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療衛生人才狀況與措施

時間:2022-08-28 09:34:15

導語:鄉村醫療衛生人才狀況與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醫療衛生人才狀況與措施

農村衛生工作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為加強農村衛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得到較大改善,農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壽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從總體上看,農村衛生工作仍比較薄弱,農村醫療衛生人才的質和量遠遠跟不上現代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不適應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日益增長的衛生需求,因此,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刻不容緩。福建地處海峽西岸,擔負著建設好海峽西岸經濟區,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重任。福建醫學院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站在服務海西的戰略全局,以為海西培養醫學人才、提升醫療衛生水平等為突破口,加快與海西建設對接,以人才培養的高標準保障服務海西的高質量,從而推動福建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村醫療衛生保健水平,促進海西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福建。

一、海西農村醫療衛生人才現狀

雖然福建是我國沿海經濟發達省份,但是,2009年福建省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未達全國平均水平,甚至還不如部分西部省份[1],農村醫療衛生人才狀況更不容樂觀。

(一)總量不足

從2009年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來看,以縣為單位福建是2.21人,全國平均是2.46人。從2009年鄉鎮衛生院人員數來看,福建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數是1.07人,全國平均是1.28人。僅在村衛生室人員數方面,福建平均每千農業人口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是1.22,超過全國平均水平0.03[1]。

(二)受教育程度總體不高

2008年福建省縣區級衛生人才隊伍中碩士0.3%,本科16.6%,大專20.5%,中專49.2%,高中以下(含高中)13.4%;鄉鎮級衛生人才隊伍中碩士0.1%,本科3.7%,大專19.9%,中專54.8%,高中以下(含高中)21.5%[2]。

(三)職稱層次總體偏低

2008年福建省縣區級衛生人才隊伍中正高職稱1.5%,副高7.6%,中級23.2%,師級29.0%,士級19.7%,無職稱19.0%;鄉鎮級衛生人才隊伍中正高職稱0.2%,副高2.2%,中級13.5%,師級33.6%,士級30%,無職稱20.6%[2]。

二、海西農村醫療衛生人才現狀原因分析

海西農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撐、引導和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以及政府和高校間的協調配合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其中,醫學院校承擔著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的重任,海西醫學教育存在的缺陷是海西農村醫療衛生人才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不協調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國家衛生部《中國2001~2015年衛生人力發展綱要》(衛人發[2002]35號)也提出到2015年每千人口擁有衛技人員3.64人左右。為此,醫學院校招生規模得到了擴大,可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匱乏卻未得到根本改變,急需充實大量衛生人才,而醫學生就業問題卻逐年嚴峻,我校臨床醫學五年制學生2007年到2009年就業率也僅在90.3%~93.0%,出現“有崗位無人就”和“無崗位可以就”的瓶頸現象。學校在設定人才培養規模和模式上沒有很好地與社會需求和學生的就業路徑結合,即使面對已經定向農村鄉鎮衛生院錄取的學生,也沒有加設專門面向他們的海西農村衛生適宜技術類課程,以“定單式”招生卻沒有“定單式”培養的特點。雖然醫學院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協調關系到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人事管理部門和學校的溝通、研究和相互支持,但就高校而言,更多處于被動和服從的狀態,未能積極主動地融入海西建設,服務占全省近半的農村人口。

(二)學生就業指導的滯后性

大學生就業指導主要在于學生職業興趣的培養和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學生了解和嘗試現實社會中的各種職業,積累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幫助學生在未來較短時間內實現個體人力資本、興趣和職業的匹配[3]。可見,就業問題對學生來說是一個了解、選擇和競爭的長期過程。大學階段大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豐富閱歷、積累經驗,是就業的準備期,準備的成效決定著就業的進展和未來事業的發展。但是,不少學生都認為就業是畢業那年的事,在對臨床醫學專業4個年級1975個學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中了解到,有58.53%的學生專業選擇是由親朋好友或師長決定的;有26.47%的學生完全不了解所學專業;47.44%的學生了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但只有7.89%的學生大學期間有明確的計劃,6.12%的學生從未考慮過未來的職業發展。而學校服務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也是滯后于學生畢業那年,對學生在讀期間求學意愿動機及就業思想相關問題缺乏系統科學制度化的調查分析研究并形成有效的指導,更缺乏針對立志基層農村就業創業的引導和教育。

