中藥使用的關鍵環節。中成藥的使用不能盲目根據病名或癥狀表現應用,不同體質的人用同一種藥,得到不同的效果,如宮血寧常用于治療婦科出血癥效果良好,但體質虛寒的患者服用后則出現腹瀉等不良反應。又如,同是止咳的中成藥,川貝止咳露長于肺熱咳嗽,蜜煉川貝枇杷膏用于肺燥咳嗽,止咳丸用于風寒入肺、肺氣不宣引起的咳嗽,強力枇杷露含有罌粟殼成分治療久咳,臨床應根據不同病癥合理選用。

4體會

中藥藥學服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面向醫護人員,二是面向患者及家屬。對于醫護人員,中藥師首先要加強中西醫藥知識的系統學習,提高自我業務水平;其次要收集大量期刊雜志、臨床藥學資料、學術會議資料、藥物不良反應信息等定期編制發行院內《藥訊》;再次要強化協作意識,積極深入臨床,解答醫護人員在藥品使用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藥學服務。對于患者及家屬,一是開設用藥咨詢窗口,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科學、專業、嚴謹、耐心的回答、解決患者在藥物治療過程中的問題;二是強化服務意識,幫助患者正確認識中藥的治療作用與毒副作用,提高其用藥的依從性。我院中藥房通過開展藥學服務,加深了藥師和患者的情感,促進了中藥的合理應用,提高了中藥師的業務水平,提升了公眾對藥師的認知度。

作者:楊波 單位:重慶市銅梁區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