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效果分析
時間:2022-05-09 10:05:25
導語: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效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校2016~2017學年修習解剖學的124例護理專業學生為受試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教改班與對照班各62例。納入標準:①護理專業學生;②完成各階段考核者;③問卷填寫有效者。排除標準:①其它專業學生;②未完成某階段考核或填寫問卷無效者;③重修本課程者。其中教改班男2例、女60例,年齡15~17歲,平均15.8±0.3歲,入學考試成績50~95分,平均72.4±15.8分;省內籍學生56例,省外籍學生6例。對照班男3例、女性59例,年齡15~17歲,平均15.7±0.3歲,入學考試成績53~96分,平均73.1±15.0分;省內籍學生58例,省外籍學生4例。兩班學生性別、年齡、入學考試成績、生源地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班進行傳統解剖學教學,主要包括解剖學基本理論、概念講解,實踐操作技巧示范與傳授。教改班則以“三明治”教學法進行授課,具體如下:①課前準備。第一次課向本班學生介紹“三明治”教學法的相關背景知識及本課程如何應用,結合教學大綱與實際教學目標組織學生認識教材結構,學生自行組織7~8個人為1組,分為8組,并推舉學習小組長將組員名單記錄并匯總。②正式初步討論。正式授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本堂課的主要內容、涉及知識點與相關考點,所有學習小組均圍繞上述要點提出8個問題展開初步討論,教師在此過程中走訪每個學習小組討論進展,誘導學生拓寬思考范圍與深度。③組間交叉討論。學習小組長將每個問題分配至不同組員,由教師組織代表相同問題的學生組建新的課題組就單一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每位成員將之前學習小組內搜集的討論內容在課題組中共享,并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擬定匯報項目,并委派任意代表于討論結束時進行總結匯報。④教師反饋。對每個問題的匯報成果進行反饋,并提出本次課的“金魚缸”問題,此問題應具有較強綜合性與應用性,盡量將臨床病例與此次課的教學內容相結合,組織學習小組進行解答。⑤課堂總結。學習小組運用西米學習就“金魚缸”問題展開討論,小組長將討論結果依次匯報,充分結合實際護理工作可能遇到的問題,講解本次學習內容帶來的啟示與參考價值,最后由教師進行問題簡析,將本次課堂目標重新展示并嵌入實例示范如何口頭表述,并對此次學生討論情況加以評價,提出下次授課需要改進的方面。1.3觀察指標。1.3.1課堂學習成果評估采用課堂教學評分量表[2],學生通過對教學的目標(15分)、內容(15分)、效果(20分)、方式設計(20分)、教師素質(20分)、個性新意(10分)共6個維度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說明課堂學習成果越豐厚。1.3.2解剖學期末成績評估按平時成績30分、理論考試35分、實訓考試35分進行評分,期末成績滿分為100分。1.4統計方法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xˉ±s)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f)和率值或構成比(P)表示,采用Pear-sonχ2檢驗,均由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α=0.05。
2結果
2.1課堂學習成果。學年末教改班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效果、方式設計、個性新意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解剖學期末成績。學年末兩班學生解剖學平時成績、理論考試、實訓考試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教改班學生期末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班(P<0.05),見表2。
3討論
我國護理教育多以臨床醫學為基礎,其教學模式、內容等多沿用醫學專業授課方式。但與醫學生有所不同的是,護理專業學生短時間接受大量信息能力有限,且抽象思維受到局限,加之以適應護理崗位需求為培養目標,傳統講學模式授課針對性較弱,與實際護理操作脫節嚴重,因此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至關重要。目前多數學校采取“填鴨式”教學,令學生學習過程始終處于被動狀態中,尤其針對解剖學這類繁雜難懂的課程,學生自主學習動機較弱[3],為應付考試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科目考試結束后再面臨相關問題分析與臨床護理實踐時往往難以合理應用,對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與崗位勝任力均有一定不良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教改班學生課堂學習成果顯著優于對照班,這表明采用“三明治”教學法可潛移默化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最終獲得更佳的學習效果。究其原因認為,此類教學方法可通過徹底打破傳統以教師為中心、單純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通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化發展,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學習與實踐交替進行的多樣化教學設計,因而能有效促進師生互動,確保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是教學藍圖培養出學生綜合素質的良好保障。護理專業學生多數學習任務繁重,既需要顧及校方安排的公共基礎課,還需在醫學基礎課的任務之上學習護理專業課,既往所用解剖學教材多縮減自臨床醫學專業教材,如運動、神經、內臟系統等諸多內容對護理專業關聯性小[4]。相關研究指出,護理專業教學改革,不僅需改革授課基本方針,對學生增設注射技術、穿刺術、氣管插管術、急救護理等臨床護理應用有關的知識并進行強化教學亦有較大必要性。本研究中,教改班學生解剖學期末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表明“三明治”教學法可令學生充分認識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有計劃、有重點地展開相關研討,不僅增加其思維活躍度,更有利于護理工作適應性的建立。倪秀芹等[5]指出,“三明治”教學法可憑借引入解剖學臨床實踐讓學生進行多次分組討論,對其增強專業技能認知的同時,也能強化語言表達、協調溝通能力,為其后續在校學習方法建立提供良好示范。
綜上所述,“三明治”教學法可有效提升護理專業學生解剖學教學成果與期末成績,對充分挖掘護理人才的學習潛能有利。
參考文獻
[1]龍海燕,呂英,范良菊,等.“三明治”教學模式在成人健康護理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護理研究,2016,30(28):3521-3523.
[2]戴景興,楊會營,鐘光明,等.新形勢下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J].解剖學研究,2013,35(3):232-234.
[3]齊敏佳,吳洪海.高職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解剖學研究,2015,37(4):329-331.
[4]李建富.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改革建議與對策[J].解剖學研究,2015,37(4):349-350.
[5]倪秀芹,李星,曲麗輝,等.“三明治”教學法在護理學本科專業系統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2015,21(6):675-676.
作者:劉 靚 單位:四川護理職業學院
- 上一篇:解剖學教學優勢探討
- 下一篇:云計算在醫療信息化的作用
精品范文
10護理護患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