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氣味理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9 11:33:00
導語:中藥氣味理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氣味理論不足的原因
在臨床實踐中,醫家在辨證選藥時,大多根據氣味理論來指導臨床用藥。氣味理論研究,也是以指導臨床用藥為目的。如藥性寒涼的藥可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藥性溫熱的藥可溫里散寒,助陽回陽。辛味藥能發散;甘味藥能補益;咸味藥能軟堅等。然而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醫家用藥多以個人經驗為主,定性強于定量,定性與定量均以個人經驗為據,量效關系較為模糊,且籠統而隨意性大,阻礙氣味理論更好地發展。
2氣味理論不足的具體表現
2.1氣味理論的理論基礎局限性中藥的氣味理論指“四氣五味”(有時也稱“四性五味)。”“四氣”是根據陰陽理論將藥物分成寒、熱兩類,再根據程度差異進一步分為寒、涼、溫、熱四類。“五味”是根據五行理論將藥物分成辛、苦、酸、咸、甘五種。那么“四氣五味”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四氣五味”理論是中醫臨床實踐中對藥物功能判斷,能夠治療寒證的藥物是溫熱藥,能夠治療熱證的藥物是寒涼藥;“五味”的理論則是中醫根據人的感官真實滋味的感知及對藥物功能所作的歸納總結,是“神農嘗百草”的結果。相對而言,“四氣”的判斷較可靠,“五味”的推理則不免要多受一些人為因素的干擾。陰陽五行理論不夠完善,而“四氣五味說”受到陰陽五行理論的影響,“四氣五味說”也就難免存有缺陷。
2.2氣味理論的滯后性以傳統氣味理論對一些藥物的應用效能進行比較研究時,就會發現與氣味不相符合的內容,如活血祛淤類藥物,50%左右性味項下均未有“辛”味記載,而五味學說只有“辛”能行血,盡管有的藥物如紫丹參,牛膝、桃仁等已被證實具有擴張血管、加快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環障礙等藥理作用。又如藥物苦味與歸經的關系:188種苦味藥中,純苦味藥37種,苦兼它味藥71種,氣味結合苦寒(涼)藥57種,以臟腑而論108種藥物一概入歸肝經,入肝經的比值味數最高,這就與“苦入心”的傳統理論相悖。
2.3氣味理論存在以偏概全中藥氣味理論作為一種用藥理論,應該能夠系統反映中藥內在規律性,指導和提高臨床用藥的水平。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人對中藥性能的認識是不夠全面的,遠遠不能滿足臨床用藥的需要。如四氣主要用以說明藥物的寒熱性質,而五味主要是指酸苦甘辛咸,功用歸納起來,不外乎發散、行氣、行血、補益、和中、緩急、收澀、通泄、降泄、清泄、燥濕、堅陰、軟堅、滲濕利水等十余種。從《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到《中藥大辭典》載藥5707種藥物的功效作用,都用傳統藥性理論中“五味”的內容來概括,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苦能降泄、通泄、燥濕,但沒有提到“苦味健胃”,臨床經驗有些苦味藥物確有健胃之功,如:大黃、黃連味苦能健胃;辛具有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也沒講述“辛味能潤”。“辛味能潤”則是對腎氣不化,津液不能輸布所致燥證的一種特殊治法,如半硫丸用以治療老人虛秘,就是利用半夏的辛潤之性。由此看出氣味理論的內容不是十分全面,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氣味理論難免存在以偏概全。
