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處方分析與藥學服務應用效果

時間:2022-10-17 10:02:37

導語:中藥處方分析與藥學服務應用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處方分析與藥學服務應用效果

【摘要】目的觀察深化中藥處方分析工作與豐富藥學服務應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8月藥學服務改進前為對照組,以2018年8月藥學服務改進后為觀察組。比較2組臨床醫師及患者對深化中藥處方分析工作、豐富藥學服務前后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各項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或P<0.05);改進后中藥處方不合理問題總占比為0.93%,低于改進前的2.06%(P<0.01)。結論中藥處方分析及其藥學服務具有極大的實踐價值,可以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獲得醫師、患者的好評。

【關鍵詞】中藥;處方;藥學服務

醫院每年開據中藥處方80000~90000份,主要為中藥飲片、部分中成藥、中藥顆粒。而中藥的臨床應用有其特殊性,加上歷史原因,中藥的處方評價很大程度更依賴于醫師自身。中藥藥師在處方點評中發揮的作用有限,僅能夠進行基本的用藥禁忌、用法用量不適宜等問題的審核[1-2]。為進一步提升中藥處方分析及其在藥學服務中的價值,醫院中藥房嘗試進一步深化中藥處方分析工作,豐富藥學服務內容,取得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2018年8月藥學服務改進前為對照組,包括隨機抽取的門診、住院醫師40名[男29名、女11名,年齡(40.2±9.2)歲]及門診窗口患者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齡(60.3±13.4)歲]進行問卷調查。以2018年8月藥學服務改進后為觀察組,包括隨機抽取的門診、住院醫師40名[男28名、女12名,年齡(40.1±11.4)歲]及門診窗口患者100名[男44例、女56例,年齡(61.3±14.3)歲]進行調查。藥學服務改進前后醫師、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改進前中藥處方的審核主要根據基本的處方原則,審核是否存在禁忌、違反基本用藥原則等內容,若出現問題,會與開據處方的醫師進行溝通,通過后才能調配處方。改進后則深化中藥處方分析工作,豐富藥學服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2.1處方分析:除以上提到的工作外,還包括:(1)數據的挖掘,既往用藥的統計分析,根據病種進行統計分析,分析醫師不同疾病的用藥頻次,以供醫師借鑒。一方面,通過數據挖掘分析處方使用的規律,辨證用藥情況,另外一方面,通過數據挖掘分析核心藥對;辨證使用的核心藥物劑量配對選擇,以供醫師相互借鑒。(2)處方分析不僅分析藥物配伍情況,還分析藥物的處理,特別是重視藥物炮制方式優化,如柴胡藥物,不同炮制方式的柴胡的功效存在差異。需要認真研究處方、患者辨證之前的關系,審核處方與辨證是否相符,而不是盲目的用藥。(3)需要借助現代藥理學理論,就中藥對代謝的影響進行分析,特別是那些可能與西藥發生反應的藥物,藥物是否可能會對血糖、血脂、肝腎功能影響過大,對于老年人、原發代謝紊亂的對象,處方審核需要更為嚴格[3]。1.2.2藥學服務:(1)在門診窗口,發藥時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藥物的使用方法,飲片的使用時間、注意事項,如常見的“調整用藥時間”“漏服少服”“中藥特殊煎法”等問題,需要耐心解釋。需要詳細注明用藥事項,處方分析后需要補充好醫囑。(2)重視處方的定期的匯總、統計學分析,進行縱向、橫向對比,將數據交給臨床醫師,以利于醫師進行自我的經驗總結以及質量改進。藥房需基于院內的信息系統,為處方分析、藥效學分析、疾病辨證、配伍管理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4]。(3)藥房需要積極主動的聯系臨床醫師,提供信息支持,確保溝通暢通,及時發現解決問題。(4)臨床醫師可以向處方分析人員進行咨詢,通過微信平臺,與藥師探討處方的制定,以解決臨床實踐遇到的問題,包括處方選擇、適應證選擇、配伍等。(5)對于疑難病例、罕見少見病例,藥房需要與醫師一起探討處方,分析既往處方,根據療效反饋,分析原有處方的特點、治療原則、用藥特點、君臣佐使等,探討制定新處方,分析原有處方療效不佳的原因[5]。1.3觀察指標(1)比較。2組臨床醫師及患者對藥房藥學服務(醫師處方合理性監督、處方學習及經驗總結支持,患者藥房服務態度、醫囑內容)的滿意度調查。滿意度評價標準:非常滿意10分、滿意8分、一般6分、不滿意4分、非常不滿意2分。(2)比較藥學服務改進前后中藥處方點評中處方不合理問題(違反辨證原則、超時用藥、超劑量、中西藥配伍禁忌、特殊人群用藥禁忌等)改善情況。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醫師與門診患者滿意度比較。觀察組各項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見表1。2.2處方點評改進后。中藥處方不合理問題總占比為0.93%,低于改進前的2.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3討論

中藥處方的分析工作過去一直將重點放在處方的點評上,特別是重視審核是否違反辨證原則、中西藥配伍禁忌、特殊人群用藥禁忌上[5]。中藥點評盡管有《中國藥典》等工具作為依據,但是對個人的經驗依賴性仍然較強。開據中藥的醫師若為西醫,則常受限于專業,對中藥可能缺乏足夠的了解,開據中藥的若為中醫,則限于傳統,對處方的自我肯定意識較強,不容易接受藥師的異議[6]。對于發現的重大問題,醫師多能夠接受,但是對于發現的“旁枝末節”問題,如劑量微小的調整、佐藥與使藥的使用,不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議。許多醫師有自己的習慣,藥師審核中藥處方時,能夠提供的藥學服務有限[7]。鑒于以上情況,醫院嘗試深化中藥處方分析工作,豐富藥學服務。一方面豐富處方審核的策略,一方面給予更多的門診窗口服務、豐富醫囑、處方的信息挖掘與統計學處理,以供醫師借鑒。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或P<0.05);改進后中藥處方不合理問題總占比為0.93%,低于改進前的2.06%(P<0.01)。處方點評的標準嚴格,檢出的問題反而少,說明醫師開具處方的質量與自我控制水平較高。臨床不應將藥房處方審核作為“保險鎖”,而應從自身做起,積極總結、提高,加強質控[8-9]。近年來,有醫院嘗試將計算機用于處方的點評,有條件醫院可以嘗試引入這種技術,可以極大提升處方點評效率,幫助藥師將精力更多集中于處方用方思路、藥性、配伍劑量等各細節內容的點評上[10]。綜上所述,中藥處方分析及其藥學服務具有極大的實踐價值,可以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獲得醫師、患者的好評。

作者:方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