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黏膜腫瘤治療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8 06:01:00
導語:消化道黏膜腫瘤治療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內鏡超聲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內鏡結合超聲內鏡進行臨床診斷,確診患者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結果內鏡超聲診斷符合率為100%,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有效率為96.8%,無任何并發癥發生。結論超聲胃鏡可判斷腫瘤起源層次,內鏡下治療對機體損傷小,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消化道黏膜下腫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類來自黏膜層以下(非黏膜組織)的消化道病變。隨著內窺鏡的普及和高頻電切術的應用,為消化道黏膜下腫瘤診治開辟了新的途徑,消化道SMT的發現和診斷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同時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是內鏡治療的常用方法,常用來治療消化道早期腫瘤及扁平息肉。現將我院2004年2月到2007年10月收治的31例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內窺鏡下診療資料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04年2月到2007年10月在我院行胃鏡檢查發現黏膜下腫瘤并進一步行內鏡超聲檢查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齡24~73歲,平均49歲。診斷依據:①腫瘤表面覆蓋黏膜光滑;②用活檢鉗夾住并牽拉覆蓋黏膜時,其可在腫瘤表面移動;③閉合的活檢鉗推頂腫瘤,可使其在黏膜下移動;④多數腫瘤呈丘形或半球形向腔內隆起,基底部寬大,境界不明確,直徑多在2cm以內;⑤腫瘤較大時可見橋形黏膜皺襞。術前常規內鏡下病理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相對照,部分病例接受超聲胃鏡檢查。
1.2超聲內鏡臨床診斷31例患者都進行內鏡超聲檢查,其中良性間質瘤18例(58.1%),直徑0.5~3cm,10例位于固有肌層,8例位于黏膜肌層;惡性間質瘤6例(19.4%),直徑2.5~5cm,均起源于固有肌層;脂肪瘤3例(9.7%),直徑1.2~2cm,均起源于黏膜下層;異位胰腺3例(9.7%),直徑0.8~2cm,均起源于黏膜下層;胃底靜脈曲張1例(3.2%)。
1.3治療方法固有肌層良性間質瘤患者行內鏡下高頻電凝切除2例,行手術切除8例;位于黏膜肌層行內鏡下高頻電凝切除2例,行黏膜切除術切除6例;惡性間質瘤都行手術切除;脂肪瘤手術切除1例,內鏡黏膜下電凝切除2例;異位胰腺與胃底靜脈曲張行手術治療。
2結果
2.1治療結果在內鏡治療中,起源于固有肌層的良性間質瘤未能完全切除1例,其余均完全切除,無任何并發癥發生,有效率為96.8%。同時標本行病理檢查,符合率為100%。
2.2術后隨訪所有患者都得到術后隨訪,隨訪期1~6個月(平均3.5個月),復查內鏡,創面基本愈合,無病變殘留和復發。
3討論
消化道黏膜下腫瘤(SMT)是來自上消化道壁非上皮性間葉組織的一類腫瘤,包括間質細胞瘤、神經源性腫瘤、脂肪瘤、纖維瘤、血管瘤等,內鏡檢查??砂l現消化道存在隆起性病變,但很難判斷其性質。近年來國內外報道日益增多,腫瘤的檢出率也有所提高。消化道黏膜下腫痛以良性腫瘤多見,惡性腫瘤少見,主要有平滑肌肉瘤、脂肪瘤和血管肉瘤。2cm以下的腫瘤多為良性,罕見惡性。腫瘤表面黏膜多完整未潰破。內窺鏡定性診斷困難。內窺鏡活檢病理多為黏膜組織,極少數可取到腫瘤組織。超聲內窺鏡可了解腫瘤的范圍和深度,對定性診斷有一定的幫助,易被患者普遍接受。本組患者的超聲內鏡診斷符合率為100%,顯示出了其很好的優越性。
通常我們內鏡下治療的指征是位于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的血管性病變以外的所有黏膜下腫瘤。而消化道內的黏膜下腫瘤中位于固有肌層內的間質瘤是比較多見的。所以,如果沒有超聲內鏡的檢查,直接憑經驗進行切除治療,那么因此而產生出血、穿孔并發癥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同時由于腫瘤的位置較深也不容易完全根治切除全部瘤體。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在治療中要注重以下要點:①術前應用色素內鏡、高分辨率放大內鏡及超聲內鏡以及掌握一定操作和診斷技巧的內鏡醫師能有效鑒別良、惡性病變;②術中黏膜下注射生理鹽水觀察抬舉征,非抬舉征簡化了對黏膜下層大量浸潤癌的鑒別,如黏膜下層以下癌浸潤和癌巢周圍伴纖維化,其腫瘤纖維化部分與固有肌層之間容易發生粘連,局部注射后腫瘤與固有肌層之間分離難易度也有助于判斷病灶的可切除性;③注射鹽水要夠量,使黏膜層與固有肌層分開,黏膜下層與肌層之間分離可降低高頻電對肌層的損傷,尤其對范圍較大的腫瘤病灶,由于電切時間較長,易損傷固有肌層而造成出血或穿孔,因此,使黏膜層與固有肌層充分分離更重要。圈套器套住后病灶能充分提起,活動度好,說明未套住固有肌層;④對表淺病灶,直徑≤2cm,由于無較大血管,可單用切割電流或以切割電流為主的凝切混合電流,切除范圍應大于腫瘤邊緣正常組織;對隆起性巨大息肉,直徑≥2cm,由于可能存在較大血管,應適當增加電流中凝固電流指數,也可以采用凝、切交替進行切除。本組31例患者采用EMR治療,有效率為96.8%,無任何并發癥發生,顯示出了極好的療效。
我們知道,促進正氮平衡營養不良已被證明是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因素。胃腸道腫瘤患者由于攝食不足,手術應激和腫瘤消耗更易發生營養不良。有資料顯示40%以上胃腸道腫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可導致機體組分的改變、組織消耗、器官功能的破壞以及免疫功能的損害。
總之,超聲內鏡下診斷與治療黏膜下腫瘤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超聲內鏡指導下,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一項簡單、有效、方便、快速、經濟、損傷小、較安全的治療手段,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思予,李巖.內鏡超聲介入技術的臨床應用.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3):217-218.
[2]鄺子良,陳莉君,陳虹心.內鏡治療上消化道異物應用探討.中國基層醫藥,2006,13(12):2055.
[3]周平紅,姚禮慶,秦新裕.經內鏡微探頭超聲檢查對大腸粘膜下腫瘤的診斷價值.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3,6:14-16.
[4]任旭,孫曉梅,郝金玉,等.內鏡治療消化道黏膜下腫瘤.醫學研究通訊,2004,33(6):54-56.
[5]鄒曉平,許國銘,李兆申,等.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診斷與鑒別診斷的價值.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3,24(9):976-977.
[6]孫思予.黏膜下腫瘤的診斷.//孫思予.縱軸內鏡超聲診斷及介入技術.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0.
- 上一篇:肝癌多普勒診斷分析論文
- 下一篇:黨支部典型先進事跡材料
精品范文
5消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