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復方制劑抗真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4 11:29:00

導語:中藥復方制劑抗真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復方制劑抗真菌分析論文

1體外抗真菌活性

臨床報道,較多的中藥方劑對真菌感染性疾病顯示出良好的治療作用[7-11]。通過實驗研究亦發現中藥復方制劑具有良好的體外抗真菌活性。目前體外抗真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方法主要為瓊脂稀釋法、瓊脂擴散法及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的M27-A、M38-A方案。瓊脂稀釋法是目前較為廣泛應用的初篩方法,其方法是在瓊脂平板內摻入不同濃度的抗真菌藥物,以多點接種法將相同量的待測真菌接種于瓊脂表面,以菌不生長的最低濃度定為該藥對真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多數研究者在試管內或在平皿內進行,此方法適合于大量菌株測定實驗。胡圣愛等[12]應用固體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測定了膚癬消搽劑(連翹、苦參、大風子、鴉膽子、黃柏、蛇床子等)對石膏樣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其MIC為1:100倍。楊志波等[13]采用沙氏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觀察到復方二礬浸液(枯礬、皂礬、兒茶、側柏葉、地骨皮、土槿皮、黃精、公丁香、血竭、食醋)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濃度分別是0.25%、0.5%、0.5%。謝淑霞等[14]采用沙氏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觀察到祛癬洗劑(白蘚皮、苦參、地膚子、土槿皮、羌活、紫地榆、黃柏、椒目、百部、蛇床子等)對我國南方常見的9種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6.25%~50%,對癬菌的抑制作用優于白念珠菌。盧全德等[15]報道采用試管內藥基法測得膚疾安噴霧劑(金銀花、野菊花、苦參、血竭、薄荷腦等)對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的MIC為0.39mg/ml,對須癬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菌的MIC為0.78mg/ml,對白念珠菌、青霉菌為1.56mg/ml。陳超等[16]以瓊脂稀釋法觀察到復方黃連皮康酊(黃連100g、苦楝皮50g、海桐皮50、藁本30g、檳榔50g、大風子15g、郁金30g、白礬30g、蘆薈30g、地膚子50g、蕪荑30g組方制成酊劑)對皮膚癬菌(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及深部真菌(白念珠菌)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使菌落縮小,與克霉唑癬藥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并且得出復方黃連皮康酊對表皮真菌的抗菌作用大于對深部真菌(白念珠菌)的結論。魏蓉[17]用試管瓊脂稀釋法觀察到祛癬止癢洗劑(丁香、黃精、龍膽草、明礬、百部、藿香、黃連、土槿皮、薄荷腦、冰片水煎液)對9種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濃度分別為0.39%(紅色毛癬菌)、0.195%(須癬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紫色毛癬菌、許蘭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癬菌、絮狀表皮癬菌)、0.75%(石膏樣小孢子菌)、1.56%(白念珠菌)。張玲等[18]采用試管稀釋法,進行蟹黃膚寧軟膏對犬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的體外藥效學研究,結果蟹黃膚寧軟膏對8株淺部毛癬菌屬的MIC均在0.03125~0.25mg/mL之間,顯示了蟹黃膚寧軟膏較好的體外抗真菌活性。瓊脂擴散法是通過測量真菌生長被抑制的范圍大小來確定抗真菌活性,也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初篩方法。楊國晶等[19]用瓊脂擴散法觀察了復方苦槿霜(苦參150g、土槿皮150g、黃柏150g、白蘚皮150g、地膚子150g、川芎150g、兒茶100g)及其原料藥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犬小孢子癬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結果10%、20%復方苦槿霜及10%、20%原料藥抑菌效果相同,與達克寧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明顯優于5%復方苦槿霜及5%原料藥的抑菌效果,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何定淑等[20]采用紙片濃度梯度法研究硝礬散(枯礬、芒硝)對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株的體外抑菌作用,結果2%硝礬散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的MIC范圍分別為0.0625~0.125mg/ml、0.03125~0.125mg/ml。林靜瑜等[21]采用打孔藥物瓊脂擴散法觀察到癬藥膏(由丁香、蜂房等8味中藥組成)5%濃度以上對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1%濃度僅對須癬毛癬菌有抗菌作用,但各濃度均對白念珠菌感染無效。曾嶸等[22]采用管蝶法對玉陰潔沖洗劑進行了藥效學研究,結果表明,1g生藥/ml玉陰潔洗劑體外對白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為(20.0±0.8)mm,MIC為12.5%(1:8稀釋度)。徐文躍等[23]采用改良的平皿挖洞灌藥法觀察到白蓮洗劑(由白頭翁、半邊蓮、蛇床子、黃連、黃柏、百部、地膚子等組成)對白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作用強度與潔爾陰相當。瓊脂稀釋法和瓊脂擴散法的試驗結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菌接種液的濃度及準備、培養基成分及pH值,孵育時間和溫度及不同的終點判定方法等,重復性差,不利于各實驗室之間的比較,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在1997年、1998年和2003年先后提出了酵母菌的液基稀釋法抗真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方案(M27-A)、產孢絲狀真菌的抗真菌藥敏試驗倡導方案(M38-P)和M38-A方案,這些方案準確性好、重復性高,實驗室間結果的一致性可與抗細菌的藥物敏感試驗相媲美。鄭瑋清等[24]參照CLSIM38-A液基試管法進行改良,觀察甲癬中藥洗劑(龍膽草40g、黃連30g、射干20g、半枝蓮30g、地膚子50g、紫草10g和花椒10g)蒸餾水提取液和乙醇提取液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和白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結果甲癬中藥洗劑對皮膚癬菌的敏感性較好,而對白念珠菌的敏感性較差,同時可明顯看出,醇提液的MIC值低于水提液的MIC值,說明中藥的抗真菌藥物成分不僅包括水溶性物質,而且包括脂溶性物質。尤力都孜·買買提等[25]采用CLSIM-38P方案測定維藥雅麗蔓制劑對臨床常見皮膚癬菌的抗菌作用,結果,對須癬毛癬菌的MIC90為190.46μg/ml(平均MIC128μg/ml),對紅色毛癬菌的MIC90為148.57μg/ml(平均MIC93.42μg/ml),對絮狀表皮癬菌的MIC90為311.27μg/ml(平均MIC128μg/ml),對石膏樣小孢子菌的MIC90為429.54μg/ml(平均MIC194.01μg/ml)。雅麗蔓制劑對真菌中不同菌種的MIC90值范圍為148~429μg/ml,表明雅麗蔓制劑對臨床常見皮膚癬菌具有顯著的抗真菌作用。鄭瑋清等[26]以美國CLSIM27-A液基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檢測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1:1水溶液)及其單味藥物對紅色毛癬菌15株、須癬毛癬菌9株的MFC和MIC,結果硝礬洗劑的MFC為1.25~20mg/ml(平均為5.26mg/ml),低于芒硝的MIC和明礬的MFC值。