2.4氣味理論難以系統解釋臨床療效氣味中的“味”是臨床用藥的主要依據,如紫丹參辛、苦微寒,入肝、心、心包經。臨床上主要運用于血淤氣滯所主的心腹、胃脘疼痛,月經不調、產后淤滯疼痛,關節腫痛,高熱譫語,心悸怔忡、失眠等證,若僅用傳統藥性“苦能燥濕能泄熱,微寒能涼血”來注釋其功能,就很難全面準確闡述紫丹參獨特的藥效。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積、瀉下、通便作用。“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故咸味藥不宜多食,有的傷脾胃,脾胃虛弱便溏者慎用,但紫河車味咸,能益氣養血,脾胃虛弱,濕困納呆者慎用;鹿茸味咸,能補腎益精血,胃火盛者忌用;雞子黃甘、咸、平對心臟有益;海馬甘、溫,活血化淤;絲瓜絡氣味甘、平;橘絡氣味甘、苦、平,但卻有明顯的通絡之功用;蒼術氣味是辛、苦、溫,有明目之功,可治療夜盲癥;蟬衣又名蟬蛻、蟬殼、蟬退,氣味甘、咸、涼,能明目退翳,卻能疏散風熱,治療風熱或肝熱翳障;紫河車、阿膠、蛤蚧、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味咸或甘咸,具強壯滋補功能,且作用明顯強于一般甘味補藥;肉桂氣味辛、甘、大熱、純陽之性,其性升散,趨向主向上向外。肉桂升散之性,如何能向下去“引火歸源”呢?赤小豆氣味甘、微寒,能利水消腫、利濕退黃;川楝子味苦,卻能行氣止痛;赤芍味苦,卻能活血祛淤。事實上,很多藥物諸如驅蟲藥、截瘧藥、麻醉藥、外用藥等,其療效卓著,備受臨床醫者的推崇和喜用,卻難以用傳統氣味理論來闡釋其應用效能。
實證(一):《神農本草經》中云:“斑蝥性寒”,秦東風[1]認為斑蝥性熱而非性寒。斑蝥主要適用于:①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或堅硬如石的陰疽[2];②風痰阻絡之面神經麻痹[3];③風寒濕痹、鼻鼽乳蛾、瘋犬咬傷、牛皮癬[2~5];④癌癥[6,7]。治療的病癥大多屬陰屬寒。翻閱治溫熱病的內服外敷方劑,未見用斑蝥者。斑蝥常作為灸藥物使用,外貼易致皮膚發熱發赤,甚或起泡,無火不成灸;中毒造成的吐血尿血,血色多鮮紅,并伴有口干,胃脘灼熱等癥。血證的主要原因有熱盛迫血,虛火擾絡,氣不攝血,淤血阻滯,陽氣虛衰等。斑蝥中毒造成的吐血尿血,血色多鮮紅,并伴有口干、胃脘灼熱等癥,這些與熱盛傷及血絡的表現一致。我們還從臨床上觀察到,癌證患者服用斑蝥,熱盛津虧及肝腎陰虛者較痰結、濕聚、陽虛者等更易出現吐血尿血。文獻資料顯示,黃連、黃柏、滑石、靛汁、竹葉、蘆根等[8~10]能解斑蝥之毒。正如《神農本草經》中所云“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黃連、滑石等性寒,以寒制熱,寒熱相克,中毒易解。由此得出斑蝥性熱之結論。
實證(二):木鱉子為葫蘆科植物木鱉Momordicacochinchinensis(Lour.)Spr.的干燥成熟種子,歷版《中國藥典》均謂其藥性為“溫”。于智敏、周超凡[11]從藥用植物的親緣關系、功用主治、組成方劑的配伍、臨床禁忌證和中毒表現等4個方面基本可以證明木鱉子藥性非溫而應為寒涼。
綜上所述,傳統中藥氣味理論存在某些不足,作為臨床中醫藥工作者,應加強中藥氣味理論的研究,以適應中藥現代化高速發展的需要,使傳統中醫藥能夠走向世界,而不是被西醫藥所取代。
【參考文獻】
[1]秦東風.斑蝥屬性辨[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9):26.
[2]朱良春.蟲類藥的應用[M].西安: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3]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楊倉良.毒藥本草[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
[5]潘文奎.鼻鼽證治進展[J].浙江中醫雜志,1989,24(3):136.
[6]楊今祥.抗癌中草藥制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
[7]湯釗猷.現代腫瘤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
[8]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9]方藥中,鄧鐵濤,李克光,等.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10]梁國,梁秀清.家傳秘方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關鍵詞】氣味理論理論基礎滯后性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