(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善

在我院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來自農村的學生超過一半,盡管他們回農村就業有地緣、親緣、文緣等優勢,但是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其中只有1.56%的學生愿意回到農村工作,65.66%的學生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58.71%的學生表示選擇學習醫學是考慮該專業就業和發展前景好,待遇好且有保障。就是定向招收的學生,他們都來自農村,其中不少是迫于高考分數限制、家庭經濟情況和家長要求而做出的選擇,他們有的入學后就開始思考和了解畢業后如果不履行合同,到其他地方就業或考取研究生要承擔哪些責任,能否承受相關的代價等等。錄取為臨床醫學高職專升本定向基層鄉鎮衛生院的學生,入學就可享受政府給予的每月1千元生活補貼以及學校相關資助政策,但是,兩屆均有50名左右的學生因為找到非定向基層的工作單位而放棄入學資格。雖然醫學教育具有社會性、實踐性和服務性的特點,但是目前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性強,針對性弱,沒有在專業特點、地區特點方面豐富內涵,顯然不夠完善和科學,難以較好地服務于地區特別是農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

三、海西醫學院校應對措施探討

為農村基層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醫藥衛生技術人才,是我國醫學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4]。海西醫學院校應遵循科學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發揮教育主體積極性,融入社會發展大局,服務海西農村建設。

(一)更新觀念,站位海西

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是黨和國家就加快海西建設的全面動員令。積極融入海西建設,是海西高校義不容辭的時代責任。但是有備融入,方能有效服務。

1.更新觀念,準確定位

高校要深刻認識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海西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和肩負的職責,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新觀念,準確定位,科學介入,服務海西。作為海西醫學院校,為海西建設提供健康保障支撐是其重要職責。海西醫學院校要勇于承擔醫療衛生人才培養、醫療衛生技術創新、救死扶傷等多重使命,探尋科學有效的路徑,構筑海西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農村醫療衛生保健水平,促進和諧海西建設。

2.站位海西,科學發展

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是高校主要的發展方向?!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再次強調要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提出“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傾斜,加強醫學人才特別是全科醫生培養,完善鼓勵全科醫生長期在基層服務的政策?!焙N麽t學院校要站位海西發展大局,科學籌劃學科建設,確定專業設置與從事課程開發,統籌各種辦學資源并進行優化組合,積極為海西農村享有公平、公益、適宜、可及的衛生服務發揮更大的作用。

3.巧搭平臺,服務海西農村

國家衛生部《中國2001~2015年衛生人力發展綱要》提出到2015年醫生要全部達到大專以上學歷水平,護士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不低于30%。海西醫學院校要充分利用學分制教育教學管理機制和成人教育體制的特點,開放辦學,搭建面向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教育超市”,滿足他們在職繼續教育的需求,有效緩解他們工學矛盾等困難,分階段學習,達到提升醫療水平的目標,實現既“人職匹配”又“人職發展”。建立高校教學科研和農村醫療衛生技術人員虛擬團隊,合作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實現共贏。既提升海西農村醫療衛生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及創新意識和能力,改善他們受教育程度和職稱層次,又著力解決農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預防和治療,還可豐富教師授課內容與農村病種的結合,通過既教書又育人,引導學生正確定位,明晰海西農村對醫療衛生技術人才的需要,以及醫療衛生技術人才立足海西農村的發展空間。