2動物實驗

部分學者利用動物真菌病模型進行了抗真菌中藥的研究,相比僅在試管內進行抗真菌試驗得到的結果應更有意義。徐洪波等[27]用紅色毛癬菌制作豚鼠皮膚真菌感染模型,將25%藿黃散洗劑(藿香、黃精、苦參、茵陳、枯礬等)水煎液涂布感染皮膚,給藥2次/d,連續給藥21d。豚鼠在用藥6d后鱗屑減少,12d后鱗屑逐漸消失,呈淺紅色斑,真菌檢查均為陰性,18~21d皮膚外觀恢復正常。何定淑等[20]用2%和4%硝礬散溫水浸泡治療豚鼠須癬毛癬菌感染的足癬、體癬,1次/d,30min/次,共7d,顯示具有較好療效,與1%足光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蒸餾水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曾勇等[28]研究消炎抗癬霜(由升藥底、蛇床子、冰片、樟腦等中藥組成)對石膏樣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導致的豚鼠體癬模型的治療作用,結果,2周后觀察到消炎抗癬霜能夠減輕真菌所致豚鼠皮膚病變程度,提高真菌鏡檢和真菌培養的轉陰率。楊小潔等[29]觀察了中藥真菌安膠囊對白念珠菌深部感染小鼠的治療作用,結果治療組、預防組深部真菌感染的小鼠病死率和血液內的真菌數,與非治療組相比明顯降低,實驗表明中藥真菌安膠囊有治療白念珠菌深部感染的作用。譚元生等[30]對復方苦參液的藥效學進行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復方苦參洗液具有較好的抗家兔陰道黏膜人工白念珠菌感染作用,其治療后陰道涂片、真菌學培養、病理切片檢查結果與潔爾陰組相比無差異。梁君兒等[31]制成大白兔白色念珠菌陰道炎模型,并使用香荷藥條(由黃連、黃柏、丁香、薄荷等7味藥組成)治療,實驗表明香荷藥條能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長,使大白兔陰道白色念珠菌的轉陰率與對照組達克寧栓無顯著性差異。

3中藥復方制劑與單味藥物的體外抗真菌活性比較

邱瑩等[32]觀察大風子、皂角、川椒、百部、蛇床子、大黃、地骨皮、黃柏、苦參、白蘚皮、地膚子、紅花、桃仁、姜黃、藿香、芒硝、明礬、硼砂、荊芥、防風20種中藥水煎液及根據單味中藥抑菌實驗結果選取的6種(大風子、皂角、川椒、明礬、藿香、地骨皮)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藥組成的復方水煎液對皮膚癬菌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結果復方抑皮膚癬菌MIC:0.625%,對白念珠菌MIC:2.5%,抑菌強度好于單味藥,說明這些藥物之間有協同作用。鄭瑋清等[26]檢測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1:1水溶液)及其單味藥物對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MIC,結果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的平均MIC(或MFC)分別為5.26mg/ml、2.313mg/ml、20.19mg/ml、12.13mg/ml,硝礬洗劑的抗真菌活性強于芒硝組和明礬組,弱于硼砂組。黃寧等[33]觀察方劑1(白蘚皮、生姜、大蒜、川椒、斑蟊、丁香即復方白蘚皮)、方劑2為復方白蘚皮的拆方(丁香、白蘚皮、斑蝥、川椒)和復方白蘚皮的各單味中藥的醇提液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白念珠菌、短帚菌5種甲真菌病常見致病菌的MIC,結果方劑2的抑菌效果明顯優于方劑1及各單味中藥(P<0.05)。作者認為這可能復方白蘚皮酊中各組分藥物間還存在一定相互拮抗的作用,因此拆方后表現出更優的抗真菌作用,但因部分中藥抗真菌機制多樣性,有的可能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力而抗真菌,故復方白蘚皮酊的臨床效果也很顯著,這有待在臨床中做進一步的研究。中藥復方制劑藥物之間具有相互協同、提高單味中藥的抗真菌活性,或是相互拮抗、降低抗菌作用,或是中藥在體內通過其他途徑發揮抗真菌作用,如提高機體免疫力,這也需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4作用機制探討

中草藥抗真菌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不少學者研究認為,中草藥對真菌的作用機制主要在于破壞其細胞壁、細胞膜的完整,或影響其核酸、脂質代謝等方面。楊國晶等[19]在進行復方苦槿霜及其原料藥對常見皮膚癬菌和白念珠菌的體外抑制試驗時,通過電鏡觀察到未經藥物作用的紅色毛癬菌細胞菌絲體外形充盈,飽滿,表面光滑,大、小分生孢子生長良好,經10%復方苦槿霜作用后的紅色毛癬菌細胞超微結構改變:細胞明顯變性,細胞膜皺縮,細胞漿中大部分被電子薄區占據,細胞器消失。說明復方苦槿霜具有較強的抗真菌作用,推測其可能通過抑制胞壁和胞膜成分的合成,引起菌體破裂,內容物滲出而發揮抗真菌作用。另外,近年來提出,一些反復發作的淺部及深部真菌感染,機體常伴有免疫功能的紊亂或低下,中藥復方制劑可能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而起抗真菌作用。太加斌等[34]研究發現竹葉石膏湯能使免疫抑制狀態下白念珠菌系統感染小鼠的生存時間延長,腎臟內活菌數減少,對免疫功能正常的白念珠菌系統感染小鼠則無顯著性療效,但與氟康唑合用比單用氟康唑療效好,能使小鼠的存活時間延長,腎臟內的活菌數減少,即有協同氟康唑療效的作用。通過實驗認為竹葉石膏湯對深部念珠菌感染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時效果更顯著,與氟康唑合用能顯著提高療效,其作用可能與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有關。劉春英等[35]的研究發現,補中益氣湯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劑,能顯著提高抗體水平及細胞免疫功能,表現對下降的T淋巴細胞α-醋酸萘酯酶(ANAE)陽性率、淋巴細胞轉形率、巨噬細胞Fc受體活性(EA花環率)、溶血素、脾臟抗體形成細胞(PFC)具有升高作用,與未經藥物治療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作者認為,補益類中藥可促進和調節白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小鼠免疫功能紊亂的恢復,可作為抗真菌治療的輔助手段。

5問題與展望

近年來,在中藥抗真菌實驗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對單味中藥及提取的單一成分上,有利于明確中藥抗真菌的作用位點,但中藥應用于臨床的多為復方制劑,作用于人體的為多種成分的復合物,對復方中藥制劑的研究也十分必要,特別是作用機制的研究,但與單味中藥研究相比,復方中藥制劑成分復雜,給抗真菌作用機制研究帶來了困難。復方中藥制劑抗真菌機制研究將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與難點。目前中草藥的體外抗真菌活性研究多采用瓊脂稀釋法和瓊脂擴散法,由于該方法影響因素多,實驗結果不穩定,差異較大,無法進行實驗室之間的比較。總結這些方法,尋找可靠、簡便、易行的測定方法及實驗室條件,盡快進入標準化軌道,在尋找有體外抗真菌活性的中草藥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體外抗真菌試驗有利于篩選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方藥,但體外抗真菌實驗結果與體內差別頗大,而動物實驗是檢驗中草藥對真菌感染的療效及了解其毒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情況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利用動物真菌病理模型進行體內研究。

【參考文獻】

1廖萬清,吳紹照,編.真菌研究進展.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1998.11~12.