(二)科學指導,有效規劃

職業生涯設計可以幫助人們明確個人職業發展的目標,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斷堅持為這個目標積累資源,創造條件,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把握機會,順利發展個人職業。但是,職業生涯設計的基礎是人們了解自己,了解社會環境,然后在紛紜的環境中找好適合自己的人生坐標。要幫助學生明確求學意愿動機,了解專業發展前景,規劃大學生涯以及職業生涯,必須圍繞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科學設計從學生入學教育到畢業教育整個大學階段的職業發展教育體系,教育引導學生把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與祖國的繁榮富強融為一體,把個人的進步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結合起來,最終服務社會,實現人生最大價值。

1.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我校2006年開始分別要求二至四年級學生指定選修這兩門課程,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我們調查發現,2005級到2007級學生這方面的意識增強上升明顯。

2.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師資隊伍建設這兩門課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由于課程開設時間短,任課教師多為學生工作系統教師兼任,大多缺乏專業培訓或必備的知識基礎,很難保障教學效果,需要科學規劃,著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3.加強輔導員隊伍培訓,開展相應的研究,提高相關的能力和水平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貫穿學生大學生涯全過程,需要輔導員的指導和幫助。我們調查發現,一年級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很弱,除了因為學生選修是從二年級開始,也因為還沒有形成賦予輔導員職責從學生一年級開始相關系統指導工作,因此,要加強輔導員隊伍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知識和能力的培訓,特別是有關醫療衛生管理和改革相關政策的學習和理解,宣傳韓啟德式的基層就業成功事例,跟蹤學生職業設計,科學指導基層就業。

(三)就業教育,突出實踐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和有力支撐?!陡=ㄊ∝瀼芈鋵崱磭鴦赵宏P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和各類人才到農村、企業基層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創業或服務。海西醫學院校要引導醫學人才面向基層就業,關鍵在于做好就業教育。而就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社會整體工程,貫穿學生大學教育全過程,需要整合社會各方力量,既要有理論宣傳,又要突出實踐環節,促進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結合專業特點,客觀分析社會環境,樹立面向海西農村需要的科學的就業觀念。

1.創新形式,豐富新生教育,充實職業生涯初探期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入學就開展專業思想和心理素質調查,了解學生求學意愿動機以及心理素質情況,掌握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信息,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邀請地方衛生管理部門領導到校全面介紹醫療衛生現狀及發展規劃,幫助學生及早把學習和專業發展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明確學習目的。設立高年級優秀學生擔任新生輔導員助理,全面深入細致地引導新生,幫助新生了解所學專業,引導規劃大學生涯,確立學習目標,尋求學習動力。

2.利用暑假深入農村開展主題社會實踐,親歷農村醫療衛生狀況在老師的指導下,深入農村,開展專題調查研究,感受基層醫療衛生現狀和農村人口的健康需求;專任教師帶隊,結合專業知識以及發展前景,分析農村醫療衛生現狀,促進專業學習,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和奉獻精神,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

3.社會優秀資源走進學校,深入宣傳引導基層就業依托“基層校友校園行”活動平臺,定期邀請基層校友到校以宣講會、專題報告會、座談會等形式,向學生特別是畢業生宣講農村醫療衛生政策和發展歷程、基層就業現狀、基層就業發展空間、校友成長經歷等內容,讓學生全面了解基層、接受基層,更新就業觀念,積極面向基層就業,形成到基層就業光榮、在基層鍛煉成長成才的校園風尚。

4.創設平臺,促進基層就業學校就業指導部門積極開展“服務基層促進就業海西行”活動,著力專題項目調研,與用人單位共同創立“一站式”招聘新模式———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到校聘人,一站式辦理簽約手續;每年設立百萬獎勵基金,激勵學生面向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等;學校和定向單位形成合力,共同重視定向錄取學生的培養和生活,減輕學生負擔,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基層就業??傊蜆I教育漸成體系,基層就業正成風尚。海西醫學院校一定是海西農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的人才高地。但是,改進海西農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現狀,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任重道遠。