2肖毅,趙玉銘,白兆震.新一代口服抗真菌藥的副作用.遼寧醫學雜志,1999,(1):41~42.

3王理達,胡迎慶,果德安,等.13種生藥提取物及化學成分的抗真菌活性篩選.中草藥,2001,32(3):241~244.

4宮毓靜,安汝國,虞慧,等.164種中藥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中草藥,2002,33(1):42~47.

5葉其馨,林吉,桂蜀華,等.防風等11種中藥體外抗真菌活性研究.海南醫學,2005,16(9):161,184.

6關洪全,劉志賢,李中山.試論抗真菌中藥研究戰略.遼寧中醫雜志,1997,24(12):536~537.

7鄭文彬.潔爾陰洗液治療真菌性中耳炎療效觀察.四川中醫,2006,24(4):92.

8楊宗敏.三黃苦部煎保留灌腸治療小兒真菌性腸炎152例.湖南中醫雜志,2003,19(5):45.

9王步禮.癬得樂擦劑治療手足癬82例臨床觀察.四川中醫,2003,21(2):63~64.

10寧蔚夏,李成林,潘琪龍.癬快好藥液治療體股癬108例.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8):499~500.

11楊翠茹.中醫治療真菌性陰道炎46例體會.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9(16):1587~1588.

12胡圣愛,趙文愛,吉春巧,等.膚癬消搽劑的抗真菌作用研究.醫學動物防制,2003,19(5):273~274.

13楊志波,歐陽恒,李先春.復方二礬浸液治療手癬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3):150~151.

14謝淑霞,李松堅,楊宏志,等.祛癬洗劑治療足癬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中醫雜志,2000,41(10):614~615.

15盧德全,楊瑞平,陳桃香.膚疾安噴霧劑的制備及對致病真菌的作用.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7,17(9):411~412.

16陳超,孫蓮芬,彭艷.復方黃連皮康酊抗皮膚癬菌的實驗研究.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2,7(2):141~142.

17魏蓉.祛癬止癢洗劑對常見皮膚淺表真菌菌株抑菌實驗研究.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12):54~55.

18張玲,曲延偉,張穎.蟹黃膚寧軟膏體外抑菌實驗.食品與藥品,2006,8(11):43~44.

19楊國晶,朱慧明,洪英杰,等.復方苦槿霜抗真菌作用的實驗研究.激光雜志,2004,25(5):94,96.

20何定淑,王淑美,何淑惠,等.硝礬散抗真菌藥效學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11):867~868.

21林靜瑜,洪華煒,倪峰.癬藥膏的抗炎及急性毒性實驗.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1,11(1):47~48.

22曾嶸,伍參榮.玉陰潔沖洗劑的藥效學研究.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19(2):17~18.

23徐文躍,姜平,干錢珍,等.“白蓮洗劑”抗菌作用的實驗研究.藥學進展,2000,24(2):110~112.

24鄭瑋清,董全江,呂惠清,等.甲癬中藥洗劑對常見致病性真菌的敏感性檢測.中國真菌學雜志,2007,2(1):27~30.

25尤力都孜·買買提,努爾買買提·艾買提,艾則孜·亞森,等.維藥雅麗蔓制劑體外抗真菌作用研究.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6,4:50~51.

26鄭瑋清,董全江,呂惠清.硝礬洗劑對常見皮膚癬菌敏感性的檢測.中國真菌學雜志,2006,1(6):343~344.

27徐洪波,喻文球.藿黃散洗劑抗皮膚癬菌實驗研究.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18(6):38~39.

28曾勇,孟憲麗,周邦靖,等.消炎抗癬霜抗真菌實驗研究.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2):43,44,53.

29楊小潔,雷玲,李云委,等.真菌安膠囊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實驗研究.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28(2):11~12.

30譚元生,胡宏,黃大香,等.復方苦參洗液的藥效學研究.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20(1):12~14.

31梁君兒,黎小斌,何成群.香荷藥條治療白色念珠菌性陰道炎的實驗研究.實用醫學雜志,2000,16(12):983~984.

32邱瑩,于騰.20種中藥及其復方抗真菌實驗研究.濟寧醫學院學報,2007,30(3):237~238.

33黃寧,王貞生,林滔,等.復方白蘚皮酊及其拆方對甲真菌病常見致病菌的抑菌試驗研究.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2005,21(12):1124.

34太加斌,李琳,高靜東,等.竹葉石膏湯治療深部念珠菌病的實驗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2(1):49~52.

35劉春英,胡小萍,趙金茹,等.補中益氣湯對感染白色念珠菌小鼠免疫功能調節作用的實驗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7,3(2):19~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